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清朝政治歷史簡析

第32章 清朝政治歷史簡析

某年某月某日,某人與某同學聊天,該同學為清宮劇嚴重中毒者也,說什麼「四阿哥好帥。」,某人深以為恥也。

不過說起雍正帝,這傢伙確實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為清王朝的存續做出了卓越貢獻。要我說,沒有雍正帝收拾康熙留下的爛攤子,所謂的「十全老人」,撐死了一個清代版崇禎。

雍正帝,也就是某些清宮劇腦殘粉所說的四阿哥,是中國歷史上有數的偉大政治家——這裡先不論關於民族問題,我們就他做的那些事情進行討論。

腦洞大開,思維飄散。本著以聯繫的觀點,以居高臨下,從全局出發的姿態看歷史問題的原則,筆者於茲對於清朝的政治歷史進行一些粗淺的探討簡析。

以筆者之愚見,清朝的政治大約可以分為三種發展模式:

第一種:統治基礎為八旗子弟,通過以武力鎮壓為主的方式實行統治。

這種模式下的清王朝是典型的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野蠻人建立的政權,有著在政治上極度不成熟,在經濟文化上極度落後,完全憑藉軍事力量維持政權。

這種模式的政權,要麼是進行革新,走上民族融合的道路,要麼是頑固不化,在軍事力量不足以應對反抗者之後再被攆出去,回到北方的大草原過苦日子。

在清朝,這種政治模式以順治朝為典型代表,當時的八旗子弟剛剛入關沒有多久,那在遼東老林子里摸爬滾打的狠勁還沒有褪去,他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武裝之一。順治朝掌控了八旗兵,完全可以鎮壓所有敢於不服從的存在,同時借著屠殺,平定江南的威勢,確實是可以無所顧忌地行事。這一時期確實是清朝最有希望的時候——雖然此時華夏陸沉,對於漢族來說是一場可怕的災難——這時的清王朝完全擁有進行強有力改革革新前朝之弊端的機會。可惜當時統治者都是一些滿族至上的民族主義者,改革是改了,卻完全為了滿族的利益出發,加上統治者缺乏必要的文化水準和相應的知識結構,可想而知,改革的出發點和改革的能力都嚴重不足,是不可能改革改出一個好結果的——事實上他們推行的改革改的的確是一塌糊塗。

他們有著最好的改革機會,他們可以帶領中國走向輝煌,也可以將其拖入地獄。由於文化水準,文明水準的制約,他們成功地錯過了這個機會,並且將中華文明之中引入了許多野蠻的氣息與毒瘤,將中國帶進了溝里。

虧得有八旗兵天下無敵的威勢鎮壓著,才沒有鬧出大亂子來。

第二種:統治基礎為漢族士紳,搭配八旗子弟加以制約。統治的方式是像中國古代傳統的封建王朝一般,對地方的管理持續到縣一級,以下通過士紳,也就是地主階級維持,以上主要由來自地主階級的官員維持,也就是說,清王朝對於國家的控制完全依賴於士紳。這確實是相當典型的地主階級國家。

該發展模式是整個清王朝的主流發展模式,也是實際上最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政治模式。將原本政治上極度不成熟的清王朝引入這一中國古代的正統政治模式的是康熙。

順治出家圓寂,留了一個好大的爛攤子給康熙,康熙當時不僅因為過於年輕,導致大權旁落於以鰲拜為代表的滿洲貴族手中,而且由於時間久了,在各地享福的八旗兵變得墮落而不能打,無力繼續作為清王朝的根基,通過軍事力量維持統治自然也就成了一個笑話,只是由於積久而成的威勢,亂子不算太大。

但是時間一久,傻子都能夠想到:順治朝亂改革,把所有利益儘可能地向滿洲貴族手中塞的行為,是觸及全天下的利益的。全天下沒有一個人會接受這種政治模式。如果不能在八旗兵對於天下的威懾力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前改變這種模式,清王朝估計就是下一個蒙元——被漢家英雄行洪武之事。蒙元就是因為蒙古貴族拿走了過多的利益引起天下人不滿,結果軍事力量一腐朽就給攆回了大草原。幸運的是,清王朝遇上了康熙這個受過漢族精英教育的皇帝,而不是元朝末代那個沒文化的莽夫,康熙帝清醒地看到了他老爹留下的各種問題,於是決定分權於漢族士紳。

漢族士紳自然是歡迎這麼一個皇帝的,於是在朝中漢族士紳的支持下,康熙帝干挺了鰲拜等傳統滿族貴族,拿回了自己的權力。大約是差不多的時候,八旗兵也是朽爛到一定程度,於是吳三桂等看準了這個時機,開始造反。

漢族士紳拿到了康熙帝給的權力,而且是很慷慨地給,於是沒有支持吳三桂等,而是支持康熙。吳三桂的判斷十分準確,八旗已經被關內的美好生活磨平了爪牙,變成了一堆只會吃不會打的廢柴。三藩的大軍順利地車翻了清朝的傳統主力,也就是那些八旗兵,但是康熙帝給了漢族士紳一堆權利,所以漢族士紳決定支持康熙,於是在他們的支持下,大批綠營軍被組建,他們成為平定三藩之亂的主力。

這之後康熙嘗到了甜頭,遇事就尊孔,給漢族士紳塞權利以獲取支持,同時挑動朝中內戰以保證君權的威嚴,漢族士紳也是很給面子地一邊支持康熙,一邊南北派瘋狗一樣咬來咬去。在他們的相互配合之下,康熙盛世就這麼來了。

康熙盛世是這種政治模式在清朝的第一次亮相,表現不錯,此後成為清王朝的國策。但是此後就不斷衰朽,成為了清王朝身上的最大毒瘤,連八旗在危害程度上都比不上這一政治模式。

第三種:統治基礎依舊為漢族士紳,也就是地主階級,統治的方式依舊是通過傳統封建思想控制,建立起朝廷的權威,基層依舊是漢族士紳,高層也是漢族士紳為主的官員,輔之以一些朽爛而不成氣候的八旗子弟。區別在於對於漢族士紳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壓制,以減少地主階級專政對於國家的侵蝕。

雍正帝是這一政策的典型代表。

康熙的時候,各種事情,各種麻煩賊多——畢竟是歷史上有名的小冰期,各種事情少了那才叫奇怪。在八旗朽爛不足以作為統治基礎的條件下,硬生生的被康熙帝把漢族士紳作為新的統治基礎,用拉攏漢族士紳獲取地主階級支持這一招把各種麻煩災難全都扛了過去。但是——

包括大明在內的其他漢族政權是怎麼亡的?

就是那些漢族士紳把國家蛀空了,然後毫無節操地跑去舔滿族侵略者的屁股。顯然,在士紳於康熙一朝獲取了足夠大的權力,而康熙帝又沒有對他們進行有效壓制的時候,他們會像他們的明朝祖先一樣蛀空清朝,然後跑去舔某個起義者首領的屁股,誇獎他再行「洪武之事」,實乃「漢家英雄」。那些被嬌慣壞了的沒節操士紳絕對幹得出這種事,他們連跑進來屠殺的異族侵略者都可以歌功頌德,為民族融合的大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對於看起來更加順眼的同族人,他們就更有歌功頌德,喜滋滋地跟在新主子身後把老主子往死里伺候的。

這是中國古代傳統政治模式的固有弊端,因為過於依賴於漢族士紳為主的地主階級,地主階級在國內失去制衡,形成了地主階級專政的局面,歷史已經證明,在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正式成員的思想素質沒有到達相應水準的條件下,實行專政是不可取的,最多是作為一種特殊時期鞏固政權的方式,難以長久。連現代社會,單一階級專政都是因為上述條件的制約而不可取,在那個時代,就更不必說了。至於作為道德要求,理論上可以讓社會正式成員的思想素質到達相應水準的孔孟之道,在地主階級那裡壓根得不到執行。

唯一可能的道路是制衡,在社會生產力和社會正式成員思想素質沒有到達相應水準的前提下,只有用制衡的手段才可以有效壓制一個群體對於社會過度的侵害。

無論是康熙還是雍正都很清楚漢族士紳是唯利是圖,不必指望他們的節操的,前者為了拉攏他們解決問題,給出各種好處以拉攏之,給出的唯勉強還算有效的壓制手段不過是推動朝中黨爭,但是無論那些士紳代表在朝廷上有怎麼樣的血海深仇的矛盾,他們畢竟還是在沒有任何制約地繼續掌握國家權力,他們在為自己謀私利這一點上有著共同利益。期待用這種方式阻止他們蛀空國家,簡直是痴人說夢。

雍正則是一改他老爹的施政方針,開始壓制漢族士紳蛀空國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密折制度,軍機處制度,還有一個不怎麼有名,但是最為重要的——火耗歸公制度。

所謂火耗,就是繳納朝廷的稅賦,其運輸過程中的損失。之前這部分損失,都是叫地方官員自己再額外收一些稅補貼朝廷損失,看起來不過是一種沒什麼特點的政策,實際則不然,因為火耗的多少,是由當地官員自己說了算的。於是乎,當地官員便可以用這個制度漏洞無限制的斂財,以至於有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

順帶一提,這個制度漏洞本來就是文官集團故意留下為自己斂財用的,那麼多年來沒有一個人敢動這個官僚集團的共同利益,現在雍正帝堵上了這個財源,以火耗歸公的方式,加上其他一堆打壓士紳的手段——於是雍正帝當了十幾年的皇帝就翹了辮子。本人相當懷疑這是否與他推行的政策觸及了利益集團有關,在滿洲貴族不堪大用,漢族士紳掌權的時代,老實說,雍正這以一人之力挑戰整個統治階級的利益的做法確實是作死得很。

皇帝的權威,是建立在他能夠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前提下的。從來不存在什麼皇帝階級,中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決定了一個完整的,有代表性的階級不可能由單獨一人支持起。皇帝不過是地主階級的代言人罷了。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來看問題,雍正帝這種做法簡直是大逆不道。

雍正死後,清朝政治的發展模式就回到了第二條道路上,並且沿著這條道路向毀滅狂奔。

接替雄才大略,但是留下一堆爛攤子的康熙帝的是同樣雄才大略的雍正帝,和他老爹不同,他沒有給自己的兒子留下一個大大的爛攤子,而是給了一個相當給力的開局,唯一的美中不足便是改革尚未完成。

但是接替這個好的開局的不是像他的父輩,祖輩一般雄才大略的人,而是能力平庸,又沒有足夠清醒卻偏偏活得特別久的乾隆,人稱「十全老人」,不過就是他錯過了清王朝第二個起死回生的機遇,這裡我們不妨稱之為「十全老狗」。

這傢伙上台後,他老爹推行的改革,他沒有繼續進行,至少是力度上完全就是敷衍的態度——和他老爹比起來。同時,他試圖扶起那些基本上和後來只會提個籠子遛鳥差不多的八旗子弟和漢族士紳相互抗衡來解決地主階級在清王朝一家獨大的問題,他選中了和珅作為八旗子弟的代表來在朝廷上對抗漢族士紳。和珅確實是一個人才,就是貪了點,但是對於清王朝來說,這點貪污的麻煩不算大——再貪有整個官僚集團能貪嗎?這個和漢族士紳在朝官員斗地相當起勁而沒有敗得太慘的傢伙,存在對於清王朝絕對是利大於弊。

乾隆沒有堅決地抵制他手下的漢臣蛀空國家,他試圖用這種推行朝中鬥爭的方式壓制漢族士紳,同時振興八旗——他內心許是有些民族主義的思想在,但是這不重要。總之,他對於漢族士紳蛀空國家的阻擊力度很低,沒有什麼作為。要阻止漢族士紳蛀空國家,像他先輩一樣給清王朝加個百年國運,唯一有效的手段是在基層,在基本制度上嚴防死守,而不是在高層的朝堂上——更不必說和珅沒有擔起他的期許,不必說擊敗壓倒漢族士紳了,如果不是乾隆在背後撐腰,早就給搞倒了,而這戰鬥力不怎麼樣的和珅,已經是整個八旗子弟中最精英的了,八旗朽壞至此,清王朝要依賴他們像在順治朝一般實行統治,與玩笑無疑。

八旗子弟那什麼德行......除了剛入關的時候表現還算不錯外,剩下的時候,大家都懂。

乾隆他爸,乾隆他爺爺,估計是看出八旗子弟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們的地位太噁心人了,遲早得變成米蟲。於是他們選擇了將漢族士紳作為統治根基,乾隆確實逆反了一把,試圖扶起朽爛的八旗子弟來挽救清王朝,結果自然是不必說,他白白浪費了那麼多年,卻一事無成,眼睜睜地看著機會從清王朝手裡溜走。乾隆上台沒多久,那些漢族士紳就找到了雍正留下的制度的漏洞腐蝕國家,他沒有阻止他們,而是假裝看不見,心安理得地享受那些漢族士紳的吹捧,結果就是自乾隆中期起,各地就在貪官污吏的作為下揭竿而起,起義不斷。到了他一死,就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白蓮教大起義。

他還自認為聖主明君,自封「十全老人」,這實在是他沒有自知之明,加上漢族士紳的吹捧忽悠出來的。老實講,後來的清朝皇帝將乾隆與康熙等相比,實在是侮辱了清聖祖等人。這麼一個庸才,自以為是的庸才在國家權利的最高寶座上呆了那麼久,清朝這就是不完蛋也得完蛋了。

乾隆死後,他留給他兒子嘉慶的說白了就尚算可以的經濟基礎和和珅這兩個東西,其他的都是一個爛攤子。偏偏嘉慶也是一個廢物,把和珅弄死了,這下他失去了最後的制衡漢族士紳的工具——就算這個工具不怎麼好使,也比什麼都沒有要強。

清朝歷代皇帝在勤奮程度上,確實各個都是聖主明君的水準,但是勤奮不能彌補天賦。他們再怎麼勤奮,一樣是於事無補,不能對事情有什麼改善——沒有能力來匹配他們的位置,這簡直是災難,如果這傢伙還特別勤奮的話,那就是個更大的災難,在這一點上明朝那個特別勤奮,卻被他的手下當傻子耍的崇禎皇帝可以作證。明明特別勤奮,被臣子們誇上天,最後依舊無法挽救明王朝——事實上估計把崇禎換成天啟那個木匠皇帝,大明還能多活好多年。

乾隆死後,清王朝發生了之前說到的白蓮教大起義,在這場大規模起義之中,對清王朝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由於綠營,八旗不堪大用,被起義軍打得滿地找牙,清王朝不得不重新祭出士紳這一法寶,給予士合法地紳組織地方的武裝力量的權利,也就是讓他們組織地方團練。於是漢族士紳在掌握了軍權之後,他們的的權力便進一步擴大,對於國家的侵蝕程度進一步加深。雖然漢族士紳聯合起來實行高效的堅壁清野成功拖垮了白蓮教的起義軍,但是清王朝在地方的權威也因此受到毀滅性打擊,這就意味著清王朝不必說是進行深度的制度改革抵制漢族士紳這一集體蛀空國家了,連在地方上壓制漢族士紳也變得極為困難。清王朝失去了最後的改革之機,此後便只有等死的份。

至於來自國外的侵略,比如兩次鴉片戰爭之類的,這不過是加速了清王朝的毀滅而已。清王朝本身在那個時候完全是靠漢族士紳的支持才得以苟延殘喘,而支持起清王朝的漢族士紳本身又在蛀空國家,清王朝除了在最高的朝堂上進行一些不痛不癢的,無法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打壓來抑制一下漢族士紳之外,可謂是束手無策。

大清真的是無力回天,區別僅在於早死或者晚死而已。

清王朝甚至還得面對外國侵略,老實說,要做到保衛國家主權,這一點對於當時日薄西山,完全等死的清王朝來說實在是強人所難,偏偏為了維持統治的正當性和合法性,他們不得不做這些他們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可想而知,清王朝不僅一敗再敗,而且由於戰爭引起的國內矛盾激化,爆發了有名的太平天國運動。面臨太平軍,清軍沒有對抗的能力,基本上就是靠以左宗棠為代表的漢族士紳自己組織力量交戰,至於僧格林新,呵呵。

就是終於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但是原本是一團散沙的地方團練也在各位大佬的支持下變得團結。原本清軍雖說不堪,但是好在有統一的調度和指揮,勉強可以壓制地方的團練武裝。但是自從在太平天國運動中那些地方團練在血與火的洗禮之中變得團結,清軍就對此束手無策——這下清王朝對地方那可憐的控制力便更是可憐了。像後來什麼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打仗的主力儘是一些地方團練改編來的新式軍隊,甚至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連義和團這種雜牌都上了場,清軍還是打打醬油。

同時,由於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傳統的漢族士紳開始有了極大的分歧,那就是要不要改革。顯然清王朝選擇改革了,會得罪佔了士紳絕大部分的守舊派,若是選擇不改革,那麼就是一路吃敗仗吃到死。最後夾在中間兩頭不是人的清王朝選擇了有限度的改革,也就是洋務運動,來了個兩邊都得罪。這簡直是找死——以筆者的觀點來看。

至於到了最後,攤上一個慈禧,那可真是呵呵了。慈禧腦子不清楚沒有能力,又沒有合適的名分,掌握權力時間還久,對於奄奄一息的清王朝來說,簡直是災難。沒有合適的名分,意味著朝廷的名分也會因此受損,朝綱混亂。老妖婆就這麼用自己可憐的能力成功地將尚有一點權威的朝堂搞得烏煙瘴氣,清王朝連面對漢族士紳的最後一快遮羞布——朝廷也給她弄垮了。至於由於外國侵略的腳步進一步加快,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她腦子不清醒地支持康有為等政治上極端不成熟的傢伙來搞改革。

改革因為過於激進,直接失敗,這最後一搏不僅沒有給清王朝起死回生,而且改革的失敗耗盡了清王朝最後一口活氣,清王朝這時候已經是呵呵噠了。然後在這半死不活地吊著最後一口氣的時候,他們又選擇了又死前搞個大新聞,他們取消了科舉制。

是的,清王朝取消了科舉制,取消了科舉制,取消了科舉制!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我認為取消科舉制是清王朝做的最為令我驚駭的一件事,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老壽星上吊——嫌棄自己活得長了還是怎的?

雖然我也認為清王朝這種腐朽的,野蠻的東西還是早點滅亡為好,但是做出這個決策的清王朝顯然不這麼看,很好奇這做出決策的那些人腦子裡想這些什麼。

總結一下當時的局勢:朝廷的威望,對於地方的控制力與沒有差不多,朝廷的軍隊要麼是一堆渣渣的,只能湊一個人數的舊式軍隊,要麼是不聽話的,實際上掌握在那些漢族士紳手裡的新式軍隊——什麼,有人說清王朝還有八旗子弟組成的那幾個鎮?抱歉,那幾隻部隊雖然說有新式軍隊的裝備,但是他們實際上還是舊式軍隊的性質。

經濟也控制在漢族士紳的手中.......政治經濟軍事權力,還有輿論——也就是筆杆子和孔夫子都掌控在那些漢族士紳的手裡,問題來了,那清王朝哪來的自信取消這些人,這個階級主要的合法的上升渠道,掌握國家權利的渠道?

那些掌握了權利的漢族士紳會乖乖的把權力吐出來?別開玩笑了,如果他們有這麼識大體,我泱泱大明也不至於就這麼亡了。

沒什麼權力的清政府試圖讓有權力的漢族士紳交出權力,這簡直是......

至此之後,原本堅決擁護清王朝的漢族士紳,對於亂臣賊子的革命黨人開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有給錢給槍的。清王朝那時候之所以可以存在純粹是漢族士紳需要這麼一面虎皮大旗,看在老東家的情誼上,讓清王朝這個死羊頭繼續掛在中華這坨爛狗肉上,外國帝國主義也需要清王朝作為傀儡政權協助統治。僅此而已,可是清王朝既然要動漢族士紳的利益,那可就不管什麼情誼不情誼的事情了,動了全面佔據優勢的漢族士紳的利益,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連亂臣賊子的革命黨都比觸及漢族士紳利益的清王朝可愛。

在他們的默許下,甚至發生了湖北新軍僅文學社一派就有五千多個革命黨的情況,這大清在沒有漢族士紳的支持的情況下,已經是國之將亡了。他們的統治基礎就是地主階級,一個國家不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失去了統治基礎的支持,統治瓦解不過是時間問題。

在漢族士紳明面上或者心裡,或者潛意識中的統一意志下,他們開始反對清王朝的統治,於是當全國掀起反對清王朝的浪潮時,真正具有決定性力量的漢族士紳選擇了冷眼旁觀,於是在武昌起義的導火索被點燃后,重重因為社會矛盾積累下來的怨氣全部被輿論接著民族主義和思想解放的東風推到了清王朝的身上,然後爆炸,徹底炸死了清王朝。至於所謂的遺老遺少,還有張勳這個辮子元帥,那就是搞笑的,完全無法阻止歷史的大流。

清王朝,END。

於茲,清王朝這個統治這片土地長達兩百六十六年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帶著封建君主制度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滅亡,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好吧,再次承認,筆者實在是不善煽情.......見笑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我的新曆463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我的新曆463年
上一章下一章

第32章 清朝政治歷史簡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