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石、斤、兩、錢

鈞、石、斤、兩、錢

從秦始皇制定統一度量衡,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一直沿用一斤十六兩的計量方法。

南宋數學家楊輝在他的《日用演演算法》(122年)中編造了「斤價求兩價」的歌訣:

「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記;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兩價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轉身變做五。」意思就是一兩等於0。025斤,二兩等於0。125斤……

到了元朝,偉大數學家朱世傑的《算學啟蒙》(12年)書中,推進成下列的十五句:「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留一八七五,四留二五,五留三一二五,六留三七五,七留四三七五,八留單五,九留五六二五,十留六二五,十一留六八七五,十二留七五,十三留八一二五,十四留八七五,十五留九三七五。」

那時十六兩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祿壽三星組成十六兩的秤星,告誡做買賣的人要誠實信用,不欺不瞞;否則,短一兩無福、少二兩少祿、缺三兩折壽……

【貨幣換算】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人民幣2000元=10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200元=1000文錢=1貫(吊)錢

1文錢=人民幣0。2元

【古代的斤、兩與現代的克】

舊制一市斤等於十六兩。兩、錢、分、厘、毫為十進位

秦和西漢時期,一斤相當於258。24克,一兩等於1。14克。

王莽及東漢、魏晉南北朝,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當於8。1克,一兩等於41。7克。

隋末一斤相當於222。73克,一兩等於13。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當於5。82克,一兩等於37。30克。

古代量制歷經多次變革,明代以後才大體穩定,變化較小,一斤基本在55g左右。直至12年推行計量改革,將舊制55g一斤改為500g一市斤。還應特別指出,12年和15年的改制中,均將中藥計量作為例外對待,仍襲舊制不變。這樣,從明代到17年,錢換算為克的正確公式應為55÷1÷10,1錢約等於3。72克。

【古代換算】

重量單位:一石=四鈞=一百二十斤

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漢書·律曆志上》

重不過石。——《國語·周語》。註:「百二十斤也。」

容量單位:一石=十斗,一斗=十升

十斗為一石。——《說苑·辨物》

關石和鈞。——《國語·周語》。註:「今之斛也。」

一石沙,幾斤重,朝載暮載將何用?——唐·白居易《官牛》

面積單位:一石=十畝

用以計量土地。其具體數量各地不一:有以十畝為一石的,也有以一畝為一石的。如:他家有兩石田。

【經典辭彙】

「八十二斤的青龍偃月刀」,按上述換算也就是現在的約18。2kg,約合3。53斤。典韋的雙戟重達八十斤,如此算來也就約17。82kg,約合35。4斤,一隻也不過17。82斤。相對現在的特種兵每每負重25kg,也不是神乎其神。

不過一些無知的人卻弄出笑話來,進來看到有寫穿越三國的作者,為了突出主角的武備能力,顯得過於誇張。摘了一段:張飛使得是丈八蛇矛槍,那我就用兩丈四的精鋼醮金槍,還重達百斤。咱先不說三國有沒有精鋼,就說這兩丈四的百斤大槍,那是個什麼概念,想起來就覺得可笑,穿越三國雖說是小說,但是也要多少有點常識。

「半斤八兩」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負責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順利地制定了錢幣、長度等方面的標準,但在重量方面沒了主意,他實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兩定為一斤才比較好,於是向秦始皇請示。秦始皇寫下了四個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給出了制定的標準,但並沒有確切的數目。李斯為了避免以後在實行中出問題而遭到罪責,決定把「天下公平」這四個字的筆畫數作為標準,於是定出了一斤等於十六兩。誰知這一標準在此後兩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傲視蒼穹之龍行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傲視蒼穹之龍行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鈞、石、斤、兩、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