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第三百零七

第291章 第三百零七

白疊

亦作「帛疊」。棉布。棉花自鱘度傳入我國,經過南北兩路:東漢由南路經過南洋諸國傳入雲南,雲南少數民族當時生產出一種名叫「白疊花布」的紡織品,南北朝由北路傳入新疆。唐宋白疊被視作珍品。內地棉花的大量種植和棉布的大量生產則始於宋末元初,由海南島黎族地區經閩、廣傳至江南。惟唐以前不知有草棉,將棉布誤認為木抽所織。《史記.貨殖列傳》:「榻布皮革千石。」裴駰集解引《漢書音義》曰:「榻布,白疊也。」司馬貞索隱引《吳錄》曰:「有九真郡布,名曰白疊。」張守節正義:「白疊,木綿所織,非中國有也。」《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人》:「土地沃美,宜五穀、蠶桑。知染采文綉,罽綴帛疊,蘭干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梁書.諸夷傳.高昌國》:「多草木,草實章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曰白疊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宋方勺《泊宅編》卷三:「閩廣多種木綿,樹高七八尺,葉如柞,結實如大菱而色青。秋深即開,露白綿茸然。土人摘取去殼,以鐵杖桿盡黑子,徐以小弓彈令紛起,然後紡績為布,名曰吉貝。今所貨十花,此最上品。海南蠻人織為巾,上出細字,雜花卉,尤工巧,即古所謂白疊巾。」

氍毹

一種織有花紋圖案的毛毯。古代產於西域。可用作地毯、壁毯、床毯、簾幕等。《三輔黃圖.未央圖》:「溫室以椒塗壁,被之文綉......規地以罽賓氍毹。」《梁書.諸夷傳.高昌》:「大同中,子堅(高昌王)遣使獻鳴鹽枕、蒲陶、良馬、氍毹等物。」唐岑參《玉門關蓋將軍歌》:「暖屋綉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褐氈》:「凡氈絨白黑為本色,其餘皆染色。其氍毹、氆氌等名稱,皆華夷各方語所命。」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燈節》:「樓設氍毹簾幕,為宴飲地。」舊時,居家演劇用紅氍毹鋪地,因而又用為歌舞場、舞台的代稱。明張岱《陶庵夢憶.劉暉吉女戲》:「十數人手攜一燈,忽隱忽現,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見之,亦必目睜口開,謂氍毹場中那得如許光怪耶!」《格致鏡原.居處器物.氈毯》引《異物志》:「大秦國野繭織成氍毹,以群獸五色毛雜之,為鳥獸人物草木雲氣,千奇萬怪,上有鸚鵡,遠望軒軒若飛,其文赤白黑綠紅絳金縹碧黃十種色。」

氆氌

藏語音譯,為我國西北少數民族手工生產的一種羊毛織品。可以做床毯、衣服等。明湯顯祖《邯鄲記.大捷》:「氆氌登台,綉帽猩蠻帶,與中華斗將材。」又,《紫釵記.河西款檄》:「俺帽結朝霞,袍穿氆氌。」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褐氈》:「其氍毹、氆氌等名稱,皆華夷各方語所命。」《西藏記.生育》:「女子則教識戥稱,作買賣,紡毛線,織氆氌。」《紅樓夢》第一0五回:「氆氌三十卷。」

亦作「楃」。帳幕。由於四面圍合起來象屋宇而得名。《左傳.哀公十七年》:「衛侯為虎幄於藉圃。」杜預註:「於藉田之圃新造幄幕,皆以虎獸為飾。」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今富有黼綉帷幄,塗屏錯跗。中者錦綈高張,采畫丹漆。」《說文.木部》:「楃,木帳也。」《釋名.釋床帳》:「幄,屋也。以帛衣板,施之形如屋也。」王先謙疏證補引王啟原曰:「幄之制,必先立板,而後帛有所傅。自有幄已然。」唐康駢《劇談錄.曲江》:「都人遊玩,盛於中和上巳之節,彩幄翠幬,匝於堤岸,鮮車健馬,比肩擊轂。」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一:「設黃幄於南苑晾鷹台,幄後設圓幄,恭候皇上躬御甲胄。」被先秦稱「衾」,又稱「寢衣」,漢以後稱「被」。寢時用以覆身。多以布帛為料。其特殊者宋有紙被,唐有神絲被,上綉三千鴛鴦,間以奇花異卉,絡以細珠,五色輝映,精巧奇絕。《詩.召南.小星》:「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實命不猶。」《論語.鄉黨》:「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楚辭.招魂》:「翡翠珠被,爛齊光些。」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上:「南道之酋豪。多選鵝之細毛,夾以布帛,絮而為被,復縱橫衲之,其溫柔不下於挾纊也。俗之鵝毛柔暖而性冷,偏宜覆嬰兒,辟驚間也。」明陶宗儀《輟耕錄.鴛衾》:「孟蜀主一錦被,其闊猶今之三幅布,而一梭織成。被頭作二穴,若雲版樣,蓋以叩於項下,若盤領狀,兩假冒余錦則擁覆於肩。此之謂鴛衾也。」褥亦作「縟」。分坐褥和卧褥兩種。先秦以草、毛為墊具,寫作「蓐」;漢以來漸以綿為墊具,寫作「縟」。其褥面有錦、練等,上綉鴛鴦、鳳凰、芙蓉等各種圖案。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古者皮毛草蓐,無茵席之家,旃蒻之美。」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梁朝全盛之時,貴遊子弟,多無學術......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宋趙希鵠《調燮類編.衣服》:「蒲花褥,九月采蒲略蒸,不然生蟲。曬燥裝入卧褥或座褥內,以杖鞭擊,虛軟溫暖,長久可用。」幕1、原指帳篷的頂蓋部分,類似今蒙古包的上蓋。后泛指帳篷。《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綬之事。」鄭玄註:「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帷、今之設幕則無帷在下為異也。」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道祭》:「玄宗朝,海內殷贍,送葬者或當衢設祭,張施帳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粻之屬,然不過方丈室,高不逾數尺,議者猶或非之。喪亂以來,此風大扇,祭盤帳幕,高至八九十尺,用床三四百張,雕鐫飾畫,窮極技巧。」《元史.輿服志一》:「帳幕,除不得用赭黃龍鳳文外,一品至三品許用金花刺繡紗羅,四品、五品用刺繡紗羅,六品以下用素紗羅。」2、門窗帘兒。《別國洞冥記》卷二:「帝寢靈庄殿,召東方朔於青綺窗,不隔綈紈重幕。」宋晏殊《蝶戀花》詞:「簾幕風輕雙語燕,午醉醒來,柳絮花撩亂。」幌指用於遮擋或障隔的幔子。多以細軟的綢帛做成,上飾花紋圖案。用於門窗、屏風等。《文選取張協七命》:「重殿疊起,交綺作幌。」李善注引《文字集略》曰:「幌,以帛明窗也。」唐崔湜《同李員外春閨》詩:「捲簾雙燕入,披幌百花驚。」清薛凝工《水龍吟.詠楊花.和蘇東坡韻》詞:「羅幌黏時,瓊樓著處,幾人深閉。」幬床上的單帳。其色彩有翠、丹、絳等,其質料有羅、綃、紗等。宋玉《神女賦》:「褰余幬而請御兮,願盡心之惓惓。」《文選.潘岳寡婦賦》:「易錦茵以苫席兮,代羅幬以素帷。」李善注引《纂要》曰:「單帳曰幬。」唐崔融《嵩山啟母廟碑》:「霜羅曳曳,雲錦年披披,鴛鴦褥兮翡翠幬,白羽扇兮青絲履。」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你鋪排著鴛衾和鳳幬,指望效天長共地久。」

服色

指車馬、祭牲、服飾等的顏色。古代由於五德思想的流行,每一王朝都有特別崇仰的某一種顏色。以符合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如謂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漢尚黃之類。秦漢以後,新王朝建立,皆將改正朔、易服色視為關係到國運的大事。后亦泛稱各級官員的服飾。

襁緥

亦寫作「襁緥」、「襁保」、「繦緥」。背負小兒用的布兜和系帶。舊說長一尺二雨至二尺,闊八寸左右。《論語.子路》:「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臣青子在繦緥中,未有勤勞,上幸列地封為三侯。」張守節《正義》:「襁,長尺二寸,闊八寸,以約小兒於背;褓,小兒被也。」《史記.蒙恬列傳》:「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褓。」《漢書.宣帝紀》:「曾孫雖在襁褓,猶坐收系郡邸獄。」《後漢書.桓榮傳》:「昔成王幼小,越在襁褓。」《玉篇.衣部》:「襁,襁褓,負兒衣也。織縷為之,廣八寸,長二尺,以負兒於背上也。」

魏晉以來流行的一種服裝。其特點是袖口寬鬆,不需施祛,不同於袖端應收斂並裝有祛口的袍。衫有單、夾二式,六朝不論婚喪,均用白色細綢製成。隋唐以後,男子公服流行袍衫,大袖右衽,衣體寬博下長過膝,民國年間的長衫其形制猶受其影響。衫亦為女子常服,唐代女裝即主要由衫、裙、帔組成,直至清代,漢族女服都以衫裙為主。東晉以來有裲襠衫,中納絲綿,形似今日棉背心。唐以後有缺胯衫,多為下層人民所服。《釋名.釋衣服》:「衫,芟也,芟末無袖端也。」《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朝成綉夾裙,晚成單羅衫。」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夙惠》:「晉孝武帝年十二時,冬天晝日不著復衣,但著單練衫五六重。」宋周煇《清波雜誌》卷二:「乾道中,王日嚴內相申請,謂環一室而圍座,色皆淺素,極可憎,乞仍存紫衫。至今四十年不改。前此仕族子弟未受官者皆衣白,今非跨馬及弔慰,不敢用。」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清明前後,肩擔賣食之輩,類皆俊秀少年,競尚妝飾。每著藍藕布衫,反紐鈎邊,缺其衽,謂之琵琶衿。」

短衣。一般作褻衣(內衣)。自春秋時期直到清代,上襦下裙是中國女裝主要形式之一。多為短襦,長及腰間。唐以後,為便於勞作,襦亦可著於外,有袒領,裏面不穿內衣。宋代多為下層婦女穿,腰身與袖口較寬鬆,以質樸清秀為雅,由漢代上襦演變而成唐代套在外面對襟為半臂。《急就篇》卷二:「袍襦表裏曲領帬(裙)。」顏師古註:「長衣曰袍,下至足跗;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要(腰)者襦。」《禮記.內則》:「衣不帛,襦袴。」《初學記》卷二六引《古樂府.陌上採桑》:「緗綺為下裳,紫綺為上襦。」宋王溥《唐會要.輿服上》:「(太和)六年六月敕......又袍襖衫等,曳地不得長二寸已上,衣袖不得廣一尺三寸已上,婦人制裙,不得闊五幅已上,裙條曳地,不得長三寸已上,襦袖等不得廣一尺五已上。」《宋史.樂志十七》:「隊舞之制......二曰劍器隊,衣五色綉羅襦,裹交腳襆頭,紅羅綉抹額,帶器仗。」《日下舊聞考.風俗》:「清明寒食,宮庭於是節最為富麗,起立彩索鞦韆架,自有戲蹴鞦韆之服,金繡衣襦,香囊結帶,雙雙對蹴。」

下衣。始指保護下體的幾幅布前後聯成的大圍裙,於腰部摺疊,從腰遮到膝部。膝下小腿部分則有脛衣(稱袴),套在雙腿上,呈雙筒狀,不連中襠。漢代的滿襠褲稱褌。歷代婦女下裳一般多穿裙,清光緒以後穿褲才漸多。男子除袍服外,隋唐以前下裳多為裙,以後漸多穿褲,直至清代。就色彩而言,古代規定,上衣下裳,衣用正色,裳用間色。《儀禮.喪服》:「凡衰外削幅,裳內削幅,幅三袍。」賈公彥疏:「為裳之法,前三幅,后四幅,幅皆三辟攝之。」《三國志.吳志.妃嬪傳.孫休朱夫人》「甘露元年七月,見逼薨,合葬定陵「裴松之注引《搜神記》曰:「見一女子年可三十餘,上著青錦束頭,紫白夾裳,丹綈絲履。」元宇文懋昭《金志.男女冠服》:「婦人衣曰大襖子,不領,如男子道服。裳曰錦裙,裙去左右各闕二尺許,以鐵條為圈,裹以綉帛,上以單裙襲之。」清李心衡《金川瑣記.蠻裙》:「近日蠻女下裳多用白布或藏綢製成,邊幅鑲紅布,襞襀細緻,如百疊裙。頭人家衣裙多用碎錦鑲成,臨風飄颺,頗似古時舞衣。」。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豪門夜宴:追妻進行時!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豪門夜宴:追妻進行時!
上一章下一章

第291章 第三百零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