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滎成之戰(一)

第二十六章 滎成之戰(一)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五月,劉邦從彭城慘敗而歸,來不及羞愧,抓住關鍵退守滎陽,佔據滎陽成皋之地利,依靠關中漢中之資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與項羽打起了持久戰。

彭城之戰很是慘烈,滎成之戰更是殘酷無比。

彭城之戰,劉邦損失慘重,五十六萬大軍灰飛煙滅。

但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漢軍的核心成員,曹參、周勃、樊噲等高層領導全部安全脫身,為日後打敗楚國保存了統軍將領。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犧牲的是小兵,保護的是將軍。

倒是與劉邦結盟的諸侯王,殷王司馬卬陣亡,河南王申陽不知所蹤,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降楚,魏王豹、代王陳余、趙王歇等叛漢投楚,齊國也與楚國議和,楚軍主力從齊國脫身調往滎陽攻漢,只有常山王張耳和韓王信,忠心跟隨劉邦退守滎陽。

劉邦不僅世故圓滑,而且精於算計。

打死項羽除外患,打死盟友除內亂。

彭城之戰,劉邦敗得十分徹底,五十六萬大軍竟然被項羽的三萬人馬沖得七零八落。但劉邦也不是沒有一點收穫,終於明白自己不是項羽的對手,以後只能扯扯嘴皮,不能動真碰硬。

劉邦輸的很慘,未來的幾年,還會更慘。

苦難的日子終將逝去,但強者卻永世長存。

危急關頭,漢王劉邦一直保持着清醒的頭腦。

定都關中的眾多優勢和益處,自此顯露無疑。

丞相蕭何發動關中老弱和未滿二十歲的百姓,全部增援滎陽。這些人戰鬥力不行,搖旗吶喊還可以,漢軍聲勢復振。

是騾子是馬,先拉出來遛遛。

這些小兵很重要,更重要的關鍵人物也來了。

兵仙韓信終於露面了,一路收潰敗之軍與劉邦在滎陽會師,阻擊楚追兵,大敗楚軍於京索之間,使漢軍得以重振旗鼓。

終於打破了楚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正如老祖宗所言,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

項羽降劉邦,劉邦降韓信,韓信卻可以降項羽。

吃了項羽騎兵軍團的大虧,狼狽逃竄的劉邦痛定思痛,失敗乃成功之母,一定要吸取失敗的經驗教訓,選派灌嬰為騎兵將領,原秦國騎士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組建漢軍騎兵隊伍。

這支以關中子弟的騎兵,滿懷仇恨,戰鬥力極強。

新組建的漢軍騎兵不孚眾望,在滎陽東又打敗楚軍。

屢次打敗楚軍,漢軍終於從失敗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項羽不選擇關中的惡果,終於全面顯示出來。

世界上沒有後悔葯買,項羽現在後悔,也來不及了。

滎陽對峙事出有因,選擇這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滎陽地處河南東部平原和西部丘陵山脈交會處,滎陽西部就是崤函地區,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是西進入關的天然屏障。

滎陽至關重要,攻不下,就不能順利進入關中。

滎陽不僅地勢險峻,而且擁有天然的防禦體系。

滎陽西邊,有一座古城,名叫成皋,此城建在大伾山上,居高臨下。滎陽東北還有一座糧倉,叫敖倉,敖倉軍糧建於敖山之上,地處黃河和濟水分流處,乃是秦帝國建備,儲糧豐富。

滎陽這裏,有山,有水,還有糧,真是好地方。

這裏拖死過吳廣,不久的將來,會拖死更多的人。

楚漢戰爭歷時最長的戰役--滎成之戰,就是在滎陽、成皋兩地展開的消耗戰。項羽賣力攻,劉邦拚命守,誰也不肯認輸。

這樣的攻堅戰,謀略倒是其次,最重要看誰更猛。

項羽猛在個人武力,而劉邦更猛,贏在天時地利人和。

滎陽易守難攻,項羽兵強馬壯,誰都想幹掉對方,但又不能幹掉對方。就這樣,楚漢兩軍對峙了一年多,還是不分勝負。

不分勝負,意思就是,項羽更可能輸。

之所以這麼說,因為兩人位置不同,位置決定一切。

劉邦據守滎陽以逸待勞,從附近糧倉--敖倉運輸軍糧,不愁吃不愁穿。大家吃飽喝足,打個飽嗝,伸個懶腰,繼續守城。

可項羽霸王不同,他是在攻打滎陽,附近的糧食都搶完了,只能從大本營彭城運糧,大本營千里迢迢,糧食供應不足。

吃不飽,跑都跑不動,還怎麼攻城。

吃飽的,打吃不飽的,戰場形勢一目了然。

更可恨的是,後方還有位游擊大師彭越,總是騷擾攻擊項羽的運糧隊,搶楚軍可貴的軍糧,根本不給楚兵吃飯的機會。

前有強敵,後有游擊,長此以往,必敗無疑。

項羽就是兇悍無比,就算吃不飽,照樣能幹趴劉邦。

在項羽個人魅力的鼓舞下,楚軍士氣高漲,視死如歸,踏着同伴屍體勇往直前,潮水般攻擊。劉邦心力交瘁,怎麼辦?

一群餓著肚子的瘋子,讓人心驚膽戰。

不被這群瘋子打死,也會被他們嚇個半死。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十二月,項羽霸王急速把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恐懼憂慮,與酈食其謀划如何削弱楚國的勢力。

酈食其嘴巴子確實厲害,但是腦袋不夠好用。

酈食其出了一個餿主意,重立六國君王後裔。

如果大王能夠重立六國君王後裔,那麼六國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會感戴您的恩德,欽慕您的德義,心甘情願做您的臣下。大王的德義早已流傳天下,到那時再南面稱霸天下歸附,西楚霸王項羽也會向您承認錯誤,也會整齊衣冠畢恭畢敬地前來朝拜。

太平時期說德治,也許有用。

刀兵四起的亂世,大談德治,未免過於搞笑。

酈食其說的冠冕堂皇,沒一點硬貨,可劉邦信了。

真是病急亂投醫,劉邦覺得酈食其的主意不錯。好!好!好!安排你趕快去刻六國的君印,先生馬上帶着印信出發吧。

多宣揚我的德義,請項羽過來朝拜我。

這麼容易就平定天下,想一想,都很開心。

酈食其還沒出發,幸虧張良外出歸來拜見劉邦。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張良,未卜先知,讓劉邦避免了一次大的決策失誤。

劉邦正在吃飯,吃的不亦樂乎,和張良打招呼,過來拉拉家常,一起吃飯。你不在的時候,有人為我策劃一個削弱楚國的方法,感覺真不錯。接着原原本本地把酈食其的話告訴張良。

大家仔細看沒有,劉邦還是老樣子,有人為我策劃。

有人,到底是哪位親愛的同志,劉邦習慣性不說。

聽完這個不靠譜的方法,張良氣不打一處來,第一反應就是找責任人。張良問:是誰替大王出的計策?您的大事要完了!

劉邦疑惑不解反問:為什麼呢?先給個理由!

看到老闆一如既往不正面回答是誰,張良無可奈何。只得借用劉邦放在面前的筷子比劃,為您計算一下這件事的利害。

張良的智謀舉世無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張良先述說現實的處境,現在是楚強漢弱,誰會歸服弱者。我們現在的處境,和以前的歷史是不同的,不能照搬照抄。

聽着張良的分析,劉邦有點震動,有道理。

人都是很現實的,天下的英雄豪傑,之所以背井離鄉追隨大王,無非是想求得安身立命之地。如果復立六國,天下英雄豪傑各回故國,各事其主,大王靠什麼人奪取天下呢?楚國現在這麼強大,封立六國後代,他們會重新屈服於楚國,大王怎麼能使他們臣服呢?假如採用無名人士的計謀,大王的大事就完蛋了。

張良用反問的語氣聊天,真的很氣人,劉邦非常震驚。

(本章未完,請翻頁)

媽拉個巴子,幸虧張良提醒我,要不然老子完蛋了。

劉邦聽的坐立不安,吃不下飯,吐出口中食物,大罵出主意的酈食其:豎儒!差點壞了老子的大事,馬上銷毀六國君印。

不得不稱讚,劉邦就算再生氣,也沒有暴露酈食其。

劉邦也有責任,酈食其善於耍嘴皮,你讓人家動腦筋。

酈食其這計謀不行,張良那個「下邑畫策」還不錯。劉邦苦苦掙扎的同時,把心思轉移到英布、彭越、韓信三人身上。

這三人,能被劉邦看上,自然不是普通貨色。

英布本是項羽的人,是項羽集團的核心成員。

項羽活埋的人成千上萬,大多是英布執行的。

巨鹿大戰時,英布率二萬士兵率先渡河,切斷章邯的糧草甬道,致使王離大軍缺糧;英布得手后,項羽破釜沉舟,全軍壓上,大破秦軍。巨鹿大戰後,英布緊跟項羽左右,西進關中打天下。項羽分封時,英布因患難與共功冠諸侯,被封為九江王。

如此倚重和信賴,張良為什麼說有了隔閡呢?

因為英布封王后,沒有當跟班小弟那樣,聽話。

以前項羽說什麼,英布二話不說,做什麼。

坑殺二十萬秦軍,英布毫不猶豫,堅決執行。

擊殺老領導義帝,英布權衡利弊,動作最為迅速。

現在項羽說什麼,英布推三阻四,不做什麼。

項羽伐齊時,命令英布徵調部隊,帶兵一起去攻打齊國。英布借口生病不願親往,只派遣一將,率數千士兵前去助戰。

這還是以前的生死兄弟嗎?項羽有點不爽。

漢軍攻破彭城,英布又借口生病,拒不發兵救援。

簡直判若兩人,一點也不乖,項羽非常生氣。

接二連三的拒絕,讓項羽從此怨恨英布,多次派使者責備,召他面見,讓他親自過來檢討。英布非常害怕,不敢前往。

翅膀長硬了,總是不聽話,小心我揍你。

項羽霸王咄咄逼人,搞得英布大王騎虎難下。

此時情勢危急,項羽霸王已不能隨心所欲,北邊有齊趙的反叛,西邊有漢軍的進攻,所能依靠的也只有英布,再加上項羽欣賞英布的才幹,一心想為己所用,所以一直容忍,未加攻擊。

項羽不容易,這麼性格暴躁,也學會容忍了。

時勢不由人,即使怨恨英布,項羽也不能盡情發泄。

這些齷蹉跡象,都沒有逃過張良的火眼金睛,張良也及時捕獲到項羽和英布之間的嫌隙。我們要認真籌劃,派出能言善辯之士,深入虎穴,去爭取項羽最為倚重的諸侯王英布叛楚歸漢。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英布又不是傻子,為什麼要拋棄強者,投奔弱者。

這種說客可不是鬧着玩的,一不小心就會丟掉腦袋。

丟掉腦袋的事情,大家都不想去干。

劉邦看到眾人畏畏縮縮,大發雷霆,環顧左右大罵,你們這些人,吃喝玩樂搶著來,但實在不值得一起謀划天下大事。

看到老闆不高興,勇敢一點的隨何走了出來。

老闆,我去。我一定不顧生死,不辱使命。

但請老闆記住,如果我成功回來,我要陞官發財。

劉邦看到隨何接了這個燙手山芋,喜眉笑眼,馬上下令成立以隨何為主要領導的使者團,派了二十人跟他一道出使九江。

隨何一路都在思考,怎麼勸說英布,才能有效呢?

思來想去,遇到第一個棘手的問題,見不到英布。

到了九江,隨何首先找到英布主管膳食的太宰,天大地大,沒有吃飯大,這個人是英布的鐵桿親信。隨何找到中間人,送給他一些貴重禮品,請他代為聯絡英布,等了三日仍不得召見。

人家知道你來想幹什麼,憑什麼隨隨便便接見你。

隨何大人覺得一直等,不是好事,得下點猛葯了。

隨何開始玩命搞,向太宰表明了自己的決心:大王不見我,一定是認為楚強漢弱,這正是我出使九江的原因。讓我和大王見面談談,如果說的對,這正是大王想聽的;如果說的不對,可以把我隨何和二十名隨從公開處死,以示大王背漢向楚之心。

喪心病狂,自己玩命就算了,還要拉上二十名隨從。

太宰看到隨何的決心,又收了人家禮品,馬上上報。

英布聽得目瞪口呆,只能立即召見隨何。這哪是勸降的,這分明是玩命的,反正項羽已經怨恨我了,多個朋友多條路。

隨何一見面,一臉殷勤,給英布挖了個坑。

漢王派我呈上書信送給尊敬的大王,我個人一直有一個疑問,想請您幫我指點迷津,大王和楚國為什麼如此親近呢?

看起來問的很白痴,事實上把英布坑了一把。

英布行伍出身,直言不諱:我以臣禮侍奉楚王。

你問完了沒有,現在可以把你們公開處死了嗎?

隨何根本不想死,人家還等著陞官發財呢。

面對英布的直言不諱,隨何抓住發揮雄辯口才的機會,繼續糊弄。站在為英布爭取利益的立場,一步一步打動了英布。

第一步,隨何直接否定了英布的答覆。

大王在開玩笑嗎?項羽攻打齊國時,身先士卒,大王應該出動九江全部人馬,親自帶領他們做楚國的先鋒。當時大王只派四千人去援助楚國,北向以臣禮侍奉別人的人,應該如此嗎?

隨何無所畏懼,狠狠打了英布的臉。

在生死存亡之時,隨何繼續批評英布。

漢王攻入彭城,項王還沒有離開齊國,大王如果真心以待,就應該率領九江所有軍隊,渡過淮河,與漢王日夜戰於彭城之下。大王擁有精銳之師,卻沒有一個人渡過淮河,袖手旁觀,在楚漢相爭時充當觀眾,還大言不慚說效忠人家,應該如此嗎?

太過分了,如果遇到莽夫,肯定要拔刀砍過去。

英布不是莽夫,項羽霸王的責難,使他深陷困境。

不想聽項羽的,又不想與項羽徹底決裂,左右為難。

英布聽得面紅耳赤,又不能砍隨何,這傢伙來者不善,一點也不給面子,直接刺破了英布的遮羞布,搞得英布無言以對。

隨何不僅刺破英布遮羞布,還要揭穿英布的小心思。

大王掛着歸服楚國的空名,卻不想幫助楚國,一門心思想增強實力,自我依託獨立發展,這樣投機取巧,沒有出路的。

最後,隨何利用形勢的發展,論證劉邦的必勝無疑。

大王不背棄楚國,是認為漢國比楚國弱小。楚軍雖然強大,卻背負着不義之名,因為項羽曾背棄盟約又殺害了義帝。

項羽不義,劉邦義薄雲天,劉邦必勝一。

項羽自恃打了勝仗狂妄自大,漢王聚攏諸侯退守滎陽成皋,兵精糧足,深溝高壘,把守邊境要塞。楚國求戰不得,攻城又力所不及,老弱殘兵從千里之外輾轉運糧。楚軍到達滎陽成皋,漢軍只須堅守不動,楚軍便進退維谷,根本沒有取勝的機會。

項羽勞師遠征,劉邦以逸待勞,劉邦必勝二。

做最壞的打算,假使楚軍戰勝漢軍,以項羽殘暴好殺的性格,諸侯們人人自危,必然會互相救援。楚國的強大,恰好會招來天下軍隊的攻擊。所以楚不如漢,這種形勢是顯而易見的。

項羽失道寡助,劉邦得道多助,劉邦必勝三。

分析完劉邦必勝,隨何就為英布尋找更好的出路。

大王不與漢聯合,卻把身家性命託付給危亡之楚,我為您深感憂慮。唯一的出路,大王只要發兵擊楚,牽制項羽幾個月,漢王奪取天下就萬無一失了。我提議大王提劍歸漢,漢王必定裂地而封大王,比

(本章未完,請翻頁)

現在的九江王要更好。這樣,你好我好大家好。

只有我們共同的敵人,項羽,不會好。

隨何說的口若懸河,英布聽得津津有味。

英布暗中答應叛楚歸漢,但一時沒敢泄露消息。

英布還在糾結,總是權衡利弊,需要隨何補一把火。

楚國的使者也在九江,奉項羽的命令,正迫不及待地催促英布出兵,英布唯唯諾諾。隨何不請自來,徑直坐在楚國使者的上座,說了一句驚天動地的話,瞬間改變了這個尷尬的局面。

「九江王已歸附漢王,楚國怎麼可能讓他發兵?」

話不要太多,一句話,就足以斷絕英布的後路。

英布見隨何不講規矩,當眾說出核心機密,一時驚愕失語,這下沒得選擇了。沒退路了,即使不想歸漢,也不得不歸。

楚國使者想走,保命要緊,可是沒機會了。

隨何是個狠人,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斬草必除根。

大王,我們的合作事宜已經談妥,你馬上殺死楚國使者,不能讓他回去,納下投名狀,然後趕快歸向漢國,合力作戰。

事已至此,英布只好殺了楚國使者,起兵攻楚。

隨何不畏生死不辱使命,一張嘴,說得英布叛楚歸漢。

不得不說,真的很牛,一張嘴,勝過千軍萬馬。

不過,英布叛楚歸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項羽眼裏,沒有英布,只有劉邦,死盯住劉邦不放。

項羽沒有親自征伐英布,派項聲、龍且攻打九江。

項羽的第一猛將龍且打敗另一名猛將英布,英布想帶兵投漢,又怕大部隊容易被楚軍截殺,於是和隨何從小路歸漢。

英布的叛變,影響是巨大的,此消彼長。

劉邦多了一個盟友,而項羽多了一個對手。

更慘的是,信任一旦失去了,便很難再找回。英布叛變,對項羽霸王造成心靈創傷,無法再信任他人,導致惡性循環。

英布作為鐵桿心腹,都投敵叛國,還能信任誰?

領導不信任下屬,下屬怎能心甘情願,積極幹事創業。

下屬不能積極幹事創業,領導怎能推心置腹地信任。

漢高祖三年(前204年)四月,項羽屢攻不下滎陽,玩起老把戲,侵奪漢軍運糧的甬道,漢軍軍糧睏乏,被楚軍包圍。情勢危急之下,劉邦請求和解,要求把滎陽以西的土地劃歸漢國。

滎陽以東的土地,任由你項羽處置。

這個合約對項羽有利,項羽準備同意。

只有亞父范增老謀深算,不信任劉邦,不同意合約。

大王,此時漢軍精疲力竭,很容易打敗,如果現在放了劉邦,他在關中休養生息、壯大實力以後,我們肯定會追悔莫及。

項羽頓時醒悟過來,馬上加大對滎陽的攻勢。

劉邦再度陷入風雨飄搖之中,處境危在旦夕。

面對楚軍排山倒海的攻勢,劉邦找來陳平商議對策。

劉邦面對陳平一聲嘆息,項羽這麼勇猛,我一時半刻也打敗不了他。天下紛紛擾擾,什麼時候才能平定呢?為之奈何!

陳平馬上安慰劉邦,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不過,黃金很重要,是這句話的應有之義。

陳平的計策,歸結起來就是三個字:反間計。

項羽的骨鯁之臣,不過幾個人罷了,亞父范增、鍾離眛、龍且、周殷之輩,大王如果能拿出幾萬斤黃金,巧妙施行反間計,離間項羽君臣之間的關係,使他們互相疑心、自相殘殺。

他們自相殘殺,我們全力攻擊,必定大獲全勝。

劉邦豎起大拇指,贊同陳平的反間計,撥出四萬斤黃金交給陳平,任由陳平支配,不問黃金出入,不要發票,不要報賬。

劉邦不僅是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經濟學家,心裏應該早就算過一筆賬。堅持結果導向,撥出四萬斤黃金,哪怕陳平只用了一萬斤,貪污了三萬斤,只要把事情辦好就行。

總比一個人沒貪污,但花了十萬斤黃金強吧。

這個善出陰謀詭計的陳平,是歷史不容忽視的角色。

陳平,陽武縣戶牖鄉人,少時家貧,喜歡讀書,僅同哥哥嫂嫂住在一起。哥哥平常在家種地,堅決支持弟弟外出求學。

陳平出身不是高富帥,只能算是高帥,他長得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但與劉邦一樣,不務正業不事耕作,因此被人看不起。嫂子也瞧不起陳平,惱恨弟弟不照顧家庭,不從事勞動生產,經常對弟弟橫眉冷對,最後與弟弟關係徹底決裂,被丈夫休掉。

在哥哥心中,弟弟是手足,老婆是衣服。

這個窮屌絲,偏偏懷着一顆上進心,喜歡黃老學說。

黃老學說,是戰國時代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道家的一個派別,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始於戰國盛於西漢,黃老學派以道家為主併兼采陰陽、儒、法、墨等諸家觀點而成。

顯而易見,黃老學說,是貴族才能玩得起的把戲。

對窮人家的孩子來說,安心種田養家,才是正業。

但陳平不是這麼想,種田沒有出息,他喜歡四處遊學。

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沒錢的遊學之路總是磕磕絆絆,就像沒長翅膀的鳥兒,想飛的心再高,也飛不起來。

改變經濟狀況,成為陳平的第一要務。

一個死了五任老公的寡婦,進入陳平的視野。

這個寡婦姓張,她自己倒是沒什麼錢,關鍵生得好,爺爺張負有錢,是當地有名的土豪。張寡婦什麼都缺,就是不缺錢。

陳平什麼都不缺,就是缺周遊天下的錢。

這簡直是天造地設的一對,越看越般配。

陳平成功圍獵張負,是在一次喪事上。陳平因為家貧,就去幫忙料理喪事,混口飯吃,賺點報酬補貼家用。張負在喪家見到陳平,見他高大魁梧,相貌堂堂,有心把孫女許配給他。

雖然小夥子窮,但自己孫女也不是什麼好鳥,只要他不嫌棄就行,家裏窮沒關係,咱家有的是錢,咱出錢給他娶媳婦,咱出錢給他活動,今天窮不等於一輩子窮,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有錢人,死了五任丈夫,照樣不愁嫁。

與此同時,陳平也在心裏不停地打算盤。

最高明的獵手,往往以獵物的姿態出現。

陳平之所以每天早出晚歸,也是為了釣土豪。

老土豪果然上鈎了,成功被陳平帶到了家裏。

在靠近外城城牆的偏僻小巷裏,老土豪張負細心地發現,雖然陳平家窮的破席當門,但門外卻留下了很多車輪的印記。

這裏面到底有什麼套路?說明有很多貴人來拜訪陳平,因為那個時候坐得起車的,一般都是貴人,普通人都是靠腿走。

老土豪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孫女嫁給他。

張負土豪的背後,陳平臉上露出狡詐的笑容。

不愧是漢代第一陰謀家,找老婆也要耍盡陰謀。

至於張寡婦是不是克夫命,誰娶誰倒霉,陳平毫不在乎。撐死膽大的,娶了張寡婦后,陳平資財日益寬裕,從此不為錢財發愁,想去哪裏就去哪裏,交遊越來越廣,學問也大有長進。

娶別人不敢娶的女人,走別人不敢走的路。

膽大心黑臉皮厚的陳平,註定有不平凡的世界。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劉氏天下漢家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劉氏天下漢家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滎成之戰(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