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宋詩的「開山祖師」

六十一、宋詩的「開山祖師」

宋詩的「開山祖師」

據宋代吳虎臣《能改齋漫錄記載》:有一次梅聖俞在歐陽修那裏做客。有一位客人認為林逋的《點絳唇·草》是當世寫得最好的: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林逋就是人稱「梅妻鶴子」的著名詩人林和靖。他這首借吟詠春草抒寫離愁別緒的婉約詞,把詠物與抒情熔於一爐,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悵傷春之情,渲染出綿綿不盡的離愁,給人留下無窮的想像,歷來為人們所傳唱。

梅聖俞非常不服氣,就以同樣的題材,另外一個詞調寫了一首《蘇幕遮·草》: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獨有庚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這首詠草詞雖不著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全詞通過上下片的對照,抒發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懷,寄寓了個人的身世之感。全詞形象鮮明突出,意境深遠含蓄,耐人尋味。故早宋代著名詞評家沈義父就在《樂府指迷》中指出:「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難怪歐陽修讀後,擊節稱賞,讚嘆不已。

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聖俞,北宋詩人。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1051年(皇佑三年)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早年詩作受西昆體影響,后詩風轉變,提出與西派針鋒相對的主張。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摒棄浮艷空洞的詩風。在藝術上,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要求詩寫景形象,意於言外。他的《田家四時》、《田家語》、《汝墳貧女》、《襄城對雪》、《魯山山行》、《晚泊觀雞斗》、《東溪》、《夢后寄歐陽永叔》等詩都體現了這種造語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詩主張。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蘇梅」。劉克莊在《后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

為官清廉,萬民敬仰。據《至德縣誌》記載:梅堯臣在1034年-1038年(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任建德縣令,為人誠厚,清高自持,頗能體察民間疾苦,盡自己的力量做了許多惠政於民的事情。他經常深入鄉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人、與燒瓦匠、與貧婦交談,了解民間疾苦,還親自趕赴山林大火現場,洪水泛濫的溪流進行實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親,當時建德為山區小縣,縣署外有圓破舊的竹籬,常年需要修護,因此成了向民眾勒索的借口,梅堯臣來後果斷以土牆代替,並在院內植了一叢竹子為官清廉正直。去官后,人民緬懷他,把縣城改稱梅城,並於其官舍西偏,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後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景仰之思,又得以登臨之美。梅公亭始建於宋嘉定年間,先後於1342年(元至正二年)、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1671年(清康熙十年)三次重建,1918(民國七年)縣長王人鵬再次重修,並作文摹勒於亭基岩壁之上。元朝吳師道在《梅公亭記》中讚頌他「以仁厚、樂易、溫恭、謹質稱其人」。

豁達大度,獎掖後進。宋朝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蘇東坡筆力豪騁,不能屈折。歐陽修主張改革文弊,梅堯臣主張復古文風。他們當時都並不認識蘇東坡。1057(宋仁宗嘉祐二年),蘇軾參加禮部考試,寫了《刑賞忠厚之至論》的策論。而那場考試的主考官是歐陽修,梅堯臣人副主考官。梅聖俞認為蘇文『有孟軻之風』,主張取為第一,主考歐陽修也認為蘇文不錯,但是不如王安石的答卷精彩,結果王安石取為第一,蘇軾取為第二。

在謝師宴上,梅堯臣問蘇東坡:你在在文章中引用的『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我查遍所有的古籍經典,就是找不到出處。蘇東坡不緊不慢地說:想當然罷了,哪裏有什麼出處。在座諸公都哈哈大笑。這是一個很動情的場面,那些應該說是蘇東坡的前輩,北宋文壇璀燦群星中,最閃光的幾位,能夠如此豁達大度,對待這一信筆由之的過失,大家在溫和的笑聲中,掀過這一頁。讓人看到這裏,真有如沐春風之感。

魏泰《臨漢隱居詩話》記載,楚州有個官妓,名叫王英英,善於書法。先學顏真卿體,後來蔡襄又教過她,晚年擅長寫大字。梅聖俞曾寫詩贈她:「山陽女子大字書,不學常流事梳洗。親傳筆法中郎孫,妙作蠶頭魯公體。」據說,這位王英英小姐,相貌是相當醜陋的。

風流倜儻,文人本色。宋朝趙德麟《侯鯖錄》記載:「宣城守呂士隆,喜歡抓隨軍妓女的把柄,經常以違反規定的名義打營妓的屁股。其時樂籍中有一個叫麗華的歌妓,實當時江南一片最著名的「大碗歌星」。呂士隆非常寵愛她。一天,呂士隆準備打營妓巫雲的屁股板子。巫雲哭着說:我倒是不敢逃避杖責,只是你打我的屁股,會讓你喜歡的當紅歌星麗華會感到不安。呂士隆笑了笑,當場宣佈不打巫雲的屁股了。巫雲喜出望外,趕緊從地上爬起來,沒顧上穿褲子就跪下磕頭,呂士隆見她磕頭時把光光的兩爿屁股撅得高高的,不禁哈哈大笑,把竹籤放回簽筒,叫她起來穿好裙褲,上桌陪着一塊兒喝酒唱曲兒,一直到散席也沒有再提打她的屁股的事。歌妓麗華屬於楊貴妃一樣的肥胖美女。故梅聖俞覺得好笑,文人的本色立馬就路出來,作《莫打鴨》詩調侃她:

莫打鴨,莫打鴨,打鴨驚鴛鴦,鴛鴦新自南池落,不比孤洲老禿鶬,禿鶬尚欲遠飛去,何況鴛鴦羽翼長。

在宋代名士與妓相處,多有情詩互贈,梅聖俞也不例外。《苕溪漁隱》記載:梅聖俞有非常寵嬖南陽一妓女曹氏,作《一日曲》送給她:

妾家鄧侯國,肯愧邯鄲姝。世本富繒綺,嬌愛比明珠。

十五學組紃,未嘗開戶樞。十六失所適,姓名傾閭里。

十七善歌舞,使君邀宴娛。自茲著樂府,不得同羅敷。

涼溫忽荏苒,屢接朝大夫。相歡不及情,何異逢路衢。

昨日一見郎,目色曾不渝。結愛從此篤,暫隔猶恐疏。

如何遂從宦,去涉千里途。郎跨青驄馬,妾乘白雪駒。

送郎郎未遠,別妾妾仍孤。不如水中鱗,雙雙依綠蒲。

不如雲間鵠,兩兩下平湖。魚鳥尚有托,妾今誰與俱?

去去約春華,終朝怨日賒。一心思杏子,便擬見梅花。

梅花幾時吐,頻搯闌干數。東風若見郎,重為歌《金縷》。

歐陽修《歸田錄》記載:「梅聖俞剛剛接到聖旨修《唐書》,對她夫人刁氏說: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矣。刁氏對曰:君於仕宦,亦何異鑽魚上竹竿耶!鑽魚上竹的典故於此。鑽魚,身滑無鱗、粘滑,難於上行。舊比喻求進艱難。文人風流,一至於此。

宋詩的「開山祖師」

據宋代吳虎臣《能改齋漫錄記載》:有一次梅聖俞在歐陽修那裏做客。有一位客人認為林逋的《點絳唇·草》是當世寫得最好的: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林逋就是人稱「梅妻鶴子」的著名詩人林和靖。他這首借吟詠春草抒寫離愁別緒的婉約詞,把詠物與抒情熔於一爐,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悵傷春之情,渲染出綿綿不盡的離愁,給人留下無窮的想像,歷來為人們所傳唱。

梅聖俞非常不服氣,就以同樣的題材,另外一個詞調寫了一首《蘇幕遮·草》: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獨有庚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這首詠草詞雖不著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全詞通過上下片的對照,抒發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懷,寄寓了個人的身世之感。全詞形象鮮明突出,意境深遠含蓄,耐人尋味。故早宋代著名詞評家沈義父就在《樂府指迷》中指出:「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難怪歐陽修讀後,擊節稱賞,讚嘆不已。

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聖俞,北宋詩人。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1051年(皇佑三年)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早年詩作受西昆體影響,后詩風轉變,提出與西派針鋒相對的主張。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摒棄浮艷空洞的詩風。在藝術上,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要求詩寫景形象,意於言外。他的《田家四時》、《田家語》、《汝墳貧女》、《襄城對雪》、《魯山山行》、《晚泊觀雞斗》、《東溪》、《夢后寄歐陽永叔》等詩都體現了這種造語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詩主張。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蘇梅」。劉克莊在《后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

為官清廉,萬民敬仰。據《至德縣誌》記載:梅堯臣在1034年-1038年(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任建德縣令,為人誠厚,清高自持,頗能體察民間疾苦,盡自己的力量做了許多惠政於民的事情。他經常深入鄉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人、與燒瓦匠、與貧婦交談,了解民間疾苦,還親自趕赴山林大火現場,洪水泛濫的溪流進行實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親,當時建德為山區小縣,縣署外有圓破舊的竹籬,常年需要修護,因此成了向民眾勒索的借口,梅堯臣來後果斷以土牆代替,並在院內植了一叢竹子為官清廉正直。去官后,人民緬懷他,把縣城改稱梅城,並於其官舍西偏,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後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景仰之思,又得以登臨之美。梅公亭始建於宋嘉定年間,先後於1342年(元至正二年)、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1671年(清康熙十年)三次重建,1918(民國七年)縣長王人鵬再次重修,並作文摹勒於亭基岩壁之上。元朝吳師道在《梅公亭記》中讚頌他「以仁厚、樂易、溫恭、謹質稱其人」。

豁達大度,獎掖後進。宋朝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蘇東坡筆力豪騁,不能屈折。歐陽修主張改革文弊,梅堯臣主張復古文風。他們當時都並不認識蘇東坡。1057(宋仁宗嘉祐二年),蘇軾參加禮部考試,寫了《刑賞忠厚之至論》的策論。而那場考試的主考官是歐陽修,梅堯臣人副主考官。梅聖俞認為蘇文『有孟軻之風』,主張取為第一,主考歐陽修也認為蘇文不錯,但是不如王安石的答卷精彩,結果王安石取為第一,蘇軾取為第二。

在謝師宴上,梅堯臣問蘇東坡:你在在文章中引用的『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我查遍所有的古籍經典,就是找不到出處。蘇東坡不緊不慢地說:想當然罷了,哪裏有什麼出處。在座諸公都哈哈大笑。這是一個很動情的場面,那些應該說是蘇東坡的前輩,北宋文壇璀燦群星中,最閃光的幾位,能夠如此豁達大度,對待這一信筆由之的過失,大家在溫和的笑聲中,掀過這一頁。讓人看到這裏,真有如沐春風之感。

魏泰《臨漢隱居詩話》記載,楚州有個官妓,名叫王英英,善於書法。先學顏真卿體,後來蔡襄又教過她,晚年擅長寫大字。梅聖俞曾寫詩贈她:「山陽女子大字書,不學常流事梳洗。親傳筆法中郎孫,妙作蠶頭魯公體。」據說,這位王英英小姐,相貌是相當醜陋的。

風流倜儻,文人本色。宋朝趙德麟《侯鯖錄》記載:「宣城守呂士隆,喜歡抓隨軍妓女的把柄,經常以違反規定的名義打營妓的屁股。其時樂籍中有一個叫麗華的歌妓,實當時江南一片最著名的「大碗歌星」。呂士隆非常寵愛她。一天,呂士隆準備打營妓巫雲的屁股板子。巫雲哭着說:我倒是不敢逃避杖責,只是你打我的屁股,會讓你喜歡的當紅歌星麗華會感到不安。呂士隆笑了笑,當場宣佈不打巫雲的屁股了。巫雲喜出望外,趕緊從地上爬起來,沒顧上穿褲子就跪下磕頭,呂士隆見她磕頭時把光光的兩爿屁股撅得高高的,不禁哈哈大笑,把竹籤放回簽筒,叫她起來穿好裙褲,上桌陪着一塊兒喝酒唱曲兒,一直到散席也沒有再提打她的屁股的事。歌妓麗華屬於楊貴妃一樣的肥胖美女。故梅聖俞覺得好笑,文人的本色立馬就路出來,作《莫打鴨》詩調侃她:

莫打鴨,莫打鴨,打鴨驚鴛鴦,鴛鴦新自南池落,不比孤洲老禿鶬,禿鶬尚欲遠飛去,何況鴛鴦羽翼長。

在宋代名士與妓相處,多有情詩互贈,梅聖俞也不例外。《苕溪漁隱》記載:梅聖俞有非常寵嬖南陽一妓女曹氏,作《一日曲》送給她:

妾家鄧侯國,肯愧邯鄲姝。世本富繒綺,嬌愛比明珠。

十五學組紃,未嘗開戶樞。十六失所適,姓名傾閭里。

十七善歌舞,使君邀宴娛。自茲著樂府,不得同羅敷。

涼溫忽荏苒,屢接朝大夫。相歡不及情,何異逢路衢。

昨日一見郎,目色曾不渝。結愛從此篤,暫隔猶恐疏。

如何遂從宦,去涉千里途。郎跨青驄馬,妾乘白雪駒。

送郎郎未遠,別妾妾仍孤。不如水中鱗,雙雙依綠蒲。

不如雲間鵠,兩兩下平湖。魚鳥尚有托,妾今誰與俱?

去去約春華,終朝怨日賒。一心思杏子,便擬見梅花。

梅花幾時吐,頻搯闌干數。東風若見郎,重為歌《金縷》。

歐陽修《歸田錄》記載:「梅聖俞剛剛接到聖旨修《唐書》,對她夫人刁氏說: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矣。刁氏對曰:君於仕宦,亦何異鑽魚上竹竿耶!鑽魚上竹的典故於此。鑽魚,身滑無鱗、粘滑,難於上行。舊比喻求進艱難。文人風流,一至於此。

宋詩的「開山祖師」

據宋代吳虎臣《能改齋漫錄記載》:有一次梅聖俞在歐陽修那裏做客。有一位客人認為林逋的《點絳唇·草》是當世寫得最好的: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餘花落處。滿地和煙雨。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林逋就是人稱「梅妻鶴子」的著名詩人林和靖。他這首借吟詠春草抒寫離愁別緒的婉約詞,把詠物與抒情熔於一爐,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悵傷春之情,渲染出綿綿不盡的離愁,給人留下無窮的想像,歷來為人們所傳唱。

梅聖俞非常不服氣,就以同樣的題材,另外一個詞調寫了一首《蘇幕遮·草》:

露堤平,煙墅杳。亂碧萋萋,雨後江天曉。獨有庚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長亭,迷遠道。堪怨王孫,不記歸期早。落盡梨花春又了。滿地殘陽,翠色和煙老。

這首詠草詞雖不著一「草」字,卻用環境、形象、神態的描繪,將春草寫得形神俱備。上片以綺麗之筆,突出雨後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調,突出青草有情,卻反落入蒼涼之境。全詞通過上下片的對照,抒發了作者的惜草、惜春的情懷,寄寓了個人的身世之感。全詞形象鮮明突出,意境深遠含蓄,耐人尋味。故早宋代著名詞評家沈義父就在《樂府指迷》中指出:「詠物詞,最忌說出題字。」難怪歐陽修讀後,擊節稱賞,讚嘆不已。

梅堯臣(1002年-1060年),字聖俞,北宋詩人。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1051年(皇佑三年)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早年詩作受西昆體影響,后詩風轉變,提出與西派針鋒相對的主張。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摒棄浮艷空洞的詩風。在藝術上,注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要求詩寫景形象,意於言外。他的《田家四時》、《田家語》、《汝墳貧女》、《襄城對雪》、《魯山山行》、《晚泊觀雞斗》、《東溪》、《夢后寄歐陽永叔》等詩都體現了這種造語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詩主張。在北宋詩文革新運動中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並稱「梅歐」、「蘇梅」。劉克莊在《后村詩話》中稱之為宋詩的「開山祖師」。

為官清廉,萬民敬仰。據《至德縣誌》記載:梅堯臣在1034年-1038年(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任建德縣令,為人誠厚,清高自持,頗能體察民間疾苦,盡自己的力量做了許多惠政於民的事情。他經常深入鄉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人、與燒瓦匠、與貧婦交談,了解民間疾苦,還親自趕赴山林大火現場,洪水泛濫的溪流進行實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親,當時建德為山區小縣,縣署外有圓破舊的竹籬,常年需要修護,因此成了向民眾勒索的借口,梅堯臣來後果斷以土牆代替,並在院內植了一叢竹子為官清廉正直。去官后,人民緬懷他,把縣城改稱梅城,並於其官舍西偏,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後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景仰之思,又得以登臨之美。梅公亭始建於宋嘉定年間,先後於1342年(元至正二年)、1520年(明正德十五年)、1671年(清康熙十年)三次重建,1918(民國七年)縣長王人鵬再次重修,並作文摹勒於亭基岩壁之上。元朝吳師道在《梅公亭記》中讚頌他「以仁厚、樂易、溫恭、謹質稱其人」。

豁達大度,獎掖後進。宋朝葉夢得《石林燕語》記載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蘇東坡筆力豪騁,不能屈折。歐陽修主張改革文弊,梅堯臣主張復古文風。他們當時都並不認識蘇東坡。1057(宋仁宗嘉祐二年),蘇軾參加禮部考試,寫了《刑賞忠厚之至論》的策論。而那場考試的主考官是歐陽修,梅堯臣人副主考官。梅聖俞認為蘇文『有孟軻之風』,主張取為第一,主考歐陽修也認為蘇文不錯,但是不如王安石的答卷精彩,結果王安石取為第一,蘇軾取為第二。

在謝師宴上,梅堯臣問蘇東坡:你在在文章中引用的『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我查遍所有的古籍經典,就是找不到出處。蘇東坡不緊不慢地說:想當然罷了,哪裏有什麼出處。在座諸公都哈哈大笑。這是一個很動情的場面,那些應該說是蘇東坡的前輩,北宋文壇璀燦群星中,最閃光的幾位,能夠如此豁達大度,對待這一信筆由之的過失,大家在溫和的笑聲中,掀過這一頁。讓人看到這裏,真有如沐春風之感。

魏泰《臨漢隱居詩話》記載,楚州有個官妓,名叫王英英,善於書法。先學顏真卿體,後來蔡襄又教過她,晚年擅長寫大字。梅聖俞曾寫詩贈她:「山陽女子大字書,不學常流事梳洗。親傳筆法中郎孫,妙作蠶頭魯公體。」據說,這位王英英小姐,相貌是相當醜陋的。

風流倜儻,文人本色。宋朝趙德麟《侯鯖錄》記載:「宣城守呂士隆,喜歡抓隨軍妓女的把柄,經常以違反規定的名義打營妓的屁股。其時樂籍中有一個叫麗華的歌妓,實當時江南一片最著名的「大碗歌星」。呂士隆非常寵愛她。一天,呂士隆準備打營妓巫雲的屁股板子。巫雲哭着說:我倒是不敢逃避杖責,只是你打我的屁股,會讓你喜歡的當紅歌星麗華會感到不安。呂士隆笑了笑,當場宣佈不打巫雲的屁股了。巫雲喜出望外,趕緊從地上爬起來,沒顧上穿褲子就跪下磕頭,呂士隆見她磕頭時把光光的兩爿屁股撅得高高的,不禁哈哈大笑,把竹籤放回簽筒,叫她起來穿好裙褲,上桌陪着一塊兒喝酒唱曲兒,一直到散席也沒有再提打她的屁股的事。歌妓麗華屬於楊貴妃一樣的肥胖美女。故梅聖俞覺得好笑,文人的本色立馬就路出來,作《莫打鴨》詩調侃她:

莫打鴨,莫打鴨,打鴨驚鴛鴦,鴛鴦新自南池落,不比孤洲老禿鶬,禿鶬尚欲遠飛去,何況鴛鴦羽翼長。

在宋代名士與妓相處,多有情詩互贈,梅聖俞也不例外。《苕溪漁隱》記載:梅聖俞有非常寵嬖南陽一妓女曹氏,作《一日曲》送給她:

妾家鄧侯國,肯愧邯鄲姝。世本富繒綺,嬌愛比明珠。

十五學組紃,未嘗開戶樞。十六失所適,姓名傾閭里。

十七善歌舞,使君邀宴娛。自茲著樂府,不得同羅敷。

涼溫忽荏苒,屢接朝大夫。相歡不及情,何異逢路衢。

昨日一見郎,目色曾不渝。結愛從此篤,暫隔猶恐疏。

如何遂從宦,去涉千里途。郎跨青驄馬,妾乘白雪駒。

送郎郎未遠,別妾妾仍孤。不如水中鱗,雙雙依綠蒲。

不如雲間鵠,兩兩下平湖。魚鳥尚有托,妾今誰與俱?

去去約春華,終朝怨日賒。一心思杏子,便擬見梅花。

梅花幾時吐,頻搯闌干數。東風若見郎,重為歌《金縷》。

歐陽修《歸田錄》記載:「梅聖俞剛剛接到聖旨修《唐書》,對她夫人刁氏說: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矣。刁氏對曰:君於仕宦,亦何異鑽魚上竹竿耶!鑽魚上竹的典故於此。鑽魚,身滑無鱗、粘滑,難於上行。舊比喻求進艱難。文人風流,一至於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詞風月故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宋詞風月故事
上一章下一章

六十一、宋詩的「開山祖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