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潘美與戲劇中的潘仁美

歷史上的潘美與戲劇中的潘仁美

在民間評書楊家將中,潘美被醜化為姦邪疾功的大壞蛋。其實潘美對宋朝功勞挺大,應該超過楊業。《宋史》傳中,潘美位於列傳第十七的位置,而楊業僅在列傳三十一,排名差了許多。從列傳功業上看,潘美撫陝帥袁彥,協平李重進,協征嶺南,廣北門役,征江南,說降陳,擊北漢,戰太原,抵遼軍,其舊中戰略功績應遠在楊業之上,而且較有政治眼光,可稱得上政治家軍事家了。

歷史上的潘美既然是那樣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又怎麼變成反派人物的?這裏我們首先要弄清歷史與演義的區別。翻開《宋史》及《二十五史》那裏對潘美的一生都作了公正的記載。但到了元代,一些民間傳說和小說中逐步出現攻擊潘美的言辭。元曲《八大王開詔救忠》就是其中之一。該戲上演的是潘仁美因私仇謀害楊令公,命他在**日出戰。令公被困虎**牙峪,七郎突圍求救,仁美不發一兵,反將七郎亂箭射死。令公因無救兵被困,撞死李陵碑下。六郎突圍入京告狀,八大王趙德昭奏仁美有罪被逮入獄。寇準審問后定美為死罪問斬,適逢皇天大赦。六郎為了報仇哭訴於八大王。八大王密示六郎獄中殺仁美等三人後。八大王始開讀大赦詔書,並勉六郎擅殺之罪。該齣戲根本不顧歷史事實,一味的胡編亂造。明眼人很容易看出其中破綻。一、潘仁美和楊繼業歷史上都無此人,作者為避污衊之嫌故在潘美和楊業中間各加一字。二、作者利用古代戲曲慣用的手法,把陳家谷之戰的失利歸結為潘美在**日出戰對我軍不利上,這種迷信傳說絲毫沒有一點根據。三、據史學家考證,楊業之子楊延朗后改名延昭(即楊六郎)根本沒有參加陳家谷戰役,文中只提及延玉沒,更不存在七郎被射死的情節。四、至於楊六郎下獄仁美等三人更是子虛烏有,可以想像,一個封建帝王之家還需要採取如此拙笨的手法來對潘美下毒手嗎?假如八賢王真的那麼去做不是對皇上兩面三刀嗎?由此可見所謂八大王開詔救忠本來就沒有根據的,后經過歷代戲作者和舞台演員的修改,以至越演越劣,他們的這些做法完全違背了歷史的事實。明清以來,又陸續上演了一些不同版本,不同戲曲和曲藝,也都大相徑同。

潘美既然是個大忠臣,他們為什麼要醜化潘美呢?首先要從那場戰役說起。雍熙三年(986),宋兵3路伐遼,潘美為雲、應、朔等州行營都部署即主帥,楊業為副將,西路軍出雁門後接連佔領寰、朔及雲、應等州。七月份,契丹軍主力發起反擊,因曹彬所領東路軍大敗於岐溝關,潘美等也受詔撤軍,並掩護雲、應、朔等州百姓內遷。在撤軍過程中,監軍王?沒有採納楊業建議,並強楊業出戰,因地形對我軍不利,又沒有得到及時接應,致使楊業全軍覆沒,被俘后絕食身亡。應該說陳家谷戰役的失利,潘美身為主帥是有責任的。他的責任是沒有制止王?作出的進攻的錯誤決定,讓楊業冒進進軍,楊業兵敗后只顧執行朝廷決定安置百姓撤退,犯了接應不力的錯誤,潘美為此被削秩三等,降為檢校太保。在當時的封建王朝中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此事客觀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監軍王詵是主要的責任人,潘美充其量只應負次要責任。但是陰差陽錯,後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幾經演繹的「楊家將」故事裏卻把罪過全推到了倒霉的潘美身上,真正的罪魁禍首王詵反而沒人知道。由於陳家谷戰役的失敗的導致了宋王朝北上計劃的破滅。北遼乘勢不斷騷擾中原大地,激發了百姓的愛國熱情,人心思安的心理普遍存在。楊業是為了捍衛大宋江山而死的,當然死得其所。楊業戰死除了忠君之外,還充滿了民族的利益的色彩,在充滿愛國熱情的宋人來說當然是稱道和歌頌的。其次是舞台藝術設置需要。但凡看過戲劇的人都知道,戲中人物分為末、凈、生、旦、丑等。這些角色實際是演員的分工,就象酒店的廚師和服務員一樣,缺一不可。我們可以想像,假如角色已經設置而沒戲可演的話其薪水如何開銷,因此無論是編劇還是班主都要在歌頌英雄的同時拉出一個反派角色做鋪墊,潘仁美就這樣被推上了歷史的審判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改裝大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改裝大宋
上一章下一章

歷史上的潘美與戲劇中的潘仁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