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抱團赴邊

第139章 抱團赴邊

第139章

季興邦帶着女兒季昀舒回到京城之後,他的兒子季昀霆和女兒季昀舒再比賽了一次漢學的成績。

幸運的是,這一次的成績裏面昀霆的成績比季昀舒要好得多。成績出來之後,季昀霆莫名的鬆了一口氣。

他覺得自己這一年來的付出還是很有收穫的,起碼把妹妹狠狠的甩出去了一大截。

但是轉念卻又怎麼想怎麼覺得有點奇怪--和比自己小三歲的妹妹相比贏了一些而已,有那麼開心嗎?

季紹楠和楊志雄二人這段時間以來在京城之中經常和季昀霆一起相處,也對他如此在意和妹妹的比試很奇怪。

這一年來季昀霆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已經完全超越了楊志雄,差點可以與季紹楠相併肩了。

季興傑對此很滿意,誇獎了季昀霆好幾次,同時勉勵季紹楠和楊志雄要好好的努力,爭取像季昀霆這般苦學。

他們都覺得季昀霆學習得這麼拚命,他的對手應該會是季紹楠或者是至少比他更高層級的學子,至少應該有秀才的身份了。

卻萬萬沒有想到季昀霆自己心目中的對手竟然會是小他三歲的妹妹季昀舒。

從那之後,季昀舒的天賦和學習情況也納入了大家的視野,堂兄堂姐堂弟們發現她確實是非常的聰明,在念書方面的天賦比所有同輩的男孩子女孩子們都強。

可惜的是,季昀舒長期不在京城裏面生活,與京城閨秀圈的女子們也不算太熟悉,大家評比京城第一才女的時候不會把她考慮在內。

這樣的事實惹得她的哥哥季昀霆以及堂兄季紹楠幾人很不滿,但是卻也無力改變。

即便他們知道現在所評比出來的京城第一才女的真正實力比不上季昀舒,但是誰會聽他們的話呢?

由於季興邦將西南省治理得很好,有好些人送禮物與他攀了些交情,建立了新聯繫,算是在官場上短暫的結了個盟。

但是對於他來說,關係最好的自然還是當初的那幾個同窗好友。

他們既是自己的同窗,又是科舉上的同年,情分自然不同尋常。

尤其是時穆寧,除了上述那幾層關係之外,還是他的姻親,與他的交情更是不一般。

只不過因為種種原因,他們幾人的仕途發展都沒有季興邦這麼好。

但是他們幾個也常常會在一起聚會,一起說說自己做官時候遇到的難處,問問大家該怎麼處理。

也分享一下自己做官以後遇到問題該如何處理的好方法等,總之就是大家交流一下做官的心得體會,一起共同進步。

在大家聽到季興邦在西南省做一省最高長官巡撫大人,並將西南省經營的如此之好的情況下,所有人都想申請調崗到西南省,到季興邦手下去做官。

他們幾個經過交流思想都挺同步的,覺得季興邦的改革是必須的,如此改革的趨勢對於大景朝的百姓來說是非常好的,他們也都很贊同。

他們也希望自己能與好友季興邦一同經歷這種改革,扎紮實實的去做一些事情,日後能給大景朝的百姓們一些實實在在的好處。

季興邦現在也算是一個正三品的官員,在朝廷里也算是有了一些人脈,特別是非常重要的吏部里也有他認識的朋友。

於是他把自己的這些朋友同僚們的情況告訴了吏部的朋友,帶着自己這幾個同窗好友與吏部里的那些官員們一同見面認識,並吃肉喝酒加深一下感情,最後也能各自走動走動,希望能將他們調到西南省里去自己的收下去做一省府君。

正四品的府君是一個很重要的職位,他們可以管理一府所有的事務,甚至包括科舉考試等等,一般來說也算是個香饃饃,很難靠說情的關係進去。

除非是你能拿出足夠的利益來交換,或者是給吏部的官員足夠的銀子。

對於季興邦這樣骨子裏有些清高,不太建議願意進行利益交換的官員來說,之前人家找你的時候你愛搭不理,現在你去找人家的時候也很難做成事情。

但是西南省正四品府君的位置除外。

整個西南省在大家眼裏都算是一個不毛之地,那都是犯了錯該流放的犯人該去的地方,甚少有人願意去那裏做官。

便是陞官了被派到那個地方去做府軍的人都要在吏部找找關係,將自己平調到另外一個地方做官,避開西南省那種蠻夷之地。

像季興邦這樣直接帶人謀求西南省正四平府軍位置的情況,實在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

而吏部的官員們雖然沒得到季興邦的利益交換,但是收到了他們孝敬的銀子。

雖然數量不多,但那種沒人去的地方有人願意去填坑也好啊,便是他們不送銀子吏部的官員們都有點兒想把他們塞到那裏去,更何況是收了銀子呢?

這樣一來錢多錢少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們也不想因此得罪季興邦這樣一個前途無量的、年輕的正三品的官員。

誰知道日後自己會不會突然落到季興邦手下去了呢?現在行個方便抬抬手便讓這些人過去吧,不用為了這種小事和季興邦結仇。

於是事情進行得很順利,他們的想法得到了實現。

季興邦覺得現在在西南省任職著的府君雖然對自己的政令也在執行着,但是有些卻執行得不那麼好,不論是執行的力度和強度都沒有能達到自己所希望的水平。

季興邦早就想趁機換上幾個自己人,大家一起到西南省去做大事情,將整個西南省建設得有聲有色了。

更何況現在他的幾個朋友們任職的官職微小,都還沒有到這個品階。若是能走走關係,幫他們升一級官職,豈不是兩全其美、皆大歡喜?

走了這些關係之後,季興邦還去找了找寧王殿下也好好地與他說了這些事,說了自己做官的心路歷程、執政方針等等各種情況。

季興邦知道以自己和寧王殿下的這種關係,便是想要從寧王殿下這艘船上下來也是不可能的,便只能認命,做到和寧王殿下共同進退了。

現在的季興邦也沒有覺得寧王殿下能夠登上大寶,他只是覺得等到皇上百年之後,寧王王殿下會做一個富貴閑散的王爺,性命無憂。

到那個時候自己這般跟着他的人就不可能再任西南省巡撫這樣一般位高權重的官職了,想再做封疆大吏就是痴人說夢了。

所以西南省的巡撫一職可能是自己人生當中官職的最高點,權力的最頂點了,所以自己一定要好好經營西南省,不惜一切代價將所有的事情都做到最好。

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不留遺憾。

至於他的其他同伴們,季興邦也問過他們的真實想法,想知道他們是準備走太子殿下的路子,還是走魏王殿下的路子。

結果他的朋友們卻紛紛對他說,他們這些人都不願意介入太子殿下和寧王殿下的黨爭,願意跟季興邦一同走寧王殿下的路子呢。

季興邦有些糾結,覺得自己現在這樣會不會帶偏了自己的這些同伴。

可是他的同伴們都不是很在意,覺得現在上寧王殿下的船也不是一件壞事。

只要此刻他們能夠跟着季興邦一同去建設西南省就行了,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吧。

季興邦聞言也只能點了點頭,他也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這個道理,若是他們錯過了現在這種好時機,他們幾個同窗暢想的一同在某一個地方好好一塊經營的想法,有可能一生都不能實現了。

季興邦在和寧王殿下的交往之中說了說自己這幾個朋友願意投效寧王殿下,想走寧王殿下路子的事情。

寧王殿下對季興邦很信任,對季興邦這幾個朋友的性格、能力、水平也都很賞識。

在季興邦的牽線下見了他的這些朋友,將他們都收入囊中,不像之前對其他官員一樣——為了避嫌甚至連面都不願意見一見。

對於很好的人才,寧王殿下還是樂於招攬的。

於是開春過後,時穆寧、曾陽夏、李思齊、閔宏達、時穆瑾五人全都走了吏部的關係,到西南省做正四品的府君了。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陞官的。比如說閔宏達和李思齊二人,當時考中了二甲進士,所以升職稍微快一些,現在已經是正四品的官員了,他們去做西南省的一府府君也只能算是平調而已。

季興邦他們幾個好友攜同家人浩浩蕩蕩的幾乎坐滿了一整艘官船,端的是聲勢浩大。

到了西南省之後,他們五個府君立即走馬上任,認真的推行去年季興邦制定的那些科舉和教化百姓的政策。

同時他們也認真的推廣季興邦新規定的推廣新式農具以及其他的利民新政策。

有着這幾個與巡撫季興邦大人關係莫逆的人當上了府君,西南省其他的府君們頓時有了很大的危機感。

他們也不得不內卷了起來,趕緊認真的好好推行巡撫大人的政策。免得之前本來有陞官的希望,現在卻被人搶了先。

他們當然知道巡撫季興邦季大人對他那幾個帶來的新府君軍同窗們十分的看好,也會對他們偏心一點。

但是整個西南省有着那麼多個府,五個人完全占不完,他們其他人也還是很有出頭的機會的。

而他們的書寫任職經歷的權力也都被拿捏在巡撫大人季興邦的手裏。官員們做事情也只能越來越內卷了。

所有的府君們一同認真地推行季興邦的惠民政策,一同將整個西南省的民生、科舉、教化等水平推到最高點。

就這樣不知不覺又過了一年。

這一年裏,季興邦的兒子季昀霆已經到了回鄉參加科舉的時候了。

季昀霆便跟着他的堂兄季紹楠以及他的表兄楊志雄,一同從京城千里迢迢的坐船回到了山北省長治府魏縣老家去參加科舉考試。

畢竟他們的老家都在魏縣,而魏縣也不算是一個科舉內卷的死亡之組,他們回鄉去考試還是挺有利的。

季紹楠已經考中了秀才,按道理說不用回魏縣了,只用在長治府里或者山北省城裏等著其他兩個弟弟來複試便可。

但他是一個熱心的好哥哥,與他的父親季興傑一樣,將堂弟表弟們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一樣去操心。

於是他帶着兩個弟弟一路從京城舟車勞頓地到了魏縣,去參加第一場童生試。

不出所料,季昀霆和楊志雄兩人都通過了第一場童生試。於是季紹楠在魏縣繼續等著二人考第二場,二人又都順利的通過了。

第三場府視的時候,季紹楠坐船帶着兩個弟弟們到了長治府城參加考試。

在考前,季紹楠與兩個弟弟們都說了好多注意事項,並給他們分別租了一間房子,讓他們考試的時候不用分心,也不會互相影響對方。

等到送了兩個弟弟進考場之後,季紹楠也在估摸着他們倆考完試的時候雇了車,在考場外等著兩個弟弟。並且還特意貼心不已地熬了參湯,幫他們兩個提神或者救命。

季昀霆、楊志雄這兩個弟弟覺得季紹楠這個大堂兄或者大表哥做的太好了。

只要是有了他,便萬事俱備、什麼都不缺。

他一個人頂三個人,完全可以代替了家長.、兄長以及管家三個角色。

複試成績很快就出來了,季昀霆和楊志雄二人真考上了秀才。

但可惜的是他們倆人都沒考上案首,今年案首是在長治念書的另外一個學生考上了。

季昀霆在第一次科舉考試中沒有得到案首,心中還是有些沮喪的。

他覺得自己這輩子已經比不上自己的老爹季興邦了,第一個案首就沒有拿到,日後也完全沒有連中六元的希望了。

這樣算來,除了牙牙學語的小娃娃,季昀霆他們這一輩裏面的所有小子們都已經參加了科舉考試了。

他們這一輩人裏面也只有大堂季紹楠在府試里考中了案首,還有可能重現自己父親當日裏連中六元的神話。

但是其實他是太過於苛求自己了,季昀霆在長治府的府試裏面考了第五名,楊志雄得了第九名,二人都進了前十名,這個成績不敢說特別好,但也是很好的,反正萬萬不能說差了。

他這麼想這麼謙虛,也只不過是因為他的父親季興邦太過於出色,讓他的壓力太大罷了。

季紹楠等人好好地安慰了他一番。

之後三個人一同啟程赴山北省省城準備參加今年的鄉試。

還是那句話——反正鄉試只有中與不中這兩種情況出現,不會有第三種結果。

他們考試成績若是很差,那就大不了三年後再戰好了,不會出現會試時候落入三甲同進士那樣不尷不尬的狀態。

那還有什麼顧慮的,拋棄後顧之憂,大家一起甩開膀子上,去考試那就行了唄。

等到鄉試的成績出來以後,三個人都榜上有名,考中了舉人,按理說應該是很好的成績了。

只不過,之前考中案首的季紹楠這一次也終結了他第一名的神話,沒能考中山北省的解元。

季紹楠的成績是同輩幾個兄弟裏面最好的——山北省的第八名。

而季昀霆和楊志雄二人幾乎是擦著榜單尾巴過線的,差點就名落孫山了,成績很不好。

但是三人此時卻都長舒了一口氣,沒有覺得什麼遺憾的。

連中六元的季興邦果然是智多近乎妖的存在,果然是古往今來都極少能達到的存在,他們幾個人是模仿不來的。

這次考中舉人之後,季紹楠考了這麼好的成績,自然是要進京接着參加會考的。

要是他會試考中貢士的話,還會繼續參加殿試,走完他的科舉之路。

殿但是對於季昀霆和楊志雄這兩個今年剛剛考中秀才,又剛剛考中舉人的人來說,他們二人覺得自己學習上的積澱還不夠。

他們今年也不可能馬上就進京去參加會試,而是需要好好地緩一緩,找一個學校認真地再學三年再下考場。

幸運的是,因為季興邦現在官做得比較大,季昀霆、楊志雄他們二人雖然不能進入太學去學習,但是能夠被季興邦推薦上國子監去念書。

季昀霆和楊志雄二人對於自己能到國子監去念書是很滿意又很期待的。

現在的國子監已經鳥槍換炮,不同於往日了。

自從季興傑將國子監好好的整治了一番學風之後,國子監的成績也一直都挺好的,成為了京城當中大家爭相去的學校之一。

好多人沒有舉人的身份,或者是在考舉人的時候成績比較差,去不了太學。

於是他們便紛紛找各路關係,希望自己可以到國子監裏面去念書。

季興邦和季昀舒在回京的路途過程之中去山北省城看過季昀霆他們幾人,等了他們幾天,大家一同從山北省城回到京城去。

對於他們幾個人的成績,季興邦都只有誇讚的,誇他們幾個小小年紀就能考中,日後前途不可限量。

反正就是各種好話輪番的說,輪番的鼓勵,生怕他們泄了勁,心中不舒服。

只有季昀舒這個不諳世事的小女孩直言自己的親哥、堂哥、表哥考得不好,竟然誰都沒能考中第一名,比不上自己的老爹季興邦。

季興邦斥責了自己的女兒,將她趕緊帶走,說她年輕不懂事,讓大家不要把她的話放在心上,讓她不再惹事端。

可是季昀舒被罵了一頓之後,卻一點都沒有吸取經驗教訓。只不過是在心裏想到——自己剛才瞎說什麼大實話?讓爹爹怎麼下台?那哥心中怎麼想?

有好些事情心裏想想就行了,完全不能說出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走科舉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重走科舉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139章 抱團赴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