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睚眥必報

第三百三十七章 睚眥必報

大唐終究還是得要臉的,李世民只能悻悻然放棄這白手起家的好法子。

富甲一方的財富眼睜睜看它熘走,心痛得無法呼吸。

好在這也只是拋磚引玉,真正的話題在後頭。

「魏徵、楊師道、馬周、崔仁師等人,輪番勸諫,朕頭都大了。雖然朕亦想泰山封禪,卻也知道,你的用意不止如此。」

封禪泰山,代表着帝王成就了一番了不起的功績,可以告慰上天了。

無論是孩童或是帝王,誰不願意得到最高的榮譽,聽到最動聽的讚美呢?

柴令武應道:「陛下自登基以來,雖有巡幸之事,卻時日不久、動靜不大,魑魅魍魎隱匿甚深。陛下武能上馬治軍,文能下馬安邦,若不給他們一點機會,只怕會潛匿到子孫時爆發。」

李世民的人品如何且不說,文治武功確實算在整個歷史中都是拔尖的,他坐鎮長安城,周邊自然起不了大波瀾。

這也是無數家族用滾滾人頭總結出現的教訓。

九成宮,阿史那結社爾挾持阿史那賀羅鶻,以四十餘人星夜犯駕,為折衝都尉孫武開所敗,逃至渭水被捕,斬首。

阿史那賀羅鶻本應處死,念其父突利可汗阿史那什缽必對大唐有功,只是流徙嶺南。

因為此桉,長安、岐州兩地,人頭滾滾,因此喪生逾千,發配為奴、流徙邊疆者過萬。

就這,還得感謝天恩浩蕩了,李世民若是放開手宰割,至少得弄死萬人。

連頭號噴子魏徵都沒勸諫,其他人更是噤若寒蟬了。

冤嗎?

單獨一兩個人出現在九成宮,神仙也無法掌控;

四十餘人,在這個相對守土觀念強、人員流動性不足的時代,是一股很醒目的力量,你要說沒人為他們提供便利,豬都能笑出聲。

就連岐州衙門,都差點遭了池魚之殃,幸虧刺史是被第四次罷相、左遷到岐州的宋國公蕭瑀,在皇帝面前微有薄面,才解了此厄。

李世民不動,一些勢力自然更不敢動。

但是,矛盾一如大禹治水,堵不如疏,不拿出點勇氣做事,將一如後世的地上懸河,越壘越高,誰也不知道啥時候就成災了。

「吐蕃向大唐稱臣,以大論噶爾·東贊次子噶爾·欽陵贊卓為質子,本是你鴻臚寺分內之事,為何要托張阿難帶口信給朕,堅決不贊同他在國子監入讀後進入質子宿衛?」

李世民大惑不解。

柴令武居長安之遠,自不可能與噶爾氏有什麼過節,斷然不會有私心雜念。

只能說,柴令武對這個噶爾氏,太過於重視了。

「噶爾氏一門三傑,噶爾·東贊善協調、謀划,長子噶爾·贊悉若多布精擅內政,次子噶爾·欽陵贊卓則是天生將才啊!」

「據銀生州烏蠻傳回的消息,噶爾·欽陵贊卓年幼時對戰陣就有一些獨特的見解,臣估計,待他綻放光芒時,縱然不及陛下,亦相距不遠。」

「如此將才,若不能為大唐所用,對大唐衛府體系了解越多,日後的威脅越大。」

銀生州的長史茶,這時候可以勉強用來解釋一波。

如果大唐是弱國,自當無所不用其極,保證讓噶爾·欽陵贊卓豎着進長安、橫著回吐蕃。

但是,眼下有大唐是天下霸主,自然得拿出相應的氣度,好歹得保證質子的安全吧。

所以,唯有讓噶爾·欽陵贊卓遊離在宿衛之外,讓他不得覷衛府虛實,才是最合適的做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貞觀泥石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貞觀泥石流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七章 睚眥必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