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諸位:

宅茲紀年,為淺述中或大陸之根系。其根系已有餘三十萬年,文明起始一萬年、國家記載五千年。余視《史記》及《尚書》、《山海經》、《三墳》、典籍,雖曰悉備,各有所不載者,亦患系後世之偽作,難證也。抑有《五典》及《八索》、《九丘》、卦佔地誌,皆系亡佚,作略說。出所不見,溯源計蒙氏所歷見聞錄。言文明代代之衍化,宅茲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所涉及內容,縷述於下。

·更替朝代略:

天地乃玄黃,宇宙還洪荒。

遠朝混沌止,近朝合廿八。

上六中有九,下古數十三。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國魏蜀吳,兩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兩宋元明清,民國中或繁。

即中或大路初成,歷經天古、地古、玄古、黃古、宇古、宙古、洪古、荒古八大時期。世界混沌蒙昧,謂之洪荒,史稱「遠古」。待君主盤古氏,開天闢地,定都混沌城,朝立而遠古盡。世界進入二十八朝新紀元,上古六朝,盤古朝、天皇朝、地皇朝、人皇朝、大巢朝、燧明朝;中古九朝,弇茲朝、伏羲女媧朝、神農朝、軒轅朝、少昊朝、顓頊朝、高辛朝、青陽朝、陶唐朝;下古十三朝,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漢朝、晉朝、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史稱「近古」。后惟近古三分,則「上古」有六朝,「中古」有九朝,「下古」有十三朝。夫帝啟立夏朝,神話漸亡,既而歷史有跡可循。故有將夏朝建立之前的歷史時期,統稱為「上古時期」。或稱為「上古時代」、「遠古時代」、「三皇五帝時代」。

既後世史料有載,故在此不作詳言。

·地質演化略:

(一)混沌洪荒界(約138億年前----約46億年前):世界雛形誕生,兩極磁場尚未形成,適逢流星體衝擊。爆發溫度極高,天之左極遍地烽火、熔岩橫溢;天之右極颶風滿畋、灰毒瀰漫。

·盤古氏般瓠,立都混沌城而啟混沌朝。在位遠古時期約400萬年前一約300萬年前,紀元為開天闢地元年。據神話中的盤古族時代,混沌與盤古的由來映射,盤古朝的人民擁有能辨識天地的能力,開創了天地陰陽文化,此朝人類已別獸類,具有初微的立體辨識能力,以群體勞動為生存條件,並誕生了信仰。然洪荒世界環境惡劣,大氣渾濁,呈虛無多詭之狀;盤古氏族捨身化萬物,凈化世間。

(二)餘杭良渚界(公元前9984----公元前4664年):東面臨海、雲霧繚繞、平坦廣闊,河流縱橫而耘田四布;太湖流域蘊養著文明禮儀的曙光,礦物玉石玲琅滿目以便於制器,製作技藝精湛。塗山所在之地。古越貴族把社會財富集中於祭壇與墓群,內部矛盾日漸加劇。反山、莫角山、匯觀山所在之地。長江中下游地區,后至有巢氏終因地質變動、被洪水掩埋其下。

·天皇氏望獲,公元前9684至前7884年在位,天皇氏,別號天靈、防五、天霧。姓望,名獲,字文生;「五龍」之首;以木德王天下。天皇氏繼盤古氏以治,其繼盤古治所在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天皇氏為創世大神盤古氏之子,地皇氏之父,開天闢地之後的首位中或部落首領。(一說天皇氏即伏羲氏,與地皇神農氏、人皇女媧氏並稱為「三皇」)紀元為天靈元年,

發明了數字、天干、地支,開創了土運、金運、水運、木運、火運的五行文化,使人們有了最早的年曆。天皇朝為舊石器時代早期,婚姻為血緣群婚,用天然火。此朝人類後世稱為可以熟練使用工具勞動的能人。

·地皇氏岳鑒,公元前7884至前6084年在位,立都龍門城,紀元為地皇元年,古史記載地皇朝貢獻有三,一定三辰,二分晝夜,三有歲月,使人們有了時間概念。地皇朝為舊石器時代早期,以群居洞穴血緣群婚。此朝人類為直立人,具有初步的智能和成熟的語言,誕生了日曆和武術。

·人皇氏愷胡洮,公元前6084至前4724年在位,立都九皇城,紀元為九皇元年,人皇朝是一個城鎮時代。古史記載人皇朝依據暘谷為中心來以九條河流劃分了九大行政區域,人皇朝還誕生了以《九頭紀》為首的最早的非文字史書。人皇朝第一次誕生了以樹皮為材料製作的原始華服。人皇朝為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分佈的居住區周圍有河流、沼澤、森林、草原、沙漠等,以幾十個人群居為一戶。此朝人類為直立人的延續,具有更進步的智能。

·提挺氏,又號黃神氏。公元前4724至前4694年在位。

·通姓氏,又號皇覃氏、離光氏。公元前4694至前4664年在位。

(三)赤峰紅山界(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信仰紅山女神,泥沙淤留而地層堆積,緊鄰茫茫沙漠戈壁,季而乾旱寒冷、季而溫暖潮濕。風勢狂狷、似壓抑的呼嘯與怒號。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有巢氏,號「大巢氏」:公元前4564至前4464年,於凌家灘地建繁盛之都。崇拜北極星,著有《洛書》《河圖》,被譽為華夏「第一人文始祖」和「文明的領航者」。

·燧人氏,又號燧皇,公元前4464至前4354年在位,在道教的文獻中,將燧人氏放到了「人皇」的座位上。

·華胥氏為燧人氏之妻,伏羲氏與女媧氏之母。

·伏羲氏,又號羲皇、太昊、青帝。公元前4354至前4239年在位,《尚書大傳》中認為伏羲氏是「人皇」。

·女媧氏,又號媧皇氏,公元前4239一前4109年在位。女媧氏是燧人氏與華胥氏之女、伏羲氏的妹妹兼妻子。炎帝神農氏的外祖母。

(四)雙槐仰韶界(公元前5000——前3000年):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中原仰韶與北方草原碰撞交流,手工業高超,紅陶黑彩似晚霞於大草原抹上層層紅色胭脂。龍形玉器、藝術特色拔群而芳烈;圍繞渭、汾、洛諸黃河支流輻射周邊,田野揉雜牧、漁、獵多元並存。

·神農氏,公元前4109至前3579年在位,炎帝神農氏是伏羲氏與女媧氏的外孫,後世《三墳》中則是認為神農氏是「人皇」。

·炎帝神農氏末期,九黎部落首領蚩尤氏叛變,天下大亂。華夏部落世系因此中斷。

·有熊氏,即黃帝,又號軒轅。定都於有熊,公元前2697至前2395年在位。在涿鹿之戰中與異母弟炎帝聯手打敗九黎部落首領蚩尤之後遷都涿鹿。后又在阪泉之戰中打敗並奪取了炎帝的皇位,迫使其臣服並退居南方。

·青陽氏,少昊,玄囂,為黃帝長子,公元前2395至前2322年在位。

·高陽氏,顓頊,又號黑帝、玄帝,青陽之弟意昌與其妻景仆之子,青陽侄子。公元前2322至公元前2245年在位。

·高辛氏,顓頊高陽氏的堂兄,青陽的孫子。即帝嚳,前2245至前2176年在位。

·青陽氏(二世),即帝摯,為帝嚳長子,公元前2176至前2168年在位。

(五)龍山陶寺界(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中原地區,雲捲雲舒,藍天蒼柏。夏時高溫多雨,冬時寒冷乾燥。空前廣闊的城邑、氣勢恢宏的宮殿、獨立的倉儲區域、官方管理下的手工業區熱鬧繁華、聚落房屋儼然,大型觀天文台恢弘矗立。探方里稻田茂密、建築東西廂房而設,是王城應有的文明富饒。

·陶唐氏,即堯,又名放勛,帝嚳與第三位妻子慶都之子,帝摯的四弟。公元前2168至前2095年在位。

·丹朱,為帝堯長子,不肖其父,公元前2067至前2064年在位。帝堯死後,姚重華為其守孝三年,並將皇位讓給了丹朱。丹朱為政不善,三年後還位於姚重華。

·有虞氏,即舜,姚重華,有虞氏部落首領,分別於公元前2095——前2067年、公元前2064——前2025年在位。定都於蒲阪,帝舜為黃帝裔孫。

(六)神木石峁界(公元前2200——1900年):向東遷徙、至三星墜落舊地承襲黃帝崑崙都域所在的黃土高原北部之邊緣,為夏禹之都。東十里有青要山,宅茲夏帝之隱秘行宮,內有以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形圖案的壁畫。從山之北可望河流的曲部,駕鳥若干。山之南可見墠渚,實為大禹之父鯀死後化身為黃熊之地,多蝸牛、田螺之地。山神武羅,人之面容、身有類豹斑紋,腰身細小,牙齒潔白,耳朵上戴着金屬耳飾,發出像玉石碰撞一樣清脆之聲。青要山適宜女子,畛水發源於此山,向北流入黃河。山中有鳥,形與野鴨相似,身青色,雙眼紅睛,尾羽亦是紅色的,食其肉而有利於生育。山中有草,形與蘭草相似,莖幹呈現方形狀,開黃色的花,結紅色的果實,此草莖幹似藁本,名曰荀草,食之膚色潤麗。

·夏后氏,夏后禹,即大禹,先為有崇氏,後為夏后氏。公元前2025——公元前2015年在位,禹為黃帝嫡系裔孫,是治水鯀的兒子。夏朝奠基人。

·夏后啟,建立夏朝(約公元前2070至公元前1600)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延續約471年。

......

·部落聯盟略:

(一)邦國前期

陽武部落:首領倉頡,自立為帝,號倉帝。以甲辰年(前4637)為倉帝元年。倉頡在位時,向南巡狩其領土,倉帝登上陽虛之山,然後順着洛水而下,在元扈之處發現靈龜負書,由此倉頡拜受洛書。在幾千年前的上古,河圖、洛書的出現,預示著天象的變化,人間新帝王的誕生。後裔倉頡氏敗於北方入侵的軒轅氏后,夷門一帶的倉頡之後稱為夷門氏。

燧人部落,擅取火,存火之術法,結繩為媒介以記事。

胡部落:盤古氏分支,以葫蘆為圖騰,善於觀察日月星辰,能通過豎木觀察陰影計時。共工氏、句芒氏、重氏、老童氏四部落繼承胡部落的星相知識。

九夷部落:首領伏羲,建都宛丘。「以龍紀官」,設春官青龍氏、夏官赤龍氏、秋官白龍氏、冬官黑龍氏、中官黃龍氏;又命其臣朱襄為飛龍氏、昊英為潛龍氏、大庭為居龍氏、混沌為降龍氏、陰康為土龍氏、栗陸為水龍氏。故中或大陸有「龍的傳人之說」。遠古時期,在洪荒東郊,以鳥為圖騰。擅鳥為食,制鳥羽為衣,后漸長弓射,稱夷人,中有九支氏族最為強盛,歷稱九夷,即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和陽夷。另,九尾狐是東方九夷族的婚姻神,以「九尾」乃是王者的標誌和子孫繁盛的象徵。

黑夷部落,首領玄女,圖騰是黑色玄蛇,讎夷氏。

白夷部落,首領素女,圖騰是白色月兔,羲和氏。生子金烏十兄弟。

赤夷部落,首領須女,圖騰是紅色雷鳥,方雷氏。后漸獨立演化為九黎。

軒轅部落:首領黃帝,冀北的天黿軒轅氏,初承襲少典崑崙之都,以雲命名官稱。本姓公孫,后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后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黃帝戰蚩尤於涿鹿,北方女魃助而勝。傳言黃帝於符釜山崖洞內留有109個古文字,以供後世觀悟。

神木部落,首領女媧,后女魃氏族。世代居住西遼河上游「赤峰谷地」。以神女為權力核心的母系氏族。族有傳世秘法,作戰不勝。史載,逐鹿之戰有女魃自天而降,戰勝蚩尤。惟全族精通縱橫之術,對時局變化的把握已經近乎預知未來。能輕易挑起矛盾後置身事外,黃帝請其歸於北方。

姜炎部落:首領皆稱炎帝,起於姜水,炎帝與神農非一人。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氏族后沿黃河進入中原。到帝榆罔時,正是時值北方各大氏族集團爭霸期。榆罔與軒轅為爭聯盟首領在阪泉爭戰,炎帝族敗,融入軒轅氏。涿鹿激戰後,讓出帝位的炎帝部族被流放,遷徙江南楚地,遺留炎帝陵和炎帝行宮。

九黎部落:首領蚩尤,九黎君,兄弟八十一人與華夏進行涿鹿之戰。三苗為其後裔,苗稱太黎。晉冀魯豫交界地域為古黎國。古冀州乃是渭水流域與河內,冀州之野在謂水上游。炎黃蚩大戰在渾水河邊。黃帝殺蚩尤之黎山。成為苗蠻部落(三苗族首領:驩兜,本為堯臣,因三苗不服,屢次為亂,接而堯舜禹多次戰爭,時值泉涌,歷時70天大敗苗軍,從此苗蠻式微,著名者禹伐三苗)。

風後部落,首領風后,黃帝在海隅找到了隱居的伏羲後裔風后,即拜為相。及擅長軍事與工事發明,後世在其故里樹立大石碑和風神廟以祭祀銘記。逝世芮城風陵渡。風后助黃帝統一中原,國家大治、天下太平,亦發明有「指南車」和「鳳后八陣兵圖」,著《奇門遁甲》。

華夏部落,阪泉之戰後,黃帝、炎帝兩部落結成聯盟,世代通婚而趨漸融合統一。其後裔中,文堯與舜協和萬邦,允執其中,流芳萬世。后不斷吸收擴張,形成多元一體的格局。

天虞部落,首領天吳,是為水伯。始居朝陽之谷,聊城、朝城和陽谷的合稱,屬炎黃族系,族擅斗於陸獸。後向東擴展,與九黎鄒屠氏聯姻,又稱鄒虞氏,為帝舜有虞氏的先祖。到堯舜時,有支系再度南遷,達南部濱海一帶,遇盤古後裔計蒙氏。

西陵部落,世屬蜀之地,有女嫘祖,為黃帝元妃,生二子:一曰玄囂,是為青陽少昊,降居江水;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始教民養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春秋戰國以降,西陵氏的支族逐漸向四方遷徙。各地的西陵地名和嫘祖的傳說,都應是後裔對先蠶嫘祖崇拜的產物,因此受農耕文明尊敬。

(二)邦國後期

東夷部落,首領青陽少昊,羲和部落後裔,贏姓的始祖,名玄囂,號青陽氏、窮桑氏,青陽之國的甘淵在黃海之濱的日照湯谷的天台山中。少昊陵古稱雲陽山,位於曲阜城東。侄顓頊,靜淵以有謀;輔佐少昊治理九黎,后稱玄帝,初國高陽,號高陽氏,再都帝丘,在位絕地天通,創製九州,改革甲歷,民事紀官,民間禁巫。

末期氏衰,日後被皋陶、伯益等取代。春秋時的郯子國為其後代。

息國部落(國),首領昌意,黃帝和嫘祖二子,封於西戎,后遷至中原,建昌意城,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顓頊(后稱黑帝、玄帝)。昌意三子,息安遠遊西方、後於波斯高原建立安息國,臣民有西域人,皆昌意的子孫。又稱「鬼方、昆夷、翳徙」,「伊利、雅利」即,息安。

蜀山,蜀山氏所居之地名疊溪。疊字出於嫘祖二字合文之省,系西陵嫘祖一脈,是善養桑蠶並用桑蠶紡織的族群。黃帝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陽。甲骨文蜀字底下沒有蟲字,是個象形字,擅雕玉,喜龍形。

共工部落,首領帝江稱涅,居寧夏之地黃河泛濫,帝江率眾與洪水搏鬥,採取「堵」的辦法來治水,雖未能根治洪水,但為後人治水積累了經驗。共工部族與顓頊爭奪帝位數次大戰,失敗后被迫率眾北遷遼河流域(流共工於幽州),直至北極諸地。惱羞成怒,繼而「怒觸不周之山」。

後土部落,「后」指有天下的天子,又指諸侯。共工氏有子句龍、後土,後土生噎鳴。後土承襲治水之功,被奉為社神,屬職中央。是以《禮記.祭法》記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日後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又因《楚辭.招魂》:「君無下此幽都些。」幽都,地下後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稱幽都。

鄒屠部落,禹之母所出族,與龜有密切的關係,以龜為圖騰,與玄武有着血緣關係。軒轅去蚩尤之凶,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遷惡者於有北之鄉。起先以地命族,後分為鄒氏屠氏。顓頊娶鄒屠氏女而生九子。禹即夏人之祖,是由鄒屠氏女感應而生。鄒屠氏有女,履龜不踐,顓頊帝內之,是生禹祖。

有虞部落(國),有虞氏起源於水伯天吳氏,《容成氏》述「禽獸朝,魚鱉獻,又吳迥,匡天下之政十有九年而王天下。」虞迥為有虞氏國前期國王。其中虞幕受顓頊重用,是顓頊朝中後期人。虞幕別名窮蟬,后顓頊封其於姑幕,姑幕也叫姑昧、虞昧,是虞淵昧谷簡稱,顓頊一族聚居地。

有邰部落(國),君主有邰氏,系炎帝一支,以蠑螈為圖騰,多遷徙,位於汾水下游,稱台駘。有女姜嫄,帝嚳元妃,有子后稷(即,棄),周之先祖。

有娀部落,首領有娀氏,原為黃帝時代被迫西遷不周山(六盤山)北的少昊玄烏氏威姓族裔。威又稱娀,因其先在東部稱帝時,發明金兵鉞斧而威震天下,與蚩尤同稱「靈威仰」。其有一支東遷,有女簡狄,帝嚳次妃,簡狄吞燕孵生子契(讀音,xie,四聲),為商之祖先。另有一支向西到羅布泊,傳為樓蘭古國之祖。

陳鄷部落,首領陳酆氏。陳酆氏一族擅長造車與養蜂。陳倉為都。有女慶都,嚳之第三妃。慶都生放勛,即帝堯。

娵訾部落(讀音,juzi),是娵與訾的合婚族。后鄒屠氏有女,常履風雲,游於伊洛,帝乃期焉,納以為妃。妃常夢吞日則生一子。經八夢,則生八子,世謂八神。」有女常儀,帝嚳之第四妃,生子摯。

(后)盤瓠部落,盤瓠死後,其部族終因自然惡劣幾近滅族而南下,漸分三係為苗、瑤、畲族。帝嚳時其,戎吳部落將軍興兵來犯,帝下詔求賢,能斬番王者以公主妻之。盤瓠氏龍犬助帝平犬戎之患而娶公主,從黃河遷徒至湖南沅水,夫妻早分晚聚,並生六男六女。

戎吳部落,系女媧後裔,建都古房。古房國位於西平西陵,源起嫘祖母家西陵。後於帝嚳時作亂。承上古方姓,以封地方雷為氏。

……

·物種族類略:

神。最初誕生於混沌之中,後來形成於人類信仰,亦來源於神話。超脫於三界、六道輪迴之外。是世人對於超然現象的敬畏和解釋的存在。後世多受到宗教、政治力量尊崇以發展信徒,實施教化,鞏固權威。對於信仰虔誠的信徒,可能會給予頓悟、提點幫助。作為社會特殊意識形態具有特殊的影響力。亦有,邪惡作祟之存在被世人所懼怕而通過不斷地祭拜、鎮壓、或者賦予神職以安撫、緩和、凈化成為的神。

聖人,為後世作出貢獻繼而對歷史產生極大深遠影響力、為後世銘記稱頌為「聖」,或者因為需要適應古代多詭艱難的自然環境等綜合原因,人經過不斷修鍊,不斷煉化,不斷領悟,精神、意識、心靈的境界,達到某一種超脫的狀態,人的肉體得到了升華,具有一定的道行,一定的神通,一定的超能力,一定的特異功能,一定的位置,而形成的具有「超自然力量」「非凡」、「超凡」的存在。

人族,有歷史典籍,能把歷史典籍當作鏡子以自省的動物。後世發展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複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助的目的。自誕生之初,受天地自然風物的影響;人類族群在能力、身形、智慧、技能、生活生產等多方面尚存不穩定性,大多數人類具有傳承繁衍的過程中不斷適應環境,進化的能力。古時期,跟隨環境的不穩定性變化甚至有超越物理性質的天賦或者特性,往往堪比異能。後世趨向穩定。

巫族,精通巫術的人群族類。是指專業於通過一定的圭表等器具儀器、登天象台來觀測天文星象、燒炙龜甲察看紋路即甲骨卜辭、卦相解說等方式,並一定會吟唱咒語,擁有特殊的溝通人神之間的靈力擁有者——巫師。將占卜求問於天、祭祀獻祭為神、祝禱為靈體以消除疑惑、預測凶吉作為職業。不乏巫族人通曉醫術,但後世由於信息社會生產和發展的局限,有存在不科學的治療方法以致迷信害人,終有所改善。

異獸族,區別於普通無靈智的獸類,多指有智慧的極具神秘感奇異怪獸,古代異獸族多具有神力、戰鬥能力強,古代多與人類敵對,以人為食物。小部分也可以感染人類,使其獸化為凶獸,所過之處哀鴻遍野,人類視之為災厄。凡異獸血液為藍色皆有高度的中藥用價值,惟世人惦記。從黃帝軒轅氏開始,已有人類負責馴化能異獸,如,熊、羆、貔、貅、軀、虎。《索隱》此六種猛獸經訓練可以為戰。后異獸多數化妖,逐漸罕見於後世。

靈植族,區別於普通無靈智的植物,多指有智慧的極具神秘感奇異植物,身體枝幹具有奇異功效,個體能較強且主動地影響環境,古代靈植族多具有神力且壽命長於正常人類數倍,趨緊近於妖。外表與人類無異。大多數生性平和孤僻,喜好隱居于山野、市集罕見於後世。

後土族,為共工氏之後裔,因治水之功領全族升格為中央之神,其女子分化為大地之母執掌陰陽生育、萬物之美與大地山河之秀;其男子與大小之神共同掌管山嶽土地變化及諸山神、地祇和三山五嶽大帝等大神,並節制劫運之事。大神,指五嶽(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四瀆(江、.河、淮、濟)之神。小神,指小山平地之神,如青要山神,武羅。

精怪族,相傳為洪荒時期的八方紫氣所化。非神非人非鬼類,多見於動物、植物、礦物等修鍊成非高智能並有超能力的生命統稱為精,精的變異體為怪,非智能者無法得成正果。

鬼族,生命體死後脫離肉體的精神現象;因執念不散、他人召喚等原因,而導致的一種需要付出某種對等代價,而換取相應時間以虛無魂魄狀態留存世間的狀態,終歸回到幽冥。包含一切致人恐懼、侵害人的非物質態靈異現象。

巨人族,生活於高天原,身材高大,數量稀少,幾近萬能。傳說中存在於遠古天地玄黃時期。盤古時期已經鮮少被人類所能察覺和看見。炎帝時期,刑天為最後一位巨人。後世整族徹底銷聲匿跡。

一目族,實際基因源於鳥獸類,身型矮小、一圈束髮、只有一隻眼睛,外貌近似人類種族,性格專註,具有強烈的工匠精神,有甚者願意一生只做一件事,追求極致。終年生活於地心世界,從未外出見過地上世界的光明。精於挖掘工事,傳聞修築了能與地龍共存的地下城市中心。

妖族,喜好反常於本來者,喜獨居。多出於異獸、靈植、精怪三族。因為眾多的緣故,希望得其他種族感知能力、認知、存在形式,導致自身存在偏差更有甚者可以自我控制實現遊離於兩種種族形態之間,如:化形。鮮有完全轉變種族者,條件未知。有一定數量因難以平衡認知或存在異心而產生噁心以邪術害人者。

......

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附:二十八朝代更替時間表

上古六朝(約400萬年前—約3萬年前),遠古盤古朝(約400萬年前—約300萬年前)、天皇朝(約300萬年前—約170萬年前)、地皇朝(約170萬年前—約70萬年前)、人皇朝(約70萬年前—約20萬年前)、大巢朝(約20萬年—約5萬年前)、燧明朝(約5萬年前—約1萬5000年前)。

中古九朝(約3萬年前—公元前2128年),弇茲朝(約3萬年前—公元前7724年)、太昊伏羲朝(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神農朝(公元前5008年—公元前4405年)、軒轅朝(公元前4513年—公元前4053年)、少昊朝(公元前4053年—公元前3790年)、顓頊朝(公元前3790年—公元前3380年)、高辛朝(公元前3380年—公元前2799年)、青陽朝(公元前2799年—公元前2357年)、陶唐朝(公元前2357年—公元前2128年)。

下古十三朝(公元前2128年—公元1912年),虞朝(公元前2128年—公元前2071年)、夏朝(公元前2071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公元1600年—公元前1046年)、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03年)、戰朝(公元前455年—公元前221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晉朝(公元266年—公元420年)、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元朝(公元1271年—1368公元年)、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83年)、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宅茲紀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宅茲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