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從這裏起飛》(133)

《愛,從這裏起飛》(133)

天色完全黑了下來。

房間的燈光不明不暗,削弱了白天陽光反射在牆壁上帶來的刺眼白色,給人一種舒適而又溫馨的感覺。我懶懶地躺在床上,斜眼瞅著牆角的電視,卻感到一種落寂的孤獨和寂寞。

朦朦什麼時候走的我不知道,就連那個習慣「哦哦」的小護士也不來了。我本想按鈴招來小護士問問,朦朦是不是真的走了,但當手放在按鈕上后又縮了回來。老實說,朦朦還不能算作我的女朋友,至少現在還不是。可即使是,我也沒有理由讓她放棄一切,時時刻刻地守在我的身邊。眼下正值見習期結束,應該是她最忙的時候,今天她已經照顧了我那麼久,甚至連小護士都被感動了。我能明顯感覺到她照料我時掩飾不住的睏乏和疲憊,怎麼再忍心去打攪她呢。但我心裏卻在悄悄地盼她,只要她能在,即使什麼事都不做,就這麼靜靜地讓我看着她,也是一種難得的寧靜和幸福。

無聊之極,我打開電視,卻看到了昨天由我拍的那條新聞的重播鏡頭。

因為新聞重播的時間已經有點過了,只能看到整個事件的後半截畫面:

被海光燈照射得如同白晝的海面,汪洋翻滾波濤怒吼。倒是讓我真真切切地看清楚了船老大迎面砸過來的那團纜繩,黑糊糊撲面而來,緊跟着鏡頭裏一片虛影,後面的內容就改成了口播。

「隨着這條拋過來的纜繩,遇險船隻上的三名台灣船員,在與風浪進行了六個小時的搏鬥后,終於在水警官兵的努力下成功獲救。據悉,獲救船員回港后,被緊急送往醫院,經檢查,身體狀況良好。這是本台記者夏宇航隨救援艇從遇險海面現場發回的報道。」

儘管重播新聞里,並沒有出現李荔所講得我搶險負傷的口播稿,但我還是感到不安。尤其是主播最後的那句「這是本台記者夏宇航隨救援艇從遇險海面現場發回的報道」,更是不妥。採訪是我和李荔同去的,即便她沒有上船,也應該有她的名字才對啊。就像拍攝一部專題,你不能只注編導和攝影的名字吧,那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呢?籌劃思路,撰寫大綱,甚至參與錄音佈景等等,都應該是其中成員,都應該署名才對。作為這次採訪的直接參與者,即便就是把李荔的名字放在後面再多說兩句:記者李荔因天氣原因未能隨船出海,也會讓我心安理得一些。可現在……

難怪李荔臉色灰灰的。她又會怎麼看我,別人又將怎麼評價我。雖然我從不在乎別人的議論,但也不想做那種據萬千之功於一身的小人。

我忍不住撥通了老柯的手機。

天色完全黑了下來。

房間的燈光不明不暗,削弱了白天陽光反射在牆壁上帶來的刺眼白色,給人一種舒適而又溫馨的感覺。我懶懶地躺在床上,斜眼瞅著牆角的電視,卻感到一種落寂的孤獨和寂寞。

朦朦什麼時候走的我不知道,就連那個習慣「哦哦」的小護士也不來了。我本想按鈴招來小護士問問,朦朦是不是真的走了,但當手放在按鈕上后又縮了回來。老實說,朦朦還不能算作我的女朋友,至少現在還不是。可即使是,我也沒有理由讓她放棄一切,時時刻刻地守在我的身邊。眼下正值見習期結束,應該是她最忙的時候,今天她已經照顧了我那麼久,甚至連小護士都被感動了。我能明顯感覺到她照料我時掩飾不住的睏乏和疲憊,怎麼再忍心去打攪她呢。但我心裏卻在悄悄地盼她,只要她能在,即使什麼事都不做,就這麼靜靜地讓我看着她,也是一種難得的寧靜和幸福。

無聊之極,我打開電視,卻看到了昨天由我拍的那條新聞的重播鏡頭。

因為新聞重播的時間已經有點過了,只能看到整個事件的後半截畫面:

被海光燈照射得如同白晝的海面,汪洋翻滾波濤怒吼。倒是讓我真真切切地看清楚了船老大迎面砸過來的那團纜繩,黑糊糊撲面而來,緊跟着鏡頭裏一片虛影,後面的內容就改成了口播。

「隨着這條拋過來的纜繩,遇險船隻上的三名台灣船員,在與風浪進行了六個小時的搏鬥后,終於在水警官兵的努力下成功獲救。據悉,獲救船員回港后,被緊急送往醫院,經檢查,身體狀況良好。這是本台記者夏宇航隨救援艇從遇險海面現場發回的報道。」

儘管重播新聞里,並沒有出現李荔所講得我搶險負傷的口播稿,但我還是感到不安。尤其是主播最後的那句「這是本台記者夏宇航隨救援艇從遇險海面現場發回的報道」,更是不妥。採訪是我和李荔同去的,即便她沒有上船,也應該有她的名字才對啊。就像拍攝一部專題,你不能只注編導和攝影的名字吧,那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呢?籌劃思路,撰寫大綱,甚至參與錄音佈景等等,都應該是其中成員,都應該署名才對。作為這次採訪的直接參與者,即便就是把李荔的名字放在後面再多說兩句:記者李荔因天氣原因未能隨船出海,也會讓我心安理得一些。可現在……

難怪李荔臉色灰灰的。她又會怎麼看我,別人又將怎麼評價我。雖然我從不在乎別人的議論,但也不想做那種據萬千之功於一身的小人。

我忍不住撥通了老柯的手機。

天色完全黑了下來。

房間的燈光不明不暗,削弱了白天陽光反射在牆壁上帶來的刺眼白色,給人一種舒適而又溫馨的感覺。我懶懶地躺在床上,斜眼瞅著牆角的電視,卻感到一種落寂的孤獨和寂寞。

朦朦什麼時候走的我不知道,就連那個習慣「哦哦」的小護士也不來了。我本想按鈴招來小護士問問,朦朦是不是真的走了,但當手放在按鈕上后又縮了回來。老實說,朦朦還不能算作我的女朋友,至少現在還不是。可即使是,我也沒有理由讓她放棄一切,時時刻刻地守在我的身邊。眼下正值見習期結束,應該是她最忙的時候,今天她已經照顧了我那麼久,甚至連小護士都被感動了。我能明顯感覺到她照料我時掩飾不住的睏乏和疲憊,怎麼再忍心去打攪她呢。但我心裏卻在悄悄地盼她,只要她能在,即使什麼事都不做,就這麼靜靜地讓我看着她,也是一種難得的寧靜和幸福。

無聊之極,我打開電視,卻看到了昨天由我拍的那條新聞的重播鏡頭。

因為新聞重播的時間已經有點過了,只能看到整個事件的後半截畫面:

被海光燈照射得如同白晝的海面,汪洋翻滾波濤怒吼。倒是讓我真真切切地看清楚了船老大迎面砸過來的那團纜繩,黑糊糊撲面而來,緊跟着鏡頭裏一片虛影,後面的內容就改成了口播。

「隨着這條拋過來的纜繩,遇險船隻上的三名台灣船員,在與風浪進行了六個小時的搏鬥后,終於在水警官兵的努力下成功獲救。據悉,獲救船員回港后,被緊急送往醫院,經檢查,身體狀況良好。這是本台記者夏宇航隨救援艇從遇險海面現場發回的報道。」

儘管重播新聞里,並沒有出現李荔所講得我搶險負傷的口播稿,但我還是感到不安。尤其是主播最後的那句「這是本台記者夏宇航隨救援艇從遇險海面現場發回的報道」,更是不妥。採訪是我和李荔同去的,即便她沒有上船,也應該有她的名字才對啊。就像拍攝一部專題,你不能只注編導和攝影的名字吧,那收集和整理資料的呢?籌劃思路,撰寫大綱,甚至參與錄音佈景等等,都應該是其中成員,都應該署名才對。作為這次採訪的直接參與者,即便就是把李荔的名字放在後面再多說兩句:記者李荔因天氣原因未能隨船出海,也會讓我心安理得一些。可現在……

難怪李荔臉色灰灰的。她又會怎麼看我,別人又將怎麼評價我。雖然我從不在乎別人的議論,但也不想做那種據萬千之功於一身的小人。

我忍不住撥通了老柯的手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空姐之約:愛,從這裏起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空姐之約:愛,從這裏起飛
上一章下一章

《愛,從這裏起飛》(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