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2章 史前藝術精品

第1962章 史前藝術精品

第1962章史前藝術精品

遠古時期,還沒有標準尺寸概念。

所以製做出的彩陶器,不可能出現同一規格;

當然也就不可能出現同一造型、同一圖案。

先民們製作陶器時,採用敷泥脫胎法,泥條盤築法,堆塑手捏法,使用原始慢輪修整。

這樣製造出的陶器,不可能十分規整,有輕微的變形,表面有凹凸感。

當時工藝水平有限,生產的陶器內介面處多為粗糙,瓶口不十分圓潤規整,兩邊的瓶耳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大小不一。

各種文化類型的彩陶,有其獨特的類型類別。

如果要收藏,收藏者應多看書,多接觸實物,將類型特點熟記於心。

胎質、器型都有了,那麼就剩下彩繪。

彩陶所繪紋飾,是當時各氏族或部落特定的氏族標誌。

如長安半坡彩陶主要繪人面紋、魚紋、變形鳥紋;

馬家窯彩陶主要繪旋渦紋、神人紋、網絡紋;

辛店彩陶主要繪雙鈎紋,太陽紋、鹿文、鳥紋;

大汶口彩陶主要繪八角紋、變形花卉紋。

隨着技術的進步與人類審美意識的逐步增強,新石器時代的人們逐漸開始對陶器進行刻意的裝飾。

於是,便有了彩陶這種藝術品。

繪彩,是製作彩陶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新石器時期的先民們在已制好的陶坯上,用彩色顏料繪出一幅幅稚拙、古樸、雅緻的裝飾圖案。

這使極為普通的陶器在陶工靈巧的手中,變成了一件件珍貴的史前藝術精品。

既然要上彩繪,那麼就一定要有顏料和工具。

我國最早的彩陶源於大地灣文化,其色彩是偏暗的紅彩;

之後的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主要以黑彩為主,並有少量的白彩;

半山與馬廠時期,還出現了大量的棕色複合彩。

在有些遺址的發掘中,出土了一些礦物顏料。

經過多年的綜合研究,採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學術界對多種顏料的礦物成分和着色劑,已經有了較為全面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彩陶之所以斑斕絢麗的原理。

彩陶是先繪彩后燒制,因此,所選礦物顏色必須要耐高溫,在高溫下顯色卻不分解,仍能保持原有顏色。

早在數萬年以前,人類就已發現並開始利用大自然的賞賜。

山頂洞人在死者身上,布撒紅色的赤鐵礦粉粒,用礦粉染紅各類裝飾品;

大地灣二期的房址中,發現有當時的人們在居住面鋪,撒的一層紅色赤鐵礦粉。

由此可見,人類對礦物顏料的認識及使用,經歷了數萬年的歷程,紅色早巳被視為吉祥美好的色彩。

所以,就自自然然的出現了紅彩。

將大地灣一期陶缽,以及廣河地巴坪半山類型陶壺上的紅彩取樣,經檢驗測定,其顯色元素為鐵,顯色物相為氧化鐵。

出土的礦物顏料是赤鐵礦的風化物赭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鐵。

有的地方,還使用含鐵量很高的紅黏土,作為紅色顏料。

赤鐵礦在自然界較為多見,容易獲取,所以紅彩成了人們早期彩繪的主要選擇。

他們用紅色表達着自己的激情,又用紅色象著着對幸福的企盼。

除了紅彩之外,在遠古時期,使用最多的應該是黑彩。

黑彩是甘省彩陶中,最常見的色彩。

據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火燒溝文化、辛店文化採樣標本分析,結果表明顯色元素是鐵和錳,顯色物相為四氧化三鐵。

其礦物以磁鐵礦,與黑錳礦為主。

馬家窯文化中的黑彩中,首次發現了鋅鐵尖晶石。

這幾種礦物均屬尖晶石系礦物,其中,鋅鐵尖晶石、黑錳礦燒成以後顏色較黑,磁鐵礦則偏藍。

而這正是馬家窯文化黑彩漆黑髮亮的原因。

甘省博物館和臨夏州博物館,曾做過一些實驗。

如果用純錳礦顏料繪製彩陶,在高溫下錳元素全部分解;

若使用含錳赤鐵礦,在稀釋較淡的情況下,彩陶燒成后只顯紅色;

較濃的情況下,則顯黑褐色。

這一系列的實驗表明,史前陶工已認識到含錳赤鐵礦。

即赤鐵礦與磁鐵礦的混合礦物顏料,具有兩種不同的呈色性能。

並且熟練掌握了濃淡的變化規律,使其滿足於繪彩的需要。

彩陶當中,除了那幾種常見的,使用數量再多的就是棕色。

在半山、馬廠類型的部分彩陶中,出現了既不紅也不黑的棕色紋飾。

棕彩與黑彩的化學成分相同,但錳的含量低於黑彩,鐵的含量高於黑彩,可能是在顏料中攙和了紅黏土。

現代通過實驗分析認為,此時已使用了黑、紅兩種顏料的複合顏料。

通過配色后,色調發生了變化,彩陶的色彩層次因此也更為豐富。

接下來是白色,仰韶中期開始,出現了個別白彩。

至馬家窯類型時,白彩增多。

大地灣三期出土的白彩,經X射線衍射分析,顯色物為較純的石英粉末。

馬家窯類型的白彩,其主要成分為石膏或方解石。

採集到礦物顏料后,要經過加工方能使用。

首先,將顏料礦物砸碎,然後需研成細粉末,越細的顏料附着力越好。

將研成的細末加水調和成顏料漿,或調成混合顏料。

在甘省出土文物中,因彩陶發達,顏料及其加工工具常有出土。

大地灣的先民們慣於使用石斧,用它將顏料礦物砸碎。

因此,出土的石斧上常沾有顏料。

出土的上百件研磨石、研磨盤,無疑是研磨顏料的成套工具。

研磨石有圓形、圓錐形、橢圓柱形,均有一個光滑的研磨面;

研磨盤形狀多樣,但都有一凹陷的磨坑。

有的研磨盤非常精緻,磨面青黑光亮,呈一規整的圓形。

在蘭市白道溝坪遺址窯場,出土的兩件工具,一件為石質研磨盤,一件是高邊分格的陶盤。

陶盤內留有鮮艷的紫紅顏色,當為調色盤。

顏料調好后,最後的工序就是繪彩。

繪彩時究竟使用何種工具,因無實物出土,難以定論。

但根據對甘省彩陶的觀察,不難發現許多彩陶花紋,在不經意間留有尖細的筆鋒。

這樣就可以推測,是用類似毛筆的工具所繪。

(本章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的系統不正經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我的系統不正經
上一章下一章

第1962章 史前藝術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