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運籌帷幄

第361章 運籌帷幄

太平九年(210年)六月。

待一切準備就緒,馬躍正準備起兵南征時,裴定(裴元紹長子)、沮鵠(沮授子)忽然一身重孝前來洛陽見駕,具言平北王裴元紹、朔州刺史沮授竟在一月之內先後病逝,馬躍聞訊竟當着文武百官的面失聲痛哭起來,賈詡、管寧、傅燮、法真等舊臣也唏噓不已。

馬躍遂令裴定承襲平北王爵,與周倉、管起統率三部萬戶共計十五萬漠北騎兵南下中原,又令征東將軍高順起關東兵十五萬,令征西將軍方悅起關中兵十五萬,征北將軍許褚起河北兵十五萬,鎮西將軍張繡起西川兵十萬先後奔赴江陵,與征南將軍徐晃所率的十五萬荊州兵匯合。

馬躍則親率十萬精銳鐵騎,與十五萬漠北鐵騎合兵一處洶湧南下。

太平九年九月,各路涼軍齊聚江陵,計有馬、步、水軍一百餘萬,號稱三百萬眾!

馬躍更是譴使傳檄吳、楚,欲與孫權、曹真會獵於赤壁,消息傳出,荊、揚震動。

……

建業,吳宮。

「陛下!」司徒張昭出班跪倒在丹墀之下,痛哭流涕地進諫道,「今北涼舉三百萬眾大舉南下,吳、楚聯軍兵不過三十萬,恐無力抵擋!如欲頑抗無疑於螳臂當車,何不早降以求保全百姓?若一意孤行則恐玉石俱焚、生靈塗炭哪。」

「陛下。」

「陛下。」

「陛下。」

張紘、步騭、虞翻等人也紛紛出班跪倒在丹墀上,極力勸諫孫權舉國投降北涼。

「列位大人此言差矣!」孫權心中怒極,正欲發作時,忽見水軍都督呂蒙出班奏道,「我吳國尚有水軍將士五萬眾,大小戰船近萬艘,北涼舉三百萬眾南下,乃涉遠而來,必難持久,我軍只需據長江天險以求自守,彼久戰不力必自己退去,又豈能不戰而降?」

驃騎將軍太史慈亦出班喝道:「除了五萬水軍,我東吳也還有十萬精銳步卒,何謂無力抵擋?」

「對,絕不投降!」

「陛下,不能投降哪。」

「臣等誓死不降……」

太史慈話音方落,其餘賀齊、祖郎、全琮、朱然、呂岱等武將也紛紛出列,要求與涼軍決一死戰。

孫權神色陰睛不定,忽然之間想起了周瑜,如果有三軍大都督周瑜在此,只怕就不會有這場戰、降之爭論了罷?而且,倘若真的要聯楚對抗涼軍,除了周瑜,還真沒有人能夠統率三軍,想到這裏,孫權再不猶豫,朗聲喝道:「金吾衛何在?」

執金吾宋謙急出班奏道:「臣在。」

孫權道:「刻即派人前往柴桑,召大都督周瑜前來。」

「臣遵旨。」

宋謙答應一聲,急領命而去。

孫權這才向群臣道:「是戰是降,等大都督回朝之後再議,退朝。」

……

漢壽,楚宮。

相比較吳國文武分裂為主降、主戰兩派,楚國的君臣就顯得團結得多了,事實上自從南遷之後,在諸葛亮的連消帶打之下,以蔡、黃、王諸姓為首的荊襄士族已經逐漸淡出了權力中心,現在楚國的權力已經高度集中在曹真、諸葛亮君臣手中。

涼軍三百萬大軍壓境,楚國君臣竟是空前的團結。

涼太祖馬躍譴使傳檄,曹真急召丞相諸葛亮、大將軍張遼、驃騎將軍張郃,以及魏延、文聘、程昱、賈逵、王粲、劉曄等文武大臣商討對策。

「陛下,涼軍雖號稱三百萬,然臣以為最多百萬。」

皇宮大殿上,諸葛亮正侃侃而談,經過將近十年的磨練,此時的諸葛亮已經顯得穩重成熟多了。

曹真道:「丞相何以如此肯定?」

諸葛亮道:「這可以從涼國各處大營的兵力分佈得出結論,馬屠夫治下的涼國總共有七處屯兵大營,其中洛陽大營駐紮着最精銳的西涼鐵騎,總兵力在十五萬左右,漠北有三部萬戶的騎兵,總兵力也在十五萬左右,除此之外還有河北、關東、荊州、關中、西川五處屯田大營,每處屯田大營的兵力也在十五萬上下,除此之外襄陽大營的水軍可能還有十餘萬,也就是說,涼國的總兵力當在一百二十萬左右。」

大將軍張遼道:「就算只有一百二十萬,其兵力也遠遠超過我國啊!」

「是啊。」驃騎將軍張郃附和道,「我軍只有六萬步軍,四萬水軍,總兵力不過十萬人,就算與吳軍聯手,兩國兵力相加也不過二十餘萬,尚不及涼軍兵力的四分之一啊。」

「兩位將軍完全不必擔心。」諸葛亮自信滿滿地說道,「涼軍雖然兵力眾多,可大多都是騎兵和步兵,其水軍不過十萬左右,而楚、吳水軍兵力相加也有九萬之眾,單就水軍而言,雙方在兵力上可謂不相上下,更何況楚、吳聯軍還有周瑜、蔡瑁、呂蒙、陸遜這樣的優秀水軍統帥,而涼國除了甘寧還有誰?」

「馬屠夫傳檄要在赤壁與楚、吳會獵,臣以為他這是在找死!」王粲也附和道,「涼軍騎兵和步兵固然驍勇善戰,可如果這百萬大軍過不了長江,那跟沒有又有何區別?臣以為赤壁之戰的關鍵還在於水戰,也就是說吳、楚聯軍真正需要面對的敵人其實只有甘寧的十萬荊州水軍!」

「原來是這樣。」

「這下明白了。」

經諸葛亮、王粲一番分析,張遼、張郃恍然點頭,有種拔雲見日的感覺。

事實上,諸葛亮、王粲的確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赤壁之戰的關鍵。

赤壁之戰的關鍵就是水戰!如果吳、楚水軍能在赤壁之戰打敗甘寧的荊州水軍,那麼涼軍的大舉南征就只能以失敗告終,反之,如果吳、楚水軍反被甘寧水軍所敗,長江天險最終失守,則吳、楚縱有同等兵力的騎、步大軍亦恐無法阻擋涼軍鐵騎的南下了。

「明白了!」曹真拍案而起,朗聲道,「此戰的關鍵就在於楚、吳水軍能否消滅掉甘寧的十萬荊州水軍,為了達成這個戰略目標,朕以為有必要將楚國的水軍交給東吳三軍大都督周瑜一併指揮,以期同心協力、共破強涼,不知諸位以為如何?」

諸葛亮肅然道:「陛下胸襟令人嘆服,臣以為可以。」

張遼、張郃、程昱、賈逵等也紛紛附和道:「陛下英明。」

曹真的這一決定看似孟浪,其實卻極為英明,若論統兵,當世無人能出周瑜之右者,就算是涼太祖馬躍也自認略遜周瑜一籌,昔淮南之戰周瑜雖敗,卻不是輸在他的統兵之能上,而是輸在吳軍實力不濟,周瑜縱有通天徹地之能,實也無力回天。

因此,曹真決定把楚國水軍交給周瑜統一指揮,無疑是準確的。這樣一來就順利解決了兩國水軍的主次以及協同配合問題,楚國水軍雖然處於隸屬地位,可曹真以為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打贏赤壁之戰,挫敗馬屠夫南下荊、揚的陰謀。

……

江陵,馬躍大帳。

司馬懿手指地圖向馬躍及一眾文武大臣講解道:「陛下,諸位大人,剛剛細作回報,吳軍都督呂蒙已經督率三萬水軍,大小戰船五千餘艘進駐夏口,楚軍都督蔡瑁也將水軍大寨從巴陵移到了赤壁,眼下吳、楚水軍分駐夏口、赤壁,互為犄角之勢,正與我軍的烏林港水軍大寨隔江對峙。

「嗯。」

馬躍點了點頭,長身而起腆著肚子在大帳里來回踱起步來,近十年的養尊處優已經讓他的體形嚴重走形,不過刺繡的明黃滾龍袍往他日漸臃腫的身軀上一披,還真有一股說不出的帝王威嚴。在大帳里來回踱了幾步,馬躍忽然頓住腳步,大聲道:「吳、楚步兵不值一提,唯其水軍實乃心腹大患。」

說此一頓,馬躍凝聲道:「諸位愛卿都說說,這赤壁之戰該怎麼打?」

馬躍話音方落,法正道:「陛下,我軍擁有絕對的兵力優勢,臣以為一定要充分發揮兵力上的巨大優勢,以此來掣肘吳、楚聯軍的行動。」

馬躍欣然道:「具體呢?」

法正大步走到地圖前,伸手沿着長江一劃朗聲說道:「可將百萬騎步大軍沿江陵至烏林的長江北岸一字擺開,共紮下十座大營,分十個點架設浮橋準備渡河!為了阻止我軍渡河,吳、楚水軍就勢必要分兵襲擾,這樣一來,赤壁、夏口大寨吳、楚水軍的兵力就會削弱。」

馬躍道:「架設浮橋的船隻從何而來?」

法正道:「不用船隻,這江漢一帶擁有大片的松樹林和杉樹林,我軍完全可以就地取材以木筏架設浮橋。」

馬躍道:「若吳、楚水軍不分兵呢?」

法正道:「如果吳、楚水軍不分兵,任由我軍架設浮橋,那麼赤壁之戰很快就可以結束了!」

「哦?」馬躍欣然道,「此話怎講?」

法正道:「陛下請想,如果吳、楚水軍不來襲擾,我軍完全可以長江江面上架浮起足夠堅固的浮橋,然後再在浮橋兩側絞起攔江鐵索以保護浮橋,最後再在浮橋上架設由陛下親自改良的投石機,真要到了那時候,就算吳、楚水軍傾巢而出,只怕也得落個有來無回的結局了,這一戰我軍豈非贏定?」

馬躍聞言頓時雙目一亮,喜道:「對呀,有了這條不可摧毀的浮橋,長江天塹就變成通途了。」

陳群道:「不過孝直有沒有想過,投石機極為沉重,懸在江面上的浮橋是否足以支撐投石機的重量呢?就算能勉強支撐,只怕也安裝不了太多的投石機,而哪果只安置廖廖幾架投石機,只怕很難對吳、楚的水軍構成太大的威脅啊。」

法正道:「這個在下已經想過了,單憑木筏固然不足以支撐起太多的投石機,但我們完全可以在浮橋底下固定中空的密封木箱啊!如果有大量中空的木箱綁在浮橋下增加浮力,縱然在浮橋上架設上百架投石機也不是什麼問題了,長文以為呢?」

陳群點頭道:「原來是這樣,那就沒什麼問題了。」

馬躍環顧眾人道:「大家還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嗎?」

「臣也有個想法。」蒯越出列說道,「陛下為何不下令打靠連環戰船呢?龐大的連環戰船不但能給陛下改良的投石機提供更好的發射平台,還能涉水如平地,涼國的百萬大軍就能開上江面與吳、楚水軍交戰了,如此一來,就憑吳、楚那十幾萬水軍根本就不堪一擊!」

「連環船?」

馬躍聞言心頭一跳,腦子裏頓時浮起了正史中的赤壁之戰,如果不是蒯越一貫對涼朝忠耿耿,馬躍幾乎就要懷疑他是奉命潛伏在涼軍中的超級姦細了,不過這念頭在馬躍腦海里一閃即逝,沉聲問道:「連環戰船固然涉水如平地,卻最怕火攻。」

「無妨。」蒯越自信地答道,「此時正值冬季,冬季刮的是西北風,我軍從北向南進攻,正好順風,吳、楚聯軍如果要火攻那不正好燒了自己嗎?」

馬躍蹙眉道:「萬一到時候改吹東南風了呢?」

「這……」蒯越愕然道,「冬季如何會刮東南風?」

「凡事無絕對啊。」馬躍道,「而且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

蒯越忙道:「臣有失考量,請陛下恕罪。」

「不。」一邊的賈詡忽然目露狡黠之色,向馬躍道,「陛下,如果我軍早有防備,就算到時候颳起東南風,吳、楚聯軍要想實施火攻只怕也沒那麼容易,臣以為異度的建議還是值得嘗試的,不過為防萬一,臣以為可以讓二十萬大軍搭乘連環戰船,配合甘寧將軍的水軍向吳、楚聯軍發起進攻。」

「哦。」馬躍欣然道,「文和是說只打造裝載二十萬大軍的連環戰船?」

「對。」賈詡點頭道,「這樣就算萬一失敗也不過損失二十萬大軍,不足以影響整個戰局。」

馬躍道:「不過,該如何防備火攻呢?」

賈詡道:「吳、楚聯軍要想火攻,無非有兩種方式。」

馬躍道:「哪兩種?」

賈詡道:「一者兩軍相接,利用弓箭手放火箭,不過這樣一來,就是兩軍正面交戰了,吳、楚聯軍的弓箭手數量遠遜於我軍,到時候吳、楚聯軍燒不成我軍戰船不說,只怕還會反過來被我軍燒掉戰船,二者派船裝載引火之物偷偷靠近我軍船隊,然後突然舉火襲擊,險此二者再無別的辦法。」

馬躍回想起正史中周瑜之所以能一把火燒了曹操的八十三萬大軍,可不正是因為中了黃蓋的詐降之計,讓裝滿了引火之物的艨沖鬥艦衝進了連環大船船隊里才壞了大事?如果當初曹操沒有中計,沒有貿然率領大隊戰船出寨接應黃蓋,也許歷史就將改寫了。

想到這裏,馬躍不由心頭一動,問賈詡道:「也就是說,只要不讓可疑船隻靠近,吳、楚聯軍要想實施火攻就只能從正面發動進攻?」

賈詡道:「正是。」

「哈哈,好,這的確是個好建議。」馬躍欣然道,「大家還有沒有別的建議?」

帳中一片肅靜,馬躍正感到失望時,魯肅忽然出列奏道:「陛下,臣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不過卻也想到了一個笨辦法。」

馬躍忙道:「子敬快說。」

魯肅道:「長江江面寬闊,自西陵峽以下最窄處也有五百餘步,不過卻不深,尤其是江面最闊寬處,其深度更是不足兩丈,我軍既然可以在烏林港近四丈深的水中打下木樁然後在水上搭建水寨,那麼為何不能直接在江面上搭建水寨呢?」

馬躍聞言一呆,愕然道:「在江面上直接搭建水寨?這是為何?」

魯肅道:「水寨有寨牆、有箭塔,可以抵禦吳、楚水軍的進攻啊,陛下請想,如果我軍能在江面上搭建起一座足夠龐大的水寨,從長江北岸一直延伸到長江南岸,江山可以自如穿流,可船隻卻無法通行了,這樣一來整條長江航道豈不是要被截為兩段了?」

「這……」

馬躍心頭一跳,眼前忽然浮起一幅詭異的畫面。

寬闊的長江江面已經成了一片龐大的工場,幾名士兵攀爬在斜伸出船舷的木架上,正揮動碩大的木錘將一截木樁使勁砸進江心,不遠處,聳立着一排排木樁,許多小船正在穿梭運輸木材,工匠們正忙碌地將橫樑架到木樁上,再後面則聳立着搭建好的寨牆。

寨牆前遍佈鋒利的鹿角,尖角向前,隨時準備着扎穿試圖靠近的戰船船舷,寨牆后聳立着一座座箭塔,嚴陣以待的弓箭手正警惕地守在箭塔上,隨時準備抵禦來自水面上的襲擾,水寨中央,幾座更大型的高塔上,則聳立着幾架龐大的投石機,就像一頭蟄伏的猛獸,正等著獵物送上門來。

魯肅道:「這辦法雖然笨,需要耗費的時間恐也長達數年之久,可好處就是我軍可以步步為營、節節推進,吳、楚水軍就是想阻止也阻止不了。」

魯肅並沒有說錯,這的確是個笨辦法,但卻笨得根本無從破解。

吳、楚水軍如果強行發動攻擊,由於缺乏來自陸地的步兵配合,其結果就相當於以水軍強攻擁有完善防禦體系的涼軍水寨,就算有所斬獲自己也勢必會損失慘重。

最終,涼軍的水寨推進戰略將演變成曠日持久的水上攻防戰,涼軍損失的是廉價的步兵以及取之不盡的木材,而吳、楚聯軍損失的將是精銳的水軍將士以及有限的水軍戰船,涼軍步兵數以百萬計,而吳、涼水軍卻僅僅只有十萬餘人,所以最後首先堅持不住的肯定是吳、楚聯軍而不會是涼軍!

「陛下,這辦法不錯!」賈詡擊節嘆道,「臣以為值得嘗試。」

「好!」馬躍欣然道,「魯肅、徐晃聽令!」

徐晃、魯肅急踏步上前,朗聲應道:「臣在。」

馬躍道:「徐晃可率本部十五萬荊州兵聽候魯肅大人調譴,擇地搭建貫通南北兩岸的超級水軍大寨!」

「臣遵旨。」

徐晃、魯肅拱手一揖,領命而去。

馬躍又道:「法正、方悅、張綉聽令。」

法正、方悅、張綉三人急上前應道:「臣在。」

馬躍道:「率兵三十萬,分三處紮營,就地搭建浮橋,以吸引吳、楚水軍分兵襲擊。」

「臣遵旨。」

法正三人也領命而去。

馬躍又道:「蒯越、高順聽令。」

蒯越、高順急出列應道:「臣在。」

馬躍道:「在烏林港水軍大寨內打靠連環戰船,待連環戰船打造完成之後,可率二十萬弓箭手登船出擊,協助甘寧水軍從正面強攻赤壁,爭取一舉殲滅吳、楚水軍主力。」

「臣遵旨。」

蒯越、高順亦領命而去。

待諸將皆各自領命離去,馬躍才得意地仰天長笑三聲,環顧眾人道:「朕三箭併發,倒要看看曹真、孫權小兒如何招架?哈哈哈……」(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readnovel。,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混在三國當軍閥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混在三國當軍閥
上一章下一章

第361章 運籌帷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