第三百七十章 鏖戰高唐(上)

第三百七十章 鏖戰高唐(上)

大火有燎原之勢,木石成灰,生機盡摧!

平原城外近二十處的塢堡紛紛燃起大火,堡內的漢軍成群而出,車推肩扛迅速的向著平原城靠攏,在守軍的接應下成功的進入了平原城內。

胡軍完全不想漢人主動放棄辛苦建設的塢堡陣地,對此毫無應對方法,待四下追來時早已是遲之不及,唯有望著大火興嘆。

少了塢堡礙事,胡騎可以毫無阻礙的直衝平原城牆,四周馳騁縱橫更是等閑之事。然胡軍對此反應不一,漢人主動撤守無疑是採取堅壁清野死守不出的戰術。平原城內尚有多少漢人守軍不得而知,要攻下這座堅城恐怕是折損不少兵力的。

好在漢軍撤掉塢堡之後,胡人的消息傳遞也比以往暢通許久,不久之後便得知平原守將祖逖率領數萬漢軍一路殺奔高唐,與高唐守將戴淵合力擊退了清河郡石勒的人馬,如今祖逖的大軍正返身殺來,看樣子似乎要打通平原與樂陵的道路。

胡人切斷了平原與樂陵的主要道路,屯有重兵布防,便是要看漢人的反應。是奪路,抑或是任憑胡人興風作浪,無論漢人怎樣選擇都無法改變胡人的戰略。試想平原漢軍全師來戰也是劣勢,祖逖僅有平原的半數兵力,又怎會讓胡人放在眼裡?

分兵迎戰之餘,胡人亦不忘四面圍城。

平原城在漢人佔據之後,便未曾間斷城牆的修葺與建築。高聳堅固的城牆,經過改造的箭垛,四門築起的瓮城,以及瞭望設計用的望台。在內城牆後有無數高台,一架架的投石車屹立其上,四下有民夫負責吊起石塊等投擲之物堆積四周。

高台上有專司瞭望之人,觀察望台上的旗幟指揮,從而做出攻擊距離與方向的判斷。投石車的攻擊範圍極廣,而且距離很遠,由城內投擲而出,雖然縮小了攻擊範圍,但好在節約了城牆上的空間,同時民夫在搬運石塊時也不會受到敵軍的射殺,長遠看來可以保證投石車從始至終的使用,避免被敵軍破壞。

畢竟平原漢軍堅守的目標是六十天,把投石車這等重型殺傷力極大的武器如往常般擱置在城頭,時間久了終是要被敵人破壞的。而投石車所在城頭的位置往往因為本身的體積以及相關的兵卒,民夫佔據了大半的空間,而導致防禦能力的略微下降,成為敵人攻擊的目標。

城內的糧食儲備足夠,百姓也都紛紛靠近城內的中軸居住與生活。依照慣例能夠被城外的攻擊襲擊的區域內人群早已疏散完畢,做了妥善的安置。另外在諸如此類的地帶更是配備了部分的兵卒與大量的民夫,在有需要的時刻負責滅火等等。

庫府所在方圓數里之內無人居住,只有漢軍的兵丁把守與監視,無論是輜重還是軍械的運輸皆是通暢,即便百姓陷入混亂之中一時半刻也是在縣城中心地帶,而無法影響到漢軍物資的運輸與補給。

機械與滑輪等裝置的完美組合,使得城上的漢軍只需要在固定的地點留下幾個軍卒,便可以源源不斷的把城下的物資運到城頭。無論是一日三餐,還是守城的軍需物資都最大程度的節約了人力,避免了無謂的傷亡。

城內百姓見了只是叫好,膽氣更壯,根據以往的戰事來看,百姓在城頭上往來運輸物資死傷比比皆是,如今只是要把東西搬運到內牆下的固定地點,在大形勢難以避免之下,如何不雀躍?

改造后的箭垛更加的符合守城一方的需求,無論是高度還是厚度都增強了弓箭手與守軍的安全性。同時在某些箭垛后還布置了弩車,這種弩車是傳統的床弩改良版,體積雖然很大,可射程與發射的連續性都有所增強。

將多張弓結合在一起,增加了床弩的張力與強度,而專門發射的羽矛乃是長矛或長槍與翎的結合體。一支羽矛射出往往在千步開外,射穿三五人不成問題,而三五支羽矛齊射,雖然射程縮短,可殺傷力增強了不少。

叮叮咚咚的響聲是鐵鍋撞擊著內牆的牆壁,被機械吊上城頭的鐵鍋是守軍的最愛。注滿清水,澆上火油,然後用柴火燒得滾沸,四五人奮力抬到外牆邊緣倒下,便是一陣陣的刺耳慘呼與燒焦的難聞氣味。

說起殺傷力或許不盡如人意,可對於攻方的心裡震懾卻遠在滾木雷石弩箭等手段之上,若非漢軍用的是改良后威力無窮的投石車,這大鍋儼然是無人出其右的地位。往往一城大鍋也沒有多少,這樣的鐵鍋的規模遠超過行軍造飯用的大鍋,尋常百姓人家更是不可能有。

往往都在各城的庫府里,也只有稍具規模的城縣才有可能擁有這東西而已,便是平原縣城,也只是有四口大鐵鍋罷了。

弔橋早早的拽了起來,寬闊的護城河中水波蕩漾,隨風皺起一層層的紋路。投石車,弩車以及弓箭弩箭構築了一層層的防線,千步的距離便可以打擊敵軍。不用說開始攻城,便是接近平原城也是要付出相當的代價!

垣延帶著一眾將領四處巡視,更是把城內的物資分門別類的儲存統計,兩個月的時間不算長,可物資方面絕對要精打細算。情報顯示胡人怕是只有最多三十天的糧食,可情報只是情報,戰場上的萬千變化也不是人們可以預料的,多做準備終究是好的。

所謂多謀多勝便是這個道理,當你有足夠的準備,即便事情的發展超出了預期,對於多謀的一方也毫無影響,這才是勝利的關鍵。兩軍對壘,即便智慧與謀略遠遠超過了對方,也無法料定戰場上的所有變化,左右勝負的因素多不勝數,唯有小心謹慎才是百戰百勝的唯一法門。

平原城被胡人的海洋圍堵得水泄不通,知道漢軍的厲害,胡軍才不會輕易靠近。比起這難啃的骨頭,外圍的祖逖一軍要容易對付的多。

轟鳴聲中遠方的胡騎一隊隊的奔赴戰場,勝利的消息相信在不久之後便會傳來。

事與願違,漢軍的目的並不是打通道路,只是牽制而已。漢軍看似主動出擊,實則誘敵深入!

祖逖率領漢軍布下了一座守御為主的陣勢,脫離大軍一味追擊的胡騎遭到了迎頭痛擊,但漢軍的陣勢是固定不動,因此胡騎損失也並不大,數百騎兵罷了。勞師動眾只有這樣的戰果難免被人恥笑,但無論是漢軍還是胡軍都明白,挫敵銳氣的意義永遠不在於殺傷多少敵人,而是初戰的勝負!

平原的形勢一變再變,後漢車騎大將軍劉動與慕容廆感到事情棘手,無法繼續安坐後方,各自統兵來到了平原戰場,至此後漢東方的主力兵馬可謂是盡數出動!!

初戰告捷后,祖逖便引軍迴轉高唐,胡人的耳目也只能在高唐外圍打探消息,卻是無法越過高唐縣。

清河郡石勒在避過了戴淵,祖逖聯軍的鋒銳后再次前來,依舊是十分的小心謹慎。即便面對三倍的漢軍,石勒亦有不被漢軍吃掉的把握,同時更在不斷迫近高唐,試探漢軍的底線究竟在哪裡。

平原外圍的戰事說明了一個道理,漢軍在失去野戰優勢后,那塢堡的魅力便不復存在。哪怕漢人守御的器械如何精良,戰術如何先進,在懸殊的人力面前終究是一場浮雲,難以逃避消散的命運。

石勒可不相信漢將祖逖與戴淵的十餘萬兵力會專司對付自己,小心謹慎是避免中計,不斷的試探則是牽制。

平原漢軍一分為二,是一場賭博,可也是應付這般局勢的最佳選擇。平原的主力漢軍被困,高唐的漢軍被牽制,那黃河沿岸的脩則等各路漢軍便要獨自面對後漢霸主劉淵的殘暴攻勢,各個擊破的趨勢只會愈加明顯。

所以祖逖的人馬不會停留在高唐,石勒很有信心,也絕對抱著謹慎的態度作戰,祖逖不會一直留在高唐,可若是在對方仍在高唐的時候去捋虎鬚,憑藉自己手中的幾萬人馬絕對是羊入虎口!

孤城被圍,沿岸戰火不斷,高唐漢軍處於戰火夾縫之中,做出的選擇將最終決定這一場戰役的走勢!

大火有燎原之勢,木石成灰,生機盡摧!

平原城外近二十處的塢堡紛紛燃起大火,堡內的漢軍成群而出,車推肩扛迅速的向著平原城靠攏,在守軍的接應下成功的進入了平原城內。

胡軍完全不想漢人主動放棄辛苦建設的塢堡陣地,對此毫無應對方法,待四下追來時早已是遲之不及,唯有望著大火興嘆。

少了塢堡礙事,胡騎可以毫無阻礙的直衝平原城牆,四周馳騁縱橫更是等閑之事。然胡軍對此反應不一,漢人主動撤守無疑是採取堅壁清野死守不出的戰術。平原城內尚有多少漢人守軍不得而知,要攻下這座堅城恐怕是折損不少兵力的。

好在漢軍撤掉塢堡之後,胡人的消息傳遞也比以往暢通許久,不久之後便得知平原守將祖逖率領數萬漢軍一路殺奔高唐,與高唐守將戴淵合力擊退了清河郡石勒的人馬,如今祖逖的大軍正返身殺來,看樣子似乎要打通平原與樂陵的道路。

胡人切斷了平原與樂陵的主要道路,屯有重兵布防,便是要看漢人的反應。是奪路,抑或是任憑胡人興風作浪,無論漢人怎樣選擇都無法改變胡人的戰略。試想平原漢軍全師來戰也是劣勢,祖逖僅有平原的半數兵力,又怎會讓胡人放在眼裡?

分兵迎戰之餘,胡人亦不忘四面圍城。

平原城在漢人佔據之後,便未曾間斷城牆的修葺與建築。高聳堅固的城牆,經過改造的箭垛,四門築起的瓮城,以及瞭望設計用的望台。在內城牆後有無數高台,一架架的投石車屹立其上,四下有民夫負責吊起石塊等投擲之物堆積四周。

高台上有專司瞭望之人,觀察望台上的旗幟指揮,從而做出攻擊距離與方向的判斷。投石車的攻擊範圍極廣,而且距離很遠,由城內投擲而出,雖然縮小了攻擊範圍,但好在節約了城牆上的空間,同時民夫在搬運石塊時也不會受到敵軍的射殺,長遠看來可以保證投石車從始至終的使用,避免被敵軍破壞。

畢竟平原漢軍堅守的目標是六十天,把投石車這等重型殺傷力極大的武器如往常般擱置在城頭,時間久了終是要被敵人破壞的。而投石車所在城頭的位置往往因為本身的體積以及相關的兵卒,民夫佔據了大半的空間,而導致防禦能力的略微下降,成為敵人攻擊的目標。

城內的糧食儲備足夠,百姓也都紛紛靠近城內的中軸居住與生活。依照慣例能夠被城外的攻擊襲擊的區域內人群早已疏散完畢,做了妥善的安置。另外在諸如此類的地帶更是配備了部分的兵卒與大量的民夫,在有需要的時刻負責滅火等等。

庫府所在方圓數里之內無人居住,只有漢軍的兵丁把守與監視,無論是輜重還是軍械的運輸皆是通暢,即便百姓陷入混亂之中一時半刻也是在縣城中心地帶,而無法影響到漢軍物資的運輸與補給。

機械與滑輪等裝置的完美組合,使得城上的漢軍只需要在固定的地點留下幾個軍卒,便可以源源不斷的把城下的物資運到城頭。無論是一日三餐,還是守城的軍需物資都最大程度的節約了人力,避免了無謂的傷亡。

城內百姓見了只是叫好,膽氣更壯,根據以往的戰事來看,百姓在城頭上往來運輸物資死傷比比皆是,如今只是要把東西搬運到內牆下的固定地點,在大形勢難以避免之下,如何不雀躍?

改造后的箭垛更加的符合守城一方的需求,無論是高度還是厚度都增強了弓箭手與守軍的安全性。同時在某些箭垛后還布置了弩車,這種弩車是傳統的床弩改良版,體積雖然很大,可射程與發射的連續性都有所增強。

將多張弓結合在一起,增加了床弩的張力與強度,而專門發射的羽矛乃是長矛或長槍與翎的結合體。一支羽矛射出往往在千步開外,射穿三五人不成問題,而三五支羽矛齊射,雖然射程縮短,可殺傷力增強了不少。

叮叮咚咚的響聲是鐵鍋撞擊著內牆的牆壁,被機械吊上城頭的鐵鍋是守軍的最愛。注滿清水,澆上火油,然後用柴火燒得滾沸,四五人奮力抬到外牆邊緣倒下,便是一陣陣的刺耳慘呼與燒焦的難聞氣味。

說起殺傷力或許不盡如人意,可對於攻方的心裡震懾卻遠在滾木雷石弩箭等手段之上,若非漢軍用的是改良后威力無窮的投石車,這大鍋儼然是無人出其右的地位。往往一城大鍋也沒有多少,這樣的鐵鍋的規模遠超過行軍造飯用的大鍋,尋常百姓人家更是不可能有。

往往都在各城的庫府里,也只有稍具規模的城縣才有可能擁有這東西而已,便是平原縣城,也只是有四口大鐵鍋罷了。

弔橋早早的拽了起來,寬闊的護城河中水波蕩漾,隨風皺起一層層的紋路。投石車,弩車以及弓箭弩箭構築了一層層的防線,千步的距離便可以打擊敵軍。不用說開始攻城,便是接近平原城也是要付出相當的代價!

垣延帶著一眾將領四處巡視,更是把城內的物資分門別類的儲存統計,兩個月的時間不算長,可物資方面絕對要精打細算。情報顯示胡人怕是只有最多三十天的糧食,可情報只是情報,戰場上的萬千變化也不是人們可以預料的,多做準備終究是好的。

所謂多謀多勝便是這個道理,當你有足夠的準備,即便事情的發展超出了預期,對於多謀的一方也毫無影響,這才是勝利的關鍵。兩軍對壘,即便智慧與謀略遠遠超過了對方,也無法料定戰場上的所有變化,左右勝負的因素多不勝數,唯有小心謹慎才是百戰百勝的唯一法門。

平原城被胡人的海洋圍堵得水泄不通,知道漢軍的厲害,胡軍才不會輕易靠近。比起這難啃的骨頭,外圍的祖逖一軍要容易對付的多。

轟鳴聲中遠方的胡騎一隊隊的奔赴戰場,勝利的消息相信在不久之後便會傳來。

事與願違,漢軍的目的並不是打通道路,只是牽制而已。漢軍看似主動出擊,實則誘敵深入!

祖逖率領漢軍布下了一座守御為主的陣勢,脫離大軍一味追擊的胡騎遭到了迎頭痛擊,但漢軍的陣勢是固定不動,因此胡騎損失也並不大,數百騎兵罷了。勞師動眾只有這樣的戰果難免被人恥笑,但無論是漢軍還是胡軍都明白,挫敵銳氣的意義永遠不在於殺傷多少敵人,而是初戰的勝負!

平原的形勢一變再變,後漢車騎大將軍劉動與慕容廆感到事情棘手,無法繼續安坐後方,各自統兵來到了平原戰場,至此後漢東方的主力兵馬可謂是盡數出動!!

初戰告捷后,祖逖便引軍迴轉高唐,胡人的耳目也只能在高唐外圍打探消息,卻是無法越過高唐縣。

清河郡石勒在避過了戴淵,祖逖聯軍的鋒銳后再次前來,依舊是十分的小心謹慎。即便面對三倍的漢軍,石勒亦有不被漢軍吃掉的把握,同時更在不斷迫近高唐,試探漢軍的底線究竟在哪裡。

平原外圍的戰事說明了一個道理,漢軍在失去野戰優勢后,那塢堡的魅力便不復存在。哪怕漢人守御的器械如何精良,戰術如何先進,在懸殊的人力面前終究是一場浮雲,難以逃避消散的命運。

石勒可不相信漢將祖逖與戴淵的十餘萬兵力會專司對付自己,小心謹慎是避免中計,不斷的試探則是牽制。

平原漢軍一分為二,是一場賭博,可也是應付這般局勢的最佳選擇。平原的主力漢軍被困,高唐的漢軍被牽制,那黃河沿岸的脩則等各路漢軍便要獨自面對後漢霸主劉淵的殘暴攻勢,各個擊破的趨勢只會愈加明顯。

所以祖逖的人馬不會停留在高唐,石勒很有信心,也絕對抱著謹慎的態度作戰,祖逖不會一直留在高唐,可若是在對方仍在高唐的時候去捋虎鬚,憑藉自己手中的幾萬人馬絕對是羊入虎口!

孤城被圍,沿岸戰火不斷,高唐漢軍處於戰火夾縫之中,做出的選擇將最終決定這一場戰役的走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驚雷入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驚雷入漢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七十章 鏖戰高唐(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