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柴榮英年逝,兵變立宋朝!

第149章 柴榮英年逝,兵變立宋朝!

唐朝末年發生的五代十國的歷史,是華夏民族與北方及西方外來民族大決戰、大融合的歷史!

這場大決戰過程漫長而慘烈,由於通婚、通商及文化相互融合的作用,而慢慢變得敵我概念模糊,最終逐步演變為一個龐大帝國各方勢力的鬥爭!

在這場民族及文化的大融合里,有同流合污,也有渭涇分明,但是最終人類追求善良、無私、公利、平等和自由的共同價值觀牢牢地佔據了上峰,和平局面開始展現!

因此,這條人類大融合大河開始陶盡污濁、消化糟粕、沉沙河底,使這條本來充滿血腥、污穢、腐臭的河流,變成了一條清澈碧藍、波濤蕩漾、魚翔淺底、百舸爭流、岸芷汀蘭的壯美大河!

高平戰役結束后,柴榮要解決國內軍閥割據、國土四分五裂的局面,他要儘快光復大唐全盛時期的國家版圖,開創一個屬於後周的太平盛世!

顯德元年(954年)十月,柴榮吸取高平之戰周軍「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教訓,他命令趙匡胤廣募天下壯士「選取優者為殿前諸班」,組建和訓練新式禁軍,將禁軍打造為一支威震鄰國的強大軍隊。

顯德二年(955年)三月,柴榮先派士兵及民夫疏通浚深州和冀州之間的胡盧河,又在胡盧河渡口地帶李晏口吃建設城壘,派後周重兵戍守。

同年四月,為了得到征服天下,統一國家的策略,柴榮令近臣二十餘人,各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各一首,柴榮親覽之。並採納王朴的「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的建議,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戰略。

戰略方針制定后,柴榮開始實施征服天下,統一國家的計劃!

顯德二年(955年),柴榮派向訓(向拱)、王景後周軍將領率軍西征后蜀,同時收復秦、鳳、成、階四州。

同年七月,向訓等被阻於鳳州,戰事陷於僵局,而西征之師的軍需供應不繼,宰臣執意請求罷兵。

柴榮派趙匡胤作為特使前往秦州前線視察戰局,趙匡胤返回后,認為定能獲勝,從而堅定了柴榮的攻討之志。

同年閏九月,周軍大破后蜀,秦、成、階三州相繼歸附。

同年十一月,攻克鳳州,盡復四州之地。

西征戰役勝利結束后,柴榮馬上發兵淮南,開始征服江淮及江南地區!

顯德二年(955年)十一月,柴榮準備親征南唐,先派李谷統領韓令坤等十二位將軍出征???。

同時,後周朝廷下詔要求吳越王錢弘俶出兵常州,協同後周軍作戰,以牽制南唐軍力。

次年,後周朝廷因不贊同李谷持重的策略,改命李重進為淮南道行營指揮使,領趙匡胤等後周將領帶部隊主動出擊江淮!

不久,後周軍取得正陽(今安徽潁上西南)之戰的勝利,攻取了南唐的滁(今安徽滁縣)、揚(今江蘇揚州)、泰(今屬江蘇)、光(今河南潢川)、舒(今安徽潛山)等州。

后因江淮雨季來臨,柴榮留李重進軍繼續圍攻壽州(今安徽壽縣),自己則班師回京。

同年五月,柴榮徵集工匠「於大梁城西汴水側造戰艦數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戰。數月之後,縱橫出沒,殆絕唐兵」。

顯德四年(957年)二月,因南唐援軍抵達、周軍不利,於是柴榮再度帶領禁軍精銳部隊南征!

後周禁軍達到江淮后,馬上對唐軍展開戰役,不久後周禁軍大敗南唐援軍於紫金山寨,消滅唐軍四萬人,繳獲船艦數百艘及眾多錢、帛、器械。

同年三月,壽州唐軍守軍彈盡糧絕,他們向周軍投降,隨後柴榮從下蔡返回京城。

同年十一月,柴榮親率諸軍第三次征南唐,攻佔濠州(今安徽鳳陽西北),大敗唐軍於渦口,後周軍一鼓作氣,向東橫掃沿淮城柵,所向披靡。

同年十二月,泗州(今安徽泗縣東南)守將舉城投降後周軍,柴榮親率水陸大軍東下,得唐軍艦船三百餘艘,加之周軍數百艘艦船,水陸俱奔,所向皆捷,連降濠州、漣水、亳州等南唐之地。

顯德五年(958年)正月,柴榮親自率軍攻克楚州(今江蘇淮安)。

同年二月,後周軍再破揚州,繼續擴大戰果。

同年三月,柴榮領軍前往泰州、廣陵、迎鑾江口,大敗唐軍。

南唐元宗李璟遣使求和,進獻貢品,被迫獻上四州之地,畫江為界,每年進獻貢物十萬,以求罷兵。

至此,淮南之戰結束。

柴榮悉平江北的淮南之地,得州十四、縣六十;李璟去帝號,只稱「江南國主」。

同年四月,柴榮從揚州返回京城。

柴榮三次南征,不但使南唐俯首就範,而且震懾了南方各割據勢力,為之後的北伐掃除了後顧之憂。

顯德六年(959年)四月,柴榮親率諸軍北伐遼國,取道滄州(今屬河北)北上,率步騎數萬直入遼境。

後周軍到達寧州時,遼寧州刺史王洪以城降後周。

之後,柴榮領兵水陸俱下,至益津關(位於今河北霸州境內),守將終廷暉舉城投降。

後周軍到達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城西南),守將姚內斌以城降,遼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刺史劉楚信舉州投降。

同年五月,瀛州(今河北河間)刺史高彥暉以本城歸順。義武節度使孫行友攻克易州(今河北易縣),擒獲遼易州刺史李在欽。

同年同月,以瓦橋關設置雄州(今河北雄縣即瓦橋關)、益津關設置霸州。後周軍先鋒都指揮使張藏英在瓦橋關北破遼騎兵數百人,攻下固安縣。

這次出師,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

同年五月丙午日,柴榮大會諸將,準備乘勝奪取幽州(今北京市),諸將均認為不可,柴榮不聽。

夜間,柴榮突患疾病,後周軍只得從雄州回師京城。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後周昭義節度使李筠攻克北漢遼州,擒獲其刺史張丕旦。

同年同月,柴榮回到汴京開封,柴榮回朝後,他馬上解除張永德殿前都點檢職務,命趙匡胤接任這個職位,並封長子柴宗訓為梁王,準備讓柴宗訓繼承帝位。

同年六月十九日(7月27日),柴榮因病在開封萬歲殿駕崩,終年三十九歲,他在位六年。

同年八月,謚號睿武孝文皇帝,廟號世宗。

同年十一月,柴榮葬於新鄭陵上村的慶陵。

就這樣柴榮「壯志未酬身先死,偉業剛展魂歸兮」,後周舉國為他流淚惋惜!

柴宗訓正式即位時他僅7歲,後周沿用」顯德」年號,由符太后垂簾聽政,由宰相范質、王溥等主持軍國大事,重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

在這些輔佐大臣里,只有趙匡胤一人出身行伍,手握兵權,其他人都是只會玩心眼的文人,柴榮的這種安排,一開始就讓趙匡胤陷入朝廷文武百官的讒言暗箭的圍攻之中!

.....

趙匡胤祖籍涿郡(在北京市房山區以南,今河北省涿州市),於後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東關),小名香孩兒?。

趙匡胤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在唐朝官至幽都(今北京)縣令;曾祖趙珽,於唐朝任御史中丞;祖父趙敬,歷任營、薊、涿三州刺史。

趙匡胤為趙弘殷(后封宋宣祖)次子,長兄趙匡濟早夭,母親為杜氏(后封昭憲太后)。

後漢初年,趙匡胤遊歷四方,寓居襄陽的一座寺廟,得到一個精通數術的老和尚的勸導,他開始往北出發尋求幸運之神!

乾祐元年(948年),趙匡胤投身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隨郭威征討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叛亂,屢立戰功。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補任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使。

廣順三年(953年),郭威養子柴榮(後周世宗)為開封府尹,趙匡胤轉為開封府馬直軍使。

顯德元年(954年),柴榮即位,擢升趙匡胤執掌禁軍。

同年,北漢、契丹聯軍入侵,柴榮御駕親征,在澤州高平之南的巴公原(今山西晉城巴公鎮)與北漢軍遭遇。

大戰展開時,後周軍右軍樊愛能、何徽部不戰遁潰,局勢十分危急。

在此關頭,趙匡胤振臂高呼:「主上面臨險境,我等當拚死一戰!」,又請禁軍大將張永德率弓箭手搶佔左邊高地。

後周軍將領趙、張二人各率精兵兩千,左右夾擊北漢軍,以死拼殺,加上柴榮親臨督戰,士氣大振,最終大破北漢軍!

趙匡胤隨軍乘勝攻北漢都城太原,焚燒城門,左臂被流箭射中,柴榮制止他再攻城。

回師后,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今廣西來賓東南,時為南漢轄地)刺史,雖是加銜,但已屬中高級將領。

同年十月,趙匡胤又升領永州(今湖南永州,時為武平軍轄地)防禦使。

趙匡胤作為殿前司副長官,參與柴榮對殿前司的整頓,組建新的殿前司所屬諸班直及龍捷(馬軍)、虎捷(步軍)、鐵騎、控鶴等諸禁軍,殿前司所屬禁軍遂成為後周最精銳的軍隊。殿前司地位雖低於統轄大部分禁軍的侍衛親軍司,但它所統轄的禁軍是皇帝的親衛軍,趙匡胤成為柴榮的親信將領之一。

顯德三年(956年)春,趙匡胤跟隨柴榮征伐淮南,首戰便在渦口(今安徽懷遠東北)打敗南唐軍萬餘人,斬殺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等人。

南唐奉化軍節度使皇甫暉、常州團練使姚鳳率領號稱十五萬的軍隊,駐紮在清流關(今安徽滁州西郊關山中段),趙匡胤率軍將其擊敗。

隨後,趙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暉請佈陣決勝,趙匡胤笑着同意。

皇甫暉擺好陣式出戰,趙匡胤抱着馬脖子直衝南唐陣內,砍中皇甫暉的腦袋,將其與姚鳳一同擒獲。

不久,定武軍節度使韓令坤攻下揚州,南唐軍又來爭奪,韓令坤主張退兵,柴榮命令趙匡胤率兵二千趕往六合。

趙匡胤下令說:「揚州兵敢有過六合的,砍斷他們的腳。」

這樣韓令坤才下決心固守揚州。

不久,趙匡胤在六合東面打敗南唐齊王李景達,斬殺一萬多人。

南征大軍回師后,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不久又被加授為定國軍節度使。

顯德四年(957年)春,趙匡胤跟隨柴榮出征壽春,攻克連珠寨,乘勢攻下壽州。

回師后,柴榮又拜他為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太保,仍任殿前都指揮使。

此年冬,趙匡胤跟隨柴榮征伐濠州、泗州,充當前鋒。

此時,南唐在十八里灘紮寨,柴榮剛剛商議用駱駝擺渡軍隊時,而趙匡胤已率先單騎橫渡而過,他的部下騎兵也緊隨他渡過了河,因而攻破南唐軍寨,同時,後周軍用繳獲的南唐戰艦乘勝攻克泗州。

不久南唐在清口駐軍,趙匡胤隨柴榮兩翼分兵沿淮河東下,連夜追到山陽,擒獲南唐都應援使陳承昭,次年正月攻下楚州。

隨後,柴榮南下揚州,趙匡胤乘勝在迎鑾江口、瓜步(今江蘇揚州南)連破南唐軍。

此後,南唐被迫求和,割江北與後周,柴榮罷兵北歸。

趙匡胤在此役中奮勇作戰,於五月移領忠武軍節度使。

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北伐,趙匡胤擔任水陸都部署。到達莫州,先到瓦橋關,守將姚內斌投降;又打退幾千名契丹騎兵,關南平定。

柴榮在行軍路上,審閱各地所上文書,得到一隻皮口袋,袋中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面寫着「點檢作天子」,柴榮感到這件事十分奇怪。

當時張永德任殿前都點檢,柴榮卧病回京,命趙匡胤任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以接替張永德。

同年,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柴宗訓(後周恭帝)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後周朝廷風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宰相范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

正月初二,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

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帝,然後再出發北征」。

不久,出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被這些言論煽動起來!

次日,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讓他們將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然後眾將士拜於庭下,擁立趙匡胤為皇帝。

眾將士接受並圓滿完成這個儀式,然後,全軍將士跪在趙匡胤面前,呼喊萬歲!

這個聲音很大,在幾裏外的人都能聽到!

被黃袍加身後,趙匡胤裝出一副被迫和不情願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將士們一齊高喊「惟命是聽」!

於是,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后,不得驚犯太后和主上,不得侵凌公卿,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令者族誅。」

諸將士都應聲高喊「諾」。

於是,趙匡胤馬上率兵變部隊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他們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趙匡胤兵變成功后,他們便打開城門接應趙匡胤的部隊。

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促間想率兵抵抗趙匡胤的軍隊,但他還沒有召集軍隊,就他被軍校王彥升殺死。

於是,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整個都城開封!

這時,范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倉促遣將抵抗變軍,大呼上了趙匡胤的大當,但一切都已無法挽回,他們只得率百官聽命於趙匡胤。

隨後,朝廷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佈柴宗訓禪位。

同年正月四日,趙匡胤在開封崇元殿正式登皇帝位,時年三十四歲?。

之後,趙匡胤朝廷下詔改封柴宗訓為鄭王。

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仍定都開封,改元「建隆」,史稱「宋朝」「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的生辰(二月十六日)被定為「長春節」(開寶九年趙匡胤去世后,該節廢止)。

一次大規模的朝代更迭就這樣風雨突變般地完成了!

從此趙匡胤依靠深厚華夏文治武功的深厚底蘊,開始大宋皇朝的太平盛世及人間繁華!

從此,華夏大地結束了唐朝末年內亂以來,八十多年的悲慘亂世,迎來了大統一,大發展,令華人為之驕傲的,充滿華光異彩的夢幻大宋!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幽玄輪迴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幽玄輪迴劫
上一章下一章

第149章 柴榮英年逝,兵變立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