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媒體圈的槍蝦與蝦虎魚

第二章 媒體圈的槍蝦與蝦虎魚

如今的餘味是一名名副其實的財經大v,儘管本職工作繁忙,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創作力。他的宗旨是盡量不錯過任何一個財經大事件。面對層出不窮的熱點,他幾乎都能在第一時間拿出具有明顯標籤的解讀。

這樣的速度和還算獨到的觀點讓他在各個平台都擁有了龐大的粉絲群,餘味是妥妥的一枚90后,年少成名的他被粉絲戲稱為「財經蔡徐坤」。

雖然餘味對娛樂新聞關注甚少,但對去年在《偶像練習生》中c位出道的蔡徐坤也了解幾分。

當這個綽號傳到餘味耳中的時候,每每在鏡子裏看到自己已經開始明顯上移的髮際線,他便不由自嘲:「我願以才華交換,願上天賜我盛世美顏。」

髮際線越上移,餘味的盛名便與日俱熾,這讓自豪和失落在餘味的心裏常常交替出現。

而每回看到餘味的自媒體在各大平台的排名,作為相識已久的朋友,蘇緒就很引以為榮。

幾年前,蘇緒在報社做記者的時候,就採訪過餘味。

彼時,餘味可謂小荷才露尖尖角,名頭自然遠不如今天這般響亮。

蘇緒是在一個媒體群里看到餘味扔進群里的鏈接,群里有各家媒體的記者,也有自媒體人,有時還會有甲方做品牌的人。大家齊聚在一個群里,平時甚少公開交流,但對扔進群里的鏈接,也多會默默關注。

在這樣的群里,沒準什麼時候,記者就會發現自己正在關注的某個熱點事件有了更有說服力的解讀,甲方也會發現符合自家品牌調性的行文風格。所以,往這樣的群里扔鏈接,也成為自媒體人常用的推廣方式。

不管有棗兒沒棗兒,先打上兩杆子再說,起碼也能增加點擊量。

如果有人對文章感興趣,還會轉發到朋友圈或別的群。在微信所打造的這個私域社交圈中,這種自發的轉發,往往是爆文產生的源動力。

蘇緒記得,她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看到六神磊磊那篇《《猛人杜甫,一個小號的逆襲》,並由此愛上他的文字的。

那一天,蘇緒看到餘味的文章,覺得標題很吸引人,便點開文章,看完之後主動加了餘味的微信,表達了做採訪的意願。

餘味欣然接受。

此後,無論什麼時候,清晨還是深夜,周末還是假期,面對各種突發事件,餘味從不推脫蘇緒的採訪,並能在極短的時間裏組織出邏輯嚴密、角度新奇的觀點。這樣的效率和高度配合的態度,不僅使得蘇緒成文的速度超越了很多同事,而且內容也以其深度在同行中脫穎而出。

在長達幾年的合作中,餘味的名字在蘇緒供職的這家報紙上,不僅以採訪對象,而且以專欄作家的身份頻頻出現。

此外,餘味筆耕不輟,一直保持着對財經事件的高度敏感,即便難免有個別文章質量平平,也勝在出爐速度。

這一點,對於突發性事件的分析尤為可貴。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對於資質平庸的人,尚且能通過勤奮取得一定成就,何況像餘味這樣本就有一定天賦的人呢?

不過,天賦和勤奮猶如天時地利,想要以專家的身份快速出道,還缺一些火候,而與媒體的關係則是加大砝碼的重要的「人和」。

專家之於記者,兩者之間的關係就如同《白夜行》裏所提到的槍蝦與蝦虎魚,是相互依存、相伴而生的關係。

就拿蘇緒自己來說,作為記者,採訪是蘇緒的日常,自然也免不了要經歷與一些所謂專家的不愉快的合作體驗。

蘇緒記得,她有一次想採訪一位專家,但對方直接提出要採訪費,這讓蘇緒很吃驚。蘇緒為此特意私下裏問了別的記者,他們也都給出了相同的反饋,說此人自從小有名氣之後,這樣的騷操作便突如其來。

研究了此人之前接受採訪時發表的觀點,蘇緒覺得可替代性很強,便沒有再堅持要採訪他。

隨着記者採訪頻次的急劇減少,長此以往,此人的名字便在各家媒體中消失。

餘味則完全是相反的樣本。

蘇緒觀察到,在後來餘味自己組建的媒體群中,隨着採訪他的記者人數的增加,他對待其他媒體記者的採訪,也同樣熱情而高效。這麼做,讓餘味很快在全國的記者群中收穫了一波又一波的好人緣。

他對記者的採訪高度配合,記者們也因此甘願給他「抬轎子」,餘味得以快速崛起。

這其中,自然也有她蘇緒的一份功勞。

作為最早一批和餘味合作的記者,即便蘇緒在報社離職,轉投了媒體傳播公司,即便兩人身處bj和上海兩地,不常見面,他們之間也一直維持着良好的私交。

用餘味的話說,就是相識於微時。

在媒體傳播公司的那一年多,他們的合作不僅沒有停止,而且更緊密。有客戶推廣,或者同行在找行業大v資源時,蘇緒都會推薦餘味。通過蘇緒,餘味有了幾次和知名企業,以及國內最為知名的公關公司合作的機會,聲名更加卓著。

同時,在與餘味合作的這幾年,蘇緒乾淨洗鍊的文風,對文字的敏感,以及紮實的基本功也給餘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由邱錦華主導的一次項目先找到餘味要求合作,並問他是否可以推薦一個統稿人的時候,餘味第一個就想到了蘇緒。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創業瘋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創業瘋狂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章 媒體圈的槍蝦與蝦虎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