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1】

第二十四章 1】

舜帝班師回到平陽,已經是第二年的晚春,時處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暖期的中原早已經是花紅柳綠。

治理黃河的最後一道工程已經在去年早冬完成,龍門一開,因其壺口、龍門狹窄而被阻遏形成的泥石流消失了,黃河之水就暢通無阻了。龍門通水的慶典活動也早已經準備就緒,只等舜帝南征歸來擇日舉行。

舜帝一回到平陽,禹就全面而細緻地向舜帝報告了全國的治水情況,又跟益、夷一起,報告了龍門慶典的準備情況。

為君之道,獎罰分明十分重要。是得好好總結和表彰一下禹的功績了。

禹的功績究竟在哪裏呢?舜帝深深地思考着。

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顓頊,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算起來禹是黃帝的玄孫。

禹受命於危難之中,與益、棄一起到任之後,命令諸侯百官發動民眾,分治九州土地。

禹治理黃河的考查是從帝都所在地冀州開始的。但是治理卻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以壺口龍門為界,下游自下而上,從兗州碣石九河開始,而後才治理冀州泛濫的恆水、衛水、漳水、太岳山的南面,再到覃懷一帶,當覃懷一帶的治水工程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后,再治理黃河以北地區,治理梁山及其支脈,整修太原一帶。壺口龍門的上游治水,則從積石山開始。最後治理壺口、龍門。

兗州處於濟水與黃河之間的三角地帶。濟水源出王屋山,時潛時現,以暗河流過一段,水源重發,再東流,在河南岸形成滎澤。濟水東行,一直流入菏澤,與沮水會合后入雷夏澤,再向東北和汶水會河北流,再轉向東流入大海。禹從王屋山開始疏導濟水。

大海到泰山之間的青州是一片地勢較高的灰白色腐植質酸性土壤,是鹽滷之地,是東方夷人居住的沿海地區。濰水與淄水的故道都已疏通,整個東方夷人地區的水利工程只花了較小的力量便完成了。

黃海、泰山、豫州、淮河之間的地帶的徐州東起大海,南至淮河北岸,北到泰山。這是一片土地較粘的紅土。禹首先治理大野澤,向東治理泗水、沂蒙水、羽山;向南治理淮水;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使其向東和泗水、沂水會合,東流入大海。

以大海為牆、淮河為障與荊州為鄰的地域是揚州。經過整修以後,彭蠡澤已經成了能匯聚很多河水的大湖泊。松江、錢塘江、浦陽江等長江下游的幾條江水可以順利地導入大海,太湖的治理獲得了成功。

從荊山開始,到衡山南面是荊州。荊州鄰揚州,抵南漳、接梁州、極五嶺,地域狹長。這裏是一片低洼潮濕的土地。禹自彭蠡澤西行治理洞庭湖及其支流沅,漸、元、辰、敘、酉、澧;資、湘九水,使之匯入洞庭湖。在長江北則先導荊山,流通沮水和漳水;在鍾祥和荊門之間疏通沱水、潛水、漢水;治理雲夢澤,疏通澴水、灄水、舉水、巴水、浠水。

荊山以北到黃河南岸的豫州又名中州,南有荊山,北有黃河。經過治理以後,伊水、洛水、瀍水、澗水四水相通,注入黃河,滎澤成了一個能夠匯聚許多水流的湖泊,還疏浚了荷澤,修築了明都澤堤防。

華山南麓到黑水之間的梁州是一片黑色的腐植質石灰性沖積土。岷山和潘冢山一帶經過治理之後,已經能夠種植莊稼了。漢水和長江的許多支流也已通暢。峨眉山、蒙山一帶的道路修通了。大渡河畔彝族聚居區的治水工程也取得了成功。

黑水與黃河西岸之間的雍州的弱水經過治理已經向西流去,涇水匯入了渭河。修整以後的漆水流入沮水,沮水與渭河修通了,經過治理以後的灃水也流入了渭河。荊山、岐山的道路已經修通,終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鳥鼠山的廣大區域,也得到了良好治理,那些由水土侵蝕而形成的低洼積水地帶,都通過導水工程得到疏通。山水自然而然地流入已經疏浚好的蓄水湖澤。天水、三危山一帶適於人居,被流放到這裏的三苗得以安頓,也就順從了。

禹懂得,山高水長,欲使洪水東流入海,則必須首先疏通水系;欲疏通水系,則又必須根據山脈走勢與瀉洪的緩急,或鑿或破,隨山浚川,開劈道路。

在雍州,通過規劃治理,水陸通道連成一片,在冀州,從壺口山到永濟雷首山的道路開通以後,可以直達太岳山。三門山與析城山連接起來,可以直達王屋山。太行山——恆山——碣石山一線的水陸樞紐暢通以後,可使河水直入渤海。

通過開劈道路,潘冢山與南荊山連接起來,內方山與大別山之間的道路也貫通了。從岷山的南面,可達衡山,越過了長江中游的支流,可以過洞庭到達廬山。

由於江河貫通,百川都可入海了。

黃河疏通以後,黃河水從積石山開始,跨越偌多高山,流經華山北面后東拐,到三門峽,到洛水入河口,北轉后流至大陸澤。下游到兗州境內分為九大支流,九大支流的尾部又合為一體,最後流進渤海。

長江疏通以後,長江水從岷山開始向東南,與沱江相接。繼續東流,與澧水相接,澧水流進洞庭湖。江水出了洞庭,到達東陵,然後北斜東流,與彭蠡湖等多處湖泊匯聚,一直通至大海。

除疏通了黃河與長江,禹對漢水、濟水、淮河、渭水洛水等都進行了治理。漢水可以順利進入長江;濟水可以順利進入黃河;淮河可以會合泗水、沂水,東流進海;渭水向東,可以與灃水相會,再向東與涇水相會,再向東流,與洛河相會,后匯入黃河;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方向與澗水、瀍水相會,再向東流,與伊水相會之後,再向東北流,匯入黃河。

舜帝想,禹平定了水患,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隨山浚川,開山劈路,貫通江河,重定九州,這大抵是禹功之一了。

那麼,禹的功績之二又是什麼呢?舜帝繼續想着。

黃帝置井田,就有了「貢」,進貢實則是納稅。據史載:「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享,也就是享禮,也就是四面八方向黃帝繳納的貢獻。倘使諸侯或部落長不按時納貢,黃帝就會對他們征討,然而到了帝堯,千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泛濫,阡陌井田一片滔滔,陶唐古國望洋興嘆,上至君王諸侯下到黎民百姓人人一籌莫展,哪裏還拿得出東西納貢?

舜帝班師回到平陽,已經是第二年的晚春,時處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暖期的中原早已經是花紅柳綠。

治理黃河的最後一道工程已經在去年早冬完成,龍門一開,因其壺口、龍門狹窄而被阻遏形成的泥石流消失了,黃河之水就暢通無阻了。龍門通水的慶典活動也早已經準備就緒,只等舜帝南征歸來擇日舉行。

舜帝一回到平陽,禹就全面而細緻地向舜帝報告了全國的治水情況,又跟益、夷一起,報告了龍門慶典的準備情況。

為君之道,獎罰分明十分重要。是得好好總結和表彰一下禹的功績了。

禹的功績究竟在哪裏呢?舜帝深深地思考着。

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顓頊,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算起來禹是黃帝的玄孫。

禹受命於危難之中,與益、棄一起到任之後,命令諸侯百官發動民眾,分治九州土地。

禹治理黃河的考查是從帝都所在地冀州開始的。但是治理卻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以壺口龍門為界,下游自下而上,從兗州碣石九河開始,而後才治理冀州泛濫的恆水、衛水、漳水、太岳山的南面,再到覃懷一帶,當覃懷一帶的治水工程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后,再治理黃河以北地區,治理梁山及其支脈,整修太原一帶。壺口龍門的上游治水,則從積石山開始。最後治理壺口、龍門。

兗州處於濟水與黃河之間的三角地帶。濟水源出王屋山,時潛時現,以暗河流過一段,水源重發,再東流,在河南岸形成滎澤。濟水東行,一直流入菏澤,與沮水會合后入雷夏澤,再向東北和汶水會河北流,再轉向東流入大海。禹從王屋山開始疏導濟水。

大海到泰山之間的青州是一片地勢較高的灰白色腐植質酸性土壤,是鹽滷之地,是東方夷人居住的沿海地區。濰水與淄水的故道都已疏通,整個東方夷人地區的水利工程只花了較小的力量便完成了。

黃海、泰山、豫州、淮河之間的地帶的徐州東起大海,南至淮河北岸,北到泰山。這是一片土地較粘的紅土。禹首先治理大野澤,向東治理泗水、沂蒙水、羽山;向南治理淮水;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使其向東和泗水、沂水會合,東流入大海。

以大海為牆、淮河為障與荊州為鄰的地域是揚州。經過整修以後,彭蠡澤已經成了能匯聚很多河水的大湖泊。松江、錢塘江、浦陽江等長江下游的幾條江水可以順利地導入大海,太湖的治理獲得了成功。

從荊山開始,到衡山南面是荊州。荊州鄰揚州,抵南漳、接梁州、極五嶺,地域狹長。這裏是一片低洼潮濕的土地。禹自彭蠡澤西行治理洞庭湖及其支流沅,漸、元、辰、敘、酉、澧;資、湘九水,使之匯入洞庭湖。在長江北則先導荊山,流通沮水和漳水;在鍾祥和荊門之間疏通沱水、潛水、漢水;治理雲夢澤,疏通澴水、灄水、舉水、巴水、浠水。

荊山以北到黃河南岸的豫州又名中州,南有荊山,北有黃河。經過治理以後,伊水、洛水、瀍水、澗水四水相通,注入黃河,滎澤成了一個能夠匯聚許多水流的湖泊,還疏浚了荷澤,修築了明都澤堤防。

華山南麓到黑水之間的梁州是一片黑色的腐植質石灰性沖積土。岷山和潘冢山一帶經過治理之後,已經能夠種植莊稼了。漢水和長江的許多支流也已通暢。峨眉山、蒙山一帶的道路修通了。大渡河畔彝族聚居區的治水工程也取得了成功。

黑水與黃河西岸之間的雍州的弱水經過治理已經向西流去,涇水匯入了渭河。修整以後的漆水流入沮水,沮水與渭河修通了,經過治理以後的灃水也流入了渭河。荊山、岐山的道路已經修通,終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鳥鼠山的廣大區域,也得到了良好治理,那些由水土侵蝕而形成的低洼積水地帶,都通過導水工程得到疏通。山水自然而然地流入已經疏浚好的蓄水湖澤。天水、三危山一帶適於人居,被流放到這裏的三苗得以安頓,也就順從了。

禹懂得,山高水長,欲使洪水東流入海,則必須首先疏通水系;欲疏通水系,則又必須根據山脈走勢與瀉洪的緩急,或鑿或破,隨山浚川,開劈道路。

在雍州,通過規劃治理,水陸通道連成一片,在冀州,從壺口山到永濟雷首山的道路開通以後,可以直達太岳山。三門山與析城山連接起來,可以直達王屋山。太行山——恆山——碣石山一線的水陸樞紐暢通以後,可使河水直入渤海。

通過開劈道路,潘冢山與南荊山連接起來,內方山與大別山之間的道路也貫通了。從岷山的南面,可達衡山,越過了長江中游的支流,可以過洞庭到達廬山。

由於江河貫通,百川都可入海了。

黃河疏通以後,黃河水從積石山開始,跨越偌多高山,流經華山北面后東拐,到三門峽,到洛水入河口,北轉后流至大陸澤。下游到兗州境內分為九大支流,九大支流的尾部又合為一體,最後流進渤海。

長江疏通以後,長江水從岷山開始向東南,與沱江相接。繼續東流,與澧水相接,澧水流進洞庭湖。江水出了洞庭,到達東陵,然後北斜東流,與彭蠡湖等多處湖泊匯聚,一直通至大海。

除疏通了黃河與長江,禹對漢水、濟水、淮河、渭水洛水等都進行了治理。漢水可以順利進入長江;濟水可以順利進入黃河;淮河可以會合泗水、沂水,東流進海;渭水向東,可以與灃水相會,再向東與涇水相會,再向東流,與洛河相會,后匯入黃河;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方向與澗水、瀍水相會,再向東流,與伊水相會之後,再向東北流,匯入黃河。

舜帝想,禹平定了水患,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隨山浚川,開山劈路,貫通江河,重定九州,這大抵是禹功之一了。

那麼,禹的功績之二又是什麼呢?舜帝繼續想着。

黃帝置井田,就有了「貢」,進貢實則是納稅。據史載:「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享,也就是享禮,也就是四面八方向黃帝繳納的貢獻。倘使諸侯或部落長不按時納貢,黃帝就會對他們征討,然而到了帝堯,千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泛濫,阡陌井田一片滔滔,陶唐古國望洋興嘆,上至君王諸侯下到黎民百姓人人一籌莫展,哪裏還拿得出東西納貢?

舜帝班師回到平陽,已經是第二年的晚春,時處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暖期的中原早已經是花紅柳綠。

治理黃河的最後一道工程已經在去年早冬完成,龍門一開,因其壺口、龍門狹窄而被阻遏形成的泥石流消失了,黃河之水就暢通無阻了。龍門通水的慶典活動也早已經準備就緒,只等舜帝南征歸來擇日舉行。

舜帝一回到平陽,禹就全面而細緻地向舜帝報告了全國的治水情況,又跟益、夷一起,報告了龍門慶典的準備情況。

為君之道,獎罰分明十分重要。是得好好總結和表彰一下禹的功績了。

禹的功績究竟在哪裏呢?舜帝深深地思考着。

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顓頊,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算起來禹是黃帝的玄孫。

禹受命於危難之中,與益、棄一起到任之後,命令諸侯百官發動民眾,分治九州土地。

禹治理黃河的考查是從帝都所在地冀州開始的。但是治理卻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以壺口龍門為界,下游自下而上,從兗州碣石九河開始,而後才治理冀州泛濫的恆水、衛水、漳水、太岳山的南面,再到覃懷一帶,當覃懷一帶的治水工程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后,再治理黃河以北地區,治理梁山及其支脈,整修太原一帶。壺口龍門的上游治水,則從積石山開始。最後治理壺口、龍門。

兗州處於濟水與黃河之間的三角地帶。濟水源出王屋山,時潛時現,以暗河流過一段,水源重發,再東流,在河南岸形成滎澤。濟水東行,一直流入菏澤,與沮水會合后入雷夏澤,再向東北和汶水會河北流,再轉向東流入大海。禹從王屋山開始疏導濟水。

大海到泰山之間的青州是一片地勢較高的灰白色腐植質酸性土壤,是鹽滷之地,是東方夷人居住的沿海地區。濰水與淄水的故道都已疏通,整個東方夷人地區的水利工程只花了較小的力量便完成了。

黃海、泰山、豫州、淮河之間的地帶的徐州東起大海,南至淮河北岸,北到泰山。這是一片土地較粘的紅土。禹首先治理大野澤,向東治理泗水、沂蒙水、羽山;向南治理淮水;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河,使其向東和泗水、沂水會合,東流入大海。

以大海為牆、淮河為障與荊州為鄰的地域是揚州。經過整修以後,彭蠡澤已經成了能匯聚很多河水的大湖泊。松江、錢塘江、浦陽江等長江下游的幾條江水可以順利地導入大海,太湖的治理獲得了成功。

從荊山開始,到衡山南面是荊州。荊州鄰揚州,抵南漳、接梁州、極五嶺,地域狹長。這裏是一片低洼潮濕的土地。禹自彭蠡澤西行治理洞庭湖及其支流沅,漸、元、辰、敘、酉、澧;資、湘九水,使之匯入洞庭湖。在長江北則先導荊山,流通沮水和漳水;在鍾祥和荊門之間疏通沱水、潛水、漢水;治理雲夢澤,疏通澴水、灄水、舉水、巴水、浠水。

荊山以北到黃河南岸的豫州又名中州,南有荊山,北有黃河。經過治理以後,伊水、洛水、瀍水、澗水四水相通,注入黃河,滎澤成了一個能夠匯聚許多水流的湖泊,還疏浚了荷澤,修築了明都澤堤防。

華山南麓到黑水之間的梁州是一片黑色的腐植質石灰性沖積土。岷山和潘冢山一帶經過治理之後,已經能夠種植莊稼了。漢水和長江的許多支流也已通暢。峨眉山、蒙山一帶的道路修通了。大渡河畔彝族聚居區的治水工程也取得了成功。

黑水與黃河西岸之間的雍州的弱水經過治理已經向西流去,涇水匯入了渭河。修整以後的漆水流入沮水,沮水與渭河修通了,經過治理以後的灃水也流入了渭河。荊山、岐山的道路已經修通,終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鳥鼠山的廣大區域,也得到了良好治理,那些由水土侵蝕而形成的低洼積水地帶,都通過導水工程得到疏通。山水自然而然地流入已經疏浚好的蓄水湖澤。天水、三危山一帶適於人居,被流放到這裏的三苗得以安頓,也就順從了。

禹懂得,山高水長,欲使洪水東流入海,則必須首先疏通水系;欲疏通水系,則又必須根據山脈走勢與瀉洪的緩急,或鑿或破,隨山浚川,開劈道路。

在雍州,通過規劃治理,水陸通道連成一片,在冀州,從壺口山到永濟雷首山的道路開通以後,可以直達太岳山。三門山與析城山連接起來,可以直達王屋山。太行山——恆山——碣石山一線的水陸樞紐暢通以後,可使河水直入渤海。

通過開劈道路,潘冢山與南荊山連接起來,內方山與大別山之間的道路也貫通了。從岷山的南面,可達衡山,越過了長江中游的支流,可以過洞庭到達廬山。

由於江河貫通,百川都可入海了。

黃河疏通以後,黃河水從積石山開始,跨越偌多高山,流經華山北面后東拐,到三門峽,到洛水入河口,北轉后流至大陸澤。下游到兗州境內分為九大支流,九大支流的尾部又合為一體,最後流進渤海。

長江疏通以後,長江水從岷山開始向東南,與沱江相接。繼續東流,與澧水相接,澧水流進洞庭湖。江水出了洞庭,到達東陵,然後北斜東流,與彭蠡湖等多處湖泊匯聚,一直通至大海。

除疏通了黃河與長江,禹對漢水、濟水、淮河、渭水洛水等都進行了治理。漢水可以順利進入長江;濟水可以順利進入黃河;淮河可以會合泗水、沂水,東流進海;渭水向東,可以與灃水相會,再向東與涇水相會,再向東流,與洛河相會,后匯入黃河;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方向與澗水、瀍水相會,再向東流,與伊水相會之後,再向東北流,匯入黃河。

舜帝想,禹平定了水患,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隨山浚川,開山劈路,貫通江河,重定九州,這大抵是禹功之一了。

那麼,禹的功績之二又是什麼呢?舜帝繼續想着。

黃帝置井田,就有了「貢」,進貢實則是納稅。據史載:「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享,也就是享禮,也就是四面八方向黃帝繳納的貢獻。倘使諸侯或部落長不按時納貢,黃帝就會對他們征討,然而到了帝堯,千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泛濫,阡陌井田一片滔滔,陶唐古國望洋興嘆,上至君王諸侯下到黎民百姓人人一籌莫展,哪裏還拿得出東西納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千古舜帝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千古舜帝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