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會貢使永樂揚弘德 尋安身建文歷名剎

第十三回 會貢使永樂揚弘德 尋安身建文歷名剎

鄭和船隊出使西洋,凱旋而歸,未察有建文帝的任何蹤跡。船隊沿途恩威並播,至是許多番國都遣使隨鄭和船隊入朝進貢,有古里、柯枝、翠蘭嶼、南巫里、蘇門答臘、吉蘭丹、滿刺加、舊港、占城等國的貢使。除帶來了珍珠、珊瑚、瑪瑙、象牙、犀牛角、玳瑁、香料、燕窩等中原稀罕之物外,還帶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玩意兒來。有送鼓眼多鰭彩斑魚的,有送凝脂通透奇怪石的,有送滿身長刺臭肉果的。有翠蘭嶼貢使帶了一種叫花貝殼的玩意兒,雖然說是叫花貝殼,其實模樣兒更像是中原河塘里的螺絲,只不過比中原河塘里的螺絲大了數十倍,且全身綴滿了花紋,有耳蝸樣的尾尖,吹之深厚雄渾。永樂皇帝想到草原大漠裏兩軍陣前廝殺,所用號角為羊角,聲音輕巧虛飄,常常掩沒於千軍萬馬的廝殺之聲中,若用這種花貝殼來充作軍號,豈不更能激發將士們的鬥志,也可使敵聞聲喪膽。永樂皇帝想用黃金購買翠蘭嶼貢使手中多的花貝殼,可翠蘭嶼貢使不識黃金價值,更喜歡中國人所鑄之銅錢,於是明廷用五千銅錢換了翠蘭嶼貢使手中的半筐花貝殼,讓翠蘭嶼貢使扎紮實實的肥了一回。南巫里貢使帶了一種名叫巧嘴兒的鳥,紅頭、綠翅、黃肚臍,會模仿人說話,還能在貢使的手杖上翻滾騰躍,十分討人的巧,永樂皇帝很是喜歡,道:「這巧嘴兒名暗含了中國人口中的長舌婦,不如就叫它翠吉祥吧。」聽皇帝賜名,滿朝齊呼:「吾皇英明!」翠吉祥亦連叫三聲:「吾皇英明!吾皇英明!吾皇英明!」叫的永樂皇帝心花怒放,命收翠吉祥入御花園裏好生飼養。吉蘭丹貢使帶來了一種香料樹,黑花細紋,香濃味遠,聞之讓人心清氣爽,永樂皇帝亦命收入御花園裏種植。最讓人驚奇的是古里國貢使獻上的花福祿,模樣兒像馬,全身一圈一圈的花紋。古里國是西洋那邊的一個大國,這次派了八十多人的使團過來,是所有番國貢使中來人最多的。古里國貢使道:「這花福祿並非我國所產,乃西洋那邊的大洋之外一個叫木骨都束的國家獻給我國國王的,國王崇敬陛下,故派我送來轉送給陛下的國家,以乞帶給陛下福壽安康!」永樂皇帝道:「照你所說,那西洋之外又有重洋,重洋之外還有國家?」古里國貢使道:「正是。」永樂皇帝道:「那裏可一樣的也有高山大河?五穀豐登?」古里國貢使道:「那裏黃沙漫漫,太陽灼熱,人們不種稻米,都以打獵捕撈為生,人的皮膚都是黑的,那裏還有一種神獸,身軀龐大,脖頸二丈余,滿身五彩花紋,人們都叫它麒麟。」聽說有國出麒麟,滿朝文武無不驚異。麒麟乃中國人心中的祥瑞之獸。麒麟現而孔子生。麒麟的出現,不是昭示著太平盛世來,便是彰顯有聖人明君出。永樂皇帝暗忖:自己終繼大統,步太祖之德治武安。治下太平盛世,成就一代明君,不正是自己的平生之願嗎?遂有了『遣使重洋外,載得麒麟歸』之念。

永樂皇帝根據各番國進貢的情況,賞以不同的瓷器、銅錢、絲綢、紗羅、彩絹等,並安排在專門招待外賓的『會同館』里住下,因這次來朝進貢的人數特別的多,『會同館』里無法全部住下,只得讓部分使臣住附近街區的客棧,客棧花銷自然是由明廷買單,『會同館』里所有用的吃的,全由明廷供給。不僅如此,永樂皇帝還定期派遣大臣往『會同館』里宴請和慰勞各國使臣。致使各國使臣們皆樂中土而忘返。

加里曼丹島的浡泥國,國王麻那惹加那是永樂皇帝登臨大位,遣使宣諭各番國時敕封的番王,每年都有派貢使通好明廷。鄭和船隊出使西洋,所選航線乃加里曼丹島的西海岸,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聽說明廷派了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心想去沒停靠浡泥國,返回時必定到訪,誰知鄭和船隊返航時,亦只是過境西海岸,並未到訪。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坐不住了,以為是自己的國家有哪裏怠慢了明廷,才使明廷派出的龐大船隊沒有到訪自己的國家,於是他親自帶了包括王妃和重臣在內的一百五十多人的使團,到明都城南京來覲見天朝皇帝。麻那惹加那是到訪明廷的第一個番王,永樂皇帝親自接見了他和王妃及一班眾大臣。麻那加惹那呈上金縷表文,文曰:

陛下一統華夏,威服四海。臣國偏隅海島,荷蒙陛下大恩,賜以封爵。從此,臣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草繁木茂,鳥衍獸興。此乃陛下大恩大德之所致也。故臣親往,以求一睹陛下之龍顏,表臣些微之誠意。

獻上豐厚貢品:龍腦、冒頂、腰帶、片腦、鶴頂、玳瑁、犀角、龜筒等地方特產。

永樂皇帝亦賜以豐厚的黃金、白銀、銅錢、瓷器、絲綢、紗羅、刺繡等物並以最高禮遇接待了浡泥國王和王妃。

又有百多人的暹羅國貢使團,還帶了三百多人的商人到來。暹羅國是由『暹國』和『羅斛』兩國合二為一,所以叫『暹羅』,因盛產大象,又稱『白象國』,人民信奉佛教,多穿黃衣,故又稱『黃袍國』,後來才叫做了泰國。暹羅歷來自稱為中國的藩屬,唐朝以前便有來華朝貢之舉,自唐以來,不因中原的朝代更迭而停止朝貢,因中原的鹽巴和布匹是暹羅人的最愛,故貢使團每來必帶了商人團隊來,在唐時便已如此。

永樂皇帝頒旨擴修『會同館』,在『會同館』最顯眼的位置處設了『番王邸』,用以專門接待到訪的番王,還在『會同館』外闢地修建了京城最大的集市,叫『番肆集』,不但番人在那裏做生意,南來北往的中國客商亦爭相去『番肆集』里尋找商機。『會同館』里除永樂皇帝定期派遣大臣來宴請各國貢使外,各國貢使之間又有互相的宴請。酒席上不但請了漢人歌妓舞蹈助興,那些番人還帶了五花八門的番人節目來酒宴上表演助興。一時間,『會同館』里夜夜笙歌,『番肆集』上日日繁榮。

這日永樂皇帝朱棣帶了皇后和十餘位文武大臣來『會同館』的『番王邸』宴請浡泥國王麻那加惹那和王妃,酒至半酣,報有甘巴里、阿拔把丹兩國貢使緊急求見,就酒席上傳召,甘巴里貢使道:「臣等乃古里國西北兩個小國的貢使,奉王命出使陛下的國家,來覲叩陛下龍體,貢獻臣國寶物,不想在經過錫蘭山國時,被錫蘭山國王蠻橫的搶奪走了我們的寶物和船隻,還野蠻的將我們趕下了海,其他隨員生死不明,而我們兩則是僥倖抓住了一隻木筏,在大海上漂流了三天三夜,才被一隊商船救起。又輾轉了數個船隊,乞討樣的歷九死一生,才來到了陛下的國家。今日得見陛下龍顏,乃臣等之幸。伏乞陛下出兵討伐錫蘭山國,以報臣等的國讎私恨。」說吧兩人竟孩童般的伏地哇哇大哭起來。永樂皇帝已從鄭和口中知道了錫蘭山國王搶劫過往商船、攔阻各國貢使、欺凌弱小國家的種種卑劣行徑,而且還不把自己的敕諭放在眼裏,這與他『靖海通遠』的戰略意圖徑相違背,遂有興兵之意。永樂皇帝命扶起兩國貢使,好言撫慰,道:「錫蘭山國王違逆朕意,欺凌弱小,蠻橫搶奪,朕絕不會姑息,定當予以狠狠的教訓。」於是賜酒壓驚。儘管兩國貢使空手而來,但念其一路艱辛,誠心可昭,永樂皇帝仍賞賜給了不菲的銅錢、瓷器、絲綢等物,還命末席就坐。安撫好兩國貢使,正待重新舉杯,有滿刺加貢使闖入,跪拜於永樂皇帝桌前,哭着道:「暹羅國貢使來后,對臣等百般欺凌:惡言威脅、動輒打罵不說,還數次搶走臣等的財物。臣等忍氣吞聲,是害怕煩擾到陛下,觸怒了天威,故未聲張。今聞有貢使哭求伸張正義,臣才敢冒死闖入,乞求陛下為臣等伸張正義。」滿刺加歷來都是暹羅國的臣屬,明初為太祖所封,才成為和暹羅國平起平坐的番國,然暹羅國人見了滿刺加人,仍以宗主的身份加以欺凌。永樂皇帝命傳暹羅國貢使入,對其欺凌滿刺加貢使的行徑嚴加呵斥,暹羅國貢使唯唯諾諾,立即退還了所搶財物,還表示一定痛改前非,絕不再欺凌滿刺加人。永樂皇帝賜滿刺加貢使浡泥國王旁邊一桌就坐,而讓暹羅國貢使末位入席,以示暹羅不敢欺。再次舉杯,未及三巡,邸外有漢番爭執,傳入盤問,原來是御花園的管事太監和南巫里貢使起了爭執。御花園管事太監道:「昨夜一場秋雨,我們忘記了遮鳥籠,雨淋的南巫里貢使進貢的翠吉祥黑不溜秋的,像烏鴉一樣,原來那鳥是用染料染成的花花綠綠,我們心想既然南巫里貢使成心欺騙,我們就有理由來要回皇上給的那些賞賜,南巫里貢使堅稱那鳥原來就是那顏色,是來中國水土不服才掉的色,你看這鳥現在還掉着色呢,這不是胡說八道嗎?」御花園管事太監提起手裏的鳥籠,裏面的鳥果然和那烏鴉一個模樣。酒宴上的十餘文武大臣早已是義憤填膺。那錫蘭山國王的野蠻搶奪,暹羅國貢使的霸凌行徑,還只是蠻夷之間的扯齷,倒還可忍,可這南巫里貢使竟然王城腳下公然欺君,是熟可忍?武將桌上的邱福仗劍離席,起奏曰:「這些蠻夷膽大妄為,不給予狠狠的教訓,不足以立我朝廷天威。臣請就戮南巫里貢使,使臣帥五萬水軍精兵,一舉蕩平錫蘭山國。」永樂皇帝亦是心中怒甚,正要命人拖出南巫里貢使斬首,那御花園管事太監手中鳥籠里的鳥竟巧舌如簧的連叫三聲:「吾皇英明!吾皇英明!吾皇英明!」永樂皇帝心中的憤怒頓時煙消雲散,道:「肖小蠻夷,寡廉鮮恥,又何必與之計較呢?」遂赦免了南巫里貢使的欺君之罪,也不收回給予的那些賞賜。早已嚇得篩糠一樣的南巫里貢使三呼『萬歲』后,連滾帶爬的逃出了『番王邸』。永樂皇帝離席細看那鳥,雖是黑不溜秋,但到底還是和烏鴉不同,道:「這鳥兒像黑鍋上滾過一般,不如叫它『巴鍋』吧。」亦命當場釋放。這『巴鍋』鳥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後來的『八哥』鳥了。

永樂皇帝頒旨鄭和再領船隊出使西洋,除送回各國貢使外,還向錫蘭山國和暹羅國去布施弘德。鄭和船隊在送回占城、舊港、滿刺加、吉蘭丹、蘇門答臘、南巫里、翠蘭嶼、柯枝、古里等國貢使后,於永樂七年的一月來到錫蘭山,錫蘭山國是個佛教色彩濃厚的國家,對此鄭和在這裏弘揚佛法,布施寺廟。他向錫蘭山國的信眾頌揚佛祖:「仰惟慈尊,圓明廣大,道臻玄妙,法濟群倫,歷劫沙河,悉歸弘化,能仁慧力,妙應無方。」向錫蘭山國都城周邊的佛寺布施總計:「金一千錢,銀五千錢,各色其絲五十匹,織金寶旛四對,古銅香爐五個,戧金座全古銅花瓶五對,金座全黃銅燭台五對,戧金座全黃銅燈盞五個,戧金座朱紅漆金香盒五個,金蓮花五對,香油二千五百斤,蠟燭十對,檀香十炷。」信眾無不心服。鄭和船隊離開錫蘭山去往暹羅國的途中,順道爪哇向西王都馬板催收被枉殺百七十餘明使之償金六萬兩黃金,可西王都馬板僅能納一萬兩黃金,相去甚遠,都指揮朱真道:「可扣王為質,或發兵以討。」鄭和道:「上懷柔遠人,欲其畏罪而已,豈利其金焉?」遂傳諭永樂美德,所餘五萬兩黃金悉數皆免。鄭和船隊離開爪哇到達暹羅國時,已是永樂七年的九月矣。針對暹羅國人民最愛中國的鹽巴和布匹,鄭和便從中國帶去了製鹽高手和織布能人,教暹羅人製作海鹽和桑蠶織布,同時還帶去了熬制中藥、釀造美酒、石磨豆花、鑿井開渠等工藝。尤其是在暹羅國茂密的森林中幫暹羅人發現了紫檀木,用於製做船舵和名貴傢具,在隨處可見的象牙中帶雕工去教會了暹羅人雕刻象牙,製成漂亮的工藝品,使象牙的價值倍增。也從而使暹羅國很快在番國中成為了最富有的國家。至是永樂弘德廣播於西洋各番國。

那日官兵來紅葉寺搜查,幸得無依道人頭天晚上返回寺里,用計得脫,才使建文帝一行逃過一劫。無依道人云南聞建文帝一行已北向入蜀,便星夜趕回,恰在一個月圓之夜到達。當時夜已過半,無依道人從寺內嘈雜的鼾聲知有客來訪,且還有一女客,已聞建文帝出走帶了常妃,度乃建文帝一行。無依道人遂不敢睡,只住持室里打了回盹,念了一回內功心經,吐納至黎明,去塔樓打了一輪太極,收勢的時候望了一眼遠處的太洪江,見有十餘條棚船正逆江而來,知大事不妙,趕緊飛奔下塔樓,叫伙房小沙彌去催了寺里的訪客大殿議事,果然是建文帝一行。知有官軍沖寺廟而來,大家一時也慌了神,寺廟周邊滿是荊棘,除通往谷底的一條蜿蜒小路外,便別無他路,加之還有一個常妃,可謂逃也不是,不逃也不是。無依道人突然想起寺廟建成后,仙師張三丰曾臨視,走時說有一個鐵匣子置於藏書房的壁櫃中,叫情急時取出打開。無依道人取出鐵匣,打開檢視,見裏面有剃刀一把,度牒三張,紅色袈裟三件,三張度牒分別書有應文、應賢、應能,乃洪武二十八年頒制。太極宗師張三丰受太祖所託助皇孫,於『靖難』師起分遣七位弟子往西設立寺廟,后值朝廷傾覆,聞建文焚宮出走,度其終將至蜀,遂制鐵匣攜往蜀地置於無依道人所立紅葉寺中,果為所用。無依道人叫宋和牽馬去寺側密林躲避,叫伙房小沙彌帶了常妃去穿套小沙彌服飾往伙夫房裏去忙廚,好讓伙夫房濃烈的煙熏味遮蓋住常妃身上的胭脂味。並吩咐之後快來將大殿、經書房,兩邊的耳房、前面的客房和院壩點上熏香,好熏除訪客們的俗世味跡,尤其是常妃留下來的那股淡淡的女孩兒的脂粉氣味。無依道人迅速為建文帝、葉希賢、楊應能三人剃度,因來不及燙戒疤,只得戴上青色僧帽,好在已入深秋,寺廟僧人都已紛紛戴上了僧帽,已不足為怪。三人穿上袈裟,持了度牒,隨無依道人來到經書房,才剛坐定,便有伙房小沙彌通報官兵圍了寺廟,無依道人前去寺門迎了千戶等數位軍官進到大殿。領兵千戶安載喜,乃巴縣木洞場安家祠人,出生那天父親被大夏國強征去軍隊服役,故取名載喜,意為父親能載喜而歸。后值湯和、廖永忠攻蜀,父隨軍往救瞿塘關,半道聞關破,便與部分兵士迎降廖永忠軍,遂命攻銅鑼峽,因功授軍職,后累遷至都指揮使,載喜獲襲授千戶,為五寶兵站之鎮守長官,受銅鑼峽兵營都指揮使節制。無依道人來此修寺,自然是要拜會這裏的軍政長官,故與那安千戶相熟。一翻讓茶之後,安千戶向無依道人拱了拱手。道:「月余前有中原來的持劍可疑人士被我兵站士兵發現並追之,讓其同夥飛箭救走,我四位士兵慘遭射殺,從我被射殺士兵受傷的位置和深淺來看,知是一流的射箭高手所為,如不出所料的話,當為建文朝流落至此的御前侍衛之所為也。經月余的明察暗訪,疑其藏於住持的寺廟之內,今領兵前來,是要緝兇歸案,望住持成全。」無依道人淺啜一口茶,道:「敝寺從未有過建文朝的御前侍衛到來,到是有中原的三位高僧,來寺已數月,是貧道請來共參佛經,我這就請出與大家相見。」無依道人起身前殿誦經房請出應文和尚、應賢和尚、應能和尚三位高僧,與大家一一相見,驗視所持度牒,乃洪武朝所制頒,況建文帝蹈火自焚早已昭告天下,遂不疑有建文,只道真是中原的三位高僧。安千戶道:「此流亡之輩,慣於隱藏,何寺廟險遠,一夜間銷聲匿跡,遍周邊鄉村肆槽不見其蹤,或藏於寺廟一隅不之察也,亦未可知。」無依道人道:「請詳搜之。」安千戶向身邊軍官一遞眼色,身邊軍官紛紛寺門外帶了士卒,將紅葉寺搜了個掀底朝天。

常妃身材嬌小,穿了小沙彌服飾,就十足一個還未完全長大的孩子,官軍搜查來時,她正抱了一抱柴禾,臉上數堂抹灰,誰也沒有去懷疑她的身份。一翻搜查下來,自然是一無所獲。安千戶得報未察有任何的蛛絲螞跡,他只得告辭。道:「若是有那行跡可疑之人來寺,切莫隱藏,速來報官。」無依道人雙手合十,道:「佛門清修地,不納閑散人。若是形跡可疑之人,必為作姦犯科之徒,定當報官,請將軍無慮。」送走官軍,又有程濟、薛通回了寺,請回宋和,大家對這次的脫險不覺唏噓,對太極宗師張三丰未卜先知的本領讚嘆不已。一翻計議,大家覺得此地已非久居之所,既然官軍已經懷疑,雖然此次未有所獲,必不會就此甘休,定會對寺廟嚴加監控。葉希賢對無依道人道:「既然張真人為我等準備了袈裟,也必然會對我等指點迷津,只不知當時張真人是何言語?」無依道人道:「仙師來時我並不知道,只是走的時候才見我說起了鐵匣子,並無他言,我亦不知鐵匣內為何物?直到打開時才知是剃刀、度牒和袈裟,我才作了如此安排。不過仙師修鍊的武當,離此並不太遠,我們可往問焉,然人多不宜。」程濟道:「我在四川岳州府做教諭的時候,有一同事名霍良,字厚光,與吾相善,吾曾隨他遊歷重慶,在他家住過一宿,從他家後山可以看到前面一高聳山峰峰頂上的紅楓,當為修寺廟的這個山頭,他家該當離此不太遠,當年我離開岳州招赴京師,他也去職歸隱,我這就尋他相幫,把不能隨往的妥為安置,不使陛下擔心。」於是議定由葉希賢、楊應能陪建文帝隨無依道人往武當,程濟尋霍良相幫,相機將薛通、宋和、常妃撤離紅葉寺,以免被官兵發現。

略作收拾,第二天一早,建文帝、葉希賢、楊應能以法名應文、應賢、應能相稱,隨無依道人往訪太極宗師張三丰,他們並不避官軍耳目,然為隱藏行蹤,他們並未東出荊、襄,直上武當。而是佯雲遊之僧,首先西行去了峨眉,峨眉山掌門卧雲大師雲遊去了,是他座下大弟子玄月禪師接待了他們,在金頂普賢菩薩所騎六牙白象的銅塑前,玄月禪師正向信眾講《華嚴經》蒲公見普賢,道:「蒲公往洛陽謁天竺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言所見……。」瞥四位氣度不凡的高僧到訪,便讓弟子了因和尚接講,他帶了四位僧人去殿內齋室,有小沙彌奉了茶水,無依道人道:「吾乃太極宗師張三丰弟子無依道人,受託帶中原三位高僧來峨眉拜謁卧雲大師,向參佛法,不知卧雲大師何在?」玄月禪師道:「師傅雲遊在外,不知其蹤跡所至?亦不知何日歸期?師傅有雲『請來者去留自便』。」聞四僧要留些時日以參佛法,便安排寺里住下。四人或道場聽高僧講經,或禪房只獨自參佛,不知不覺便是十日。

這天應文和尚起來,見大殿裏空無一人,正自詫異,有陽光射進殿堂,應文和尚循陽光走出大殿,只見腳下大地陽光普照,頭頂太陽熠熠生輝。他正想擇一高地好好享受陽光的沐浴,卻見一鹿從身側跑過,腳如蓮花,背似蓮座,一僧自身後趕來,輕拍應文和尚肩膀,道:「那不是蒲公所見之鹿嗎?且去看看有何異狀?」遂隨僧追鹿而去。轉過一山崗,已不見了鹿之蹤影,亦不知身邊的僧人去了何處?只見前面依山結有一草廬,及至走近,見門框上有一木牌,上書『寶掌庵』,推門見裏面供奉一和尚,面有些熟,一側有僧念佛,上前相問,僧道:「此庵所供奉乃寶曇和尚也。」應文和尚聽說供奉的是寶曇和尚,趕緊蒲團上跪拜。自南宋至元末,四川戰亂頻仍,致蜀地佛教凋敝。太祖建立大明,崇尚佛法,因峨眉『普賢應化之地,久乏唱導之師』之故,敕遣南京天界寺高僧寶曇入蜀峨眉山住錫,寶曇居蜀八年,『日夕弘佛,道化漸興』。后召為國師。圓寂太祖御賜褒詩二首。

其一

山中靜閱歲華深

舉世何人識此心

不獨峨眉幻銀色

從教大地變黃金

其二

斷岩知是再來身

今日還修未了因

借問山中何所有

清風明月最相親

寶曇以國師數入皇廷講經,應文和尚識得,只是一時沒想起來。跪拜畢,應文和尚抬頭,不見了寶曇塑身,卻見太祖怒氣沖沖的走來,手握刺棒,照了應文和尚頭頂打來,嚇得應文和尚轉身便跑,腳踢門檻跌出庵外丈余,一覺醒來,原來剛才是做了一個夢。此刻寺外寒風呼嘯,窗印大地一遍銀色。

第二天起來,玄月禪師手捧一盤紋銀,對應文和尚道:「師傅昨夜回寺,聽施主有吁嘆之聲,道此地並非施主安身之所,遣弟子送上紋銀五十兩,還望施主笑納。」應賢和尚收了紋銀。無依道人、應賢和尚、應能和尚遂隨應文和尚下山,四僧一路雲遊去了陝西扶風的法門寺,山西五台的佛光寺,河南嵩山的少林寺,從河南往荊襄來到武當時,已經是山寺桃花始盛開的時節了矣。應文和尚能否武當獲得太極宗師張三丰的安身之策呢?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御臨河傳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御臨河傳奇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三回 會貢使永樂揚弘德 尋安身建文歷名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