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送眾包加樂跑,餓的餓著飽的飽(上)

專送眾包加樂跑,餓的餓著飽的飽(上)

自入職以來,路上碰到同行總會打個招呼,閑聊幾句。說說天氣,講講冷暖,聊的最多的,還是每天的單量、單價和每月綜合收入。當然大多數都是和性質相近的人們交流,也經常和快遞員、送水員在等紅綠燈的時候或者電梯里,聊那麼個把分鐘。粗略統計了一下,大多數的收入都維持在四千到六千之間,當然有月入上萬的,也有食不果腹的。

比較有趣的是,不管是美團,還是,餓了么,或者其他任何配送的團體,基本上都有市場,而且不見得比美團差。甚至好多騎手都離開了美團,選擇了其他配送平台,當然也有從其他平台跳會美團的。正應了一句話:這山看見那山高,跑到那山沒柴燒。

一次在電梯里,我被一個餓了么配送人員無情地嘲諷了。我倆在電梯里對比了手裡的單量之後,他那高高在上的樣子讓我渾身不舒服卻無可奈何。的確,不得不承認,從單個騎手角度出發,平均到每人身上的單量興許餓了么要比美團高,但是奈何美團騎手數量基數龐大。

美團所佔市場佔比那肯定是非常大的,所需騎手肯定也數量最多。為什麼騎手和市場的供需關係已經幾乎飽和,但美團還是不斷地招聘騎手?答案很簡單,提供競爭關係,壓縮成本。因為騎手配送的單量結算是呈階梯式增長的,所以需要更多的騎手拉低階梯高度。

目前站點的工資演算法不複雜,基本上純粹按照每月總單量計算,五百單以內,每單五元。五百到八百是一個新的階梯,每單單價會上漲一些。同理,八百到一千之間,以前到一千二之間,和一千二以上,單價的額外獎勵會越來越多。

用數據去分析會更加一目了然。我們站點每日單量按照四千單算,假設每單總獲利為十元,那麼每日市場總利潤為四萬。為了方便起見,騎手工資就以五百單以內五塊,五百單以上六塊來計算。如果一個騎手全部完成配送(當然不可能,但是為了方便數據分析,做出完美假設),那麼騎手工資需要支出500×5+3500×6=23500,剩餘利潤為16500;如果騎手為兩人的話並且能完全平攤單量,那麼騎手工資支出為500×2×5+3000×6=23000,剩餘利潤為17000;而利潤最大極限為每個騎手盡量不要達到開始階梯獎勵的目標,如果能絕對均攤的話,則需要八名騎手,此時騎手工資的支出為500×8×5=20000,剩餘利潤為20000。騎手越多,只會讓騎手內部形成競爭狀態,進行優勝劣汰,並不會影響拉低人均總單量的目的。

除了支出成本的精打細算,還要考慮市場需求。人太多,競爭激烈,自然而然必定會淘汰一些人,人均收入維持一個動態平衡。可是人均收入平衡,卻不能滿足部分市場需求。於是乎,為了能滿足市場需求,配送出現了兩種模式:專送和眾包。這種配送策略追根究底到底是哪家平台研究出來的?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基本上目前成熟的配送平台都採用這樣的策略。當然還有更多細分化的模式,但只是極少數,可不作為參考。

對於專送,我現在了解得可以算八九不離十。專送,可理解為近距離、高效率、有組織、有紀律、班次制的全職配送;眾包,則是中距離、無組織、無紀律、通過APP和美團直接利益掛鉤的兼職配送。

剛開始聽說(我也是聽別人說,因為說的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才拿來運用)美團眾包的存在只是為了給專送擦屁股,

-因為專送單的配送距離基本都在三公里左右,而且派單區域像動物世界里的領地一樣,有明確的界限。而那些超出三公里的單子,肯定是跑眾包的騎手去配送了。

後來才曉得,這個說法雖然有一定道理,但相差的還真不是一點半點。原來,專送的商家和眾包的商家各論各的,只是有些特殊情況,可能會互通有無。因為我們經常配送完一單之後發現APP里的單量並沒有顯示增加一單,這就是所謂的「海葵」單。「海葵」單,就是在同一平台內,不同派系之間沒法處理的單子,進行流動,請求同行援助。

後來通過朋友接觸到美團樂跑,才知道「卷」的可怕性。專送卷,卷出了眾包,眾包也「卷」,於是樂跑上線了。

眾包,如果說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那麼樂跑,則是和專送差不多的性質,唯一的區別就好似蚊香的形狀,從內到外,數圈划道。然後偶爾互相替對方應付一下緊急單子,來應對市場需求。

分割線——————

美團一個成長了好多年的企業,豈能被我這個獃子兩眼看穿?對於美團和其他平台的配送之前雖然了解不少,但基本都是皮毛,今天談到美團專送和眾包還有樂跑等話題,專門去科普了一下,發現好多事情都不是我想的那樣子。等明天抽空問問更專業的人,了解更多的問題和情況,再回來分享。

每日流水賬環節:

2022.07.13

-16(天氣不太好,擀麵皮店依然關門,索性吃了一碗臊子面,外加兩個雞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而立之年流水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而立之年流水賬
上一章下一章

專送眾包加樂跑,餓的餓著飽的飽(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