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幸不辱命

第一百七十三章 幸不辱命

「殿下是真龍天子,的確不必避開任何人的鋒芒。」宋獻策略微沉吟了一下,但並沒有勸阻,反而笑了起來。

「宋大人不覺得,我們應該韜光養晦?」朱元璋一聽對方竟然贊同自己,反而忍不住挑眉問道。

「韜光養晦需要,但淺露鋒芒也是要的。」宋獻策笑着說道,「況且殿下是胸有溝壑的人,不必微臣多嘴了。」

「宋大人是有名的謀臣,這一次,我倒是想聽聽宋大人的意見。若是我要光明正大的佔據福建,宋大人有何妙計?」朱慈爝反問道。

在朱慈爝的目光下,宋獻策的神色也慢慢嚴肅了起來。

這是朱慈爝第一次詢問自己的意見,而且問的還是如此大計。這讓宋獻策不得不嚴陣以待。他知道在南洋,朱慈爝還有一位仰仗的太傅大人。

宋獻策知道自己不能和那位馮太傅相提並論情分,就只能展現自己的能力。而這一次,正是自己第一次在朱慈爝面前展現能力的絕佳機會。

「殿下,臣依然覺得,此刻開展,即便殿下的武器強盛,清人遠遠不及。但一旦雙方交戰,清廷必然嚴陣以待,就算最後打贏了,依然是元氣大傷,並非殿下所願。」宋獻策開口道。

「但瓊州府實在是太遙遠了,這麼遠的地方,被發配來的,只能是清廷的罪人。這些罪人,越是反對清廷,豈不會越是認同我等?」宋獻策直接開口說道。

「話雖如此,但若我要公然出現在瓊州,又該用什麼法子,讓這裏的官員都長著一條舌頭呢?」朱慈爝問道。

「漢人的官員,殿下不必擔心。只需要讓他們寫一封奏摺,恭迎大明太子親臨福州便可。韃子疑心病重,稍有風吹草動,便只覺大明要死灰復燃。」

「別看韃子的皇帝,口口聲聲說滿漢一家。但是視漢人猶如家賊,簡直日防夜防。這群韃子自己也知道,自己並非正統,所以格外擔心漢人私心唾棄他們。」

「這群官員要是寫了這樣的奏摺,自己必死無疑。況且漢人之中,除了那些通敵叛國之徒,誰又真正臣服滿人的皇帝?」

「如今漢人的三位藩王,不也一樣蠢蠢欲動么?」宋獻策嗤笑道。

「漢人的臣子可以這樣控制,滿人呢?」朱慈爝問道。

「滿人又怎麼會真心實意的歡迎漢人的太子,這樣的奏摺,就算滿人的皇帝看見了,恐怕也不會治他們通敵之罪。」

「殿下說的沒錯,但就如同微臣剛才所說,瓊州偏遠,對韃子來說,向來只做流放罪人所用。」

「韃子只在意那些富庶繁華之地,瓊州對韃子來說,可能還比不上他們的黑山之地。」

「千辛萬苦做了咱們漢人的主子,結果卻發配到了瓊州,這樣的漢人,又會有多忠誠呢?」宋獻策說道。

「臣在這兩年裏,在瓊州安排了不少人手,加上公孫姑娘相助,倒是有個法子可以一試。」

「好,這件事,就交給宋大人去做吧。」朱慈爝端着手中的茶杯,平靜說道。

「我這兒帶來了幾十個侍衛,還有一些火器。宋大人不要小看了這些侍衛和火器,若是有什麼棘手之人要處理,宋大人但說無妨。」

「當初周大將軍派兵前來支援瓊州,擊退了那群倭寇。微臣曾經有幸也親眼見過,那一戰之後,誰要是還敢看不起太子殿下的火器,那才是真正的傻子。」宋獻策含笑說道。

這一次,就連朱慈爝都不得不承認,宋獻策的智謀,的確讓人驚嘆。身邊要是有一個這樣的下屬,是自己的幸運。

但朱慈爝並沒有表露出來,宋獻策這個人固然厲害,但也正是因為他太厲害,反而讓朱慈爝不敢完全相信這個人。

喜歡用快刀的人,就要有被快刀割開手的覺悟。

但說實話,朱慈爝現在都很難確定,要是宋獻策這把刀用得不好,真的僅僅只是割傷手而已么?

宋獻策從朱慈爝的府邸之中離開,馬車旁站着的廖維迎了上來,「大人!」

宋獻策微微一驚,「你怎麼來了?」

「大人和殿下見面,我心裏實在好奇,抓心撓肝似的。」廖維忍不住說道,「就算在家裏也坐不住,所以乾脆來這兒等著大人。」

廖維不是沉不住氣的人,更不是好奇心重的人。這不是過借口罷了,他真正擔心的,是怕自己的老師和朱慈爝相處不來。

但宋獻策搖了搖頭,「你放心,殿下不是那樣的人。他用人不疑,我也要交一張投名狀,否則身為君王,就算要用我,也要探一探功夫的,」

宋獻策並不覺得朱慈爝的試探有什麼不好的,甚至從某種方面來說,宋獻策倒是覺得,現在這樣的狀態是合理且應該的。

朱慈爝現在長住海南省,他們終究會慢慢磨合。朱慈爝想要一個有能力而且忠心的下屬,而宋獻策要的也很簡單,一個真正的明主。

只要這一點上兩個人能做到,其他事情,都不過時小事而已。

看着宋獻策這樣的態度,廖維也忍不住鬆了口氣。宋獻策拍了拍廖維的肩膀,「殿下既然來了海南,咱們做事的時候也到了。」

「正好,我有幾件事要你去做。」

「大人儘管吩咐就是了。」廖維連忙點頭,能夠為宋獻策和朱慈爝做事,對廖維而言,是一樁幸事。

眼看着馬車逐漸消失,站在門口的侍衛這才收回了目光,稟報著剛才所看見的訊息。

朱慈爝倒是並不在意廖維的到來,恰好相反,廖維並不遮掩,大大方方的來找宋獻策,反而是好事。

朱慈爝知道他們兩人關係親密,並不僅僅是上下屬,更有恩師之義。

要是因為避諱自己,所以隱藏這份關係,反而會讓朱慈爝覺得不滿。臣子只見心思太重,當然不是好事。

對方坦蕩,朱慈爝也願意坦蕩。

幾天之後,宋獻策再次登門,手裏帶着厚厚一疊信封。

「殿下,臣幸不辱命。」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166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大明1662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三章 幸不辱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