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學風未來

第二十七章學風未來

仔細想一想,吳宣雖然還不曾真正介入到這個時代的方方面面,但得罪的勢力卻已經不少了。

連吳宣自己都沒有想到,先天道德元光竟是直接破入了方仙道在幽冥的庇護道場,雖然自己消耗的功德氣數達到了目前積累的一半還要多點,但它所代表的意義,就非常巨大了。

縱然吳宣如今,不過煉神返虛的修為,但拉起虎皮,虛張聲勢貌似也夠了。

不過,這並不代表方仙道就好對付,作為南瞻部洲經營日久的存在,方仙道自春秋戰國就已經具備相當的聲威。

雖然自秦漢之交受到不小的創傷,使其發展,受到了阻滯,但對於當下的吳宣而言,仍然是個龐然大物。

如果說,吳宣打算借開講之事教授門人,其實這在當下並不是什麼特別奇怪的事。

假設以正常情況而論,如果吳宣未來功業足夠大,他的學生未嘗不能在一段時間內,引導學風成為社會的主流。

尤其是如今這個年月,元帝已去,漢家漸漸也不復當年,士人開始卻黃老刑名之術而競相治經求仕。

當年元帝為太子時,就勸宣帝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便有後來那句,「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若非宣帝念及當年與許皇后共同患難的過去,只怕早就改立淮陽王為太子。

只因「淮陽王明察好法,宜為吾子」。

實際上,這事的發展從漢武帝時期就已經註定,只因「推明孔氏,罷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

雖然名義上罷黜百家,但漢家治國,法家仍是主要手段,但隨著官學、私學開始大規模的傳播儒學。

才是為儒學興盛打下了基礎。

加上漢代取士的三個方面,賢良方正科、孝廉、博士弟子,都以儒學為士人進身的途徑,這就已經代表著儒學為顯學,走向興盛的根本。

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就是能當官、能拿錢,還能實現人生目標。

尤其是武帝一朝濫用民力,窮兵黷武,以至於到了昭帝時候,國家以恢復元氣,休養生息為要務。

但隨著鹽鐵會議的舉行,積蓄已久的儒士以堂堂正正的姿態正式介入到了國政之中。

此時此刻,儒生的力量已經遠非漢初那樣弱小的小門小戶,而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在朝堂之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而昭帝以後,縱然是宣帝,也不得不在這個過程中,總結為「霸王道雜之」,是以儒法合流逐漸構成成哀之世到新莽的特點。

而對於吳宣而言,讓他和已經形成相當勢力的儒學去鬥爭,那是不切實際的。

考慮到時代背景,以及對於長生神仙學的追崇,吳宣決定,教授門人,以修行之法為宗,以百姓生民為干,以百家之學為枝葉,在這個重重矛盾積累下的漢末,走出一條新的道路來。

畢竟,儒學那套的說辭,在未來已經看到了結果。

不過,目前為止,仍然需要在當下獲取足夠的影響力,對於吳宣而言,影響力最大,又莫過於許、王外戚的更易。

通會鄉。

隨著吳宣正式將魏延壽收入門下,這個消息也隨著風一般傳遍了鄰里。

使得本地人都知道,魏家小兒延壽,以後要發達了。

這還不到晚上,本地其餘三老,紛紛帶著子侄後人上門拜訪。

如有秩、游徼態度恭敬,原本,吳宣初來這裡時,這幾位雖然也是盡到禮數,但卻不如現在這樣了。

吳宣思索一二,主要還是因為鄉黨的原因在內。

可以說,魏延壽以後發達了,作為鄉黨的本鄉人士,可以說,就是他最堅定的後盾之一,也同樣能沾點光。

同時,也期待著吳宣能否將自家子侄納入門下。

當然,這些就暫時不在吳宣的考慮範圍內了,目前的他,還沒有想好,如何帶更多的弟子,不過,講講學給通會鄉的年輕人,開闊眼界還是可以的。

如果有未來力量壯大了,這些人未嘗不能被他收入門下。

「不知先生是何方人士,治何經典?」

幾翻話畢,來到了正題,聞聽此言,吳宣就覺得這話就非常有水準,看了他一眼,原來是游徼,此官職,負責緝捕盜賊,或許是這個過程中,見多識廣,有些了解。

當然,看著三老其餘二人,側耳傾聽的樣子,顯然也是有所明白。

不過尷尬的是,吳宣乃是天外而來,別說漢朝了,這方大世界之內,也沒有他的戶口啊。

他又不可能像面對須菩提祖師那樣,光明正大的告知自己的身份,須菩提祖師神通廣大,自然能判斷得失真假,諸事也能容下,可眼前的老百姓就不一定了。

要是按照實話來說,只怕當場印象就差了。

但說假話又不是他的風格,想了想,吳宣說道:「我自外州郡縣而來,以民生為所學。」

這話的回應,也非常有意思。

說完,看著三老眾人,一副懵懂點頭的樣子,吳宣就知道,這事算是糊弄過去了。

至少他確實是「外州郡縣」來的,至於那個外州郡縣,那就不一定了。

而看他們的表情,顯然是理解為了大漢其他州部了。

至於以民生為所學,他們就完全不知道是什麼了。

別說他們,隨著武帝至今儒學的發展,其推陳出新的速度其實也非常快。

尤其是武帝至宣帝這個過程中,禮治、德教的呼聲漸高於法治。

同時,天子也加強了對於儒學發展方向的引導,時不時會出現,「上親臨制決」的方法,解決學派爭端。

同時,學派從學術思想的訓詁大意,開始轉向為從辯論之中取勝。

就有不少儒生,因為「說」的好,從而被重用,比如,武帝時,兒寬說經學。

於是,天子道,「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

又如韓嬰與董仲舒論於天子前。

可以說,隨著經典和現實結合之後,以求得到皇帝青眼的儒生越來越多,同時,解經的著作也越來越多。

學派的傳播方式也因此出現變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西遊從三星洞開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西遊從三星洞開始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學風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