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會昌滅佛

第二百章會昌滅佛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徵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擁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唐德宗死後,經過了唐順宗的過渡階段,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其即位以後,經常閱讀歷朝典籍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唐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能臣賢臣為宰相,他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很晚才退朝。唐憲宗在位15年間,政績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使安史之亂后的唐朝一度獲得再次統一。

唐憲宗末,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李兩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晚唐時期藩鎮和宦官直接衝突的種子。

唐文宗死後,唐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鬥爭而繼位,改元會昌。唐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李德裕在執政期間,中書省的職能作用發揮較好,因而宦官的勢力被削弱了。對於宦官也有諸多不滿的唐武宗,沒有像唐文宗那樣,採取極端措施來進行解決。而是吸取唐文宗失敗的教訓,改用陽為尊崇,實則逐漸冷淡的手段。

會昌二年(842年)四月,宦官仇士良見武宗日益親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權勢,便散布流言蜚語,稱宰相與度支商定,要削減禁軍衣糧和馬草料等費用,欲以此激怒禁軍鬧事。李德裕聞訊后立即向唐武宗面奏此事。唐武宗很憤慨,唐武宗拿出了君主的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軍去宜布御旨:「此事純系謠傳,一切都是朕的安排,無關宰相之事,爾等不得信口雌黃。」將士們被震懾住了。

仇士良的陰謀被揭穿以後,只好惶恐地向唐武宗謝罪。在仇士良的陰謀被挫敗后,唐武宗沒有乘勢對他採取進一步的行動,而是將他提升為觀軍容使,以領神策左、右二軍。名義上得到了升遷,實則卻被剝奪了對禁軍的控制權。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對他的態度,知道自己的處境不妙,以退為進,以身體有疾提出了辭職。唐武宗順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辭呈,將他改任為內侍監。內侍監沒做多久,基於大勢已去,無東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對外擊潰回鶻烏介可汗及其部眾,對內平定澤潞鎮叛亂。

景教在唐代初期博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長安興建廟寺一所,初稱「波斯寺」,后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自太宗至唐德宗,景教在貴族之間的發展極快。高宗時,賜號阿羅本為「鎮國大法王」,並下詔於諸州建景寺,往後教堂亦掛上歷代唐朝皇帝像,使景教得以廣泛流傳。

武后信奉僧尼,景教受佛僧道士攻擊,幸有景教教士集資億萬於洛陽建「大周頌德天樞」,並得教士阿羅撼將景教教義佛化,使武后大悅,得以繼續發展。

唐玄宗開元年間,曾使景教士於興慶宮講道。天寶初亦曾命寧國等五親王到景寺禮拜,設立壇場,並陳列先王之遺像供人禮拜。而且玄宗更邀約羅含和普羅等十七名景僧一起做禮拜,講福音。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后,曾重建靈武等五郡的景寺,且有景教徒伊斯協助中興大臣郭子儀平亂,后被賜紫衣袈裟。

唐代宗、唐德宗亦弘護景教。而當時福音已傳至部分海陸大邑,除兩京外,靈武、成都、廣州等大城亦建有大秦寺。在德宗建中年間,更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記述景教在中國的流行情況。

西安碑林第二室里立著一通名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的著名石碑。它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一批又一批中外遊人,人們在它面前流連忘返、攝影留念,人們稱頌它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貴資料,是綴在絲綢之路這條五彩?絲帶上的一顆閃閃發光的寶石。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國寶級文物),唐建中二年(781年)景凈撰,呂秀岩(呂洞賓)書並題額。高279厘米,寬99厘米。明天啟三年(1623年)出土。

845年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浪潮爆發,逾萬間佛寺被毀,史稱會昌法難。雖然會昌法難主要針對的是佛教,但同時波及其他不屬於道教的宗教。景教與祆教及摩尼教,當時總信徒約3,000人,在會昌法難后,趨於式微。這是由於景教的傳播過分依賴帝王和貴族的庇護,而信奉者又以胡人居多,故武宗一禁教,便使其迅速衰落,但在唐代仍未絕跡。據史書所載,滅法時,朝廷欲遣返外國教士,但通往西域之道為吐蕃所阻,故景教教士很難返回本國,亦可能再度潛入中土;至唐僖宗黃巢起事,據阿拉伯蘇萊曼《中國印度見聞錄》載,有不少景教徒被屠殺,可見唐末內地仍存余著景教徒。

唐武宗死去后,宦官選擇李忱繼承皇位,想繼續保持朝政,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無能之人。即位以後勵精圖治,對內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抑制宦官勢力過分膨脹;打擊不法權貴、外戚。在位期間宣宗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選拔人才。一改唐武宗的封**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唐宣宗時期,沙州人張議潮領導沙州等地人民擺脫吐蕃貴族統治的首領,驅逐了河西地區的吐蕃守將,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歸唐朝。

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張議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鶻首領仆固俊克複西州、北庭、輪台、清鎮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與吐蕃大將尚恐熱交戰,大敗吐蕃軍。吐蕃餘眾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襲擊,再敗,奏遷於嶺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肅清,使唐廷無西顧之憂,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十分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實際上,大中暫治並不穩定。唐宣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他死後不久就爆發寇亂。

唐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路。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農民起義,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經過黃巢起義后,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起義后,唐僖宗在唐末動亂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繼位,遷都洛陽。乾寧五年(898年),發生了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等人的政變,唐昭宗被軟禁,太子李裕開始監國,同一天宦官假傳聖旨,說唐昭宗退為太上皇,並令皇太子即位,年號光化。

天復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聯合禁軍將領孫德昭打敗了劉季述,迎唐昭宗複位,李裕復降德王。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溫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溫入宮盡誅宦官。天祐元年(904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發兵長安,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之後將唐昭宗殺害。天祐二年(905年),朱溫大肆貶逐朝官,並將三十餘位朝臣殺死於白馬驛(今河南滑縣),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后再奪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所以提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滅亡,享國290年。朱溫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開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菩提道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菩提道祖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章會昌滅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