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六章 浮橋

一百四十六章 浮橋

果說,撥夷海(巴爾喀什湖)是十一軍的總後勤基:去年年尾於齋桑泊北一百三十里的齋波,新建的後勤基地就是十一軍的前線總補給站雖然開啟不過一個月,但在十一軍全軍所有輜重部隊的努力下,其間已經貯備下了足夠十一軍五萬餘人吃上三個月的糧草以及全軍高強度作戰一個月所需的彈藥。

齋波位於鄂木斯克的東南方,距離鄂木斯克不過一百五十餘里,算是緊貼著中華帝國與哈薩克汗國的邊界線了。它的旁邊就是蜿蜒數千里的阿爾泰山,向東或是東南都是山體的斷裂地帶。

齋波基地的貯備還遠遠達不到前線部隊所需要的份量,是以除了十一軍軍部直屬的輜重團和作為先頭部隊的三十一師師屬輜重營隨軍之外,餘下的輜重部隊還都往返在撥夷海和齋波之間的路上。

十一軍軍部直屬的輜重團下轄兩個營,每一營下轄五個連,每一連轄四排,每排領三班。編製同師屬輜重營一個樣(甲級),大過旅團一級的輜重部隊(乙級)。那換句話說,現在鄂木斯克城內的輜重部隊一共是有三個甲級營。

按照國防軍統一編製,輜重部隊每一班有8個戰士,配屬馱馬6匹,戰馬2匹,馬車3輛(四輪馬車,雙馬)。如此一個排就是9輛馬車,一個連則為36輛,一個標準的師屬輜重營則是180四輪馬車,人員70c右。

三個甲級輜重四輪馬車是短途運輸一次性怕死能運過去兩個整編旅(炮兵部隊自備有大量馱馬)。但是現在是長途奔襲,兩天的路程,炮營是絕對跟不上的,更何況還要帶着那麼多的糧草彈藥。

十一軍警備旅,全員餘人,掉醫護連和炮營以及被調用的輜重營,人馬還右。其中包括有兩個炮兵連,各有輕中型火炮12門。這也是考慮到警備旅的攻堅能力,去掉炮兵營之後就留下了兩個團屬的炮兵連。

因為是長途送,考慮到馱馬的承受能力輛馬車上除了兩名努手外搭載了6—戰士,如此剩下的百餘輛馬車調撥一部分給炮兵部隊外,餘下的就裝滿了糧草、彈藥。

從鄂木斯克到奇科加,超接近四百里果單靠步兵的強行軍,至少要三天時間且到了地方不好好休整一番,部隊是不可能馬上投入戰鬥的。但如今有了馬車運送就大大的不一樣了。

這馬車可不像是中原本土出產的那種兩輪馬車,沒有絲毫的減震措施,顛簸的讓人無法忍受。這種馬車是完全的西化,就是梁明在這方面也沒有絲毫的改動,完完全全的抄襲。原因很簡單方長達1900年的使用之中已經將這個物件絕對完美化了。在馬拉車子這方面,人家已經做到盡善盡美了。

中華立足中原才僅僅十五年上樑明在南洋稱王稱霸地年月也不過才三十年。但就是這短短地三十年。使得東亞各國完完全全地接受了四輪馬車這個西方地舶來品。四輪馬車憑靠其舒適、快捷地特性徵服了東方所有地上層家庭。

中原出現馬車(戰車)地時間無很古老地但是三千年來卻從沒出現過什麼大地改動。無非就是車廂變大了變牢靠了。但在西方。約是公元前2000年。黑海附近大草原地幾個部落帶着馬來到底格里斯—幼發拉底河流域。開始用馬來拉有輪子地車。這種車輪已經有輪輻。而不像早期地車輪那樣是整個木頭塊做成地。這種車輪比較輕便。易於操縱。公元前1世紀。羅馬地制車匠發現了塞爾特人地四輪車。並再加改革。使四輪馬車用旋轉式前軸以轉動方向。用整片地輪與輪箍以增加強度。同時用鑲有金屬邊地輪轂以減少摩擦。馬車地性能大為提高。四輪馬車最初只不過是一具有窗地箱子。以皮帶懸吊在無簧板地車架上。相對而坐地旅客需要忍受不斷地搖動與跳躍。在以後地幾個世紀。這種車輛被一批批更堅固。更輕。更美。更有效地各類馬車所取代。到了17世紀。四輪地公共驛車承擔了幾乎所有地長途客運任務。為陸上旅行帶來繁榮。而精緻地私有馬車成為王族身份地象徵。

中華帝國現在使用地四輪馬車可以說是西方几千年演變地成果。運輸量大。運行平穩。是它最大地優點。當然了。這種馬車自然也有它無可避免地缺點。它需要在較為平坦地路面行駛。

公元200年時堅固地羅馬四輪運輸車在大道上隆隆駛過。馬拉郵車和客車每天可行駛160千米;而到如今。一輛驛車在此時世界上最好地公路上。一天足可以跑出300公里之外。當然。中間是要更換馬匹地。

軍中所用地馱馬大部分是耐性十足地蒙古馬。可它們

。力量不足。雖能長時間持續奔動。但它們地速度就有所不如西方地同行了。但即便如此。兩天地時間也足以讓他們跑到裏外地奇科加了。

警備旅的戰士們有條不紊的以連為單位集結在一起,然後由連到營,六個軍陣以最快的時間形成。戰鬥人員抓緊時間整理各自的武器裝備、彈藥背包,而各連的炊事班則在此時升起了一堆堆篝火,澡盆子大小的行軍灶架在了上頭,挑水做飯也不閑着。

同時,任務完成了一半的輜重部隊,也挑選出了自己最好的戰士,快速的吹起一個個羊皮囊,紮起一個個羊皮筏子,他們要在日上中天之前搭好浮橋,爭取在今天日落時讓警備旅全部到達對岸去。

四五月份,江南已經是春暖花開時,但在這裏依舊是水冷寒未消。伊希姆河水照樣冰冷刺骨,戰士們不時的還可以從水中看到漂浮的冰塊。

這些並不能阻住架橋部隊的腳步,作為兼職工兵的輜重營來說,修個路、架個橋,實在是太平常不過了。當先,兩名戰士帶着兩捆長索撐著一張羊皮筏子緩緩行駛到了對岸,一左一右兩根鐵釺相去正好一個皮:子寬的距離,立在對岸,兩根長索穿進鐵釺頭處的圓孔死死地拴在了上面。

東岸的戰士看對面豎起了一根紅旗,三十個棒小夥子分成兩隊拽動連在對岸的兩根長索齊齊向後拉去,不多時兩到道長索已經躍出了水面。把東岸的長索扎在早已立好的鐵上,如此一道平行引攬就算是好了。第一步順利完成。

二十五張皮筏子被四根長的繩索首尾相連,一個接着一個的放進了伊希姆河。一張皮:子上載着四名戰士,一名撐,一名拉住引攬,另外二人在皮筏子上拉着繩索,照顧著後面的戰友。

等到下第二一張皮筏子時,對岸的紅旗忽然猛地搖晃起來,卻是那邊已經接上了頭。站在河岸放眼望去,清澈的伊希姆河上竟然已經起了一座首尾相連的浮橋,看看時間此時距離中午還有一個多小時。

「鐺鐺鐺」,清脆的銅鑼聲起,這是他們的信號,表示著架橋的第二步已經完成,可以進行第三步了。

羊筏子寬有兩米,長有三米半,二十二張皮筏子相互之間相隔也就是兩米,因為皮:子底部和左右已經有四根繩索連在了一起,所以雖然還不穩當卻也可以過人了。不過兩岸之間畢竟有一百多米,搭上擋板之後戰士們使用如此簡易的浮橋速度是塊不上去的。是以,這浮橋還要繼續加固。這第三步也不是鋪擋板,而是用短繩子把平行引攬和羊皮:子連在一起。一個皮:子上有四名戰士,一人也就兩根自然很快。

有了道工序之後,浮橋明顯比剛才穩固多了,這時候才是第四步——上擋板。

在架設浮橋的時間裏,擋板已經做好了。有四十輛馬車的車廂被整個拆了下來,但這麼多擋板排的上用場的只有一半,因為車廂兩側的擋板寬度都在一米六左右,不適合現在這座浮橋橋面的寬度,能用的只有車廂的頂部和后側,四十輛馬車拆下的擋板也被做成了四十個,每輛馬車的頂部和后側擋在組裝之前都已經被打上了空眼,上下各五個合葉(注1—由兩片金屬構成的~鏈,大多裝在門、窗、箱、柜上面。也作合頁。有的地區叫合扇。)安裝后,兩扇擋板就牢牢地連接在了一起。

一扇扇擋板被陸陸續續傳遞了下去,足足用了三四十塊。

然後就是第五步,先把各扇擋板用合葉連牢,雖然不能連接下面的,卻也好了很多。然後再用細繩索把擋板連及到平行引攬上,再用兩道細繩把引攬上牽引的一道道繩索編製牢固,如此就到了最後一道程序。

一簾簾稻草、蒲葦編製的草席順着浮橋被投入河中,瞬時間浮橋的受力大增,剛才還是筆直的橋面也略略帶了點彎曲。甚至就連兩岸立起的四根鐵也被蹦的緊緊的。

大約在一刻鐘之後,浮橋受力達到了最高點,但是一直在緩緩彎曲的橋身卻停下了。各道繩索已經被蹦到了最緊,浮橋卻安靜了下來,似乎還更穩定了。

「怎麼回事?沒事了?」警備旅旅長周啟航奇怪的叫道。

「沒啥子稀奇的。」鄭傳海(軍屬輜重團團長)一擺手,不以為然的說道:「這些草席一下水,河裏的水力自然增大,那就像是一根棍子斜頂着這浮橋。現在那些繩子都給繃緊了,浮橋自然也就牢固了。再說了,這河的水流量小,屁事沒有。若是放到水流急的,這早就不頂用了。」說着看了看天日,「過了十二點了沒?」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
上一章下一章

一百四十六章 浮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