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北方商路

第二百二十章 北方商路

盛夏時節,孫暠的府邸室內卻是難得的冰涼。

大戶人家,基本都會有冰窖,冬季命人去采冰放入其中貯存,到盛夏的時候拿出來降溫……

當然,江南是沒這福氣了。

不少地方別說冰,雪都未必能看到幾場。

「硝石製冰之法,的確神奇。」張瀅挺著大肚子,這樣的清涼環境讓她鬆了口氣。

「夫君今年初,命人挖了冰窖,一開始奴家還覺得有些疑惑。」大喬笑道。

江南這地方,有冰窖也沒有冰可以存放。

結果孫暠當場表演點水成冰,震驚全家。

主要是孫暠表示,這一手誰都能學,不需要仙人傳承。

家裏有冰窖是好事,早上買的好肉,放進冰窖裏面,晚上取出來烹飪正好。

尤其孫暠挑嘴,對菜色的品質要求高,好在對食材類型要求不高,那就是小問題。

「夫君如何知道,這硝石可以製冰的?」小喬來到孫暠身邊。

「偶然得知的一件事,據說是道士煉丹的過程中發現的。只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沒有傳開。」孫暠隨口說道。

實際上這個技術,是他『看』來的。

頓了頓,繼續說道:「只是這手段,頗有『仙法』的感覺。怕是發現的人,是拿它去裝神弄鬼了,根本沒有傳出去,以至於知道的人很少。」

不如說,不少新的技術,出於私心和『傳男不傳女』的思想,最後失傳的。

傳出去除了換點名聲,還真沒什麼實際好處。

別人隨意盜版,發明人連維權的條件都沒有。

只是要推出『專利』這玩意,孫暠也覺得是痴人說夢。

有人在揚州申請專利,結果有人拿着這個專利去涼州申請,怎麼處理?

兩地交流一次,怎麼都要一個月,一個月的時間差,專利辦下來了,到時候要審核誰才是真的申請者,又要一大堆人力物力。

換言之,技術革新到頭來還是要官府帶頭,設置一個科研點,然後把研究出來的技術進行試點推廣,最後在全面推廣。

麻煩是麻煩一些,卻已經是最穩妥的辦法。

「那夫君是打算推廣這個技術了?」蔡氏出面,哪怕她覺得不太可能。

畢竟這個技術掌握在手裏的話,那可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江南氣候悶熱,食材變質快,可沒有冰窖沒辦法保鮮是個問題。

更別說到了盛夏,天氣越來越熱,家裏無冰可用,只是依靠蒲扇沒用啊!

扇出來的風,都得是熱的!

「當然!」孫暠理所當然的說道,「很多人不想要來南方居住,不僅是這邊蠻荒,更多是夏季太炎熱,同時還有濕氣重。這些問題只要能解決,那麼這邊那麼多的土地,為什麼不來這邊?」

畢竟當二代三代容易,當一代卻要冒着風險。

尤其南方蠻荒,一個不小心被毒蛇咬了或者被野豬拱了,那自己這條命就太廉價了。

可沒有人口填充江南,那麼這邊一輩子也得不到發展。

畢竟也沒有外界的壓力,逼迫百姓搬到南方這邊居住。

早幾年還好,因為黃巾之亂,再加上後來的中原大戰,導致大量百姓南下。

如二張,劉曄魯肅,還有徐盛步騭,甚至是太史慈這樣的人才,才能出現在江東。

只是如今江東安靖,尤其江北也逐漸安靖,甚至有人已經打算回鄉。

對於他們來說,江東到底不是他們的家,大概也沒想過在這裏紮根下來。

怎麼把人留下來,這也是孫暠真正需要關注的。至於戰場上的問題,在入秋以前可以先放一放。

說起來,前兩天收到朝廷的旨意,讓他平定山越。

哈,還需要你說,老子一直就在做!

黃蓋負責鎮守會稽,那可不是傻愣愣什麼都不做的。

從駐紮開始,開春入秋都會尋找山越部族的位置。

好說話的就招攬過來,幫忙把百姓搬遷到山下居住。

這兩年下來,會稽郡又多了三個『縣』,百姓幾乎都是原本的山越。

也因為有這三個縣作為前線,不僅方便補給,也方便防備其他山越部族下山襲擾。

只是黃蓋在會稽的戰績,孫暠沒時間上報朝廷罷了,畢竟江東是他的地盤,開發和保護自己的地盤,乃職責所在。

話說回來,蔡氏不知道孫暠的想法,只是確認孫暠的確要把硝石製冰的技術推廣出去,多少有些遺憾。

可自己只是侍妾,正妻都還沒說什麼,自己也不好說什麼。

少不得偷偷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只希望它能爭氣一些,有了個孩子,自己的地位更加穩固不說,也能多一些話語權。

還要趕早,二十五歲之後,人老色衰了,孫暠對自己沒興趣,從此不再過來也是有可能的。

就聽說不少嬪妃,帝皇貪色去過幾次,後來就沒有在臨幸過的。

可身為妃嬪,也不能改嫁,一輩子常住深宮之中,鬱鬱寡歡的,結果老得更快。

可人越老,皇帝越不喜歡過來,最後瘋瘋癲癲去了冷宮。

反正,蔡氏絕對不希望自己是這樣!

沒過幾天,江東這邊,各縣就開始推廣硝石製冰的法子。

百姓看着硝石粉末進入水中,到一盆水逐漸成冰,大部分都驚呼起來。

尤其在聽說,把水曬乾,把硝石曬出來,還能反覆使用的時候,就更加激動。

不少商人就打算囤硝石,誰知道官府已經出面,按照平價出售硝石。

這讓那些打算囤積居奇的商人,只能望而興嘆。

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那些北方過來的百姓,江南的夏季真的要他們的老命。

可有了製冰的技術,發現江南也不是那麼難熬。

既然這邊更安全,更繁榮,留下來也沒什麼。

不少人心中,甚至已經有了紮根江南的想法。

此刻的孫暠,關注點已經轉移到了別的地方。

北上是商船隊回來了,是江南商行的商隊。

目前這個商行是楊易管轄,孫靜監督。當然呂熾的人,也在暗中監管。

「主公,前往幽州的商隊,已經成功返航。這一路雖然有些波折,好在沒有死人。」楊易就這次的航行進行彙報。

畢竟是沿着近海航行,只是船本身不是海船,遇到大風大雨還是會有風險。

靠岸的時候,也有可能會有地方士卒過來找茬。

就這樣一路顛簸到幽州,把一船貨物全部賣出去,同時採購了大量的戰馬回來。

船身有些損傷,需要修補,也有人受傷,好在沒人死亡。

反過來,正因為經歷過一次長途航行,這些船員累積了一些經驗,下次會更順利。

「買了不少馬匹,具體是多少?價格如何?」孫暠詢問。

其實比起打通商路這件事,把航路探索出來才是最重要的。

不過戰馬都買回來了,自然需要問一問。

「這次回來,買了五百匹戰馬,價格方面比主公的報價,要低兩成。」楊易小心的回道。

在他看來,江南這邊的戰馬交易,就是孫暠用於賺外快的手段。

畢竟這錢左手轉右手,公款就成了私人收入。

兩成的價格不是很明顯,沒必要專門從幽州買馬。

「嗯,以後加大船隊規模的同時,馬匹的買賣也要上心一些。輕騎兵用馬,以後就從幽州那邊採購!」沒想到的是,孫暠在聽了楊易的彙報后,當即拍板。

------題外話------

古代搞專利法桉很麻煩,主要問題就是通信。有人在這裏盜用別人的專利,可本人不知道,那自然也無法維權。除非無限期追朔,你用了多少年牟利多少,一股腦全部賠償什麼的。只是就專利本身是誰發明的這個問題,又是各種扯澹。

不是經常被人調侃么,我們國家從0到1很難,從1到99卻很快。

我盜用一個技術,然後改良了一兩代成為我的技術,那麼最先發明的如何證明,對方是盜用自己的技術?

折中的辦法,就是國家研究,然後向地方推廣。地方根據這些技術進行改良的,可以報備給國家,國家來給予賞賜。

然後大概五年左右,把最新一批的技術又推廣下去……

顯然,這又要用到國家財政收入。

可不搞,大家捂著技術不推廣,又是個問題。多少好技術,發明了,卻沒有能傳承下去,對華夏來說是多麼嚴重的損失。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孫吳我做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孫吳我做主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章 北方商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