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不符合常理

第五章:不符合常理

次日。

散朝後。

武英殿。

此時,殿內聚集了大明目前在世且在爵的二公七侯一伯,共計十人。

前文說過,因常繼祖年幼,還未襲開國公之爵,故而朱棣召開本次御前勛貴會議,只有兩位公爵與會,即魏國公徐輝祖、曹國公李景隆。

徐輝祖擔任著五軍都督府右都督一職,李景隆擔任著五軍都督府左都督一職。

由於歷城侯盛庸、西平侯沐晟已南下出征安南國,江陰侯吳高、涇河伯陳亨在遼東主持軍務,其他因年幼未襲侯爵的人,不在本次與會人員名單之中。

所以,有幸參加這次御前勛貴會議的侯爵、伯爵,共有八人,分別是武定侯郭英、長興侯耿炳文、越巂侯俞淵、安陸侯吳傑、鳳翔侯張傑、寧遠侯何福、淇侯丘福、誠意伯劉璟。

這八人之中,郭英、耿炳文、俞淵、吳傑,皆沒有職務在身,處於閑職狀態。

劉璟兼任著詹事府詹事,丘福領着中軍都督府都督僉事之職,何福領着前軍都督府都督僉事之職,張傑挂名府軍前衛指揮僉事。

「右都督可知陛下召集我等來此,商議何事?」

李景隆站在徐輝祖身後,低聲問道。

徐輝祖答道:「我也沒有事先收到消息,估計陛下可能要對外用兵,否則不會召集我等武將勛臣。」

「誠意伯也來了,他雖是勛臣,可不是武將。」

李景隆瞥了一眼不遠處的劉璟,對徐輝祖說道。

「誠意伯是東宮詹事府詹事,善於運籌帷幄,他來參會,大概是太子殿下也會來。」

徐輝祖想了想,低聲說道。

另一邊,作為新晉勛臣的淇侯丘福、寧遠侯何福兩人也在交頭接耳的議論著。

「淇侯是陛下的潛邸老人,深得陛下信任,可知道些什麼?」何福小聲問道。

丘福大大咧咧道:「寧遠侯過譽了,丘某行伍出身,原為燕山中護衛千戶,賴陛下信任,擢升為府軍衛指揮使,這才有機會領兵遠征帖木兒國。不過,今日所議之事,陛下並沒有事先透露。」

就在眾人低聲議論著本次會議將討論何事之時,宦官李興的一聲高呼,讓他們立即停止了議論。

「陛下駕到!」

隨着李興的一聲高呼,永樂皇帝朱棣身穿藍色團龍紋常服,從正門走了進來,尾隨其後的正是太子朱高煦。

「臣等參見陛下,吾皇萬歲萬萬歲。」

徐輝祖、李景隆等十人皆俯身下拜道。

「都平身罷。」

朱棣揮手道:「賜座。」

侍立在殿門口的李興聽到朱棣吩咐,立即給殿門外走廊下準備着搬交椅入內的一眾內侍打眼色。

片刻后,徐輝祖等十人分成左右兩排,各自坐了下來。

朱棣端坐在高台上的御桌之後,朱高煦則坐在御桌左下角的第一把交椅上。

「朕此次召集諸卿過來,乃是為了商議兩件要緊的事。」

朱棣開門見山道:「一是北疆邊防之事,二是西疆騷亂之事。」

眾人聞言之後,皆各有所思。

蒙元被大明趕出了長城以北之後,其殘存勢力雖然經常互相殘殺,時強時衰,但卻一直侵擾大明的北方邊境,企圖捲土重來。

因此,自大明建國開始,其邊防就一直以北方邊鎮為重。

歷史上,大明王朝北方的邊患幾乎從未停止過,直到亡於李自成。

大明王朝面對北方韃虜的騷擾,在其長達兩百多年的統治時間裏,開始修建新的長城。

並在原有長城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比其它任何朝代更為雄偉壯闊的明長城。

而且,大明依靠長城,建立了一整套抵禦北方游牧部落的防禦體系。

不僅如此,大明立國之後,朱元璋數次分封藩王,即為固土守邊的塞王,由塞王統轄漠南諸衛所,以山河固險。

當時還有大明文人自誇曰:「我國家驅逐胡元,混一寰宇,東至遼海,西至酒泉,延袤萬里。中間漁陽、上谷、雲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靈武、皋蘭、河西,山川聯絡,列鎮屯兵,帶甲四十萬,據大險以制諸夷,全盛極矣」。

此外,朱元璋又在長城以北建立吉林船廠、安東衛、大寧衛(後世的赤峰)、開平衛(後世的多倫)、東勝衛(後世的呼和浩特)、亦集乃舊城等軍事重鎮,作為北方塞王的外圍據點。

又在要害之地,如紫荊關、蘆花領、古北口、居庸關、喜峰口、松亭關等處,也都置兵戍守。

於是,東起遼陽,西經大寧、開平、興和、獨石、東勝,抵大同,數千裏間,各邊鎮衛所都駐軍隊、開屯田,聲勢相連,形成了一條牢固的邊防線。

其中,亦集乃、東勝、開平、大寧、開原、吉林、山海關乃關內外交通樞紐,地勢最為重要。

「三十多年前,我大明正義之師進入大都,蒙元順帝倉皇逃離,遁入草原。於是,從兒皇帝石敬瑭手裏開始丟失的燕雲十六州,終於回歸華夏。」

朱棣接着道:「至於遠遁草原的北元,隨後因權力紛爭,分裂成了大大小小許多部落。自那以後,大明北疆便有韃虜不斷騷擾與掠奪。」

「為了抵禦北方草原人的侵擾,太祖皇帝親自設計了兩道防線。」

「自東勝以西至寧夏、河西、察罕腦兒,東勝以東至大同、宣府、開平,又東南至大寧,又東至遼東,抵鴨綠江,北至大漠,乃是第一道防線。」

「又自雁門關外,西抵黃河,渡河至察罕腦兒,又東至紫荊關,又東至居庸關及古北口,又東至山海衛,乃是第二道防線。」

「這兩道防線,可保北疆邊防無憂。」

朱高煦卻是知道,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雖然極具戰略眼光,可他畢竟有着歷史局限性,看不到也想不到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歷史上,正因為老朱晚年在處理繼承人的事情上,沒有思慮周全,導致朱允炆繼位后削藩過猛,逼迫燕王朱棣發起靖難。

燕王朱棣贏得靖難之役后,將大量防守蒙元的邊軍調入內地,使得老朱當初設計的兩道防線出現空虛,許多防線被迫收縮。

然而,歷史被改變,朱棣順利繼位,大明沒有發生靖難。

因此朱元璋設計的兩道防線仍在,只不過因為塞王入京,北方各大重鎮此時由邊將在鎮守,其中有好名將領是當年捲入藍玉案被除爵的勛臣。

「但是,自太祖皇帝有意改封諸藩於海外之後,北方各處要塞皆交由宿將鎮守。」

朱棣說到這裏,話鋒一轉,道:「而今已過數年,一來諸將需要換防,二來朕決定加強兩道邊防線上某些要塞的守軍力量。」

「朕想聽一聽諸卿的意見,對哪幾座要塞增加兵力?」

朱棣要求邊塞守將換防,乃是為了防止邊將長期固守某一個地方,形成根深蒂固的勢力,避免出現兵為將有的局面。

至於加強北方兩道防線上個別要塞的守備力量,是為了將來大明出兵西域時,防備草原人趁機入侵大明北疆。

朱棣望着曹國公李景隆道:「曹國公,你先說。」

「陛下,自秦漢始,中原王朝最大的敵人,便是來自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

李景隆恭聲道:「當年太祖稱帝之時,雖身處江南的溫柔富貴之鄉,但卻不敢忘記宋代崖山之役的慘狀,故而極為重視北疆之安危。」

「洪武三年,太祖高皇帝下令,山西都衛於雁門關,太和嶺並武,翔諸山谷間,凡七十三隘,俱設戍兵。」

「同年,家父(李文忠)領兵打到上都之後,太祖就在那裏設立了開平府。自那時起,我大明的邊防線,便再次向北推進百里。」

「次年,蒙元遼陽行省的長官劉益投降,我大明天軍進入遼東,之後一路勢如破竹,陸續攻佔遼陽、瀋陽等地。」

「大明佔據遼東之後,太祖皇帝撤銷了那裏的地方衙門建制,而設立了軍衛都司。」

「由於遼東漢胡雜居,位於四戰之地,太祖皇帝設立衛都司,乃是為了將遼東與草原加以隔絕,阻止蒙元與女直聯合。」

「因此,臣以為,遼陽之地,應當加強兵力防備。」

朱高煦知道,朱元璋經過元末數十年的戰鬥,養成了及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戰略眼光。

因為歷史上在明朝末年,就是女真聯合蒙古共同入。

而大明控制住遼東,便可以將草原人堵在西邊。

「陛下,臣認為應該把東勝衛也算上。」

魏國公徐輝祖聽了李景隆所言,恭聲接話道。

朱棣道:「為何?」

「陛下,太祖皇帝當年設東勝城於三降城之東,與三降城四守御處並列。東勝此地,向東可關聯開平、獨石、大寧、開原安東衛,向西可聯賀蘭山寧夏衛、北山威虜衛、白城子守御千戶所、威遠守御千戶所、亦集乃舊城,通為一邊。且因東勝之地勢直,則近而易守。」

徐輝祖恭聲答道:「太祖認為東勝衛是『大虜之警,守在東勝』。」

朱棣望向朱高煦,道:「太子,你怎麼看?」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曾下令讓諸邊將依照他籌畫的三北山河形勝圖本行事,其中最重要的據點,便是東勝之地。

朱高煦依稀記得,朱元璋的原話是:「只依着我這圖本。自東勝以西至寧夏、河西、察罕腦兒,東勝以東至大同,又東至宣府,又東至開平,又東南至大寧,又東至遼東,又東至鴨綠江,北去不拘幾千里;南至各衛分守地方,以南自雁門關外,西抵黃河,渡河至察罕腦兒,又東至紫荊關,又東至居庸關北,又古北口北以東諸口外,以至山海衛外。」

「除軍民農種田不許牧放,其荒閑平地及山場,腹內諸王、駙馬及極邊軍民,聽其牧放樵採。其在邊所封之王,毋得佔為己場,有妨軍民牧放樵採。其腹內諸王、駙馬,聽其往來東西牧放,自在行營,因而操練防胡。敢有稱說自己草場、山場者,其論非輕。」

「東勝界內,北去須千里,軍民聽其牧放取采。南亦如之。東西十三衛,橫闊所界地方,將及七百餘里。每衛界內,北去不拘幾千里。大山小山,平野沙塞,軍民皆得取采。晉、代、谷王並指揮人等,並不許指自己牧場,致令軍民採取不便。為此畫定界分,王與諸指揮等官,遵守毋違。」

因此,在聽到朱棣提問之後,朱高煦立即回想起了腦海中有關東勝之地的記憶。

他恭聲答道:「父皇,當年皇爺爺除了對東勝增置軍衛,擴建城垣,調軍戍守屯田外,更向東勝守軍配備了火器。」

「故而,兒臣認為,皇爺爺對東勝極為重視,朝廷應當加強東勝衛的防守兵力。」

朱棣頷首道:「朕記得,當時你皇爺爺還特地讓你教東勝周邊的衛所軍如何在口外牧放馬羊、分配馬羊,還有騎調小馬駒子習性,以及如何讓衛軍像韃靼一樣利用羊毛、羊奶過日子。」

「甚至,還包括如何在空閑時築城。之後,你皇爺爺好像還讓你去東勝會合山西行都司哨馬,加以製造火槍戰車等事。」

他說到這裏,環視其他人,問道:「諸卿可有異議?」

朱棣是問眾人對朱高煦認為增強東勝衛的兵力可有異議。

徐輝祖、李景隆相視對了一眼,皆從對方眼中看出了贊成的意思。

「陛下,臣無異議。」徐、李二人先後恭聲道。

其他人見狀,也有陸續發生表示支持朱高煦的觀點。

朱棣點了點頭,接着道:「現在確定了對遼陽與東勝兩處要塞增兵,那麼可有其他要塞,也需要增兵?」

他望向丘福道:「淇侯,你怎麼看?」

「陛下,努爾干都司功績顯著,遼東之北的各女直部落多選擇了臣服。因此,臣認為,大明的邊防之重應該在河套一代,故而大同、宣府、寧夏三地,當派重兵把守。」

丘福頗有見地的分析道。

朱棣聞言,扭頭看向朱高煦,道:「太子,你覺得淇侯所言如何?」

「父皇,兒臣贊成淇侯之言。」

朱高煦乾脆利索的答道。

PS:這一章寫的不好,明天我會進行修改,先這樣。點擊下載本站APP,海量小說,免費暢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朱棣之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重生朱棣之子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不符合常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