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雜說 沖榜用 可以略

太平雜說 沖榜用 可以略

太平雜說

作者:潘旭瀾

連載潘旭瀾先生的《太平雜說》的由來

一直有一個心愿:要將潘旭瀾先生的《太平雜說》做成EXE版本電子書,雖然先前做成了PDF版本。因為沒有現成的資料,所以我只好自己動手,將全書OCR成TXT,這也就是即將連載全書的由來。哪天連載結束,那也就是EXE版電子書出爐之日。

在浩如煙海的有關太平軍的史料中,潘先生也許並未發掘出多少新史料,然而面對太平軍的諸多史記和專著,潘先生卻從嶄新的視角提出了嶄新的結論——從人類文明社會進步角度,重新探討『太平天國『的奧秘,得出了言之成理的結論,從而引導人們對『太平天國『這一段歷史作出了全新的思考。

《太平雜說》篇幅不長,凡35篇共15萬字左右。作者以隨筆的形式,圍繞『太平天國『興亡,博觀約取,落筆嚴謹,時有精闢思想,警策文句,讀之常令人駐足思索。

具體說來,與以往有關『太平天國『的出版物相比,潘先生的《太平雜說》有着自己的鮮明特色,以高度的科學思想和人文精神,突破美化『太平天國『的一系列的傳統觀**,探尋歷史的真相和定位,將史料置於清末的時代背景(包括國內外)下,在對太平軍主要領導人物的性格、經歷、心理等諸種條件的比較研究中,作出合理的分析與推斷,既把有關人事放在歷史的天平上來考察,也不忽略從人性和情感天平上來檢測,文字簡潔洗鍊,因而使隨筆在理性評述中,又具有藝術感染力。

除了軍事鬥爭、政治評價之外,隨筆集還涉及到對太平軍經濟、文化及領導集團的代表人物的性格、心理評述。當然,在我這個南京人眼裏,最關注的重點仍是太平軍定都『天京『之後,領導集團迅速發生蛻變,並迅即釀成的洪楊內訌。

我認為,《太平雜說》的成功之處,正在於對太平軍定都『天京『之後種種導致失敗後果的精彩論述中,以簡短明晰而又沉鬱老辣的筆調,表達了作者新穎獨到的思想。透過作者一篇篇富於辯駁色彩的文字,我們終於看清了當年『天京『不光是個**短命的小朝廷,而且是一個受極端政策控制下的大監獄,充滿了神秘意味的大教堂。

緊接着,作者以較多篇幅描述了太平軍領導集團內各色人等,尤其是剖析洪、楊這樣的首領人物的內心世界與精神狀態。而且,在描述與剖析中,顯然擺脫了昔日的有關農民起義的傳統模式的影響,而對這些人物的出身、經歷、心理等方面作了精當的透視,從而真正提示了太平軍最終失敗的主要原因。在夾敘夾議的筆墨中,《太平雜說》集中地從《天王進城》、《遙想天京》、《天堂與墳墓》、《天堂的婦女》、《寶座爭奪》、《亂爵胡封》等篇短文剖析了造反者,尤其是領導集團先天性缺陷,從而令人心服地找到了太平軍失敗的內在根由。

該書也使我們明白了近代史初期,像太平軍這樣的農民造反,註定是沒有出路的。推翻清的黑暗統治只有孫中山這樣的革命黨人方能完成。因而可以說,那種以為凡農民造反必是對歷史前進的推動,便可能是對歷史的錯誤認識。

當電視劇『太平天國『成為文化熱點之時,當我們見到媒體出現許多『英雄形象『、『巾幗英豪『之類的頌揚之詞之時,人們或者不知道或者故意視而不見,與『太平天國『同時代的馬克思曾經對『太平天國『作過這樣的評價:『除了改朝換代以外,他們沒有給自己提出任何任務『。並嚴厲地稱他們為『魔鬼的化身『。

是的,造反未必皆有理,造反者未必都是英雄。造反行動如果在血與火的戰爭廢墟中建立起來的,只是一個更**的神權與君權合一的小朝廷替代另一個**的王朝,那麼,它對歷史究竟是促進還是倒退呢?

讀了《太平雜說》,除了增進知識和開拓視野外,覺得還應當學到一些作為學者的人格與文格。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殘清1864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殘清1864
上一章下一章

太平雜說 沖榜用 可以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