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隱鋒芒,圓通求成

巧隱鋒芒,圓通求成

千千小說網www.77xs.com,最快更新曾國藩修身十二法!

屈是為了伸,藏鋒本是蓄志,不屈難以伸展,不藏鋒志從何來?

安靜的力量在於不作聲卻能萬事周全,不引人注目卻能實力非凡。真正厲害的人物大多懂得安靜的力量。這樣的人明白:改變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不需要大張旗鼓地宣揚。

有人說,曾國藩能夠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深請藏鋒的道理。曾國藩自己也說:「自以秉質愚柔,舍困勉二字,別無他處。」事實上,這才是真正的聰明。

一個人的成就有大小,小者或可從辛苦強學得來,若成就大業,只靠辛苦強學還是不行,必須有超人的領悟天才,才能相濟為用。

曾國藩重視才與德的相對作用。只不過他有一種謙德,認為才是靠不住的,如果恃才傲物,就容易泛濫橫流,近乎小人了。他在家信中對子弟的賢否,也有六分天生,四分家教的話。何以又這樣重視天命天才呢?好像是他的一種矛盾思想,其實不然,這正是中庸相反相成的道理。他自稱愚柔,而致九弟書云:「古來豪傑,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弟能奪數萬人之剛氣而久不銷損,此是過人之處,更宜從此加功!」

曾國藩的祖父告訴他說:「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好的,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全了。」可見曾國藩只是在不做上下功夫,頗有大智若愚之意。

不但才與學相濟的道理是如此,在舒發志氣方面,屈伸行藏,也是一樣的。曾國藩初人北京會試的時候,就抱有大志,但隨着閱歷的增加,他也深諳圓通藏鋒之道。曾國藩認為凡是有血性有志向的人都想成為人上人,而地位越是卑賤想獲得的地位就越高;收入越困難,就越想發大財。缺少什麼就越想得到什麼,這也是人之常情。而其中的君子卻一直默不作聲。是不想有所得嗎?只是他看透了眾人的爭名奪利而已。達官顯貴不計其數,都位高權重還自以為聰明過人,而轉眼間就可能成為廝役走卒了,而那些只有虛職,天天說自己不夠好的人卻能安然無憂。

由此可見,他看到了更重要的東西,不屑於輕易顯露鋒芒。曾國藩認為:「誠中形外,根心生色,古來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潤,無不達於面貌。餘氣象未稍進,豈耆欲有未淡邪?機心有未消邪?當猛省於寸衷,而取驗於顏面。」這顯然是時機未到,在行所謂龍蛇之道。雖然已經很難看破,他還是覺得自己藏得不夠深,準備再進一步,讓人一點徵兆也感覺不到。

屈是為了伸,藏鋒本是蓄志,不屈難以伸展,不藏鋒志從何來?曾國藩的「藏鋒」表現在他與君與僚屬的共同處事上。

在政治、為人上,.曾國藩是一個儒家;在軍事、養生上,曾國藩又是一個道家。正因為他學養深厚,才能做到「凡規劃天下事,久無不驗」。他能總攬全局,抓住要害,表現出高超的戰略水平,以致皇帝都經常下詔讓他規劃全局。又因曾國藩能慧眼識英才,看得准識得透,大凡他所舉薦的人,都不會辜負他的期望而有所作為。正因為他學養深厚,才能以文人身份站在行伍之間,在全軍覆沒之時,能穩住軍心,東山再起。

曾國藩藏鋒的典型事例很多。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攻破,紅旗報捷,他讓官文列於捷疏之首,即有謙讓之意,尤其是裁撤湘軍,留存淮軍,用意極為明顯。一裁一留,既減鋒芒又能自保,足見其心思之精妙。

曾國藩藏鋒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生存之道。有才幹本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在恰當的場合顯露出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帶刺的玫瑰最容易傷人,也會刺傷自己,露才一定要適時、適地。時時處處才華畢現只會招致嫉恨和打擊,導致做人及事業的失敗,不是智者的所作所為。

有志於做大事業的人,可能自認為才分很高,但切記要含而不露。俗話說,「難得糊塗」,偶爾迷糊一下也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可見人不知我,心裏老大不高興,這是人之常情。於是有些人便言語露鋒芒,行動也露鋒芒,以此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更有一些深藏不露的人,好像他們都是庸材,胸無大志,實際上只是他們不肯在言語、行動上露鋒芒而已。因為他們有所顧忌。表現本領的機會,不怕沒有,只怕把握不牢,只怕做的成績不能使人特別滿意。

《易》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無此器最難,而有此器,卻不思無此時,則鋒芒對於人,只有害處,不會有益處。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不磨平觸角,別人必將力折,角被折斷,其傷必多。鋒芒就是額上的角,既害人,也傷已!

古語云: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人出名了,一定會招人側目而視,是惹禍的根由。

善於處世的人應該懂得在名利兩字上瞻前而顧后,適可而止,有所節制,在張揚的個性里加一點低調和謙虛。人生的收穫不在於引人注目而在於有實在的成績。多被人關注一分反而會多一分壓力。所以,默默收穫才是上上之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曾國藩修身十二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曾國藩修身十二法
上一章下一章

巧隱鋒芒,圓通求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