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李如松(二)

第543章 李如松(二)

就在這時,令人驚駭的一幕發生了。早已隱蔽待命的明軍火炮突然開火,雨點般的炮彈落入過江的日軍人群里,江面的冰層被明軍重炮炸開無數條口子,日軍頓時亂作一團,加上馬踏人踩,裂口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繼而大面積崩塌,成群的日軍掉進冰冷刺骨的江水中,連呼救都來不及就順流衝到冰面下嗎,僥倖逃上南岸的日軍驚魂未定,埋伏在南岸的明軍騎兵部隊已經等候多時了。驚駭萬狀的小西行長丟下大隊人馬,僅率輕騎部隊一路狂奔,沿途被明軍、朝鮮軍、朝鮮義軍連番追殺,最後總算在開城日軍的接應下撤回黃海道。

據記載,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長部減員11300餘名,僅餘6600人,減員近三分之二,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另一則日本史料稱,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原有人數一萬八千七百人,現存六千五百二十人。據記載,此戰共殲滅日軍一萬餘人,燒殺溺斃無數,逃散者不及總數的十分之一。記載,平壤之戰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明軍陣亡七百九十六人,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李如松憑此一戰,威名遠播明日朝三國。此戰明軍與日軍的陣亡比例約為可以算是大捷。

平壤戰役的勝利意義不僅僅在於收復一座平壤城,也不是消滅10000多個士兵那麼簡單。這場戰役的勝利徹底打掉了侵朝日軍的囂張氣焰,大明帝國出兵的消息如同炸雷一般令整個朝鮮半島的日軍聞風喪膽,平安道、江源道、黃海道、咸鏡道、開城的日本駐軍紛紛放棄城池爭相南逃,一路狂奔全線後撤了400餘里,全沒有了長驅直入大明國的狂妄和膽色。豐臣秀吉妄圖以朝鮮為跳板攻佔大明繼而建立其所謂大東亞帝國的迷夢,被明軍的鐵蹄和大炮撞擊的粉碎!李如松率軍入朝參戰僅僅一個多月,便收復失地五百餘里,朝鮮三都十八道已收復平壤、開城二都及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軍繼續向南開進,兵鋒直指王京漢城。

碧蹄館是位於漢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個驛館,萬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在這裏所爆發的碧蹄館大戰,將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小驛館載入了世界戰爭歷史的史冊。正月二十四日,明軍的一支偵察部隊約3000騎兵在漢城郊區迎曙驛與日軍北上誘敵部隊加藤光泰部遭遇並爆發激戰,明軍大勝,斬首若干。加藤光泰敗退後,立刻報告了漢城日本軍總部。隨後,日軍第六軍團主力、第三、第九軍團各一部共36000餘人先後趕到戰場,他們認為這是明軍的大部隊,準備將這支明軍包圍在碧蹄館,一場前哨戰迅速演變成為一場大規模的戰場遭遇戰,碧蹄館大戰就此打響。

日本主將--第六軍團指揮官小早川隆景認為,這是明軍總攻的前兆,消滅眼前這支孤軍是在明軍總攻之前消滅其有生力量的絕佳戰機,他計劃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殲這支明軍,在短時間內迅速結束戰鬥。此時小早川隆景絕沒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塊肥肉,而是一塊燒紅了的烙鐵。被包圍是由明軍副總兵查大受指揮的3000遼東鐵騎,曾經在關外與沙漠蠻族較量過的百戰雄師,明軍精銳中的精銳,配備了三眼神銃三眼神銃全長約120厘米,共有三個槍管,槍頭突出,全槍由純鐵打造,射擊時可以輪流發射,是遼東鐵騎的標準裝備。發起衝鋒時,遼東鐵騎即沖入戰陣,於戰馬上發動齊射。三槍打完后吹吹槍口的煙,換個握法,把它豎起來使,那就是把十分標準的鐵榔頭。

「此人真乃真英雄也。」劉辯感嘆道。

碧蹄館一戰,3000遼東鐵騎與強於自己的日軍激戰一晝夜,殘酷的戰鬥持續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將楊元先後率騎兵共2000前來救援,從日軍側翼發起猛攻,日軍經過一晝夜激戰,已成強弩之末,誤認為明軍主力發起總攻,遂倉惶撤回王京。此戰,李如松報稱明軍陣亡二百六十四人,斬獲日軍首級一百六十七人;但從碧蹄館之戰的規模和慘烈程度來看,這個數字似乎不太符合實際情況。有考據認為明軍的陣亡二百六十四人應該只是李如松直屬部下傷亡,而日軍的一百七六十七人只是首級斬獲數,並不能代表傷亡總數。作家馬伯庸、汗青在其著作當中綜合考據並分析了多方史料記載認為明軍在是役中的真實傷亡總數應當在一千餘人左右,而日軍的實際傷亡則可能為三千人左右。有網絡說法稱據日本東京國立圖書館收錄的記載,碧蹄館之戰結束后,僅日軍第3、9兩軍團補充兵員就達6286人但經搜索東京國立圖書館沒有這本書。據日本、記載,日軍陣亡武將包括:小野成幸、十時連久、池邊永晟、安東幸貞、小川成重、安東常久、久野重勝、橫山景義、桂五左衛門、內海鬼之丞、伽羅間彌兵衛、手島狼之助、湯淺新右衛門、吉田太左衛門、波羅間鄉左衛門一晝夜交戰陣亡日軍武將高達十五員之多,可見當日戰況之慘烈。小早川隆景戰後向豐臣秀吉彙報時聲稱打退了10萬明軍鐵騎的進攻,實際上當時明軍在朝總兵力不過才4萬。

碧蹄館大戰是中日壬辰戰爭中明軍的一次失利,這一點得到了現代史藉的確認和楊昭全都表明是明軍戰敗。日軍也感到失去了與明軍野戰的信心。12萬日軍面對僅僅3萬多明軍竟然龜縮一團,不敢出戰,而明軍由於兵力有限,無法展開強攻,於是雙方在漢城一線展開對峙,一時間戰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這種對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龍山大倉本為朝鮮國倉,積貯了朝鮮數十年的糧食,漢城被日軍佔領后,龍山大倉就成為漢城日軍的軍糧庫,後來日軍運來的糧食都存於此地。李如松得到這一情報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隊700勇士深夜奇襲龍山大倉。十三座大倉,數十萬石糧食,一夜間被燒的乾乾淨淨。夜襲龍山之戰,精彩處堪與官渡之戰中曹操的夜襲烏巢相比。明軍僅以微小的代價就將十幾萬日軍置入絕境,頗有四兩撥千斤的味道。軍糧一失,朝鮮半島的日軍全線被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與明朝、朝鮮達成停戰協議。四月十八日,日軍撤出京城,五月二日,日軍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帶,交還了俘虜的朝鮮二王子。李如松於四月十九日率東征軍開進京城,五月十五日收復慶州。至此,除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為日軍所佔領外,其餘各地全部收復。明軍留下一萬人駐守朝鮮,其餘大部於七月底回國。此役,東征大軍在入朝參戰的短短四個月的時間裏,掠地千里,橫掃半島,收復平壤、開城、王京三都。

十二月,李如松回國述職,朝廷論功,加其為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萬曆二十五年,遼東總兵官一職空缺,廷議再三推舉人選,神宗特下中旨,用李如松為遼東總兵官。言官爭相勸阻,神宗不聽。李如松聞訊,感帝知,氣益奮。萬曆二十六年四月,韃靼土蠻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追擊搗巢,與數萬韃靼騎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終年五十歲。神宗聞訊后痛悼,令具衣冠歸葬於順天府宛平縣長辛店之西南。並追贈李如松為少保、寧遠伯,賜謚號忠烈,為其立祠紀念。

張輔是靖難名將、河間王張玉的長子。燕王朱棣起兵時,他隨從父親力戰,任指揮同知。建文二年十二月,張玉在東昌戰死,張輔繼承父親職位。隨從朱棣在夾河、藁城、彰德、靈璧等地戰鬥,都立下功勞。隨從入南京后,被封為信安伯,食祿千石,給予世襲誥券。他的妹妹是皇妃。丘福、朱能說張輔父子功勛卓著,不能因為是私親就給很少的賞賜。永樂三年嗎,張輔進封為新城侯,加祿米三百石。永樂六年夏,張輔整軍回到京師。朱棣論功行賞,在奉天殿賜宴招待他,並賦寫了嗎,進封他為英國公,歲祿三千石,給予世襲誥券。張輔回師后不久,陳氏的舊臣簡定又叛亂,朱棣命沐晟征討,結果沐晟在生厥江戰敗。

永樂七年春,朱棣又命張輔佩征虜將軍印,率軍前往征討。當時簡定已經僭稱越上皇,另立陳季擴為帝,勢力很大。張輔就叱覽山伐木造船,招來諒江以北那些躲避賊寇的人復業。於是推進到慈廉州,攻破喝門江,攻克廣威州孔目柵。在咸子關遇上陳軍,陳軍有船六百餘艘,保衛江東南岸。張輔率陳旭等人用划船迎戰,乘風縱火,擒獲陳軍首領二百餘人,將其船隻全部奪取。張輔追到太平海口。陳軍將領阮景異率三百艘船迎戰,張輔軍又大破陳軍。陳季擴於是自稱是陳氏的後代,派使者襲封王位。張輔說:先前遍找陳王的後人,他都不響應,現在是在欺騙我們。我奉命討賊,不知其他。於是派朱榮、蔡福等人以步騎兵先出發,張輔率領舟師隨後進軍。以黃江到神投海,會師於清化,再分路進入磊江,在美良山中抓獲了簡定,把他和他的黨羽一起送到京師。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召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之召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543章 李如松(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