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

氣功

氣功

氣功炁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氣功發源地是中國。氣功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吐吶、行氣、服氣、導引、煉丹、修道、坐禪等等。中國古典的氣功理論是建立在中醫的養身健身理論上的,自上古時代即在流傳。原始的氣功一部分稱為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分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中醫專著《黃帝內經》記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積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鍊方法。《老子》中提到「或噓或吹」、「綿綿呵其若存」的吐納功法。《莊子》也有「吹噓呼吸,吐故吶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的記載。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書《卻穀食氣篇》和彩色帛畫《導引圖》。《卻穀食氣篇》是介紹呼吸吐吶方法為主的著作。《導引圖》堪稱最早的氣功圖譜,其中繪有44幅圖像,是古代人們用氣功防治疾病的寫照。

氣功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動功和靜功。動功是指以身體的活動為主的氣功,如導引派以動功為主,特點是強調與意氣相結合的肢體操作。而靜功是指身體不動,只靠意識、呼吸的自我控制來進行的氣功。大多氣功方法是動靜相間的。宗教中,道教的道士常會練習導引、內丹術氣功,佛教里的禪定、靜坐也包含氣功。

氣功常配合武術或靜坐一起練習。練針灸的中醫也常透過練習氣功來增進療效。漢代名醫華佗創編了五禽戲功法流傳後世。

編輯本段定義

氣功在保健方面有獨特的功效。他是建立在整體生命觀理論基礎上,通過主動的內向性運用意識活動的鍛煉,改造、完美、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變為自覺智能的實踐。氣功與中醫、武術一起,被認為是重要中華傳統文化之一,受到世界範圍內許多人的喜愛。

有人認為氣功是深呼吸療法。實際上氣功鍛煉包括調心、調身、調息三類手段,每一類手段又有多種方法,深呼吸只是眾多呼吸鍛煉方法中的一種。

編輯本段歷史

氣功發源地是中國。氣功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吐吶、行氣、布氣、服氣、導引、煉丹、修道、坐禪等等。中國古典的氣功理論是建立在中醫的養身健身理論上的,自上古時代即在流傳。原始的氣功一部分稱為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一部分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中醫專著《黃帝內經》記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積精全神」、「精神不散」等修鍊方法。《老子》中提到「或噓或吹」的吐納功法。《莊子》也有「吹噓呼吸,吐故吶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的記載。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有帛書《卻穀食氣篇》和彩色帛畫《導引圖》。《卻穀食氣篇》是介紹呼吸吐吶方法為主的著作。《導引圖》堪稱最早的氣功圖譜,其中繪有44幅圖像,是古代人們用氣功防治疾病的寫照。

原始的氣功沒有名稱,以後一部分稱為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的「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而散見於歷代名家著作中的靜坐、坐忘、禪定、胎息、行氣、服氣、調氣、周天、內丹等也都屬於氣功的內容。至於「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道士許遜所著《凈明宗教錄》一書,即使這是後世託名之作,那麼最晚也在隋唐時期。在隋唐以後才出現的《中山玉櫃服氣經》記載:「氣功妙篇,氣術之道略同……」,但在內涵上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氣功不完全一致。現在所通用的氣功,則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之後才逐漸得到推廣的。

氣功大致是以調心、調息、調身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調心是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這三調是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是氣功學科的三大要素或稱基本規範.

氣功是人們在生產、生活、醫療保健等多種實踐中,逐漸總結而形成的。氣功療法與體育療法有聯繫又有區別,它可以包括體育療法,但體育療法卻代替不了氣功療法。肢體運動始終只是氣功調心的手段之一,呼吸運動也是為調心服務的,三調是統一的整體,必以調心為核心。內練與外練是結合的,應以內練為主。氣功之氣是指「內氣」、「真氣」,具有更深刻的含義。氣功療法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至少它是心理療法與體育療法的綜合。

編輯本段氣功療法

氣功療法包含心理療法,但是與心理療法有區別。心理療法一般是指醫生用語言、表情、姿勢、態度等,對覺醒狀態下的病人進行說理、暗示治療;或用一些特殊的誘導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種表面上有些類似於睡眠的催眠狀態,再對呈催眠狀態下的病人進行暗示治療。故病人始終是被動的。而氣功療法的特點是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病人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自我鍛煉從而加強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編輯本段硬氣功

硬氣攻又稱武術氣功,它是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的有機結合.通過長期的吸氣,吞氣,聚氣,運氣,閉氣,崩氣並配合身體一系列排打等一些列動作鍛煉后,使體內勁力在意識的指導下而強力集中,並可使這勁力有極大的衝擊力和承受力.

編輯本段軟氣功

佛教之坐禪冥想,道家之養生功及現代之柔軟件操,皆屬此類。不需要緊繃肌肉。將心念注意在深長呼吸上,使之無旁念。慢式太極拳路及中國武術南拳門派詠春,最初入門練習之第一套拳路小念頭,即屬此類。軟氣功不需要大量消耗體力便可以加強肺氣量,亦可運動各處肌肉,包括人體內部之半隨意肌,活動被動人體內部之臟腑器官,所以適合各類人士練習。對老人,來經女士,病人等不可以作大運動量之人士特別適合。

編輯本段氣感

氣感是指練氣功或意念集中在身體某部分時會產生的熱、麻或癢等感覺。雖然氣感是大部分練氣功的人都會有的經驗,但氣感的成因尚未被研究出來。

有理論認為氣功是幻覺,但幻覺並非無意義,它是在以模擬的感覺訊號取代真實訊號,驅動自律神經進行心身作用(夢的〝心身作用說〞)。氣功的脹麻幻覺能驅動自律神經中的修補神經而達健身的目的。

此外,有些時候,下述的生理反應往往也會被氣功修習者指為「氣感」的:

當深度放鬆時,微血管的微循環旺盛起來時的各種感覺,多數是暖,如果還有麻癢的話,中醫還說這是有「風」。初學者常說這是「氣到指尖」。

呼吸深長,血氣旺盛,肢體大腦得到充足供血供氧時的精神爽利感覺。常被描述為「感到一股氣湧上來」,甚至是大小周天運行,內力增進等。

進入類似默劇或自我催眠的狀態,嘗試用意識去影響不容易控制的部位時的感覺(內臟之類的不隨意肌)。有時肢體還會處於一種平時很少會做的姿勢下(不同的樁功),重心、負重位置都跟慣常的有所不同,再配合設想和呼吸,因而刺激到一些平時很少運動的位置以至內臟器官,使之都得到運動,為習練者帶來一種不常見,但又很愜意的個人境界經歷。這往往會被稱為以意導氣,以氣導體,以至打通手少陰心經、手太陰肺經……等等。

神經的生物電反應,例如肉跳、眼眉跳、以至抽筋等。如果這些反應是氣功修習著希望它發生的,或者在控制和預期下發生的,可能會說這是「神功大成」了;如果是不想它發生的,或者失控地發生的,就叫「出偏差」,以至「走火入魔」

本來,用上上述的現代術語來陳述,氣感就變成科學可解釋的東西而不是幻覺了,可以跟西方科學進行對話、交流了,可是由於沒有了虛、實」,和五行八卦那類辭彙,令到傳統或老一輩的氣功從習者感到不是味兒,覺得好像貶低了氣功似的,甚至可能會被譏為挾洋自重。

編輯本段氣功的體驗

在練氣功的過程中,人們常有一些奇特的體驗。較常見的有氣感、感覺敏銳、定靜等等。

編輯本段氣功流派

氣功在歷史上處於民間流傳的狀態,並形成了醫家、儒家、道家、佛家、武家等眾多的流派。醫家氣功強調保健、延年,道家氣功講求性命雙修,佛家氣功講求明心見性,武術氣功則注重強化肌肉,發勁等技擊應用。氣功與宗教有着本質的區別。

編輯本段氣功的研究

劉貴珍的重要著作翻譯成日、英、印尼等語種,他的氣功概念也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引起了第一次全國性氣功**,陳毅、林伯渠、謝覺哉等領導人也進行了練功或題詞年文革開始后,第一次氣功熱潮突然中止年氣功重新獲得解放。

王任重在第二次氣功浪潮的推動中起了重要作用,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國家安全局等重要部門都對氣功進行了研究,新華社在內的眾多媒體為氣功熱潮起到了重要的宣傳推動作用。

中國中醫研究院在1983年成立了氣功研究室年建立了氣功學碩士學位。

編輯本段爭議

一些對超自然氣功的反對者認為,他們的思維非常類似巫術,而不能為主流科學觀念解釋。他們認為這類氣功作為心理暗示療法或許有用,但是可以獲取超自然能力(如釋放「外氣」)則未被科學實驗所證實。

這類"氣功」的超自然現象的支持者經常舉出一些關於氣功產生特殊現象的報道和案例,並聲稱他們已經使用了科學的方法和工具,但結果與主流科學理論仍有矛盾,所以主流理論者反而需要承認主流科學理論尚未完善。

而主流科學界認為這些報道和研究都有嚴重疑點。一些氣功實驗部分,儘管使用了一些和常規學術研究近似的方法和一些科學儀器,但是整個活動的組織卻有不符合科學研究常規之處。一些實驗沒有中立方的監督,甚至某些涉及的當事人公開聲明否定與之有關聯,因此其可信程度令人懷疑。

另外對研究的技術細節也存在爭議,因而被認為是偽科學。

同時有人冒超自然氣功之名以詐欺手段進行爭取利益。這些活動被稱為「偽氣功」。

編輯本段特點

一:

經絡、**位、氣血學說是中國氣功的理論基礎。中國傳統醫學包括豐富的內容,氣功是中國傳統醫學寶庫的一顆瑰麗的明珠。

經絡、**位、氣血學說,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是中國氣功的理論基礎。

經絡、**位、氣血是非常複雜的人體現象。可以簡單而形象地解釋: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位是氣血運行的出入口。

氣功健身祛病的道理在於**位受到良性刺激,氣血在經絡中運行通暢。

二:

中國氣功體現了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合一、形神合一的整體觀。

中國氣功強調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界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聯繫,人的機體受到氣候、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氣功重視人與自然界的動態適應。

中國氣功強調人與社會的統一。社會環境對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的關係,中國氣功修練強調人要適應社會。

中國氣功強調形神統一。氣功是一種中國特色的自我身心鍛煉方法。它既可以提高人體的生理功能,又能提高人體的心理功能。氣功提高人體生理功能與心理功能是同時進行的,二者相互聯繫、相互制約。

三:

中國氣功受道家、儒家、佛家和醫家的影響。

中國氣功在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吸取了道家、佛家、儒家和醫家的一些理論及健身祛病的技術,逐步形成中國氣功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豐富多彩的養生技術。

編輯本段名詞解釋

1、【周天】:道家的周天有小周天與大周天之分。小周天路線是任督兩脈;大周天路線是人身24經脈與奇經全通。僅僅是感覺到氣在身體內運行,稱之為經絡周天;內視到經絡、**位及內光、內景,才能說真正是周天路線通了,這稱之為丹道周天。丹道周天是道家的正途,由此可開發出人體潛能,並最終覺悟到「炁」的真諦。

2、【內視】:練功者將思維集中於自己的身體內部,直到能「看」到各種圖像,稱為內視,醫家稱之為「返觀」,俗稱「開天目」。內視得好的還可以看到身外的景象。

3、【靜功】:練功者用各自的辦法,排除多種念頭,將思維集中於一念,並盡量將此一念定下來。定得好的甚至將此一念也除去了。所有這些過程均稱為「靜功」。靜功中「定」到一定程度,就能出現「內視」、幻聽、直覺等諸多人體功能。

4、【盤坐】:這是靜功中常用的姿勢,有三種。散盤——兩腳交叉在雙腿下而坐;單盤——一腳放在另一隻腳的上面而坐;雙盤——兩腳交叉擱在雙腿上而坐。

5、【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印堂和玉枕**的連線與鹵門下垂線的交匯處,又稱天目、天目**、泥丸宮。中丹田——**連線的中點往胸內部的中間。下丹田——臍下3寸往腹內進去的中間。而功夫達到相當程度,則「全身無處不丹田」。

6、【天門】:俗稱鹵門,是道家元神出處。

7、【天頂】:即百會**。

8、【意念】:即識神,即後天思維、後天意識、顯意識,簡稱思維、意識。

9、神」、「元神」,即先天思維、先天意識、潛意識、下意識。道家認為上丹田是元神之居所。

即「元精」、先天之精;如果和連用,則可簡稱為「精」。道家認為下丹田是生儲元精之所。

11、【玄關】:由後天思維進入先天思維(玄)的一剎那。因為進入先天思維很難,又是內功修鍊過程中極關鍵的一步,因此前輩練功家將這個「一剎那」喻為一道極難逾越的關口。玄關打開,人體潛在的一些先天功能就可被開發出來。

練功者玄關竅始開,即可內視到身體內有如日如月、如珠如籽的圖形,此圖形即是內丹,一般稱為「丹」,釋家稱為「舍利子」、「菩提子」。

13、【清修】:練功者鍛煉自身的「精氣神」,即是清修。如果與異**換「精氣神」,不進行性接觸,也屬清修,不過這是清修里的「雙修」。

14、【性命雙修】:練功者獨自先後或同時修練本身的與

15、【內外雙修】:內——指精外——指身體,內外的鍛煉同時進行。

16、【男女雙修】:男女練功者內功達到一定程度后,通過性的接觸來練「精氣神」。此種練法只在夫妻之間進行。

編輯本段作用和療效

中國古代氣功從一開始就用於治病和健身。氣功所以能夠治病,主要是因為它對大腦皮層和皮層下植物神經中樞及心血管系統能起到有益的調節作用,對機體的異常反應有糾正作用,對腹腔器官有一種按摩作用,對自身生理機能可起到自我控制作用等。練功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排除情緒的干擾,讓人體的生理、生化處於最佳工作狀態;氣功中的放鬆、入靜和呼吸可緩解大腦皮層對整體的應急性反應準備,為機體的休息、修復和調整提供有利條件,亦即可清除「七情」對機體的擾亂,降低機體對外部環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減弱「六欲」的危害;經過緩慢調整,使整體耗能減少,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編輯本段要領

氣功功法不同,其特點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要求是:松靜自然、意氣相隨、練養結合、動靜結合、循序漸進、因人因病而異、持之以恆、生活有節。上述要求,大多適用於各種氣功,練功者具體練某種功時,還要參照該種氣功的具體要求。一般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熱、各種急性病及急性傳染病的人不宜練氣功。

把後天空氣與先天元氣合成一股浩然正氣的功夫;對生命過程實行自我調節、自我鍛煉、健身長壽的科學。

編輯本段氣功與中醫

氣功是中國傳統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多年前成書的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對氣功鍛煉的方法、理論和治療效果等內容,都有記載。在《素問》的八十一篇中,就有十幾篇直接或間接地談到有關氣功方面的內容。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氣功已成為一種重要的醫療保健方法。

從中醫發展史上看,我國歷代醫家對氣功都很重視。不僅在著作中有對氣功的論述,而且許多名醫本人也是氣功實踐家。如漢代名醫張仲景在其名著《金匱要略》一書中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吶,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這裏所說的「導引吐吶」就是氣功的一種方法。著名的「五禽戲」,相傳就是漢代名醫華佗所創,流傳到今天仍被氣功愛好者所喜愛。其後晉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南北朝陶弘景所著《養性延命錄》、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王燾所著《外台秘要》、宋代《聖濟總錄》以及金元四大家的著作中都有氣功方面的論述。在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所著《奇經八脈考》中指出:「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意思是說,在練某種靜功的過程中能夠覺察出人體的經絡變化。清代著名溫病學家葉天士和吳鞠通,都有氣功的實踐和論述。近代名醫張錫純所著《醫學衷中參西錄》中也有專論氣功的章節,並指出學醫者應參以靜坐。從以上提及的名醫和論著與氣功的關係,即可知氣功養生學歷史之悠久,又可見氣功在中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氣功作為中醫學的一個分支,在理論上主要以中醫理論為基礎,在創編功法和氣功鍛煉中也應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精氣神等學說作指導;對氣功鍛煉產生的效應及氣功作用機制等認識,到目前為止,也主要以中醫理論來闡述。當然,由於自古以來,氣功實踐不只為醫家獨有佛、武等各家在各自不同的實踐中,分別對氣功形成了自己的認識,也構成了氣功理論的一部分。

氣功實踐的結果也為中醫學提供了新的內容,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張景岳等分別對奇經八脈和丹田命門理論的系統闡發,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氣功實踐的基礎上的。氣功強調對意念的運用,是對中醫調神理論和情志學說的補充和發展。掌握了氣功心身同練的特點,有助於深入理解中醫「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整體觀,而氣功作用機制的探討,亦有益於對中醫「氣化論」、「精氣神」理論和臟腑心理相關性等的深入認識。發掘整理氣功與藥物配合應用,氣功針灸、氣功按摩等傳統治療方法也可提高臨床療效、開拓新的治療途徑。

編輯本段氣功與體育

【同】氣功和體育鍛煉都是人類自我心身鍛煉方法,都具有健身作用。氣功,尤其是動功,也是一種特殊的體育鍛煉。如果去掉對意念、呼吸的特殊要求,則與體育鍛煉中的體操無異,只是動作柔和緩慢而已。體育鍛煉也包括了「調身」、「調息」、「調心」三方面相應的內容。如「調身」本來就是體育鍛煉的主要內容,而呼吸的調整對於體育鍛煉來說也很重要,就象長跑運動員必須使呼吸與步伐相協調一樣。正確的呼吸方法,是「調身」達到完美狀態的保證。體育鍛煉也很重視心理狀態的影響,幾乎所有的體育項目的競技成績都與運動員的心理穩定性有關,只是影響的程度不同,象射擊、射箭,情緒的任何波動都可能大大影響成績。

傳統體育中的武術,與氣功更是密不可分。所謂「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就是指武術與氣功的結合。武術發展到今天,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它與氣功結合而起到的健身治療作用。傳統氣功中的「五禽戲」、「八段錦」等許多功法,往往也同時被歸入體育鍛煉之列。

體育鍛煉着重「調身」,即形體的鍛煉,其「調息」的目的是為了在激烈的體育鍛煉過程中得到充足的氧氣供應,並不斷地從體內排除二氧化碳,以保證大腦、肌肉所消耗的能量得以及時的補充,從而保證體育競技順利進行。也就是說其目的在於使形體的鍛煉得到充分的發揮。而「調心」也同樣是為了保證形體的完美髮揮。氣功與此不同,氣功的三要素中,「調心」起著決定性的主導作用,「調身」只是順利進行調心、調息的重要條件,「調息」則有助於體勢的放鬆和精神的寧靜。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達到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意識的主導下進行機體內部功能的自我調整和鍛煉,通過特殊的心理過程來改變自身的生理狀態,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

2、與體育鍛煉相比,氣功更強調人的心理狀態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強調通過主動的自我精神活動來調整自身的生理活動。在氣功入靜狀態下調動和培育人體的生理潛力,起到強身治病的作用。

3、氣功鍛煉是在氣功入靜狀態下進行的有呼吸要求的運動,它要求在保持松靜自然的基礎上,全身協調運動,呼吸柔和細緩,使耗氧量降低,心率減緩,血壓降低,在整體上提高身體素質;這與一般的體育鍛煉使呼吸加快,耗氧量增多,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從而加快身體某些部分的新陳代謝,使形體按特定的要求完美髮展等,有着很大區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氣功大師異界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氣功大師異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