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天下大亂】

第一章【天下大亂】

周幽王接手的是個爛攤子

周朝經過武王建國,傳位十一代傳給周幽王。周朝傳到周幽王手裏,已經不是武王時期所向無敵的周朝了。此時還是西周,但王權已經衰落。

周幽王的父親是中興之主

周宣王,也就是周幽王的父親,史稱中興之主。宣王在位期間,多次發起戰爭,平定了不臣服周王權的諸侯國,比如征伐西戎,東征、伐楚等等。周宣王靠着戰爭手段,修建宮殿,召見諸侯等,使得周朝出現了「四方既平、王國庶定」的盛世。對於王權衰落的周朝而言,確有中興的跡象。

但是,在周宣王中興的背後,卻是巨大的隱患,足以令周朝滅亡的隱患。往往有人以為周幽王昏庸無道,殘暴好殺,所以導致了周朝的徹底衰敗。看遍史書,也總是有這麼一個思想「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這話也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一朝君臣的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影響王朝的興衰。說不對是因為君臣佞賢只是決定王朝興衰諸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卻絕對不是唯一因素。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北宋末期,徽宗、欽宗可一直是昏庸的代名詞了,不光把自己搭進去了,把半壁江山也弄丟了,但就是這個爛攤子,高宗帶着一群人跑到了南邊,接着擺攤子,接着干,一干就是一百多年。而且,高宗也不是雄才偉略的英明君主!

這是為什麼?這說明在君臣佞賢背後有着決定歷史走向的更根本的因素。這些因素便是「文德」「民事」「兵事」等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政治、經濟以及軍事。這些因素還健全,那麼王朝就要有救,即便一時受挫,也終能復興,就像西漢,就像南宋。如果一個王朝這些因素都已經衰敗了,一旦遇上一代昏庸君臣,那麼立馬崩潰,就像秦二世。

所以說,宣王是中興之主,但是在中興之主背後的「文德」「民事」「兵事」又如何呢?

三川地震,雪上加霜

幽王繼位后,基本不管事,也沒有什麼政令,而能管事的大臣尹吉甫、召虎也先後去世了。這兩人是宣王中興的主要能臣。兩人去世后,幽王朝中也就只剩下申侯和趙叔帶兩個能管事的了。申侯進諫數次,要幽王繼承父業,好好治國,幽王不聽。申侯一怒之下,歸國(回自己的諸侯國)了。剩下的就是趙叔帶了,一個趙叔帶就算累死能管多少?

而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更能體現幽王治國的態度。

有一天,岐山守臣報告「涇、河、洛三川,同日地震」。

放在今天,地震也是一件關係到諸侯國命運的大事。地震什麼級別?震死多少人?震塌多少房屋?需要調集多少人力救援?需要多少經濟援助?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需要考慮,需要善後。

而放在周朝時期,就更了不得。地震代表着老天爺發怒了。這是老天爺對執政者不滿,關係到社稷存亡。執政者就得馬上自我檢討,下個罪己詔,或者殺上個把佞臣,把責任推在他們身上,轉移下公眾視線。更何況,三川起於岐山,而岐山是周朝龍興之地。

所以,岐山守臣煞有其事地說,陛下,三川地震了。

群臣心裏呼啦一下,將眼光聚焦在了幽王身上,等著這位爺給個解決辦法。

幽王卻輕描淡寫,震就震了,這是常事。

幽王倒有科學常識,知道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跟老天爺沒關係。

但是,群臣不知道,老百姓也不知道,這亂子大了。趙叔帶很着急,屢次進諫:幽王必須有個解決方案。糾纏幾次,幽王怒了,再加上趙叔帶政治對手虢公石父一番讒言,趙叔帶被罷官回家。

如此一來,幽王朝中基本上沒有能管事的了,剩下的都是一班宵小之徒。所以說,指望幽王的管理團隊幹事,基本是沒戲了。

周朝本就岌岌可危,三川地震更是雪上加霜,此時幽王卻又做了一件更可怕的事情:選美,充實後宮。

文德崩壞

孔子曾說「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文德也就是文治,即所謂的政治。說宣王文德崩壞,還要從宣王的老祖宗周文王和周武王說起。

周武王為什麼能夠打敗商紂王。以為有哪吒、楊戩一乾子狠人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可以暫時靠邊站站。本人以為周武王能夠打敗商紂王最重要的原因,是周武王建立了井田制。什麼是井田制,說白了很簡單,就是將土地分為公有土地和私有土地,農民負責一起耕種,但是必須先耕種好公有的、才能耕種私有的,收穫的時候,公有的歸諸侯(或者土地所有者),私有的歸自己。這個制度比起現在的農業制度差得很遠,但是在當時已經相當先進,既收穫了民心,也增加了收入。而商紂王依舊在搞奴隸制的那一套。在政治基礎上,周武王已經遠遠領先商紂王,周武王已獲得了民心。民心很可怕,一旦有權威的領導,民心將成為無堅不摧的利器。所以,武王伐紂,泗上諸侯紛紛響應。最後商紂王燒死在鹿台。

中國歷史三千多年,說白了就是土地問題。如何能更有效地將土地均分在農民手中,就能獲得民心,獲得政治上的強勢。所以東周亂了四百多年,直到秦朝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第一條便是承認土地私有)建立了封建制度,才完成一統。而我黨也是靠着土地革命,建立了新中國。不明白的可以參考一下相關材料,比比皆是。

井田制就是周朝統治的根本。但是,宣王時代,井田制已經被嚴重侵蝕。土地所有者大肆兼并農民的私有土地,農民私有土地已經大量減少。周宣王對此卻視而不見,也不拿出任何手段,民心正在漸漸失去。宣王在一心征戰。

2、不籍千畝

東周時期不像今天,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還有國際貿易。糧食不夠了,可以進口;礦藏多了可以出口。東周時期主要是農業單元化的經濟,且以自足為主。糧食生產多了,百姓肚子吃飽了,就可以休養生息,多點精力可以打仗,可以參加點徭役。糧食少了,大家就餓肚子。打仗?別開玩笑了,活着不餓死就不錯了。那個時期,農業就是一切。即使這樣,周宣王還是不關心糧食生產。

在古代有一種鼓勵百姓務農的禮節,叫做籍禮。就是每年開春耕種的時候,君主要親自走到田間,脫了衣服,開始犁地(具體工作有點類似於現代的牛),以此鼓勵百姓好好務農。但是,周宣王卻始終不願意參加這個禮節。宣王參加不參加藉禮或許不能改變什麼,但至少說明周宣王不重視農業生產。

3、屢戰屢敗

宣王前期,曾對多國開戰,戰則必勝,也給宣王帶來了中興之主的稱號。到了宣王後期,卻是屢戰屢敗,還屢敗屢戰。攻打太原,沒有成功;征討條戎、奔戎,戰敗;千畝之戰,南國之師全軍覆沒,在奄父的幫助下才,宣王得以突圍。

除此之外,宣王後期還擅殺大臣,干涉魯國內政,致使群臣不滿。

所以說,宣王功威赫赫的時候,周朝的統治根本卻正在漸漸衰

如何收拾爛攤子

周幽王繼位的時候,就是這麼一個爛攤子。表面風光,實則上已快垮掉的王朝。面對這麼一個爛攤子,幽王該如何收拾?

如果是毛澤東,肯定是先給農民分土地,分完土地,然後號召農民打倒土豪劣勢。如果是張居正,肯定是重新丈量土地,重新分配,然後抓幾個貪官,砍砍頭,立立威,接着搞革新。

說這兩個人,也是為了說明改革的一般模式。毛澤東採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方式,號召全體百姓一起來改革,誰敢阻礙就打到誰。畢竟改革是為了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也最積極熱心,改革也最公平、最徹底,也最能獲得民心。但是,千古以來,能有毛澤東這等威德的,也唯此一人了。張居正採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先把皇權擺平,然後訓導既得利益階級:你們剝削得太狠了,老百姓快活不下去了,你們再不讓出一部分了,老百姓就要起義了,到時候,大家一起完蛋。既得利益階級聽懂了的,就下去分給老百姓一些利益;沒聽懂的,張居正也沒指望他們明白,殺幾個,立立威,抓幾個,打打屁股,再加上有皇權支持,這事也就成了。

按照周朝的局勢看,幽王完全可以採取張居正的改革模式,讓既得利益階級讓出一部分利益的方式,說不定就能搞成。因為王權還在,官僚集團也算聽話。如果周幽王這麼做了,中國歷史上也將會多一個宣幽之治,宣王中興、幽王大治。

但是,幽王是如何治理的呢?

(三)幽王是脫韁的野馬

宣王老來得子,生了幽王。一般而言,老來得子都是掌中寶,放在現在,就是爺爺奶奶一起上,寵著愛着,含在嘴裏怕化了。幽王卻沒這個待遇,而是被嚴加管教。按照「相夫教子」的說法,幽王的教育應當是姜后負責的。

姜后是一個眼裏揉不進沙子的人。

關於姜后的記載不多,卻有一件趣事。姜后應該是一個美女。宣王娶了姜后,夫妻生活多了點,經常早睡晚起,不理朝政。按理說,君王雨露,龍馬精神,高興還來不及。姜后卻不這麼以為,姜后以為是自己的過錯,引得宣王好色,耽誤了國家政事,於國不利。於是,姜后決定進諫宣王。姜后摘除了身上的飾品,跪在宣王殿外,令人傳話,說:「宣王,都是我不好,引得你這麼好色,好色就會鋪張浪費,時間長了,天下肯定會大亂。」宣王聽后,認可了姜后的說法,開始勤政。

姜后就是這麼一個人,連自己丈夫(宣王)夫妻生活多了,都會進諫。想讓她對兒子放低標準要求,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年幼的幽王肯定是被管得死死的,除了吃喝拉撒睡,估計就是被教育應當如何勤政。管得太死就是叛逆,壓力越大反彈越大。所以,宣王和姜后死後,幽王徹底失去了節制。「自姜後去世,益無忌憚,耽於聲色,不理朝政。」

而且,幽王繼位的時候只有十三歲。雖然東周時期的記載資料,大多比較玄幻,但是這個應該是比較靠譜的。這個年紀正是貪玩且啥事都不明白的年紀,指望他好好治國?別開玩笑了。能管好自己的吃喝拉撒睡就不錯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煮酒話英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煮酒話英雄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天下大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