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幕

第一章 序幕

「王伏勝。」

「奴婢在。」王伏勝趕緊應道。

李治放下手中奏疏,緩緩道:「朕有些不耐,拿去偏殿,交由皇后。」

「奴婢遵旨。」王伏勝躬身回應,接著連忙示意一旁伺候的小宦官去收拾龍案上的奏疏,自己則小心翼翼地給皇帝遞過一杯熱茶。

王伏勝知道,皇帝最近精神很不好,絕大多數奏疏都如同前些時候一般,讓武皇后閱看,而後聖裁,這兩日剛剛好些,卻依然難以久坐,故對此早有準備,不僅安排好人手,還特意讓人從「衛崗鄉」弄來一張沙發,再鋪以軟墊,以便皇帝休憩。

李治確實很喜歡那可坐可躺的沙發,喝了兩口熱茶后,起身走到沙發前,先緩緩坐下,跟著往扶手上一靠,呈半躺狀,同時閉上眼,道:「可有新事道來?」

王伏勝彎下腰,輕輕地抬起皇帝雙腳,放於沙發上,如此可令皇帝更加舒服,且口中道:「陛下,日前,「衛崗鄉」倒是出了一樁新鮮事。謝、馮兩位侯爺夫人,將雷郎將夫人告上公堂。」

「何事啊?」李治輕聲問。

「雷氏夫人口不擇言所致。」

「小事爾,新在何處?」李治顯然沒有興趣知道詳細。

「奴婢以為,新在案子裁定。」王伏勝稍微等了片刻,見皇帝沒有開口,方才繼續道:「據報上所載,於鄉長當堂裁定,雷氏夫人罰金百貫,限五日內登報致歉。」

「雷家那婦人,允了?」

「回稟陛下,報上登載公堂之上所見,有云:謝黜置使力主以「欺民」定罪,需入牢獄;馮黜置使則以為,「欺民」不假,然未及有惡果,當寬宥。二位黜置使當眾爭辯,不分高低,終達成一致。方有雷氏夫人登報致歉一事。」

王伏勝話是說完了,可是等了有一會兒,都沒有聽到皇帝開金口。

正當王伏勝揣測皇帝是不是睡著之際,李治忽然張口道:「去,請皇后,且將適才所言告之。」

「奴婢遵旨。」王伏勝知道,此番只能親自去了,好在偏殿甚近,倒也無礙。

皇帝陛下身體有恙,皇後代為處置國政,此事說來不符大唐規制,且於禮不合。根源在於,婦人不得參政。

但是,李治登基之初,朝中大權盡掌於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宰相之手,作為天子,如同傀儡,因此,在他的內心裡,是無論如何不會允許歷史重演,所以,寧可將權力暫時交給武皇后,也不讓宰相們染指。

可皇后畢竟是女子,見識、學問有限,故李治偶爾會提點一些,或就某些為難之事,答疑解惑,如此一來,本就聰慧的武皇後於政務之道,提升很快。

當王伏勝匆匆來到偏殿傳李治口諭,且如實道出「開堂問案」一事……

武皇后即刻意識到,事情恐怕沒那麼簡單。

「妾身見過陛下。」武皇後走進皇帝寢宮,來到李治近前行禮道。

「皇后免禮,賜座。」李治說著話,從沙發上坐起身,跟著道:「政事繁亂,辛苦皇后了。」

「替陛下分憂,妾身榮幸之至。」

「甚好。」李治道:「「衛崗鄉開堂問雷氏案」,皇后以為如何?」.

「不敢相瞞,妾身實是不知。」武皇后倒不是沒仔細想過,只不過在吃不準皇帝意思前,不知道最好。

李治卻未多想,直接道:「此案,甚是誅心!」

武皇后聞言一驚,她怎麼也想不到皇帝會有如此說法,是以默而不言。

「雷家起於寒門,本無聲望,登報致歉於家無損。雷氏婦人亦無見地,豈知如此等同告知天下,其家德行有虧。」

「陛下,據妾身所知,雷氏夫人本為農婦,雷家亦是寒門,況雷郎將乃武人,聲望高低,似無益也?」武皇後有些費解地道。

「雷家無用,倘若郡望之家當如何?若為皇家,又當如何?」李治淡淡言道:「朕沒有料到,謝、馮二位卿家爭論出如此之法,更未曾想及,報紙一物,亦有此大用。」

雖然說,報紙在大唐誕生了有些年頭,但是,謝岩和馮寶都沒有主動過問,基本任由其隨意發展。

然而,文人的清高以及並不愁銷路,致使報紙一物本身的發展,十分緩慢,每日刊載內容,大半是與百姓生活無關的詩詞歌賦,其餘才是官府政策以及少量社會內容,真正吸引百姓的,反而是各類廣告,尤其是「便宜坊」、「馬場」兩大塊,連篇累牘,前者大有發展出後世各類優惠券的意思,而後者,也有了「馬經」的意味。

但不論報紙如何發展,其巨大影響力都是不容忽視,只是唐人中極少有人意識到,即便意識到,還不知道如何使用。

謝岩、馮寶卻懂得,在很多時候,輿論力量,勝過千軍萬馬,尤其是對於看不見、摸不著的名聲來說,那更是容易摧毀。

一個謠言或一句猜測,通過報紙廣而告之形成的影響,往往事後想要徹底消除都難,更不用說真實發生的事了。

所以,當時在公堂之上,謝岩主張「嚴辦」,理由是「不如此,不足以消除影響」。

當此話一出,馮寶馬上想到了後世最為常用的方法——公開道歉!

繼而,馮寶更意識到了謝岩真正用意,那就是用「輿論」來約束權貴們的行為。既然想到了,那默契的配合一下,自然而然產生。於是,在他們兩個人看似激辯的情形下,公堂之上所有人當時都被「帶到溝里」去了。

雷程氏更是覺得,不過在報紙上登一篇「道歉」文章,既可以少罰錢,又能夠不用暫時被收押,簡直好的不要!反正雷家也沒有什麼所謂「名望」,登便登唄,故而極力應允,最終促成於辰當堂裁決,以此結案。

只是每個人都想不到,謝岩在最後宣布,基於此事當眾審結,即表明官民士紳皆無異議,故,凡「衛崗鄉」境內,日後遇此類似事情,皆照此案審定。

在當時,除極個別的人隱約覺得「不妥」外,多數人都贊同。

然,時過境遷,待案子審結完畢,公文張貼,報上刊載以後,「衛崗鄉」乃至「洛陽」城裡,很多人都反應過來了,只是木已成舟,要想改變,已無可能。

當李治想通個中關節,且大致向武皇后說了一番后,最後道:「朕以為,此事雖有誅心之意,然本意為民,民乃國本,故而無妨。」

「陛下聖明!」武皇后道:「只是妾身不解,謝、馮二位卿家何不上書陳情,何必如此大費周章?」

「皇后莫忘《姓氏錄》乎?」

李治這一句反問,頓時令武皇后茅塞頓開!

顯慶四年,由許敬宗、李義府等推動編纂《姓氏錄》譜成,共收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皇帝李治親自撰寫書序,說明類例。以現任官職高低為劃分等級的標準。不僅當時五品以上職事官得以錄入,就是兵卒中以軍功獲五品以上勛官者也譜中有名,而舊士族未在當朝任五品以上官的均被摒棄於外。

然,《姓氏錄》頒布后,朝野嘩然,許多士人將其貶稱為「勛格」,以被錄入為恥。

而以「五姓七望」為首的世家大族,依然自矜高貴,不把皇權放在眼裡,究其根源,是他們在百姓之間的巨大聲望,以至於朝廷對此有些投鼠忌器。

李治秉承先帝太宗遺志,修《姓氏錄》以期壓制門閥世家影響,效果並不好,是為一塊心病,卻未曾料想,謝岩和馮寶忽然搞出「登報致歉」這麼個奇怪的主意,但卻正中世家門閥要害。致令李治意識到,「報紙」真正的作用,在於如何使用。

作為皇帝枕邊人,武皇后很清楚李治想法,況且,其「武氏」乃小姓,其父本為商賈,因而備受豪族以此說項,哪怕位上帝后,亦無多少改變。故武皇后同樣認為,那些所謂「世家」,可惱可恨!卻也沒什麼實際好辦法。

但今日聽皇帝夫君那麼一番詳說后,武皇后也認識到了「報紙」的獨特作用,並且建言道:「陛下,「報紙」此物應有大用,理當朝廷開辦,妾身奏請收回。」

李治緩緩搖了搖頭,道:「不可防民之口。」

「倘有不軌之臣、別有異心者,借「報紙」行不法事,當如何?」武皇后道出心中憂慮。

李治並非沒有想過,可對於這種「新事物」,實在有些不知如何是好,現在武皇后當面問及,若言「不知」,未免有損「天子顏面」。

沉吟片刻,李治當機立斷道:「解鈴尚需系鈴人,王伏勝,傳旨「衛崗鄉」,限三日內,謝、馮二位卿家拿出章程。」

「奴婢遵旨。」王伏勝即刻應下,毫無片刻耽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神都錦繡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神都錦繡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