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談:防止孩子走極端

第二十七談:防止孩子走極端

16歲的花季,原本該是最純真、最爛漫的時刻,兩名初二年級的女生卻在花樣年華留下遺書,將雙手緊緊地相互綁在一起,跳進了城郊的水庫……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逝去的兩個女孩都是學校的尖子班學生,其中一個女孩學習成績拔尖,還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父母的掌上明珠。她們對人世間的毫不留念,讓人們感到震驚、感到惋惜,究竟是什麼讓孩子走上了絕路。其中的一位學生在遺書中說,這些年來每次回家父母都要逼問她的成績。她這次月考的成績比上次降了兩名,父母詢問時的眼神讓她感到絕望。父母對她的期望太高了,她不敢面對父母,也不敢面對自己。

如果僅僅是父母一個眼神就讓孩子絕望,那麼一句話就讓孩子跳樓的事也曾在某重點中學發生過,跳樓的孩子同樣是一個優秀尖子生,因為上網,母親批評了他一句,承受不住便爬上二十層的高樓縱身一躍。

我在工讀學校當校長的時候,一個剛入學的新生在她的作文里這樣寫道:我需要一根繩子,我要用它來上吊。沒有人在乎我,沒有人理解我,沒有人幫助我。為什麼我真心地對待別人卻總是得不到回報,為什麼我把心裡話告訴別人,反而被別人出賣,就連我最親愛的媽媽,在我最需要的時候,也總是換來她冷漠的眼神。無助的我,多麼需要那根繩子,或許只有這樣我才能忘記煩惱。

生命的花蕾如此脆弱,據不完全統計,每年都有未成年人自殺的案件,這不是個例。

加強對孩子心理危機的干預,已不再是個理論領域的課題,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起跑線上的人才競爭,給我們的社會幹預機制的建立,和對孩子心理援助都帶來新的課題。

不知道我們許多家長想過沒有,家庭環境好了,生活條件改善了,學習條件優越了,可給孩子帶來的是什麼呢?從普遍現象來看,孩子交往面窄了,生存和競爭的壓力大了,從一懂事開始,父母就給他們製造了一個生活的「籠子」,在一定層面上剝奪了這些小鳥的自由。孩子活得很累,因為父母的希望,學校的課業負擔,全部壓在他們稚嫩的肩膀。

有一位家長曾經告訴我,現在就是給一個市長讓我當,也沒有意思。只有孩子成功了,才是我人生的成功。成功是延續的,父母不成功,但是期望孩子能成功。父母已經失敗,不能允許孩子再失敗。有這種想法的不在少數,可是誰能說這種想法有錯?

有人統計過,成人的工作量遠遠無法與一個高三的孩子相比。曾經某城市做過一項調查,進入初中以後,孩子的每天睡眠時間不足十小時,進入高中以後,孩子的平均睡眠時間不足八小時。97%的學生在高考第二天最希望乾的事就是:好好睡上三天,再痛痛快快地玩上三天。

在當年作者上班的路上,分別路過三個重點中小學,每到上下班時分,總是擠得水泄不通,全是接送孩子的家長。家長們怕,一怕交通不安全,二怕孩子遇上壞人,三怕孩子不能及時回家,影響課業……這就讓我想到了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是多麼的脆弱。

在未成年人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所面臨的是標準的兩點一線,出了家門進校門,出了校門進家門,除了吃飯、上課、做作業、補課、睡覺,父母和家庭還允許他們幹什麼?完全是一個與世隔絕的成長閉環。

根據作者調查,未成年人中出現的心理危機現象主要有:

1、性格孤傲、自閉。

前面作者說到女孩父母在女兒走上絕路之後深深自責自己「望女成鳳」期望太高,他們希望孩子能出人頭地,讀書幾乎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將來讀大學有個好工作。為了能讓女兒有個好的上學條件,家庭想盡了一切辦法,包括托關係花錢「擇校」,放著自己的家不住,去在學校門口的小區「租房並陪讀」,給孩子請了三個「一對一」家教,每天都給女兒加餐補充營養……這位母親哭訴,每年投入好幾萬,別無所求,只希望女兒能拿出更好的成績來回報他們。

她每次都把孩子的成績用本子記錄下來,為避免孩子與網路和不良少年接近,父母堅持上學放學都去接送,結果創造的條件越優越,孩子的壓力越大,最終承受不住。

女兒失蹤后,父母在孩子的日記里發現了一些很古怪的話語,「我不是地球人,我想到外星上去,自由自在的生活。」對這些學習特別好的孩子來說,家庭的「隔離政策」,使他們極為痛苦和自閉,作者曾收集了一些學生的座右銘,從中可窺一斑,如「孤芳自賞」、「吾心只有月與筆共知」、「沉默是金」、「要做火山則首先選擇沉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面壁十年」、「強者用痛苦折磨別人,弱者用痛苦折磨自己」等等。

心理分析:未成年人的自制能力非常差,模仿能力很強,兩個孩子自縛雙手跳入水庫中自殺,依稀可在某些錄像、遊戲里找到此類情節的影子。

曾在師範當過多年心理教師的實驗中學吳副校長說,我們有些家庭當孩子達不到期望值時,會認為整個家庭都完了。而且還把這些壓力設法讓孩子銘記在心,使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成績來報答父母。一旦成績波動,就使他們心裡感到深深的愧疚與自責。兩個孩子家庭條件如此優越,而且學習成績如此之好,按理應該是其他學生所不能比擬的,恰恰相反,父母創造的條件越好,對她們的壓力就越大,每次考試成績都要保證不下滑,因為稍有下滑,父母就會在無形中施加壓力,比如隨時嘮叨成績下滑怎麼對得起父母的一片苦心等等。處在這個時期的學生很容易在心裡反感父母的行為,而對此又無可奈何。因此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應該適當。

2、意志品質的缺陷。

溫室里長大的孩子,自身就缺少「抗倒伏」能力,如果父母和家庭再刻意地往這個方向培養。長成的只能是豆芽。

作者曾經親耳聽到一位母親這樣教育孩子:你只要把學習搞好,家裡油瓶倒了都不需要你去扶。還有一次看到一位父親去接女兒放學,一看女兒在班級里打掃衛生,他奪過掃把對女兒說,你站一邊去,我來替你們打掃。

這樣驕縱孩子,帶來的傷害同樣不小。比如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尊重,斤斤計較,凡事愛走極端,動輒就向父母發脾氣,因為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模式,在這個家庭,完全不需要自立自強,一切都有父母和家庭呢。

自古紈絝少偉男。對於父母來說,磨礪成人。既要約束孩子的行為,又不要過於放縱和溺愛,這樣才能讓孩子在學習與心理上都正常地成才。

心理分析:父母過分關心,是導致悲劇的主要原因。

針對此事,作者曾請教了某高級心理諮詢師劉教授,劉老師說,未成年人因生活沒有完全獨立,從行為習慣到生活習慣,主要還是依靠家長,所以家庭的行為教育和習慣教育,要張弛有度。家長關心孩子到位,有一個標準,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即可;而家庭應該創造更多的條件,讓孩子能自然生長。未成年人正處於青春期,心理還不成熟,很多時候不知道用什麼辦法來解決成長中出現的問題,更不知道怎樣才能從困境中走出來。

父母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就彰顯出來了,一是做好適度的引導,幫助他們分析利弊,多給他們一些建議;二是多多關心,特別注意跟蹤後續效果,與學校保持一個通暢的溝通渠道;三是創造一個寬鬆、舒適的成長環境,所有對孩子的幫助,只建立在父母的範圍內,不為外界影響和左右自己的判斷。

3、心理承受和調節能力差。

未成年人面對挫折與失敗,自我調節能力差。如果父母和家庭忽視這一點,當孩子的心理

問題積攢到一定程度,再也承受不了這種壓力時,就會爆發,就會選擇極端與絕境。

而解決這種悲劇的唯一正確的渠道,父母和家庭就要學會疏導,建立起孩子通暢的對話渠道。

傾訴是人的天性,傾聽是人的美德。如果孩子心裡有話不想和父母說,那就是到了比較危險的境地了。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問題少年和失足少年,都是從「心中的話對誰也不想說,對誰也不敢說,想說也無處說」開始。在出現成長中的尖銳矛盾時,如果家庭和父母都關閉了疏通渠道,他們只能憋在肚子里,最容易通過極端的方式去一了百了。

與孩子正確地溝通,也是父母與家庭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我們有句話叫做「蹲下來與你的孩子談話」。一定要以平等的身份經常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溫柔地提出問題,共同參與討論,這樣才能打開孩子的心扉,千萬不要以一個家長的身份站在高高的位置上,與孩子對話,甚至是訓斥,否則,後果也不堪設想。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最後的工讀學校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最後的工讀學校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十七談:防止孩子走極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