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薦官制小議(二)

第一百二十章:薦官制小議(二)

「以臣之見,科舉代替舉薦,不可謂不好,但……影響太大,尤其是對地方各州以及天下士族,臣以為當從長計議。」

在一陣寂靜過後,盧植委婉而凝重地說出了他的看法。

「太師誤會了。」劉辯笑着解釋道:「我只是見聊到這,說說我的想法,順便想聽聽幾位卿的看法。」

聽到這話,盧植與羊續幾人稍稍鬆了口氣,旋即,他們陷入了沉思。

以科舉取代舉孝廉,毫無疑問是徹底顛覆了當前薦官體系,剝奪了天下士族的特權,相當於是在皇權與士族的抗衡中來了一招釜底抽薪,直接把士族與皇權對峙的底氣給瓦解了,由此不難想像這是一件足以令天下震動的大事,比殺袁紹還要嚴重。

畢竟殺袁紹充其量只是削弱袁氏,而科舉制卻是掘了天下士族的根基,兩者豈可同日而語?

但盧植與羊續作為朝中重臣,優先考慮的並非此事對士族階級的損害,而是是否有利於國家。

因此,羊續率先提出了一個較有針對性的提問:「孝廉薦官,首重德行,而臣聞陛下所言科舉選才,似乎是偏重才學,先不說天下士族是否贊同,陛下頒佈此令,臣恐日後天下士人重才而不懷德……」

不愧是羊續!

劉辯心中暗贊,讚歎羊續一眼就看出了科舉制的弊端。

你說當前漢朝的孝廉制不好吧,但正是因為孝廉制,天下才形成了『先養名、再做官』的風氣,除了一小撮人,大部分人做官倒也確實是為了施展抱負、造福天下,而等到科舉制出現時,士族失去了薦官的特權,各種各樣的人削尖了腦袋往官場里鑽,且因此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醜態,比如賄賂考官、考場舞弊,甚至於有人做官就是為了斂財,貪官污吏相較漢朝不知翻了幾倍。

但無奈,一個強大而穩定的國家,勢必要有一個中央集權的官廷,以便從國家層面制定各項國策,而收回各地方士族薦官的特權,無疑是中央官庭的極大加強,是對皇權的極大加強。

「這就需要朝廷的引導與監督。」劉辯回答道。

聽到這話,羊續也就猜到劉辯對此也沒什麼好辦法,遂不再開口,只是皺着眉頭權衡利害。

從旁,盧植在權衡利弊后亦說道:「孝廉薦官,與陛下所言科舉制,在臣看來皆有利弊,就臣所持立處而言,臣贊同科舉制,但臣還是那句話,此事需徐徐圖之,決不可操之過急,否則……恐引起天下大亂。」

劉辯笑着說道:「我明白,是故我才說只有這麼一個想法,倒也沒想過立刻推行科舉制,幾位卿能站在國家的立場,為國考慮,我深感欣慰。」

「陛下過贊了。」盧植、羊續幾人謙遜道。

待君臣幾人又交換了一番意見后,盧植幾人便起身告辭。

離開前,劉辯特地囑咐他們道:「此事事關重大,幾位卿切莫聲張。」

盧植、羊續、曹嵩、崔烈幾人自然知曉利害,連聲答應。

目視着幾人離開,劉辯仍坐在位上,思忖著推動科舉制的想法。

想要推動科舉制,終結士族、豪族壟斷做官之路的現象,光靠天子強行推動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結合國情,這所謂的國情,即是使百姓開智,使寒門、小地主階級積極參與到做官的途徑中。

要促成這一點,那就勢必要先打破士族對知識的壟斷,令大多數天下人都有接觸到知識的機會。

問題是,現如今的知識——或者說充當知識載體的書籍,那是非常昂貴的,畢竟那些書籍、書冊都是人工抄錄、刻寫的嘛,別說普通平民,哪怕是家境稍微差一點的寒門子弟,也未必能接觸地到。

印刷!

劉辯腦海中頓時浮現一個辭彙。

不錯,印刷,把作為知識載體的書籍變成白菜價,天下士族就無法再壟斷知識,而漢宮內的東觀,有着整個天下最齊全的書籍與書冊,欠缺的只是印刷技術。

不過,這難得倒少府么?

問題是,當前朝中的少府,劉辯記得似乎是個士人。

叫什麼來着?

「名叫陰修。」

見劉辯問及,張讓恭聲回答。

可能是見新君仍沒什麼印象,他又補充了一句:「此人之前任潁川太守,與潁川荀氏交往甚密。」

「哦。」劉辯恍然大悟。

原來就是舉薦了鍾繇、荀彧、荀攸、郭圖幾人的那位潁川太守。

想到這裏,他又問道:「少府下屬,有宮內宦官擅長打造器物的么?」

張讓心中微動,低聲說道:「掖庭令畢嵐、鈎盾令宋典,皆深諳打造器物。」

劉辯思忖一下道:「叫畢嵐來見我。」

「是。」

張讓領命,立刻吩咐小宦官去招畢嵐。

不多時,畢嵐匆匆至崇德殿,朝着劉辯躬身大拜:「臣畢嵐拜見陛下。」

劉辯點點頭道:「畢嵐,我要你打造一物。」

「請陛下吩咐。」

見此,劉辯便將印刷之事跟畢嵐說了,而且還是直接跳過雕版印刷,採用活字印刷,畢竟就算是活字印刷術,也不是什麼太有技術含量的事,僅看裕帝在世前叫畢嵐打造的祿蛤蟆、洒水車,尤其是那奢侈至極的四齣文錢,就知道活字印刷術難不倒畢嵐,只要有人為他指點一番即可。

這不,在經過劉辯的簡單解釋后,畢嵐很快就明白了活字印刷術的原理,以及它能帶來的深遠影響,睜大眼睛驚呼道:「此乃奇術也!陛下真乃神人!」

在旁的張讓、趙淳、渠穆三人暗罵畢嵐狡猾,見機獻媚,連忙也附和讚頌:「陛下英明!」

這幾人誇張的讚頌讓劉辯稍感尷尬,咳嗽一聲道:「行了。……畢嵐,此事關係甚大,我交由你去辦,你一來要辦好,二來先不可透露出去,否則唯你是問,明白么?」

畢嵐連忙匍匐於地,恭敬拜道:「承蒙陛下相護,臣等殘缺之人才倖免於難,臣願為陛下肝腦塗地。」

見此,劉辯滿意地點點頭,也不忙勉勵幾句,畫一個大餅:「辦成此事,少不了你功勞。」

畢嵐聞言大喜,又拜了三下這才告辭而去。

見此,劉辯也帶着張讓、趙淳等人離開了崇德殿,只留下渠穆帶着一干小宦官在殿內做清理打掃。

隨後劉辯先是去玉堂殿探望弟弟劉協,順便再拜祭裕帝的靈柩,足足與弟弟劉協聊了一個時辰,這才回到東宮。

此時蔡琰也已從長秋宮回到東宮,見劉辯歸殿,帶着一干宮女上前相迎。

見到蔡琰,劉辯才感覺心中放鬆許多,拉着蔡琰在殿內桌旁坐下,蔡琰也順從地坐在他腿上,反倒是劉辯的雙腿被美人壓得生疼,齜著牙問道:「愛姬是不是又胖了?」

蔡琰又羞又氣,沒好氣地白了一眼劉辯,同時又有些心虛,畢竟最近她確實沒少偷偷吃甜點,忙墊了幾分力,這個小舉動讓劉辯忍不住又要逗逗她。

就在二人溫存之際,趙淳匆匆走入,看到這一幕,眨眨眼歉意道:「打攪陛下與皇后……」

如今的蔡琰已不像當初那樣羞澀,面不改色,很自然地就坐到了旁邊的凳子上。

「有事?」劉辯問趙淳。

趙淳點點頭,走近幾步壓低聲音道:「渠穆來了。」

劉辯恍然,點頭道:「讓他進來。」

聽到這話,蔡琰十分乖巧地到內殿去了。

少頃,渠穆便來到了殿內,在參拜過後,壓低聲音對劉辯道:「適才陛下與張常侍、趙黃門離開后,董重去而復返,借與我交談將一封密信塞於我,叫臣今夜混到北宮,與其相見。」

「通過在玉堂殿的董承?」劉辯輕笑道。

嚴格來說,董重也好、董承也好,都已失去了對南宮的管轄,但因為弘農王劉協在玉堂殿為裕帝守孝,董太后不放心這個小孫子,這才命董重率人護衛左右,對此劉辯也沒有拒絕,反正如今除了玉堂殿,整個南宮都是他的人,也不怕鬧出什麼事來。

「是。」渠穆欠身道。

「欠收拾。」

輕哼一聲,劉辯吩咐渠穆道:「趙淳,待會去跟曹純打聲招呼,放渠穆到北宮去。渠穆,你去看看董重到底想做什麼。」

「可需要臣挑唆一番?」渠穆陰笑道:「若臣能騙董重留下疑似謀反的罪證,陛下就能順理成章殺了他兄弟二人,董太后也無可奈何。」

劉辯思忖一下,搖搖頭道:「殺就算了,兩個有心無膽的傢伙,充其量也就惹人嫌,鬧不出什麼大事,殺了他倆,不止董太後會恨我,我弟劉協也會生疑。再者,萬一老太太受到驚嚇,發生什麼不測,到時候我還要背罵名,這豈非因小失大?索性就將北宮划作老人家的保留地,叫董重、董承伴隨其左右,使她安心。至於你說的挑唆……呵呵,你看着辦吧,拿來嚇唬他一番也好,趁早叫他收了那些不該有的心思,老老實實做他的衛尉。」

「遵命。」渠穆躬身而退。

當夜,就當劉辯摟着蔡琰入眠之際,渠穆獨自一人來到了玉堂殿。

此時董重早已經與董承打過招呼,一見渠穆,董承便叫後者傳上衛士的衣甲,帶着他從玄武門、經復道前往北宮。

如今守衛玄武門的北屯司馬,乃是曹純從羽林右騎提拔的部下,自然不會任由董承自由出入,當即攔下董承。

董承也不懼,瞪着眼睛喝道:「某赴北宮取弘農王所需之物,你敢阻攔,不怕太皇太后怪罪?!」

還別說,新上任的北屯司馬還真不懼,不過鑒於曹純事先已打過招呼,他裝模作樣了一番,最終還是放行了,任由董承帶人過了玄武掖門。

而渠穆也混在董承的隊伍中,出了玄武掖門,在走過一段約一里多長的狹長復道后,路經朱爵司馬把守的北宮南門,抵達北宮境內。

旋即,一路來到永樂宮附近一座小殿。

等到董承與渠穆趕到時,董重、孫璋、段珪、夏惲幾人早已等候多時。

只見董重環視一眼眾人,低聲道:「劉辯小兒欺我太甚,削我權柄,奈何太皇太后不願相助,不知諸位有何良策?」

見孫璋、董承幾人皆皺眉不語,渠穆心下冷笑一聲,挑唆道:「不知驃騎可想過率軍逼宮,扶立弘農王?」

此言一出,在場眾人皆神色大駭,目瞪口呆,久久不能言語。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劉辯,雄主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我,劉辯,雄主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章:薦官制小議(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