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拜師學藝

第四章拜師學藝

()在床上思緒萬千的李燁漸漸地睡去,夢裏李燁回到了後世離開的地方,那裏有關愛自己的父母、溫馨的家庭、可愛的女兒,這是李燁想要的平淡而平凡的生活,快樂的時光終是匆匆離去。母親在屋外的叫喊聲,讓本已經熟睡的李燁驚醒,李燁睜開迷濛的雙眼,現自己還是在唐朝的小屋裏,夢裏的一切已經遠去,唐朝新的一天已經開始,李燁新的生活又將去向何方呢?

唐朝人起來的很早,天還沒有亮,大概相當於後世的五點多,李燁一家人都已經早早的穿戴好,做着自己的事情:母親與姐姐忙着早上的飯菜,李建拿着書在院裏背書,李燁的工作是給牛棚里的水牛喂草料。

唐朝平民一天只吃兩頓飯,早上大約七點-九點、下午大約三點-五點,如果是富裕的家庭一天可以吃上三頓飯,李燁現在是沒有這樣的條件了,正在育的身體因為營養不良顯得乾瘦而矮小,身高只有九十厘米,就這樣的身高在村上的幾個同齡的小孩中還是高的。

李燁家的早飯吃的要早一些而且非常簡單,因為李燁要出去放牛、李建要步行幾公里到鎮子上私塾上學。母親在李燁、李建出門的時候塞給他們倆個地瓜,算是餓的時候加餐。

李燁與李建一起走出家門,院外的小路上李建一副沉思的模樣,沒有半點與弟弟李燁聊天的跡象,李燁很想通過哥哥李建了解一些有用的信息,但見李建無意與自己談話,也就放棄了打聽的想法。哥倆一直走到村口也沒有說一句話,李建在村口向西邊走去,李燁牽着水牛往東走去。

————————————————————————

唐朝初夏的清晨,太陽剛剛躍出地平線,空氣中還帶着一絲涼意,李燁將衣服緊了緊,希望有更多的熱氣使自己暖和起來。

李燁牽着水牛沿着村邊的小河,一邊走一邊挖著田埂邊的野菜,這是李燁每天必須做的功課。不一會,李燁走到湖邊的草屋的門口,想起昨天齊叔邀請自己到草屋坐坐,就來到草屋的門口,輕輕地叩射門邊,屋內許久未見有人回答。李燁想:可能是齊叔早上外出了,不知道何時歸來,不如先在周圍走走,了解一下周圍的環境。

李燁牽着水牛沿着湖邊,一邊欣賞湖光山水的美景、一邊四下尋找一處水草豐美的地方。很快李燁就在不遠處尋覓到一處環境不錯、水草豐美的湖邊,其實這個地方就是昨天李燁玩耍時溺水的地方,李燁將水牛趕下湖中,自己走到湖邊幾顆粗大的柳樹旁,靠坐在柳樹下,抬頭凝望着遠處的湖面,湖面上波光粼粼,和煦的微風吹來,帶着陳陳地涼意。

也許是片刻的安寧使李燁感覺到舒暢,便在不知不覺中又睡著了。不知道過了多久,李燁感覺有人在踢自己,睜眼一看盡然是齊叔。只見齊叔一手牽着一隻通體黝黑的毛驢,一手拎着一包東西,兩眼正上下打量著李燁:「你這小子,一早就在這裏睡覺,是準備升仙還是悟道啊!」。

李燁揉揉酸的雙腿站了起來,回答道:「我本是放牛到此,見齊叔不在家,便在這裏等,沒有想到就睡著了」,說完李燁傻傻地一笑。

「走,到我屋子裏來坐坐」,齊叔一邊說一邊轉身向草屋走去,李燁將水牛從水中牽上來,跟着齊叔往草屋走去。來到草屋旁,李燁將水牛栓在草屋外的一處小樹上,然後走進草屋。草屋不大,南北走向,南北方向各開一扇門,東邊一扇窗戶已經打開,陽光從屋外shè進來,屋內十分明亮,西邊一扇門虛掩著,裏面是齊叔睡覺的地方,牆上掛着一張弓箭、幾件兵器和一套皮甲。

齊叔見李燁進門后,就望着武器呆,呵呵一笑:「這都是以前用的,現在老了,用不着了」,齊叔說話間露出一絲憂傷與不甘,李燁沒有去接齊叔的話,也不知道如何去接齊叔的話,只好說:「齊叔,可以教我嗎?」。

齊叔一愣,隨即哈哈大笑到:「好,你這小子與我有緣,教你也無妨,就是不知道你能不能吃苦啊?」。

李燁一聽,齊叔願意教自己,馬上跪倒在地,口中稱道:「師傅在上,請受小徒一拜」,李燁說完抬起頭,見齊叔還在看着自己,不免心中有些慌,生怕齊叔反悔。

等了好一會,齊叔回答道:「好,我今天就收下你這個徒弟,但今後你要出喪天害理、欺師滅祖的事情,我一定不會饒你」。說着齊叔將李燁從地上拉了起來,像模像樣的看了看李燁的身板:「身板弱了點,資質尚可,反映尚佳,能學成什麼樣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明天開始,每天早上來我這裏,如果堅持不下去就算了」。

齊叔漫不經心的態度讓李燁暗暗的下決心,一定要堅持下去,在古代一身功夫是保命的前提,不要幻想在古人面前談什麼王子犯法與民同罪、殺人償命的話,那是非常可笑的想法,古代只認誰的權利大、誰的拳頭硬,誰就有理。

可能是齊叔收下李燁這個徒弟的原因,齊叔中午的飯菜特別豐富:一條很大的草魚,兩盤蔬菜,因為放鹽的原因,李燁感覺特別的好吃。這是李燁第一次吃唐朝的鹽,雖然鹽的顏sè不是很白,略微泛黃,但是李燁還是很滿足了,自己家的瓦罐里早已經沒有鹽了,上次吃鹽的時間已經不記得了。

吃飯時,齊叔看見李燁吃飯津津有味的樣子,不禁與李燁談起早上到鎮上買鹽的事情,當李燁聽講現在的鹽價已經每斗要五百五十錢時,手中的碗差點掉落下來。

ps:一斗大約等於今天的7.5千克,十斗為一石,十升為一斗。

而且唐代的斗分大小斗,大斗等於現在6千克,小斗等於現在2千克,小斗主要是用於計量酒、鹽等物品。

貞元四年(公元789年),江淮鹽每斗為錢三百一十,河中兩池鹽每斗為錢三百七十。

至大曆(唐代宗年號,公元766—779年)末,六百餘萬緡。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宮闈服御、軍饢、百官祿俸,皆仰給焉。當時朝廷一年的賦稅才一千五百萬緡,可見鹽價已經很高了,到了唐末黃巢起義時,鹽價逐漸提高達幾十倍,廣大群眾困於高估,有的只好「淡食」,可見當時的鹽價已經高的可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走進唐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走進唐朝
上一章下一章

第四章拜師學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