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困境

實體困境

黃偉交口稱讚道:

「如今的大學生創業,要麼教育行業,要麼是互聯網,卻很少願意從事食品加工行業。」

「師弟,你創業初期選擇開奶茶店,這種投資小見效快的項目,可謂是獨木匠眼光相當的毒辣。

算是在國內之飲料行業,開闢了個嶄新的賽道,對於一些初創公司來說,這無疑是個好項目。

對於我們銀行來說,把資金放貸給你們這種現流充沛的公司,也是最讓人省心的。

你們一路成長,我們還會為之保駕護航,500萬的貸款申請,你可盡可放心,我們銀行會儘快走完流程!」

楊羽暗暗的鬆了口氣,連忙起身告辭道:

「貸款的事情還需你多費心,那我靜候佳音!」

黃偉爽快道:

「你無需擔心,是包在我身上!」

果不其然,沒隔兩天楊羽的貸款申請就順利通過了,剛過兩天,貨款江州城市銀行也儘快的拔了下來,打進他卡里。

楊羽為了感謝師兄的幫忙,原本打算邀請黃偉到酒店搓一頓。

黃偉婉拒了,並告訴他,同門師兄弟不太見外,今後自己還有需求,給他打電話!

楊羽接受了師兄的好意。

他知道師兄想賣個好給他,這預示著黃偉把他當朋友了,貸款的事幫他,更多是看在他恩師的面子上。

資金到賬第二天,楊羽就決定加速奶茶店擴張。

有了巨額資金的支持,楊羽打算讓匆匆那年奶茶店,在江州主城區遍地開花。

更是在天天餐飲公司內部會議,給全體員工做動員工作的時候,放出豪言壯語:

一個月內開滿100家奶茶店,年前佔領江州新興奶茶市場,爭取明年向省外進軍,五年內佔領全國市場。

楊羽的講話震耳欲聾,他畫的餅太大了,也太有誘惑力了。

在場的手下聽后,全都興奮得像打了雞血似的,哇哇大叫,恨不得立即去開拓市場。

其實楊羽有些話混淆視聽,偷換了概念!

佔據江州奶茶市場,肯定的,沒問題。

明年向省外進軍,也並沒有說謊,西南地區作為大本營,肯定要儘快搶佔大部分空白市場,作為他的基本盤。

進軍全國各地市場,就要加個引號。

匆匆那年奶茶店,肯定做不到全部都是自營。

全世界連鎖店發展壯大到一定規模,為了搶佔市場最好的辦法就是開放加盟。

不但可以節約資金,還可以收取加盟費。

可謂是兩全其美,連鎖店發展壯大到一定程度,楊羽就會毫不猶豫選擇融資上市,募集資金。

幸瑞咖啡

這種嚴重虧損的連鎖企業,都能在美成功上市,許多投資人都爭相入坑。

楊羽相信他的奶茶連鎖店,在資本市場傳出融資風聲,肯定會吸引著大批的投資商過來。

他可能要精心炮製一番,準備一份看上去十分靚麗的財務表報表。

等投資商看到后,肯定會亮瞎眼睛,然後再磨刀霍霍地砍向這些投資機構。

楊羽完全可以學以致用,走瑞幸咖啡的上市之路,拚命的給資本講故事,也去美股薅羊毛。

瑞幸咖啡,以國內咖啡消費市場是一片藍海市場為藍本。

拚命地給資本講故事,很快就融到了錢,拿到了錢后拚命開店,只用了不到一年半時間,就登陸美股,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瑞幸咖啡最火熱的時候,市值一直達到42億美元,最不可思議的是,它刷新國內最快上市公司記錄。

成功上市后,瑞幸咖啡就募集到5.6億美金巨額財富,為了更好從股市薅羊毛,不惜財務造假,捏造22億的虛假交易。

其實,瑞幸咖啡一直在賠本賺吆喝,瘋狂發補貼。

這些明眼人都看得出,偏偏還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追捧。

究其原因,不外乎都是貪婪惹的禍!

所有拱火的投資商都信心爆滿,覺得自己閃得快,肯定不會爆雷。

這場資本遊戲過後,一些資本大佬還是沒能跑脫,成了最後的倒霉蛋,在資本市場被人割了肉。

經商的學問可大了,底層的邏輯不一樣,最終走向徑相甚遠。

有些事商業邏輯,看上去做着不賺錢的生意,實質上就賺了不少錢。

大部分人做着賺錢的生意,反而容易虧本。

假如他與大多數一樣開家連鎖店,掙一千萬不難,資產上億有點困難,也許努力還是能達到。

但他要想把連鎖店規模做大做強,就要用互聯網思維運營公司,最終還是要靠融資上市,拿着投資人的錢,發展壯大自己。

這與互聯網創業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同一個套路。

互聯網創業者基本上都是,四處出擊,先艱難說服投資機構,從中拿到一筆天使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就趕緊招兵買馬,等錢打進來后,才買伺服器交網費。

初創互聯網公司做起來后,天使輪的錢肯定用光了,只有再b輪融資。

當初創公司做到一定規模后,為了公司的運營,進而提高市場佔有率,基本上都會向資本市場發起c輪融資,募集大筆資金過冬。

互聯網企業的融資之路,就像俄羅斯頭套娃一樣,互聯網創業者拿着資本的錢創業,

如今,科技日益發達,社會也日新月異,互聯網的技術也疊代最快,但許多實業還是原地踏步,發展起來也舉步維艱。

讓我們不得不停下來,這樣一個問題,實體經濟的出路在哪裏?

社會不斷變遷,實體企業經營模式卻一成不變,抱着過去那套商業模式不放手,至今還在用。

現今如日中天的諾基亞,肯定沒有誰能料得到,短短的五年過後,就會宣佈破產重組。

諾基亞破產裏面的得失太多,管理層對此絕對脫不了干係。

楊羽事後也分析過,諾基亞的技術還是有的,技術上差距並沒大到不可追趕!

只要反應及時,雖然不能超過蘋果,肯定不會容易弱於三星,再怎麼說都會是第一檔次。

然而,讓人大跌眼鏡是諾基亞抱着塞班系統不放,反而叫囂著智能手機不經摔,諾基亞永遠摔不壞。

歷史證明,逆時代潮流終究會被淘汰,諾基亞n7過後,無論是設計還是配置都偏離了主流市場,最終自己給自己套上絞索。

楊羽覺得實體經營的思維要轉變,最好用互聯網思維邏輯來運營。

後來比較盛行的互聯網+,也不過是互聯網巨頭,想要打通線上線下,不得不妥協的結果。

互聯網+,實體公司運用最好的還是數雷總的小米。

當別人還以為小米是賣手機的,其實別人花在互聯網營銷上錢,卻是你想不到的。

要發展好實體經濟,就不要只看利潤,還要看市場的規模,未來的成長空間。

對一些科技公司而言,可能年年虧損,反而,一些勞動力密集公司利潤年年遞增。

科技公司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須融資上市,從股市募集資金,資本的錢能研究前沿科技。

技術性,開創性。

也應是影響融資的重要因素,資本投資,大多投資從事的是價值投資。

科技公司在引入外來資本前,應該事先談好,資本不要干預經營,只是作為財務投資。

楊羽對西方的那套經濟標準,認同感也不那麼強。

華爾街的那套公司估值標準,並不適合所有的初創業科技公司。

華爾街資本不愛在實體經濟過多投資,這是眾所周知的。

不是說實體掙不到錢,汽車的三駕馬車平治,寶馬,大眾誰不賺的盆滿缽滿!

但是投資機構就很少投資,主要的原因就是投資回報太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商業巨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商業巨擘
上一章下一章

實體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