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無名道觀

第2章--無名道觀

自從道觀建成之後,王明玉就一篇篇的開始研究,佛、儒、道三家的經典。

隨着王明玉的不斷研讀,他徹底得迷戀上了經典,他彷彿來到了古代先賢們的時期,親眼看到了華夏五千年來的思想家們隔空論道一般。

逐漸的王明玉忘記了自己的目的。忘記了自己只是想治病而已。他現在達到了真正痴迷的狀態,已經被佛、儒、道三家的先賢們的智慧徹底征服。

從一開始的照本誦讀,到慢慢的記憶經典中的內容,最後甚至能在理解三家經典的同時,還能產生自己的見解。

而且王明玉還通過精研三家經典,發現了華夏文化思想的傳承線。他總結了一下,認為現在的華夏國人已經被物慾蒙蔽的雙眼,沒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華夏大地自周朝末期開始,禮樂崩壞,天下間群雄並起,各諸侯國之間為了利益彼此征戰,殺的是血流成河。

當時的華夏智者們進入了一個非常痛苦的時期。在那個時間段里,華夏文人丟掉了方向,找不到做人的準則,只能如行屍走肉般的活着。

好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思想界的先賢們開啟了一個論道時代,這個時候華夏的眾先賢們開創了自己的學派,華夏大地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景象。

同時也在同一時期道家、儒家的思想也開始萌芽,開始逐漸的影響着國人的思想。

漢武帝時期,當時最偉大的政治家(漢武帝—劉徹)和當時的偉大的思想家(董仲舒),兩個人強強聯手。興起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浪潮。這樣一來徹底確定了華夏民族文化、思想、精神的傳統。給了華夏文人一個努力奮鬥的方向,就是兼濟天下。

可是好景不長,隨着時間的推移,來到了漢末三國時期,當時的社會禮教得不到很好的遵守,華夏再一次禮樂崩壞。華夏的文人們又迷茫了,再次的失去了方向。而有一些文人智者這時候不得不重新研究起了道家的思想,開始尋求自身的大自在。

道家也在魏晉時期,徹底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可是道家思想只求自身的解脫,不能兼濟他人。再加上當時五胡亂華,華夏掀起了衣冠南渡的浪潮。

眼看中國文化傳承就要瀕臨滅亡之際。這時候來自天竺的佛學進入了華夏,這讓華夏的文人們再一次看到了希望。於是一些華夏的先賢們,開啟長達百十年的翻譯佛經的過程。通過對佛經的翻譯中國智者,從中轉化吸收變成了中國自己的東西—禪宗。

直到唐朝時期,華夏的先賢們終於把佛經全部翻譯成了漢語。這標誌着佛學思想徹底的在華夏紮下了根,成為了華夏的一種學說。佛家也在這一時期發揚光大。

可是隨着唐朝的滅亡,華夏很快就進入了南北朝的時代,彼時各國交戰,又殺的個血流成河,華夏的文化傳承再一次遇到了滅亡的危急。

來到兩宋時期,儒家的理學思想開始大方異彩。但是由於思想走去極端,儒學開始變的有些畸形,出現了一絲偏執。所以兩宋時期才會出現了很多諸如三從四德,女人裹腳的陋習。

等到蒙古鐵騎進入中原之後,就更加嚴重了,在這長達百年的時間裏。生活在華夏土地上的人們,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華夏的思想脈絡也在這裏徹底的斷層。

朱明朝時期,國政開明。從而出現了一大批華夏思想界的大佬,他們逐漸的找回了儒學思想的脈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陽明,

他發展出了新儒學——心學的脈絡。可惜心學並未在華夏大地大放異彩。

由於滿清的入關導致陽明心學徹底結束。其主要原因就是滿清入關以後實行的是軍事治國,去除了宰相制,成立軍機處。這樣一來就徹底的斷絕了,華夏文人報國的路徑,他們再也不能達則兼濟天下了,只能做一個唯唯諾諾的奴才。

而華夏近代一來更是悲慘,受到來自西方世界思想的侵襲。直到現代也沒有重新形成新的思想脈絡,甚至還出現了很多崇洋媚外的假國人。可謂是可悲可嘆!!!

王明玉想到這裏,感覺自己彷彿傲游在了時間的長河之中。

他現在通過學習佛、儒、道三家的典籍,要說他最認同的還是陽明心學的觀點。

王陽明曾說:「華夏之民,無論何人一定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張的大英雄。」他主張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

王明玉認為這是最適合當下自己修行的目標。他在自我認知和自我否定的研究當中,思想徹底得到了解放。

現在的王明玉已經徹底忘記自己的目的,忘記了自己曾經的輝煌,忘記了自己已經命不久矣。他現在只想通過修行,從而找到自身思想層次的解脫路徑。

………

八年的時光就這樣悄無聲息的過去了。

王明玉現在的心境徹底的放開,他現在所求的正是道家的最高理想境界,他希望自己能像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一樣得到自身的大自在。

在來到這座道觀的第五個年頭,王明玉又下山一次,他尋來了一些武俠小說和武術圖譜。

他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自己也許能從練武、讀書當中得到一絲大自在的真意。

這天清晨,小道觀里,傳出一陣清朗的誦經聲,念得正的被譽為道家至高寶典的《道德經》。

《道德經》為道家創始人太上老子所著,基本上只要是修道的人就沒有哪個是不知道它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也........」

郎朗的誦經聲傳出了道觀,傳入了這座小山丘的密林中,直至慢慢消失。

小道觀中,一個稍大一點的正殿裏,其正面則供奉的三清道尊,從左到右分別為玉清元始天尊、太清太上老子、上清通天道尊。

在大殿中央有一個蒲團,王明玉坐在其上。

只見,他頭上挽著道髻,用一根削好的木棍穿着,身着太極八卦圖的白色道袍,腳蹬白襪圓口鞋。

由於這幾年來,王明玉一直誦讀道經,此時他的心境也得到了升華。

此時王明玉一身道袍穿在身上,也的確有了出塵的氣息。

逐漸的誦經之聲漸漸停歇,王明玉也就做完了今天的功課。

突然王明玉感覺到身體一陣虛弱,彷彿要喘不過氣來,感受到身體已經達到了極限。他知道自己應該就是今天了。

他強自站起身來,仔細地撣去《道德經》上的灰塵,放置一旁,又整理了一番衣袍,艱難的向各位道家先賢深深地做了一個揖首,之後跪在面前的蒲團上。閉上眼睛,靜等體內的生機飛速的逝去。

兩個小時候以後,小道觀徹底歸於了平靜,彷彿一切都沒有變,只是少了那個拖着病體的身影。

直到三天後,山下的村民給他送蔬菜的時候,才發現了他的遺體,村民們把她安葬在了小道觀後面的一處好山好水的地方。

村名們拜祭了一番,便下得山去。這時只見一個小土丘坐落在山林之間,小土丘前面一桿白幡迎風飄舞,顯得是那麼的孤寂。

王明玉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可是他真的離開了嗎?也許在思想上得到升華的王明玉,會出現在另一個世界開啟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道起雁盪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道起雁盪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2章--無名道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