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你們的設計有問題!

第45章 你們的設計有問題!

「來來來,來這裏,這裏就是我們所有人魚族、鮫人族和人魚族的總部龍海宮,我已經替你和女王約好時間了,你現在可以進去了。」一個魚人對着劉雨欣說道。

「好的,我自己進去就行。」劉雨欣頭一抬,戴上潛水道具,高傲地走進了龍海宮,那個魚人慾言又止,就連看守的首位都有點看傻子的眼神,他們看着劉雨欣走了進去,眼神有點複雜,好像會想起什麼不好的回憶。

「哼,一會兒我的計劃一定驚艷你們!」劉雨欣高傲地自言自語道。

一個小時后……………………………………………………………………………………………………

「這是什麼情況?明明這裏走過啊?而且到處都是一樣的裝飾物品,但擺放的位置怎麼這麼奇怪?真是的,這是個什麼鬼地方,他們不會騙我吧?」劉雨欣已經在偌大的宮殿裏走了一個多小時了,她有點懷疑人生。

「這扇門有點奇怪哎!」劉雨欣突然發現一扇華麗的大門,她的第六感告訴她就是這裏,於是敲了敲門問道:「有人嗎?這裏是女王的住所嗎?」

「請進!」一道威嚴的聲音傳進劉雨欣的耳朵里,把她嚇了一跳。

劉雨欣小心翼翼地打開了門,映入眼帘的是一大塊扇貝的貝殼,基本上相當於一棟大樓,怪不得劉雨欣進入宮殿前發現這裏的比例有點奇怪,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大扇貝所導致。

漸漸的,大扇貝打開,一位身材苗條的女子出現,她的尾巴擺動着,慢慢地從貝殼裏遊了出來。

「說吧,你來我這裏幹什麼?我為什麼沒有見過你,你為什麼沒有尾巴?」神秘女子問道。

「我是人類!中國的人類!」劉雨欣也沒有猶豫,說了出來。

「哦!原來這就是人類啊,我的守衛跟我講過,那你來我這裏幹什麼?」女子又問道。

「你是女王嗎?」劉雨欣沒有回答問題,反而跳出來一個問題。

「那當然!」女子好像非常驕傲,自信地說道。

「哦!那就好,我要跟你講的是,你的宮殿建設實在就是垃圾!」劉雨欣毫不留情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什麼!你是不是想死!居然敢說我的設計不好?信不信我現在就讓守衛去你小命!」女子顯然有點生氣。

「哦?那要是讓你的子民知道你因為無法接受他人意見而殺人會怎麼想?」劉雨欣反將一軍,做到了反客為主。

「這……………………………………………………那你說我哪裏做得不好?」女子覺得有道理,也就只好聽劉雨欣的話。

「首先,你的宮殿設計有着極大的問題!我進來的時候就深感同受!你的宮殿就像一個迷宮,你的那些在走廊巡邏的守衛在這個宮殿裏都容易迷路,這要是有人過來襲擊你的守衛可能就不能第一時間來保護你,況且你的那個房間大門過於華麗,不管是誰都會看出些貓膩,就算看不出來,看見宮殿比較奇怪的那一部分,不管是誰都會覺得裏面有珍貴的物品或者重要的人吧?我心中的宮殿設計應該像我們中國著名的故宮一樣,我的只是提議,至於你接不接納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你好好聽聽吧。

BJ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BJ中軸線的中心。BJ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BJ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

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BJ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複雜。

BJ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后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后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后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故宮又稱紫禁城。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宮,象而為之」。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於封建皇宮在古代屬於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統稱「皇城」,大約明朝中晚期,與外禁垣區分開來,即宮城叫「紫禁城」,外禁垣為「皇城」。

營建原則

故宮嚴格地按《周禮·考工記》中「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建造。整個故宮,在建築佈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

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三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建造過程

BJ原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靖難之役以後,永樂元年(1403年),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燕京北平是皇帝「龍興之地」,應當效仿明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明成祖於是大力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為BJ,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BJ;被強令遷入BJ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樂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BJ皇宮和城垣。朱棣先派出人員,奔赴全國各地去開採名貴的木材和石料,然後運送到BJ。光是準備工作,就持續了11年。珍貴的楠木多生長在崇山峻岭里,百姓冒險進山采木,很多人為此丟了性命,後世留下了「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來形容采木所付出的生命代價。開採修建宮殿的石料,同樣很艱辛。保和殿後那塊最大的丹陛石,開採於BJ西南的房山。史書記載了運送它時的情景:數萬名勞工在道路兩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臘月氣溫足夠低時,就從井裏汲水潑成冰道,用了28天的時間,才送到了宮裏。此外,還要在蘇州燒制專供皇家建築使用的方磚——金磚,山東臨清也要向BJ運送貢磚。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以BJ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BJ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將自己的陵墓修在BJ而不是南京,證明明成祖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永樂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BJ的事宜。對於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BJ紫禁城正式動工。永樂十八年(1420年),BJ皇宮和BJ城建成。BJ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BJ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BJ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明朝時期

紫禁城建成后,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鬥爭、宗教祭祀等。永樂十八年(1420年),BJ宮殿竣工。次年發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毀。正統五年(1440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宮。天順三年(1459年),營建西苑。經歷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四代,整20年。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全部被焚毀。至嘉靖四十年(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嘉靖時期,故宮三大殿名稱改為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紫禁城大火,焚毀前三殿、后三宮。復建工程直至天啟七年(1627年)方完工。[19]在明朝,乾清宮是皇帝的主要寢宮,也是主要政治活動場所。自永樂皇帝朱棣至崇禎皇帝朱由檢,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由於宮殿高大,空間過敞,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分隔成數室。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分上下兩層,共置床27張,后妃們得以進御。由於室多床多,皇帝每晚就寢之處很少有人知道,以防不測。皇帝雖然居住在迷樓式的宮殿內,且防範森嚴,但仍不能高枕無憂。據記載,嘉靖年間發生「壬寅宮變」后,世宗移居西苑,不敢回乾清宮居住。萬曆帝的鄭貴妃為爭皇太后鬧出的「紅丸案」、泰昌妃李選侍爭做皇后而移居仁壽殿的「移宮案」,都發生在乾清宮。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

清朝時期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軍攻陷BJ,明朝滅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向陝西撤退前焚毀紫禁城,僅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未焚,其餘建築全部被毀。五月初二,清軍進入BJ,紫禁城被清軍接管。[20]同年十月,清世祖順治帝遷都BJ。十月初一,順治帝在太和門向全國頒佈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BJ。此後歷時14年,將中路建築基本修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至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基本完工。清朝入關之後,依照明朝的舊例,順治帝和康熙帝都將乾清宮作為居住和處理朝政的主要場地。雍正帝即位之後,開始移居養心殿。養心殿位於紫禁城內廷、乾清宮西側,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起初,它並不是皇帝的寢宮。清康熙時期,內務府在此設置專為皇室造辦宮廷活計的諸多作坊,稱「養心殿造辦處」。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后,即位的雍正皇帝並沒有搬到乃父的寢宮乾清宮去住,而是將西側ZY門內暫時用作為父守孝之「苫次」的養心殿闢為皇帝寢宮。從此,養心殿開始成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處理地點,此後軍機處設立之後辦公地點也在養心殿附近。乾隆帝即位之後,對養心殿殿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和改建,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制。從雍正帝之後,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統帝被趕出紫禁城。

咸豐帝在位時期,也曾把長春宮與前面的啟祥宮(即現在的太極殿)打通,連為一體,咸豐去世后,慈禧也曾在這裏居住,一人獨享兩宮。西六宮到了晚清的時候,慈禧開始改造某些宮殿。因此,西六宮中有四個宮都留下了慈禧的足跡。咸豐帝死後,慈安和慈禧早期垂簾聽政時,都曾居住在長春宮,同治十年(1871年),慈安從長春宮搬回鍾粹宮居住,長春宮便成為慈禧太后一人獨享的宮院。太極殿原來也只是二進院落,咸豐改修長春宮時,將太極殿後殿闢為穿堂殿,使太極殿與長春宮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四進院。

民國時期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后寢」部分。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所以依據《清室優待條件》部分條款,加之袁世凱感念舊主恩德,積極扶持,溥儀退位后,帝制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原來的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裏。在皇宮紫禁城內生活期間,溥儀仍舊發佈「上諭」,仍用宣統年號紀年,遺老遺少仍行跪拜大禮。宮內依然還保有內務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機構,故臣贈謚,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遂使當時的紫禁城儼然成為「國中之國」。

1917年7月1日,徐州軍閥張勳擁立清遜帝溥儀復辟。為了讓張勳投降,段祺瑞發動了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其中包括命令BJ南苑航空學校的師生加入戰鬥,用飛機轟炸紫禁城。在紫禁城內投下三枚小炸彈,以示警告。飛機距紫禁城的高度只有300米,超低空飛行。炸到了紫禁城東六宮當中的延禧宮,使當時的建築輕度損壞。這被認為是東亞第一次空襲轟炸。

1924年,馮玉祥發動「BJ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於1925年10月10日宣佈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着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敗,有多處宮殿群倒塌,垃圾成山。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1933年,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並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從1933年2月至5月,先後檢選出文物、圖書、檔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后又運至南京。

現代狀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故宮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國務院頒佈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862690件/套(截至2019年8月)。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闢為「故宮博物院」。

21世紀以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600—800萬人次。隨着旅遊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

2013年8月15日,壽康宮在進行原狀陳列后,也正式展出。而位於慈寧宮的雕塑館在2015年5月31日開館。而按照2015年規模,到2020年故宮的開放面積將達76%。紫禁城正在進行文物古迹修繕、環境整治、擴大陳列展覽的開放區域。

2014年11月23日,BJ故宮吉祥物首度對外亮相,該吉祥物源自中國傳統的吉祥龍鳳形象,分別為龍「壯壯」和鳳「美美」。2015年10月11日,故宮博物院正式對觀眾開放慈寧宮區域、午門雁翅樓區域、東華門等新的區域,使故宮的開放面積由52%增加至65%。

2016年2月25日下午,在人民大會堂由故宮博物院主辦「太璞如琢——崔如琢藝術故宮大展」。[29]2016年4月12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的開放面積再增11%,達76%,並開放多種形式的新展覽。同時,「洛陽牡丹與故宮博物院牡丹題材文物聯展」在故宮開幕。有1.2萬盆從洛陽抵京的牡丹被分散佈置於慈寧宮花園、乾清門廣場、慈寧宮、壽康宮、永康左門—右門、隆宗門外等區域,重現了清代紫禁城牡丹花開盛況。

2018年9月3日,故宮養心殿正式進入古建築研究性保護修繕工作的實施階段。

建築規模

BJ故宮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註: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而是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建築造型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內廷之後是宮后苑。

故宮宮殿是沿着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后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整體規格

故宮位於BJ城中心,佈局依據《周禮·考工記》中所載:「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原則,建築在BJ城南北長八公里的中軸線上,南北取直,左右對稱。如今故宮左前面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廟;右前面的中山公園是皇帝祭祀土神和穀神的社稷壇;前面有朝臣辦事的處所;後面有人們進行交易的市場。BJ故宮的北面是萬歲山,南面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負陰抱陽,沖氣為和」的建宮原則,萬歲山是專門為營造皇城風水而築城的一座人工山,完成於明初,位於元代寢宮延春閣舊址,用開挖護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積而成。此山的堆築,一方面滿足了皇城要「負陰」的原則,另一方面又鎮住了前朝的風水,故萬歲山又有「鎮山」之稱。BJ四九城的佈局是二龍出水護著紫禁城。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星(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

故宮宮城周圍環繞着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在整體佈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50米,面積72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000多間。它周圍有高10米的城牆,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四面各有一座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紫禁城內由外朝、內廷兩大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為兩翼,是朝廷舉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後面是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以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皇帝、后妃們居住的地方。此外,東側還有寧壽宮區域,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做太上皇退位養老之所。

外朝分佈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裏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三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鐘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故宮內廷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裏是后三宮。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之處也是皇帝與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不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建築多是自成院落。

在故宮「內庭」最後面。重檐廡殿頂。坤寧宮是明朝及清朝雍正帝之前的皇后寢宮,兩頭有暖閣。清代改為祭神場所。雍正後,西暖閣為薩滿的祭祀地。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主要建築

故宮四門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其平面為凹形。午門後有五座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角樓,高27.5米,十字屋脊。

四門之一:午門

午門是故宮的正門。俗稱五鳳樓。東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有1組建築。正中有重樓,是9間面寬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在左右伸出兩闕城牆上,建有聯檐通脊的樓閣四座,明廊相連,兩翼各有13間的殿屋向南伸出,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組城上的建築,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午門是皇帝下詔書、下令出征的地方。它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文武大臣進出東側門,宗室王公出入西側門。

四門之一:神武門

神武門在明朝時為「玄武門」,玄武為古代四神獸之一,從方位上講,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玄武主北方,所以帝王宮殿的北宮門多取名「玄武」。清康熙年間因避諱改稱「神武門」。神武門也是一座城門樓形式,用的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式屋頂,但它的大殿只有五開間加圍廊,沒有左右向前伸展的兩翼,所以在形制上要比午門低一個等級。神武門是宮內日常出入的門禁。現神武門為故宮博物院正門。

四門之二:西/東華門

東華門與西華門遙相對應,門外設有下馬碑石,門內金水河南北流向,上架石橋1座,橋北為三座門。東華門與西華門形制相同,平面矩形,紅色城台,白玉須彌座,當中辟3座券門,券洞外方內圓。城台上建有城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城樓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出廊。

外廷建築

BJ故宮的外廷以三大殿為主。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殿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基台三層重疊,每層台上邊緣都裝飾有漢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三台當中有三層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御路」。在25000平方米的枱面上有透雕欄板1415塊,雕刻雲龍翔鳳的望柱1460個,龍頭1138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台,造型重疊起伏,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枱面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栿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3台雨水逐層由各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太和門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門前列銅獅一對。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清初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御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滿族統治者定鼎BJ后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佈大赦令。

太和門廣場

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平方米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習稱內金水橋。廣場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廊廡,習稱東、西朝房,並有協和門(明代稱會極門)和熙和門(明代稱歸極門)東西對峙。東側廊廡在明代用作實錄館、玉牒館和起居注館,清代改作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和內誥敕房。西側廊廡在明代為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代改為繙書房和起居注館。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自建成后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台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檐角安放10個走獸。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

乾清門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門面闊5間,進深3間,高約16米,單檐歇山屋頂,座落在高1.5米的漢白玉石須彌座上,周圍環以雕石欄桿。門前三出三階,中為御路石,兩側列銅鎏金獅子一對,中開三門。乾清門東為內左門及九卿值房,西邊內右門及軍機處。門前廣場東西兩端為景運門、隆宗門。乾清門是連接內廷與外朝往來的重要通道,在清代又兼為處理政務的場所,清代的「御門聽政」、齋戒、請寶接寶等典禮儀式都在乾清門舉行。

乾清宮

乾清宮是內廷后三宮之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築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宮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座落在單層漢白玉石台基之上,連廊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自枱面至正脊高20餘米,檐角置脊9個。殿前寬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別有銅龜、銅鶴,日晷、嘉量,前設鎏金香爐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與乾清門相連。乾清宮建築規模為內廷之首,明代共有1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明代乾清宮也曾作為皇帝守喪之處。清順治、康熙也在此居住。雍正以後,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存放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康熙、乾隆兩朝這裏也曾舉行過千叟宴。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交泰殿

交泰殿為內廷后三宮之一,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約為明嘉靖年間建。交泰殿平面為方形,深、廣各3間。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御書「無為」匾,寶座後有板屏一面,上書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銘》。交泰殿為皇后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於此殿貯清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由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此拈香行禮。清世祖所立「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曾立於此殿。皇帝大婚時,皇后的冊、寶安設殿內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閱採桑的用具。

養心殿

養心殿位於內廷后三宮的西側,西六宮的南面。初建於明嘉靖年間(16世紀中),一直做為皇帝的便殿。自從清雍正朝開始,這裏做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處,遂成清代皇帝實際上的正寢。「養心」意為涵養心性。養心殿在宮中的位置比較便利,殿內空間佈局豐富而功能集中,廳堂、書房、寢室以及分別用來批閱奏摺、密談、休憩、禮佛的小室等一應俱全,比大殿宇更宜於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間,是清代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更適宜皇帝起居活動的場所。養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親賢」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東暖閣的晚清垂簾聽政處。

長春宮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啟祥宮後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長春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殿前左右設銅龜、銅鶴各1對。東配殿曰綏壽殿,西配殿曰承禧殿,各3間,前出廊,與轉角廊相連,可通各殿。

翊坤宮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台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

奉先殿

奉先殿,位於紫禁城內廷東側,為明清皇室祭祀祖先的家廟,始建於明初。清沿明制,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后又多次修繕。奉先殿建築面積1225.00㎡。黃色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檐下彩繪金線大點金旋子彩畫。按清制,凡遇朔望、萬壽聖節、元旦及國家大慶等,大祭於前殿;遇列聖列后聖誕、忌辰及元宵、清明、中元、霜降、歲除等日,於後殿上香行禮;凡上徽號、冊立、冊封、御經筵、耕耤、謁陵、巡狩、迴鑾及諸慶典,均祗告於後殿。

承乾宮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宮為兩進院,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等都曾在此居住。

景仁宮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后、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武英殿

武英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熙和門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東西配殿分別是凝道殿、煥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間。院落東北有恆壽齋,西北為浴德堂。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於武英殿,后移至文華殿。清兵入關之初,攝政王多爾袞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為理事之所。

皇極殿

皇極殿為寧壽宮區的主體建築,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寧壽宮。皇極殿位於寧壽宮區中軸線前部,與後殿寧壽宮前後排列於單層石台基之上。殿座北朝南,面闊9間,進深5間,取帝尊九五之制。皇極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體現皇權的重要陳設。御道兩側各有六方須彌座一個,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鐫篆體壽字各三。

慈寧宮

慈寧宮位於內廷外西路隆宗門西側。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興工將慈寧宮正殿由單檐改為重檐,並將后寢殿後移,始定今之形制。正殿慈寧宮居中,前後出廊,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面闊7間,當中5間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兩梢間為磚砌坎牆,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階,左右各出一階,台上陳鎏金銅香爐4座。東西兩山設卡牆,各開垂花門,可通後院。

總體館藏

BJ故宮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862690件之多[69],統稱有文物100萬件,佔中國全國文物總數的1/6。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國文物系統文物收藏單位館藏一級文物的總數已達109197件,現已全部在國家文物局建檔備案。在全國保存一級文物的1330個收藏單位中,故宮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並收有很多絕無僅有的國寶。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在1949年以後進一步豐富了館藏,截至到2017年,文物總數達到1862690件,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標本7577件。

怎麼樣!牛不牛!我們中國可不是什麼任人宰割的國家!」說着,劉雨欣摘下頭盔,喝了一大口海水。(雖然有點閑。)

「厲害厲害,我感覺我們應該休息一下了。」女王說道。

「說得對,我先睡了。」因為已經講了10個小時,劉雨欣這才反應過來,一頭睡了過去。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元林大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元林大陸
上一章下一章

第45章 你們的設計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