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暗度陳倉(二)

第二十四章 暗度陳倉(二)

從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八月劉邦正式出兵,到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六月章邯城破自殺,足足有十個月的時間。

十個月,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田榮三個月平定齊地,劉邦四個月還定三秦。

拳頭更硬的項羽,十個月時間,應該有更大作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堅持這麼久的章邯,沒有等來項羽的身影。

這是什麼操作,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作為天下諸侯的總盟主,項羽為何坐視不管呢?

西楚霸王項羽兵強馬壯,勇猛無雙;志在爭奪天下的劉邦,也不是良善之輩,自然不會認輸。想要爭奪天下,劉邦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攻佔關中之地,養精蓄銳,精心準備與項羽的決戰。

章邯的頑抗,讓劉邦速戰速決的戰略計劃泡湯。

章邯堅守廢丘,雖然孤立無援,但章邯寧死不降。

平心而論,這個時候項羽有較大把握滅掉劉邦,雖說韓信的暗度陳倉之計高明至極,如果他沒有站穩腳跟,馬上遭到項羽與章邯的內外夾擊,根本就沒有招架之力,而且還要面臨一個沒有退路的戰略格局,劉邦只能一命嗚呼,不會再有登場的機會。

這世間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

劉邦高瞻遠矚,無所不用其極,堅決避免兩線作戰。

劉邦久攻廢丘不下,漢軍用計水淹廢丘而城破,章邯無奈之下,拔劍自刎。很明顯,章邯拼盡全力,為項羽爭取了十個月的寶貴時間,如此漫長的歲月,足夠項羽霸王來回碾壓劉邦。

遺憾的是,項羽沒有派兵救援章邯。

章邯望眼欲穿,項羽始終不見蹤影,結果就給了劉邦足夠的時間,最終消滅了苦苦支撐的章邯,徹底平定了三秦地區。

勝利之後的劉邦,兵多將廣財大氣粗,基本佔據了戰國時期秦國的地盤,擁有了當年秦始皇消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本錢,為像秦始皇那樣從咸陽出發重新統一中國,建立了強大的根據地。

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賭一賭,摩托變路虎。

劉邦有樣學樣,跟緊秦始皇的腳步,決定一統天下。

作為天下盟主,項羽如此消極懈怠,必須給個理由。

項羽無可奈何,不是我不講義氣坐視不管,我分身乏術。

齊國有田榮叛亂,趙國有陳余之亂,漢王劉邦則是暗度陳倉、襲占關中。一時之間出現這麼多叛亂,弄得項羽頭痛不已。

不要忘記,不入流的游擊大師彭越,也在不斷騷擾。

項羽平叛面臨三個選擇:一是攻打齊國,討伐田榮;二是平定趙亂,討伐陳余;三是發兵關中,救援章邯、攻打劉邦。

不能三面出擊,只能選中一個重點打擊對象。

對項羽集團而言,趙國陳餘事小,可暫時擱置。

其他二路都很麻煩,齊國緊鄰西楚,直接威脅西楚的安全。漢軍雖遠離西楚,但劉邦志存高遠,長遠來看,是最強勁敵。

全面進攻,沒這個實力。

重點進攻,哪裏是重點呢?

當范增亞父大力勸諫項羽舉兵西進關中,救援章邯、攻打劉邦時,劉邦的預定兒女親家項伯就馬上提醒項羽,如果大王舉兵西進,田榮率軍攻打彭城,到時首尾不能相顧,那如何是好?

楚國朝堂,又在爭論不休。

分歧不可怕,可怕的是分歧背後的利益勾當。

范增在左耳勸,項伯在右耳吹,搞得項羽頭都大了,在伐齊還是擊漢之間舉棋不定。你們搞得我腦袋好亂呀,我又不能劈成兩半,一半伐齊,一半擊漢,真的很煩躁,不要再爭吵了。

不要事後諸葛亮,兩個部下的意見,都有道理。

正當項羽遲疑不決、頭痛之際,張良送毒藥來了。

屢試不爽的大絕招,殺人不見血的反間計。

張良一向膽大心細臉皮厚,內心強大無所畏懼,但他此時此刻特別害怕項羽這個人頭腦一熱,直接帶着軍隊來滅掉劉邦。

關鍵時刻沖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

留在棧道這邊的張良,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劉邦原本派張良以韓王司徒身份略取韓地,張良善謀略但不善將兵作戰,所以沒有取得什麼進展,一事無成。於是張良改作信使,干起謀略老本行,送給項羽兩封信,給項羽出出壞主意,引誘項羽放鬆對劉邦的防範,把項羽的兵禍之災引向齊國。

一封信是張良寫給項羽的。主要內容是,漢王所得的封地本不是他應得的,他只想要得到關中地區,若能履行「先入關者為關中王」的盟約,即適可而止,絕不敢也不會再向東進發。

劉邦危險性最小,他的軍事行動,只是想奪回關中王的位置,並不想反叛,不要誤會,劉邦忠心耿耿,願意臣服於項羽。

劉邦的心思,張良最清楚,志在天下。

張良不是道德君子,大言不慚,又在忽悠別人。

另一封信不是張良寫得,而是轉發田榮、陳余寫給天下諸侯王的公開信,主要意思是,我們齊國和趙國準備聯手消滅楚國,項羽不仁不義,大家不要去幫他,要幫忙,來幫我們的忙。

兩封信一對比,如何選擇一目了然。劉邦只想進入關中,田榮卻要偷襲項羽、消滅楚國,這麼簡單的選擇題,下決心吧。

霸王,您進攻的方向,必須是田榮。

如果把方向弄錯了,即使再努力,也是徒勞。

不要猶豫了,優先幹掉那些不臣服於您的反賊。

項羽就這樣被張良忽悠了。項羽不再猶豫,終於下定決心,打消了向西攻擊劉邦之意,而是決定親自攻伐齊國田榮。

站在後來者的角度,項羽的選擇是錯誤的。

但就現實情況來看,討伐田榮,勢在必行。

項伯的意見不是沒有道理,田榮是帶頭人第一個造反,齊國又是國富兵強,如果項羽西去征討劉邦,田榮不會無所動作。

最為關鍵的是,齊國近,關中遠。

可以說,一個是心腹之患,一個是皮癬之憂。

自身安全要擺在第一位,項羽的當務之急,不是救援章邯、討伐劉邦,而是儘快平定齊地的叛亂,以此確保自身的安全。

這樣的考慮,雖說不全面,不能說是錯誤。

沒考慮到的,就是章邯和整個關中地區,對於項羽來說有多麼重要,同時他也沒有意識到,劉邦是一個何等厲害的人物。

沒有選擇定都關中,是方向性的錯誤。

一步錯,步步錯,只能淪落到了現在這個樣子。

項羽的強悍,只

(本章未完,請翻頁)

能延緩自己的滅亡,而不能改變什麼。

不過現在,還是項羽說了算,拳頭才是王道!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開始行動,親率主力平定齊地。當然,其他方向也有安排,沒有閑着。

項羽封以前的吳縣縣令鄭昌為韓王,防範漢軍東進。

項羽派蕭公角另領一軍,去掃蕩彭越的游擊隊。

遺憾的是,除了項羽這一路,其他都以慘敗落幕。

大家會提出質疑,就算項羽不能親自討伐劉邦,也可以安排得力幹將救援章邯,即使不能打敗劉邦,也要維持相對平衡。

可以質疑,我們深入思考,就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項羽親自出馬,馬到成功;安排手下出征,總是不堪一擊。

項羽憑個人能力獨領風騷,但不是合格的領導。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領導」?

用官方的語言來說,領導,是指在正式組織中經合法途徑被任用而擔任一定管理職務、履行特定管理職能、掌握一定權力、肩負某種管理責任以更有效實現組織目標的個人或集體。

無論在公司,還是在行政事業單位,領導無處不在。

就算在家庭里,也有領導的存在,老婆就是其中一位。

千萬不要小瞧任何一位領導,否則分分鐘教你做人。

從政治上講,「領導就是決策」,是制定和實施領導決策的過程。決策是領導工作的核心,是一切事業興衰成敗的關鍵。

說了這麼多,雲里霧裏,等於沒說。

不要廢話,說關鍵的,做領導應該幹什麼事?

兩位偉大人物,恰好回答了這個問題,恰中要害。

毛zx說:「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是出主意、用幹部兩件事。」鄧xp說:「我的抓法就是抓頭頭,抓方針。」

兩位偉人說法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出主意,就是抓方針;用幹部,就是抓頭頭。

簡單的事情複雜做,複雜的事情簡單做。領導者的責任,主要是出主意、用幹部。抓住這兩條,也就抓住做領導的根本。

組織路線,即幹部政策,都是隨着政治路線改變的。

道理不難懂,做起來卻非易事。

項羽霸王在這個問題上的成敗得失,值得玩味。

先說「出主意」。領導出主意,最常見的是在一些重大決策上發揮關鍵作用。提出主意的快慢和好壞,體現決策水平和謀斷能力的高下。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劉邦總能聽取正確意見,圓滿實現組織意圖,是優秀的領導者;而項羽總是採納錯誤政策,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最終無路可走,是不稱職的領導者。

兩人的領導水平,孰高孰低,答案一目了然。

劉邦是天然的領導者,而項羽是蹩腳的政治家。

當然,出主意、做決策不是一個人的事,通常情況要有一個聽取別人意見、汲取別人智慧的謀斷過程。多召集幾個會議商討,集思廣益,權衡利弊后才能有斷,這個結果便是能謀善斷。

覺得自己能幹的人,不聽他言,一生都是幹活之命。

項羽個人能力過於厲害,對團隊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而劉邦從諫如流,取長補短,反而更容易成功。

再說「用幹部」。提到善於用人的領導,很多人都會想到劉邦。讓韓信帶兵、讓張良謀划、讓蕭何治國,知人善任,讓人才真正發揮自己作用,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是劉邦用人的核心。

除了知人善任,作為領導的劉邦,抓住了人性的弱點。

實實在在的論功行賞,不是口頭上的表揚。

不能老拿漂亮話糊弄人,大部分的人都喜歡物質獎勵。有貢獻你就得獎勵,確實是工作做得好,貢獻大的,要多獎;做得一般的,一般地獎;做得差的,不獎,甚至罰,要賞罰分明。

精神獎勵重要,物質獎勵是基礎,更重要。

劉邦可以說是很懂得領導藝術的典範,正是由於他能夠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暗中加以防範和控制,從而把當時天下的人才,都集結在自己周圍,形成了一個優化組合,這樣一來,他能打敗項羽奪得天下,也是必然結果。

項羽個人能力最強,但是用幹部一塌糊塗。

既不能知人善任,讓人才白白流失;又不能論功行賞,給人刻好的官印,拿在手裏磨圓了稜角,也捨不得給人發出去。

這樣的領導者,失敗是必然的,在所難免。

眾人拾柴火焰高!

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團隊的力量是無限的。

不要扯遠了,項羽與田榮的較量,項羽完勝田榮。

項羽親自出馬,這次,輪到齊國田榮苦不堪言。

田榮造反,表現很囂張,實際上他的內心無比恐懼,因為他也知道自己和項羽的有多大差距,為了避免直接與項羽正面作戰,他決定創造一個天下大亂的格局,避免自己滅亡的危機。

策反彭越,拉攏陳余,聯合劉邦。

聰明能幹的田榮,不是單獨行動,而是策動三方力量共同反抗項羽,項羽建立起來的政權,立即面臨土崩瓦解的威脅。

這麼多叛亂,項羽不一定來打我田榮?

田榮以為,項羽的力量再強大,也會疲於應付,項羽與劉邦又有致命衝突,項羽肯定會帶着主力去攻打劉邦。田榮似乎感受到滿滿的安全感,項羽不可能主要針對他,只要不是項羽本人親來,那麼自己可以為所欲為,畢竟齊國擁有相當強的力量。

除了項羽,田榮何懼之有?

田榮以為的,那也只是田榮以為的。

出乎田榮意料之外,項羽只是沉默片刻,立刻決定帶着主力部隊直接打向田榮的地盤。不按常理出牌的項羽,一下子就把田榮徹底整蒙圈了,原本以為創造更多的敵人,而且讓劉邦成為田榮的主要擋箭牌,結果突然之間卻遭到了項羽的重拳出擊。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項羽進擊齊國,齊王田榮沒見過大世面,終究低估了項羽的厲害,驕傲輕敵,竟然率兵應戰,想和項羽正面干一場。

田榮在齊國說一不二是軍事強人,但在項羽霸王面前一觸即潰,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說的難聽點,就像踩死一隻螞蟻。

正面對陣,沒人是項羽的對手。

田榮,只是項羽拿來練手的,不堪一擊。

項羽拳頭所至,無不粉身碎骨。齊王田榮不例外,很快就潰不成軍,被打得滿頭包,戰敗逃到平原,被平

(本章未完,請翻頁)

原百姓所殺。

這位野心勃勃的田榮,心懷不滿,第一個站出來反對項羽,挑起了天下大亂,卻迎來最悲傷的結尾,實在是讓人唏噓。

不要悲傷,田榮的難兄難弟,還有很多。

田榮雖然出類拔萃,但不是項羽的對手。

田榮的一系列運作,可能對別人有用,但對項羽沒用,因為項羽不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而是一個熱血的軍事高人。

按照政治家的頭腦,突然出現這麼多的力量反抗自己,那麼優秀的政治家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把對自己最有危害的力量消滅掉,這麼考慮毫無疑問就是劉邦,所以,田榮才敢這麼自信。

等項羽西征劉邦,就從背後去捅項羽。

總把別人想得太好,會傷著自己。

可惜的是,項羽更是一個熱血的軍事高手,他的人生信條很簡單,誰敢搗亂,就先把誰給滅了。天下大亂的格局,是田榮大力策劃的,因此項羽已經認準了田榮就是一個戰爭策源地,必須要不惜一切代價滅了他,你想你的,我做我的,互不干涉。

可以說,田榮忽視了人性的險惡,吃了大虧。

田榮沒有想到,張良這人一生光明磊落,居然在這時候耍了一個陰招,毫不留情地出賣他,背後挨了冷箭。張良損人利己,把田榮寫給劉邦的信,轉手就送給項羽,一點也不講道德。

但是,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失敗者是沒有理由的。

因為,只有勝利者,才能有資格去書寫歷史。

原本想着劉邦可以成為自己的擋箭牌,自己在亂中取勝,保存實力笑到最後,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惹上了一個不能惹的項羽,他不分政治利益的好壞,直接重拳出擊,打得他懷疑人生。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讓人哭笑不得,田榮成為劉邦的擋箭牌。

亂世之中沒有絕對實力,千萬不要帶頭去挑釁權威,雖然製造混亂可以躲避危險,還可以讓混亂成為上升的階梯,但有一個特殊情況,假若隊友全是陰謀家,自己必然吃虧,被人出賣。

劉邦,就是最大的陰謀家。

不要覺得自己狠,要比誰更狠。

田榮是一個高手,也是歷史上最大的笑話,他挑錯了對手,也高估了自己隊友,不過幸運的是,他卻成全了劉邦,讓劉邦站穩關中的基地,並且最後成功滅掉項羽,也算為田榮復仇了。

不過,田榮自己,不會覺得是幸運。

按說田榮已死齊地大定,項羽該回家休息了。但是,楚軍一路北上,直到北海,焚燒夷平齊國的城廓房屋,活埋投降的士卒,又捆綁齊國的老弱婦女,楚軍所過之處,大都被摧殘毀滅。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項羽報復心太強,為了發泄憤怒,一如既往地燒殺搶掠。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齊國百姓這時肯定不幹,我們知道錯了,把田榮也殺了,都選擇投降了,你怎麼還這樣殘忍對待我們。反正都是死,不如努力拚一把,齊國人又相聚而起,反叛項羽這個殺人如麻的惡魔。

哥哥死了,弟弟田橫接着上。

田橫順應形勢,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趁機收聚散兵游勇,在城陽起兵抗拒項羽。既然正面搞不贏,就搞游擊戰術。

項羽你不是很牛叉嗎?你來了我就跑,你不在我就打。

游擊戰術,搞得項羽騎虎難下。

進攻,找不到田橫的主力。

後退,前功盡棄,沒有面子。

項羽因此深陷齊地,一時無法抽身,和田橫接連打了幾次游擊戰,都是玩躲貓貓遊戲。田橫,能不能痛痛快快乾一仗?

不能,田橫有自知之明,不會自尋死路。

項羽放下劉邦不管,首攻田榮,實乃無奈之舉。

但是,項羽沒有正確的政治手段,讓自己雪上加霜。

項羽殘暴不仁,根本不屑於懷柔和安撫,導致無法迅速根除齊國叛亂勢力。因為齊地叛亂的牽制,天下無敵的項羽,不僅無法救援被圍困的章邯,還要眼睜睜看着劉邦勢力日益坐大。

項羽被困齊地無法分身,對劉邦來說可謂天賜良機。

此時,劉邦迅速吞併三秦,聲威震動天下諸侯。

河南王申陽、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相繼投降劉邦。

劉邦派故韓襄王的孫子韓信帶兵攻取韓地,韓王鄭昌兵敗投降,劉邦立韓信為韓王(非大將軍韓信,此韓信稱為韓王信)。

劉邦不一般,行動迅速目標明確,還定三秦,不等徹底打敗章邯,就迫不及待帶着韓信向東出函谷關,一股氣打進了關東地區,收服了河南王申陽、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韓王信。

三秦之王,雍王章邯自殺,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歸降。

韓王韓成,遭遇飛來橫禍,被項羽無辜殺害。

膠東王田巿、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無一倖免。

常山王張耳,被陳余擊敗,狼狽投奔劉邦。

遼東王韓廣,不願意去遼東就國,被燕王臧荼擊殺。

細細數來,已經有十四位諸侯王,不能站在項羽這邊。

天下糜爛不堪,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項羽分封的諸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卬、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巿、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分封的十八路諸侯,項羽的對立面,超過三分之二。

楚漢爭霸之初,勝利的天平,就已向劉邦傾斜。

劉邦一點也不客氣,把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的屬地改名為渭南、河上、上郡;平定全部雍地后,把雍王章邯的屬地分置為中地、北地、隴西三郡;把河南王申陽的屬地設置為河南郡;把殷王司馬卬的屬地設置為河內郡,全部歸屬自己直接管理。

關中和其他核心地段,還是自己直接管理更加靠譜。

劉邦坐鎮關中,安撫父老,把都城遷回關中,建都櫟陽。平定關中一切準備就緒后,劉邦積蓄力量,等待與項羽的決戰。

不打無準備之仗,如果事先缺乏周密的準備,機遇也會毫無用處。一句話說得到位,沒有準備的人,就是在準備失敗。

做任何事,都要盡最大的努力,作最壞的準備。

未來誰將主宰天下,當然是提前開始準備的劉邦。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劉氏天下漢家郎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劉氏天下漢家郎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暗度陳倉(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