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天災人禍

第310章 天災人禍

熹平六年春正月辛丑,朝廷再次宣佈大赦天下。

這次大赦的起因是有人上奏稱「黃龍見譙」。

此時沛相乃是中常侍王甫的養子王吉,因此王甫等宦官便大肆宣揚這是祥瑞,天子劉宏對此,也是喜聞樂見。

其實這是自桓帝建和元年以來,有人第二次看到黃龍出現在沛國譙縣了。

史載漢桓帝建和元年(一四七),在沛國譙縣出現了代表皇權的龍,此事在當時並未引起朝野多大關注,所以史官直書曰「沛國言黃龍見譙」。

這次宣佈大赦天下,也是劉宏要彰顯天子的仁德。

不過有些人卻不認同這個是祥瑞的說法,認為這是龍孽。

所謂龍孽是指無端傳出關於龍的祥瑞謠言,按照儒家的解釋,乃是天子不能掌控局勢的應兆。

而且,有這個想法是正常的,畢竟是沛國是王吉任職的地方,而以宦官們肆無忌憚,搬弄這種事情,迷惑天子,實屬正常。

甚至,關於龍孽這種東西,曾經有明白人解釋的很清楚。

比如說巴郡曾出現過類似謠言,說哪個潭水裏有龍,巴郡太守便想上報,但下面的有個清正的吏員卻乾脆揭開了謎底。原來,當時天氣炎熱,很多人下那個潭水中洗澡,看到水裏有什麼東西讓水變得渾濁起來,就互相開玩笑說裏面有龍,實際上,並無一人親眼所見。

不過時下比較盛行讖緯之說,出現這種現象,光祿大夫橋玄私下問太史令

單颺:「此何祥也?」

太史令單颺對曰:「其國后當有王者興,不及五十年,亦當復見。天事恆象,此其應也。」

當時的黃門侍郎殷登默而記之。四十五年後,歷史上的曹丕篡漢,殷登便嘆息道:「當年單颺的話應驗了。」

史書上記載有很多黃龍、青龍見於某地。一直到後世都有這種傳言,是真是偽實在是無法考證。

作為一個具有現代邏輯的正常人,吳詠說信吧,無實證;說不信吧,那麼多人說得有鼻子有眼的。

不過這個話題很快便被另一件事情替代。

二月,南宮平城門及武庫東垣屋自壞。

平城門,又稱平昌門,乃是皇宮的南大門,百官公卿們的每日必經之路。

武庫乃是儲藏器物的倉庫,武庫兵器,天下公用。

「平城門,正陽之門,與宮連,郊祀法駕所由從出,門之最尊者也。武庫,禁兵所藏。東桓,庫之外障。」

這兩個地方關乎朝廷的顏面,損壞了,肯定是要修整的。

但是天子劉宏卻不想出這個錢,於是他下了一個奇葩的詔令。

「凡擔任州郡長官者,皆需助治宮錢,或十萬,或百萬。」

天子直接向地方官索要錢財,官員們沒辦法,有錢的用私產繳納,沒錢的只能向百姓徵收。

這引起了很多官員的不滿,紛紛上書請求天子撤銷這個詔令。

劉宏不堪其擾,於是一狠心,將少府寺中下屬機構侍中曹升級為侍中寺,定員八人

,同時「省尚書事」,即審議尚書台所處理的政事,以避免或減少詔令出錯。

後世唐朝時期三省六部制中的「門下省」,簡直已經提前被他玩明白了!

區別在於,這個「侍中寺」的官員是劉宏的心腹宦官——十常侍之一的張讓!

這等於,他劉宏利用宦官制衡滿朝群臣,直接操持尚書台,不給這些士族成為權臣的機會。

要知道天下樞要,在於尚書!

尚書台權力極重,既出詔令,又出政令。不僅朝臣選舉,由尚書台主管。還擁有糾察、舉劾、典案百官之權。另外他們參預國家重大政事的謀議、決策,對朝政有着重大影響。

尚書台的設立原本是皇帝為了與朝堂上權臣的對抗,現在由宦官執掌尚書台了,致使權力從朝堂之上轉移到了皇帝的「卧室」。

原本就在對抗宦官集團中處於下風的士族集團,這下是徹底失去了話語權。

後世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當權力高度集中時,同時也會埋下巨大的隱患。

而且讓一群狗屁不通的宦官來下達朝廷政令時,這無疑是對天下百姓一場巨大災難。

於是當四月來臨,多地出現大旱情況,這時一定要及時預防,否則就會出大問題。

我們都知道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

卵大為增加。

另一方面,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少,蝗蟲以此為食,生長很快,並且生殖力較高。同時,乾旱會引起蝗蟲進行爆發性遷徙,這就是百姓口中「旱極生蝗」的來由。

宦官們哪裏知道這些,他們剛接觸到權力,還在歡喜雀躍中呢。

突然出現這麼大的情況,一時有些手忙腳亂起來。

於是朝廷政令不通,直接導致天下十三州中有七州出現蝗災情況。

一時間,洛陽城內,人人談蝗色變。

近日公孫瓚通過候太守的關係,來洛陽拜了太尉劉寬為師。

吳詠畢竟是後世人,知道公孫瓚以後的成就,便尋着候太守的關係,盛情款待了公孫瓚。

此時兩人正在太虛酒樓對飲,便聽鄰座有人道:「田兄,聽說了沒?昨日學中,有人在傳此次天下大旱,蝗災為患,朝中又欲罷三公了。」

田兄冷哼了一聲,頗為不屑的道:「他們消息倒是靈通,照這樣子下去都能替天子作主了?」

那人壓低聲音慌道:「唉喲!田兄,你說話能不能別這麼直通通的,簡直要人命了!」

田兄又道:「賢弟,愚兄說得有錯么?朝廷還沒決議呢,他們就有消息出來了。弄得太學中流言四起,人心不寧。這還是我等太學生所為嗎?再說了,旱災乃是天象,非人力可為,把三公九卿朝堂諸公全換了也沒用!該旱還得旱,該蝗還得蝗!」

吳詠跟公孫瓚對視一眼,看

了過去,只見隔了兩張桌子,坐了兩個藍袍儒巾的士子,正面紅耳赤爭得熱烈。

吳詠覺得有趣,便高聲道:「兄台此言差矣!蝗旱雖乃天災,然亦非人力可不為!」

吳詠此言一出,頓時引得兩人興趣,於是起身邀請道:「兩位賢弟何不過來一談,愚兄願聽高論!」

吳詠和公孫瓚也是無聊,便一同起身過去。

眾人重新敘禮畢,才知道,這個稍高的叫關靖,另外一個濃眉大眼的士子叫田楷,兩個都是太學生。

吳詠一通名,田楷便噫的一聲道:「吳侍讀當面,某有些失禮了!」

關靖臉上也是一喜,目光殷切的看了過來。

吳詠摸了摸鼻子,赫然笑道:「區區微名,倒是讓兩位見笑了。」

說着,又拽過旁邊的公孫瓚,道:「此乃太尉劉寬新收的弟子公孫瓚,曾經師從盧植。」

關田二人笑道:「公孫兄能得到兩位名師指導,想必學問必不在我等之下。」

公孫瓚倒有些不好意思了,他有現在的地位,完全就是靠着候太守的關係。

關田二人熱情的拉着吳詠問個不停,詢問他不少學術上的問題。

吳詠哭笑不得,只好耐心的回答了他們的問題。

二人聽罷,都對吳詠肅然起敬。

良久之後,關靖才一臉嚴肅地問道:」吳侍讀方才所言蝗旱可治,可有良策?「

這時的蝗蟲被人稱為蝗神。從君王到士大夫到百姓皆是如此。不是因為士大夫愚昧。而是

因為董仲舒對先秦儒學加以改造,把陰陽五行論給納入了儒學中。數百年到如今,天人感應論已經深入到每個儒生的靈魂深處,從此成為一種思維定勢。

每當人類悖行天意時,上天就會降下災異,旱、澇、蝗等來懲罰人類。於是儒者們就會指陳時弊,警醒人君,天子啊,你德行有虧,為政有失,於是天帝就降下災害了,您得趕緊改正。於是天子就會焚香、沐浴、茹素,還不行就下罪己詔,換三公。因為他們相當於丞相,輔佐天子牧天下萬民,他們沒有起到好的作用,需要罷免了他們來求得天帝的諒解。

這就是盛行兩漢的以德去災、以德去蝗。出現災害了,不是第一時間組織人手去抗災,而是趕緊反省自身的德行哪裏不足,而去彌補。結果就是災害越鬧越大。這在吳詠看來,是非常搞笑的。當然,也不是沒有聰明人,王充就是其中的一個傑出代表。他對許多災害和自然現象都做出了深入的觀察,並對以德去災說大力反駁,堅持積極救災工作。可惜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缺少人支持,王充的理論沒有撲騰起多少浪花。不過他的《論衡》放在後世看來,仍然是值得一讀的大作。若是王充晚生百餘年,他一定是吳詠格物說最堅定的支持者。因為王充自己就是一個以事實來驗證言論的人。

吳詠想了想,輕聲道:「蝗不過也是一種蟲

而矣,若州郡得力,使農夫大力撲殺之,縱然田地有損,亦不會毫無收穫。」

關靖聞言,疑惑道:「蝗蟲不是河海中蝦魚所化嗎?」

吳詠耐著性子詳細解釋道:「蝗乃蝗,蝦乃蝦,非同一物種。怎能由蝦化蝗?每次大旱后必有大蝗,旱極而蝗是因為大旱之後,地下水位下降,土地含水量減少,而此種環境極適合蝗蟲繁衍。是以蝗災肆虐,為患天下。蝗非為蝦所化,蝗產卵於土中!」

見兩人還是半信不疑的,吳詠便笑道:「眼下正是蝗災嚴重的時候,是與不是,兩位兄長可觀察蝗蟲產卵,到時一驗便知真假。」

接着又道:「旱時可以鑿深井,引深山之水,廣修溝渠池塘以蓄水。蝗時輒可使人於河堤低洼處翻土,以日曝晒,以雨淋之,皆可滅蝗之幼蟲。若蝗已成蟲患,則可以人力撲殺,蝗屍可餵養家禽,雞鴨最愛食此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天災亦或人禍,我等自當積極應對,以消彌禍患,降低農人百姓損失。如此方不失儒者之本色。若自錮於家,糾結於問心問跡,就算有聖賢之德,於事又有何增益?」

「就如田兄所言,罷盡天下官員,旱照樣旱、蝗照樣蝗。到頭來受苦的還是百姓,吳詠言盡於此,先行告退。」

說罷,吳詠便與公孫瓚起身,走出酒樓,留下關靖與田楷二人慢慢思索。

公孫瓚出了酒樓,便問

道:「吳侍讀,你方才說的都是真的嗎?」

剛才一直沒有插上話,他能忍到現在着實不易了。

吳詠笑道:「伯珪兄的師門人才濟濟,我豈敢欺瞞於你,莫不是想找不自在嘛!」

其實這次蝗災,受災不僅是東漢,鮮卑也受到了極大的損失。

在蝗災的影響下,鮮卑不僅糧食補給明顯不足,就連牲畜吃的「水草」和「芻禾」也嚴重缺乏。

於是鮮卑各部在大首領檀石槐的領導下,決定分三路劫掠幽、並、涼三州,來挽回蝗災帶來的損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人在漢末,種田起家
上一章下一章

第310章 天災人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