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英雄之李密傳

隋唐英雄之李密傳

(上午上傳的章節在審核中,所以從網上找了點李密的資料供有興趣的讀者閱讀。後文的情節中有述及石達開讀《李密傳》的心得,假如不知李密生平,恐怕讀起來會一頭霧水。讀者可以特別注意文中李密殺翟讓的技術設計,細節非常精巧)

隋末梟雄李密(582—618),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先世自北魏、北周以來都做大官。父親李寬為隋上柱國、蒲山公,「驍勇善戰,幹略過人」①,號為名將。開皇中,李密襲父爵為蒲山公。大業初,以蔭為左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備身。他生得「額銳角方,瞳子黑白明澈」②。隋煬帝見了,對許公字文述說:「左仗下黑色小兒為誰?」宇文述答道:「蒲山公李寬子密也。」煬帝說:「個小兒視瞻異常,勿令宿衛。」③宇文述因此便勸李密當以「才學取官,三衛叢脞,非養賢之所。」④李密聽了很高興,便辭去宿衛,專以讀書為事。師事國子助教包愷,受《史記》、《漢書》,勵精忘倦。密多籌算,才兼文武,志氣雄遠,常以濟物為己任,與楊素的兒子楊玄感為刎頸之交。

大業九年(613),隋煬帝再伐高麗,徵兵調糧,海內騷然,人心思亂。在黎陽督運軍糧的楊玄感起兵反隋,以李密為謀主。密獻三計,上策是揮師入薊(今北京西南),截住隋煬帝的歸路,可以不戰而擒;中計是西入長安,據險自固,必克萬全之勢;下計是就近進攻東都,頓兵堅城之下,勝負未知。楊玄感卻以李密的下計為上策,久攻東都不下。隋煬帝回師攻打楊玄感,楊玄感敗死。李密在逃亡中被捕。時煬帝在高陽,李密等在解送途中,用計逃脫。自此數年,密輾轉於平原、淮陽間,過著亡命的生活,十分潦倒。大業十二年(616)各地農民起義軍有了很大的發展。韋城(今河南滑縣)法曹翟讓據有瓦崗寨,李密因翟讓的部將王伯當之薦,走投翟讓。他為翟讓畫策,自往遊說鄰近的小股義軍,所至皆附,因此得到翟讓的信任。李密對翟讓說:「今兵眾既多,糧無所出,若曠日持久,則人馬困敝,大敵一臨,死亡無日。未若直趨滎陽,休兵館穀,待士馬肥充,然可與人爭利。」翟讓採納了這個意見,引兵攻破要塞金堤關(今河南滑縣南)和幾個縣城。滎陽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隋煬帝派張須陀為滎陽通守,帶精兵兩萬前往鎮壓。翟讓曾經屢次被張須陀打敗,聽說他又來了,有些害怕,想引軍退避。李密說:「須陀勇而無謀,兵又驟勝,既驕且狠,可一戰而禽。公但列陣以待,保為公破之。」翟讓不得已,勒兵將戰,李密分兵千餘人埋伏在大海寺北叢林中。翟讓與戰不利,稍向後退,伏軍突然從敵後殺出,張須陀陷入重圍,兵敗身亡,瓦崗軍第一次獲得全殲敵軍的大勝。由於李密作戰有功,翟讓叫他建立牙帳,別統所部,號蒲山公營。密又躬行儉素,所得財寶都賞給部眾,因此很得軍心。這時李密又提出襲取興洛倉(一名洛口倉,在今河南鞏縣境內)的建議,說:「今東都士庶,中外離心,留守諸官,政令不一,明公親率大眾,直掩興洛倉,發粟以賑窮乏,遠近孰不歸附,百萬之眾,一朝可集,先發制人,此機不可失也。」

大業十三年(617)春,李密與翟讓率精兵七千人,出陽城北,翻越方山,從羅口襲取興洛倉。打開倉庫,「恣人所取,老弱襁負,道路不絕,眾至數十萬。」①興洛倉為東都糧食所取給,東都留守越王侗遣虎賁郎將劉長恭率步騎二萬五千進攻瓦崗軍。雙方隔石子河而陣。李密親率勇士埋伏在橫嶺下,翟讓接戰不利,密設伏兵橫衝隋軍,隋軍大敗,「士卒死者什六七」,瓦崗軍「盡收其輜重器甲,威聲大振」②。

①《隋書》卷七○《李密傳》。下引本傳,不另加註。②《新唐書》卷八四《李密傳》。③④《舊唐書》卷五三《李密傳》。

在瓦崗軍的勝利發展中,李密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全軍中有了很高的威望,於是翟讓就推李密為主,號為魏公。大業十三年二月庚子,李密在鞏縣南設壇即位,自稱為永平元年,開始建立政權機構。其文書行下,稱行軍元帥魏公府,置三司、六衛,元帥府置長史以下官屬。拜翟讓為上柱國、司徒,封東郡公,以單雄信為左武侯大將軍,徐世績為右武侯大將軍,房彥藻為元帥左長史,邴元真為右長史;楊德方為左司馬,鄭德韜為右司馬,祖君彥為記室,其餘封拜有差。風聲所至,趙魏以南,江淮以北,義軍首領如孟讓、郝孝德,王德仁、房獻伯、王君廓、李士才、魏六兒、李德謙、張遷、李文相等,都歸附李密。密各給官爵,「置百營簿以領之。道路降者不絕如流,眾至數十萬」③。李密築洛口城,周圍四十里,作為魏國的都城。隋大將裴仁基率兵降李密,密使仁基與孟讓率兵三萬餘人襲破回洛倉(河南洛陽隋故城北七里),入東都,燒天津橋,為東都兵所敗。李密乃親自率兵三萬,再次攻下回洛倉,大修營塹以逼東都。李密又用徐世績建議,派世績率兵五千自原武渡河,會郝孝德、李文相等軍襲破黎陽倉(今河南浚縣西南)「開倉恣,民就食,浹旬間,得勝兵二十餘萬」①。這時竇建德、朱粲等也遣使附密,「密為海內豪傑共推盟主」②。在這一形勢下,李密移檄四方,聲討隋煬帝十大罪狀,如云:「廣立池台,多營宮觀,窮生人之筋力,罄天下之資財;「科稅繁猥,不知紀極,頭會箕斂,逆折十年之租,杼軸其」空,日損千金之費;「年年曆覽,處處登臨,家苦納秸之勤,人阻來蘇之望;「恃眾怙力,強兵黷武,義夫切齒,壯士扼腕」;「愎諫違卜,蠹賢嫉能,直士正人,皆由屠害,遂令君子結舌,賢人緘口。」總之是「罄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③號召各地起義軍同心戮力,推翻隋朝的統治。

正當李密兵鋒甚銳,威逼東都的時候,隋煬帝命監門將軍龐玉、虎賁郎將霍世軍將關內兵,江都通守王世充將江淮勁卒,增援東都。東都駐軍十餘萬人都由王世充指揮,進擊李密於洛口,與密軍夾洛水互擊,各有勝敗。由於李密的勢力日益強大,他和翟讓之間的矛盾也逐漸激化起來。李密雖為翟讓所推,但也心存戒備,平日「恭儉自勵,布衣蔬食,所居之室,積書而已。子女珍玩,一無所取。密又儀形吵小,讓弗之忌」④。及密建蒲山公營,「麾下士卒多為讓士卒所陵辱,以威約有素,不敢報也」①。

①《舊唐書》卷五三《李密傳》。②《資治通鑒》卷一八三,恭帝義寧元年。③《資治通鑒》卷一八三,恭帝義寧元年。①《資治通鑒》卷一八四,恭帝義寧元年。②祖君彥:《為李密與袁子干書》《全唐文》卷一三二。,③《舊唐書》卷五三《李密傳》。④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中。

李密既為魏公,威權日高。翟讓的司馬王儒信勸他自己作冢宰,執掌大權,翟讓不從。兄翟弘又說:「天子汝當自為,奈何與人!汝不為者,我當為之。」②翟讓大笑,不以為意。李密得知后卻很不高興。翟讓又對左長史房彥藻說:「君前破汝南,大得寶貨,獨與魏公,全不與我。魏公我之所立,事未可知!」③這就不免引起李密左右的疑懼,他們勸李密說:「讓貪愎不仁,有無君之心,宜早圖之!」李密雖然表示:「今安危未定,遽相誅殺,何以示遠!」④但經不起他們的一再慫恿,終於同意採取行動。

大業十三年十一月,在石子河擊敗王世充之後,李密置酒宴請翟讓。席間房彥藻將翟讓隨從引開,密出良弓,請翟讓試射。翟讓剛剛拉開弓弦,李密部將蔡建德突然舉刀從後面砍殺翟讓。翟讓大吼一聲,倒了下去。讓兄弘、侄摩侯、親信王儒信等同時被殺。徐世績倉皇走出,被守門的兵士砍傷了脖子。單雄信叩頭求活。其餘隨從人員一時驚擾,不知所措。李密大聲說:「與君等同起義兵,本除暴亂。司徒專行暴虐,陵辱群僚,無復上下,今所誅止其一家,諸君無預也。」⑤翟讓部眾都想散去,李密使單雄信前往宣慰,又單騎入營中加以安撫。令徐世績、單雄信、王伯當分領其眾。這樣,混亂的形勢雖得穩定,「然密之將佐始有自疑之心矣」⑥。

翟讓被害之後,王世充募兵饗士,欲乘月晦偷襲倉城。李密事先從王世充降卒口中,探知敵情,有所準備,命郝孝德、王伯當等分兵屯於倉城之側以待之。那天夜裡王世充兵果然來了,諸軍齊發,王世充大敗,斬其驍將費青奴,士卒戰溺死者千餘人。世充移營洛北,越王侗加撥七萬兵給他。王世充又命諸軍各造浮橋,渡洛水進攻李密。密初戰不利,世充進迫城下。李密選銳卒數百人,分三隊出擊。王世充又被打敗,爭橋溺死者萬餘人,諸將楊威、王辯、霍世舉、劉長恭等皆死於陣。世充逃往河陽。李密乘勝取偃師(今河南偃師縣東),修金鏞城(今洛陽東北)以居之。

竇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圓朗等都奉表勸進,部屬裴仁基等也勸李密稱皇帝。李密說:「東都未平,不可議此。」①大業十四年(618)三月,隋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引兵十餘萬西進,因李密佔據鞏、洛,便取東郡(大業初改兗州為東郡),攻黎陽。李密率步騎二萬壁於清淇(今河南浚縣西),命徐世績退保倉城,宇文化及攻之不能下。密知化及少食,利在速戰,既不與交鋒,又斷其歸路。假意言和,還送給他糧食,化及大喜,恣其兵食。後知中計,化及與李密大戰於衛州童山(即同山,在今河南浚縣西南)下,打了一整天,密中流矢,墮馬悶絕,左右奔散,賴秦叔寶捍衛,得免於難。叔寶復收兵與化及力戰,把他打退了。化及力竭糧盡,部將陳智略、張章仁等「率所部兵歸於密者前後相繼」。化及北走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

①《資治通鑒》卷一八三,煬帝大業十二年。②③④《資治通鑒》卷一八四,恭帝義寧元年。⑤《資治通鑒》卷一八四,恭帝義寧元年。⑥《資治通鑒》卷一八四,恭帝義寧元年。①《資治通鑒》卷一八四,高祖武德元年。

當宇文化及由江都北上的時候,東都君巨大為震懼,越王侗遣使「說李密與之合勢拒化及」,封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台行軍元帥、魏國公,令先平化及,然後入朝輔政。李密為解除後顧之憂,接受了東都的封號,因得奮力擊敗化及。李密將要入朝,行至溫縣,得知東都已發生兵變,王世充奪取大權,原來主張聯合李密的大臣元文都、盧楚等被殺,因此返回金鏞。李密見東都兵屢被擊敗,將相間又自相殘殺,以為東都旦夕可平。不料王世充掌權之後,厚賞將士,繕治器械,積極準備進攻李密。這時李密雖破宇文化及,而「勁卒良馬多死,士卒疲病」①。武德元年九月,王世充簡練精銳兩萬餘人,馬二千匹,出擊李密。李密留王伯當守金鏞,親率精兵出偃師迎敵。當時密車內部對於作戰方案意見不一,裴仁基主張扼守要路,阻止世充東進,同時分兵三萬,乘虛以逼東都,迫使敵軍回救。彼救則我守,彼攻則我逼,如此反覆,使之疲於奔命,一定可操勝算。李密也認為東都兵銳不可當,「我但乘城固守,蓄力以待之;彼欲斗不得,求走無路,不過十日,世充之頭可致麾下」②。但是單雄信、陳智略等卻輕視王世充兵力,力主迎戰。李密「惑於眾議」,於是雙方展開決戰。第一天接戰時,就遭到失利,裴行儼、程咬金等驍將十餘人都受重傷。李密又恃傲輕敵,不設壁壘,敵軍乘夜潛伏溪谷中。第二天正當激戰時,王世充把事先準備好一個形貌類似李密的人,牽過陣前,大呼「已獲李密矣」!敵軍士氣倍增,伏兵又乘高而下,奔向密營,縱火焚其廬舍。密軍大潰,部將張童仁、陳智略皆降;密與萬餘人弛向洛口。守衛洛口倉的邴元真暗引王世充軍入城,單雄信坐視不救,投降王世充。

李密直奔虎牢,將往黎陽依徐世績。有人說:「殺翟讓之際,徐世績幾至於死,今瘡猶未復,其心安可保乎!」時王伯當棄金鏞,保河陽(今河南孟縣南),李密便往河陽會王伯當。他對王伯當說:「兵敗矣,久苦諸君,我今身刎,請以謝眾。」伯當抱密,號叫慟絕,部眾都流淚不止。於是李密提議「共歸關中」,投奔唐朝。隨從李密入關的還有兩萬人。

李密西行途中,唐派遣迎勞的使者相望於道。密喜道:「我擁眾百萬,一朝解甲歸唐,山東連城數百,知我在此,遣使招之,亦當盡至;比於竇融,功亦不細,豈不以一台司見處乎!」及至長安,禮數漸薄,唐以李密為光祿卿、上柱國,封邢國公。執政者又來求賄,意頗不平。

過了不久,李密向唐高祖建議,願往關東招撫舊部,以圖報效。高祖令與王伯當同行,分其部眾半留華州(今陝西華縣),半隨李密出關。密至稠桑驛(今河南靈寶北),唐高祖改變了主意,驛召李密回京,更受節度。李密早就聽說有人反對他出關,因此大為疑懼,不聽王伯當等的勸告,殺了來使,襲破桃林縣(今河南靈寶北老城),打算投奔故將伊州刺史張善相,以圖再舉。中途為唐軍截擊,李密被殺,時年三十七歲。徐世績表請收葬於黎陽山南,墳高七仞。

《舊唐書》評論李密:密「心斷機謀,身臨陣敵,據鞏、洛之口,號百萬之師,竇建德輩皆效樂推,唐公給以欣戴,不亦偉哉!及偃師失律,猶存麾下數萬眾,苟去猜忌,疾趨黎陽,任世績為將臣,信魏徵為謀主,成敗之勢,或未可知。至於天命有歸,大事已去,比陳涉有餘矣!」①由此可見,李密在組織群眾,摧毀暴隋,掃除虐政方面起到重大的歷史作用。

①②《資治通鑒》卷一八六,高祖武德元年。①《舊唐書》卷五三《李密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家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家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隋唐英雄之李密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