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楊嗣昌

第536章 楊嗣昌

而又如楊嗣昌出生於明朝湖廣常德府武陵縣,他是三代單傳之獨子,父親是楊鶴,官至兵部右侍郎、三邊總督。武陵楊氏原籍安徽郎溪,在洪武年間因詿誤而發配武陵充軍,後代逐漸崇尚文學,追逐功名。楊嗣昌在家風熏陶下,自幼潛心讀書,埋頭科舉,於萬曆三十四年中舉人,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及第,開啟了從政生涯。

楊嗣昌步入仕途后,歷任杭州府學教授、南京國子監博士、戶部福建司主事、戶部江西司員外郎等官職,泰昌元年八月擢戶部郎中,同年十二月至天啟二年五月遷南京戶部新餉司郎中,天啟二年五月初二日剛上任就替登萊巡撫袁可立向皇帝請餉,撫臣袁可立受命方新,請發帑金二十萬安兵散民,似非得已。惟在聖明裁定,賜予若干。此時,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漸有擅權之勢,與朝中東林黨人矛盾日益尖銳,楊嗣昌為躲避政斗漩渦,遂稱病掛冠,隱居家鄉,到天啟五年,其父楊鶴亦被魏忠賢罷官,返鄉與楊嗣昌一起隱居,過着優遊林下的生活。當時,后金侵犯明朝,遼東告急,軍需吃緊,楊嗣昌留心邊事,將他在戶部參與財政管理的經歷編為二十卷。

天啟七年九月,信王朱由檢即位,是為崇禎帝。不久后,魏忠賢被扳倒,楊鶴、楊嗣昌父子亦先後被起用。崇禎帝還未登基時,就看過楊嗣昌的等書,讚歎楊嗣昌的才能。崇禎元年,楊嗣昌分巡河南汝州道,加右參政,不久后移霸州道,崇禎四年九月遷整飭山海關內監軍兵備道。此時,他的父親楊鶴因為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任上招撫流寇神一魁失敗,被下獄論死,楊嗣昌聞訊后三次上疏請求辭職,以代父罪。結果崇禎帝免了楊鶴的死罪,而改戍江西袁州,然而卻沒有讓楊嗣昌辭職,還多次溫言撫慰,激勵他盡職任事。

翌年五月,楊嗣昌被任命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他在任內整飭防務,修築山海關兩翼城。

崇禎七年九月,他被提拔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鎮總督,赴任后六次上疏陳述邊事,並主張開礦招工以瓦解亂黨,多所規劃,給皇帝的印象是異才可用。不久后,楊鶴去世於袁州,楊嗣昌回家丁憂,一年後又遭繼母丁氏之喪。這時,關外滿清入塞大掠,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崇禎帝決定起複楊嗣昌,遂於崇禎九年十月下旨奪情,命楊嗣昌接任兵部尚書。楊嗣昌三疏請辭,崇禎帝不許,他便於崇禎十年三月抵京赴任,開始活躍於政治舞台的中心。

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時,明王朝已陷入內憂外患的泥潭中,清軍多次入塞,威脅明朝京師安全;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幾十萬起義軍在中原流動作戰,更是明朝腹心之患。楊嗣昌蒞任前的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陝西巡撫孫傳庭在黑水峪大破起義軍,生擒高迎祥,局面有所好轉。楊嗣昌在守制時關心時局,因此在出任兵部尚書後就已對明朝的未來有了詳細的規劃,加上他熟悉典章故事,工於筆札,富有辯才,每次皇帝召見時,都能思如泉湧,侃侃而談,與前任兵部尚書的獃滯木訥之狀迥然不同,因此崇禎帝每次召見他的時間都遠遠超過規定時間,對他幾乎言聽計從,甚至驚嘆:用卿恨晚!

楊嗣昌對明朝未來的規劃可歸納為三點:一、攘外必先安內;二,足食然後足兵;三、保民方能蕩寇。其對策主要集中於前兩點。對於第一點,他認為天下大勢好比人的身體,京師是頭腦,宣、薊諸鎮是肩臂,黃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如今形勢是烽火出現於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亂於腹心之內,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圖緩,內憂更不能忽視,因為它流毒於腹心,如果聽任腹心流毒,臟腑潰癰,精血日就枯乾,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他主張先與清朝和談,穩住京師附近的局勢,專心致志、一鼓作氣的剿滅農民軍。對於第二點,他建議增兵12萬,其中步兵74000人,馬兵36000人,並增加餉銀280萬兩,採取均輸、溢地、寄監學生事例、驛遞四個途徑。於是崇禎帝在他的建議下先後向民眾加派剿餉和練餉。

楊嗣昌所提的三點綱領,都是為了實現他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圍剿計劃來服務的。這一計劃的執行依靠的是五省總督洪承疇和五省總理王家楨的配合,洪承疇已在圍剿農民軍的過程中頗建功勛,但王家楨被楊嗣昌認為是個庸才,不堪此任,於是楊嗣昌經密友禮部侍郎姚明恭的介紹,向崇禎帝推薦了兩廣總督熊文燦接替五省總理。

「唉,要是能召喚到此人就好了。」劉辯感嘆道。

各省督撫在楊嗣昌的指揮下,圍剿農民軍有了很大進展,到崇禎十一年二月,湖廣農民起義軍領袖劉國能、張獻忠先後受熊文燦招撫,楊嗣昌鑒於其父招撫失敗的教訓,提出反對意見,並主張劉、張等殺賊自效才可信任,崇禎帝和熊文燦急於招安,楊嗣昌只好順從皇帝意見,相信了農民軍的投降。結果劉國能確實效忠明朝,但張獻忠卻是假招安,最終和李自成一起埋葬了大明江山。而此時的闖將李自成正在洪承疇、孫傳庭等的窮追不捨下勢力銳減,到崇禎十一年十一月率劉宗敏、田見秀等十八騎逃亡商洛山中。楊嗣昌所說的十年不結之局似乎就要走到盡頭。

就在楊嗣昌緊鑼密鼓地指揮圍剿農民軍的同時,亦開始籌劃對清議和的事宜,以緩解明朝的外部壓力。崇禎十一年三月十日,楊嗣昌上疏重申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力主對清妥協,集中全力平息中原群盜。同年五月三日,崇禎帝在中極殿以剿兵難撤、敵國生心為主題策試大臣,楊嗣昌在策論中以天象引入話題,接着列舉歷史上天象示警與異族關係的故事,如東漢時日蝕火星,漢光武帝與南匈奴議和,宋太宗時月蝕熒惑,宋軍興師伐遼而戰敗。其實他是藉此影射他對清議和的主張,正如談遷所說:星曆之學非嗣昌所諳,而推言之甚詳,專為建虜而發,力主封賞。儘管多數朝臣反對此議,但崇禎帝卻非常賞識,加上楊嗣昌無偏無黨、勇於任事,崇禎帝對他更加信任,於當年六月提拔楊嗣昌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仍掌兵部事,故人稱楊閣部。

其實,楊嗣昌已經在秘密啟動議和行動。崇禎十一年三月,遼東巡撫方一藻派瞽者周元忠出使瀋陽,試探口風,皇太極對其相當禮遇,並表示:如有確議,則撤兵東歸。楊嗣昌接到方一藻的報告后,立刻建議崇禎帝允許方一藻及總監太監高起潛便宜從事,辦好議和,得到崇禎帝默許。周元忠回到寧遠,帶回皇太極致高起潛的書信,信中稱:仍言講款,若不許,夏秋必有舉動。楊嗣昌極力勸說崇禎帝把握時機與清和談

但崇禎帝只命方一藻、高起潛細酌。楊嗣昌不依不撓,繼續上疏批評言官不顧兵部處境,只會空言誤國,請求聖鑒允行,即明確批准方一藻與高起潛議和。此時楊嗣昌主導議和已經公開化,引起朝臣激烈非議,掀起彈劾楊嗣昌運動,其中攻訐最力的是少詹事黃道周,他們表面上反對楊嗣昌奪情入閣,實際上反對他主導的對清和議。崇禎帝於當年七月五日召集群臣於平台,讓楊嗣昌與黃道周在御前辯論,最後崇禎帝袒護楊嗣昌,貶斥黃道周等彈劾楊嗣昌的官員。

儘管楊嗣昌擺脫彈劾,但崇禎帝礙於群臣反對,不敢接受楊嗣昌的建議,對和談明確支持,方一藻、高起潛與滿清的和議遂不了了之。同時,新被起用的兵部尚書盧象升亦堅決反對與清議和,與楊嗣昌形成尖銳對立。皇太極見此情形,乃於崇禎十一年九月派兵大舉入塞,對明朝展開懲罰性打擊。由於明廷內部政見分歧,總督天下援兵的盧象升未能與楊嗣昌、高起潛良好配合,導致盧象升戰死於巨鹿賈庄,七十餘城先後失守,四十六萬人被俘到崇禎十二年三月清軍方才揚長而去。事後追究責任時,楊嗣昌雖被彈劾,但崇禎還是保住了他,並感慨:大事幾成,為幾個黃口書生所誤,以至於此!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召喚天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三國之召喚天下
上一章下一章

第536章 楊嗣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