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雪中送炭

第73章 雪中送炭

匡嗣鞠了一躬,放鬆緊繃的神經,像從前相處時那樣,對李胡嘻嘻一笑說道:

「奴才想著主子,沒什麼好東西孝敬,殿下什麼也不缺,千里迢迢帶些俗物沒什麼意思,費了些心思找了幾隻活物兒帶回來,不值什麼,殿下得閑時消遣玩玩。」

這次見面不能空手而來,匡嗣拿捏李胡的脾氣,千變萬變本性難移,金銀財寶他不缺,稀罕的是好玩的東西。果然,李胡的眸子里閃出一縷匡嗣熟悉的亮光,眼角浮起一絲笑意,一時放不下架子,仍板著臉斥道:

「小狗日的真是屎殼郎改不了推糞球,腦袋都快掉了還想著玩。什麼活物也值得這麼稀罕,巴巴兒地送給本宮。」

「是中原最棒的蛐蛐,他們叫促織,比咱們玩得講究,富貴人家用金絲籠、象牙籠養著,皇帝嬪妃、王公貴族都喜歡玩,輸贏動不動上千的銀子,最棒的百兩黃金買不下來。奴才是憑本事踅摸來的,保證戰無不勝。奴才買不起金的象牙的籠子,但找的是真正的唐朝三彩古董陶罐。」

李胡撇了撇嘴:

「這有什麼新鮮的。」

「還有兩隻聰明絕頂的鳥兒,中原人叫鴿子。」

「鴿子?什麼好鳥,能比海東青還聰明?」

「不一樣的,海東青的本事是逮天鵝,鴿子的本事是不管多遠都認得回家的路,中原自古就用它傳送情報。殿下要是哪天外出打獵什麼的,想給太子妃寫封信,就拴在它腳上,它一準飛回家把信送到。挺好玩的。」

「噢?」

李胡招手叫來一個衛兵:

「讓灰驢把這小子帶的東西拿過來。」

不一會兒,灰驢來了,兩隻手一邊拎著個沉甸甸的白綢小包袱,一邊提著只灰綢罩著的鳥籠。李胡指了指白綢包袱,灰驢解開,裡面是個色彩鮮艷的三彩陶罐,他小心將蓋子打開一條縫,眯著眼睛對著夕陽往裡瞅了一陣。似乎沒有看出什麼名堂,蓋上蓋子,伸手扯下鳥籠上的灰綢。

「咦?!」

李胡發出一個奇怪的聲音,臉色由晴轉陰。灰驢的臉上也寫滿驚詫。匡嗣趕緊上前觀看,只見一隻渾身灰色緞子般羽毛的鴿子在籠子里歡蹦亂跳,另一隻癱在籠子的底部一動不動。匡嗣一陣心悸,為了投太子所好,他在洛陽精心挑選了這些小動物,從冬到春迢迢千里,自己吃不好睡不好都顧不上,精心呵護照顧它們。今天出門時它們還好好的,怎麼才交出手一會兒就變成這樣。他斜睨了灰驢一眼,嘴唇動了動,把衝到嘴邊的髒話咽了回去。李胡看了看匡嗣,又看了看灰驢,扭過頭厭惡地說道:

「拿去喂狗!」

匡嗣沒想到如今的太子身邊竟是如此小人當道,那個灰驢一定是怕太子看見鴿子想起舊情重用自己偷偷下了黑手。儘管做好了疏遠太子的思想準備,他還是感到心灰意冷。回到驛館,見丈夫一臉愁容,香雪替他脫去外衣,溫聲問道:

「怎麼了?事情不順利?太子對你不好?」

匡嗣坐在床邊,拉著香雪的手,讓她坐在身旁,把見面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香雪流下眼淚,說道:

「道隱怎麼辦?難道一輩子回不來了?明會法師不在了怎麼辦?」

「唉,別說回來了,能平平安安活著,一輩子做個沙彌、和尚就是他的造化了。」

香雪用絲帕擦著泉水般湧出的眼淚:

「真是對不起娘娘,道隱是她唯一的骨肉。我真是後悔,應該留在洛陽看著他長大。現在我是回不去了,只能求你,你要答應我,一定要幫他。」

「還用你說,經歷了這麼多,他就像我的兒子一樣,只要有機會,怎麼會不幫他。」

香雪又道:

「這趟差事你不該答應。東丹王好不容易回來了,你怎麼忍心把他埋到國外?難道他不是太祖皇帝的子孫?難道要骨肉永遠分開?太后這麼狠心,將來在地下怎麼面對太祖皇帝?」

「我不去也會有別人去。我不去一大家子人怎麼辦。我爹辛苦一輩子,置了些田地產業,但兄弟那麼多,不能坐吃山空啊。」

「討飯也能活,死也不能做這種缺德事。」

「別傻了。不但要干,我還要干好,才能有機會幫道隱不是?這是你說的。南京是契丹的南京,東丹王是東丹國王,埋在東丹國也不是沒有道理。娘娘連屍骨都不知道在哪,咱們不是也沒有辦法。唉,這都是命,都說皇家無情,武則天還殺了自己的兒子呢。」

香雪從頭上取下一隻玉簪,遞到丈夫手裡:

「這是娘娘送給我的,好歹把這個埋在東丹王身邊吧,再沒有其他東西了。」

匡嗣收好簪子,凝神看著香雪,今天她穿了一身月白色繡花邊的淡雅衣裙,臉上淡淡地施了些脂粉,雖然被眼淚沖花了,一點也沒有損害姣好的容顏,反而更加惹人憐愛。成親才幾個月,正是如膠似漆感情甜蜜的時候,他伸手將女人攬在胸前,撫摸著她濃密的黑髮,柔聲說道:

「還是想想自己吧。去復過命了,今天晚上不能再住官驛,咱們收拾收拾回家。」

「回家?」

「你怎麼這麼看我,你不想回家嗎?你別怕,太子今天還提到你,也沒有說什麼。咱們先去見娘,我娘一定喜歡你,她也是宮女出身。今晚你就住在她那兒。只要哄得她老人家高興,就都有了。這兩關一過,夫人就是不樂意也說不出什麼來。」

香雪是個痴心的女子,過去一顆心全在娘娘身上。後來娘娘和東丹王死了,自己成了親,丈夫便幾乎佔滿了她的心,當然她仍忘不了小道隱。聽了這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按規矩宮籍奴隸的婚姻也應該由主子作主,想不到這倒成了好處。一路上最大的一個心結終於解開,她抬起頭,緊緊握住丈夫的手,水汪汪的眸子直直地望著那端正的下巴,說道:

「我才不怕,反正我如今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一時入不入得了門都沒關係。我可以先隨你去南京,那兒是我的老家,我也想回家看看。爹娘當年不要我了,那是他們沒法。」

匡嗣搖頭微笑道:

「那可不行,我是公差辦喪事的,怎麼能帶著女人。這一次我要速戰速決,不能讓太子再說我辦事拖泥帶水。你要衣錦還鄉不急,等正式入了門,專門派人送你回去一趟。見過娘我就回家和夫人說,說得好我走之前你進門,說得不好,你就在娘那兒住著等我回來。」

香雪心裡更加踏實,用絲帕擦去眼角的淚痕,笑著嗔道:

「看你婆婆媽媽的,都依你就是。」

在家裡住了三晚,第四天韓匡嗣就帶著太弟為他準備的四名隨從和十名衛兵精神抖擻地出發了。

香雪和娘不知談了些什麼,反正下人說她們絮絮私語直到深夜。香雪第二天一早就親手為婆婆做了精心可口的飯菜,服侍老人家起床更衣、梳頭洗臉。娘對她讚不絕口。更令他高興的是夫人的通情達理,可能是看到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反對徒勞無益吧。頭天晚上匡嗣在枕邊上盡量溫柔地說了這事,出身顯貴的夫人沒有河東獅吼,只嚶嚶啜泣著要求他摸著良心做人。第二天就吩咐收拾房子,騰出一間上房給香雪住,撥了一個小丫鬟專門服侍。第三天就讓丈夫把新人接進家門。因為早就在外面成了親,不但不需要吹吹打打,洞房花燭,反而是越低調越好。一頂小轎悄悄抬進門,向主母磕了個頭就算完了禮。見到府中下人,夫人讓他們叫香雪二夫人。兩歲的兒子已經滿炕爬了,生得面如滿月,天庭飽滿、地頜方圓,一臉福相。匡嗣喜歡得抱在手裡捨不得放下,給他起了個大名叫韓德源。

家和萬事興,這是一個好兆頭。匡嗣的思路也更加清晰起來。

這次差事也許是件好事,說不定既能替太子排憂解難,又能討好東丹王一枝血脈,關鍵看事情怎麼辦了。

幾天時間裡他已經想好了,到了南京先找一處地方暫厝東丹王,再和他的遺眷兒女們商議一個妥善的葬處。太子的意思是讓他隨便選個地方,然他卻不想獨斷專行,要在自己的許可權內盡量讓這些人滿意。不但要商量,還要態度十分的謙恭。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太子不會知道,知道了應該也不會在意這樣的微末細節,可是卻能撫慰東丹王的家眷兒女們受盡屈辱的心。他覺得那些勢利之徒落井下石實在是蠢,損人不利己的事為什麼要做,一個笑臉就能讓人感恩戴德的事為什麼不做。雪中送炭勝過錦上添花百倍。這是他在寒潭寺里從明會老法師那裡學來的:無論貧富,人人都有可以施捨的東西,你的善意,你的微笑,就是無價之寶。

東丹王妃是個有大智慧的女人,她用爽快地交出權力,換來太后和皇帝的同情和寬待,保留了東丹王妃的封號,這不但使她自己繼續享有榮華富貴,而且為全家保住了平安。兀欲已經長大成人,今年十九歲了。他成了親,妻子就是太后的嫡親侄女,國舅阿古只唯一的嫡出女兒撒葛只。據說很多人勸阿古只退親,這位最有權勢的國舅爺不予理會,臨死留下遺言,撒葛只如果不履行婚約就不是他的女兒。風水輪流轉,血脈是割不斷的,兀欲畢竟是太祖皇帝和太后的長子長孫,又是太后的侄女婿,誰說今後就沒有機會東山再起?燒熱灶不如燒冷灶,只要有鍋有灶,猛燒一把火沒準還能有一番興滅繼絕的大作為呢。

匡嗣這一次是快馬加鞭。一路上官驛都很熱情,一是因為他身負皇差,二是因為許多人都對東丹王的悲慘遭遇充滿同情。但他並不貪戀舒適的床褥和可口的美食,早起晚睡,片刻也不耽誤。即使沒有太子速辦的命令,他也無心拖延,天氣已經很暖和了,東丹王的屍體散發出越來越熏鼻的臭氣。

到了南京,他在城郊擁有最好菆塗設施的大廣寧寺里暫厝遺體,第二天一早就親自到東丹王妃府報告。年紀不過四十的王妃已經滿頭白髮,矮小瘦弱但氣度雍容。徵得匡嗣同意后,她當即召集全家人開會商議安葬事宜。很快兩名王妃,四位皇子,包括另闢一府的兀欲全都來了。王妃說欽差面前沒有什麼可避諱的,讓大家出來和匡嗣見禮。匡嗣一一還禮,他以女眷不宜見外人為名將隨從們留在了門房裡,行事便更加沒有了顧忌。他先敘欽差對臣民的官儀,再行宮籍之人對皇眷貴戚的私禮,感動得王妃幾度哽咽。

這是匡嗣第一次面對東丹王的家眷,只見側妃蕭氏身材發福,表情獃滯,從始至終只是不停地流淚。渤海妃大氏保養得很好,仍然顯得年輕。兀欲是個昂藏七尺的男子漢了,眉眼酷似東丹王,然身材結實魁梧得多。他的兩個同胞弟弟,婁國和稍,年紀相差不大,都只有十二、三歲,看上去還是孩子。另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隆先還不到十歲。匡嗣和王妃一左一右坐在主位上,兀欲是家裡年紀最長的男子,坐在客位的最上首。側妃蕭氏在他對面,婁國和稍小大人似地端立在生母身旁。末位坐著大氏,隆先依偎在大氏身邊。看著這一大家人,想到死去的高美人和流落他鄉的小道隱,匡嗣心裡唏噓不已,為年紀輕輕就撒手人寰的耶律倍感到心酸,他滿懷同情地溫言道:

「東丹王不幸離世,真是令人悲痛。朝廷決定在南京擇一處山陵安葬他,讓他永遠在自己統治過的地方安息。這也是東丹王的遺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捺缽王朝之遼太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捺缽王朝之遼太宗
上一章下一章

第73章 雪中送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