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潛居抱道

第6章 潛居抱道

張易純粹瞎編的經歷,誤打誤撞居然契合張家的隱秘,難怪沒費什麼口舌,就被接納為嫡系子弟,而且老者對張易很親,是當親孫子看待,張易投我以桃,報之以李,也當他是親爺爺。

「爺爺,今天宗譜最上面的祖宗過世才上百年,是遷來這裡第一代人嗎?」

「第二代才是遷來這裡的祖上,第一代人是留地老家的人,他是我們在祖宅的根,震澤張家遷到這裡不過百餘年,你師傅的長輩可能是第二代人,當時這裡互相攻伐,同樣很混亂,未勝要先慮敗,才派他們出去尋找退路,最終家族打贏了,得以獨佔馬跡島,現在名列二十八家都是祖上拼來的,以後你跟著我算輩分,是這裡的第六代。

對了,你師傅讓你到這裡來,是希望你長大后,從這裡帶人去開拓他找的海島。你還能記得來時的路嗎?」

「記得,什麼時候去,我給你們帶路。那裡島嶼很多,有幾個比馬跡島要大很多。」張易信口胡謅的島嶼,只能著落在大船群島上,那個地方在錢江口外的海上,張易讀書時去旅遊過,住幾萬人都沒有問題,變換了時空,方位不會變,張易依然能摸得到。

「不急,總要等你長大后再去。你現在的任務是讀書,你跟著師傅苦讀十年,我得考考你學了多少?」老爺子捻著鬍鬚,笑眯眯問道。

如果沒有剛才的對話,張易肯定會挑《論語》《孟子》這些書背給他聽,現在嘛,當然是張家祖傳的書籍才好。

「主要是《素書》和《六韜》,我都會背。」

《素書》是留侯張良偽托黃石公所傳的奇書,《六韜》是《太公兵法》,也是張良苦讀的兵法,作為歷史系學生,還喜歡研究兵法,張易確實會背這兩本書。

見到老爺子點頭,卻沒說話,張易立刻就背起來:「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老爺子聽完張易背誦的第一章,才說話:「現在你知道我們張家後代為什麼要分散隱居了?」

張易立刻說:「潛居抱道,以待其時。」

「孺子可教也,哈哈,獨石吾子後繼有人兮。」

獨石是張錚的字,也就是張易現在名義上的父親,老爺子潛心教導二十年,才把張錚放出去遊學,確實是很快展露頭角。

只是他太激進,剛進太學里,就串聯太學生反對梁冀,隨後就被當成出頭鳥,杖脊而死。

他的死也在世族中引發強烈反彈,質帝趁機利用宦官誘殺了梁冀,不僅沒有人為梁冀報仇,反而互相攀誣,宦官利用他們的矛盾,最終把梁家根基也拔了。

聽老爺子講古,張易才知道,歷史從本初元年出現拐點,梁冀沒殺死漢質帝,隨後就當成傀儡擺著,但是歷史又頑強地拐了回去,梁冀專權,朝廷都是他黨羽,漢質帝有心殺賊,卻無人可用,最後是宦官幹掉了梁冀,群龍無首之下,宦官開始當政,張錚之死就是這場政變的導火索。

時至今日,漢質帝還頑強地活在皇宮中,主要事情是修道打坐,國家大事都託付給宦官,還美其名曰,學文景時期的無為而治。

冥冥之中好像有個大手,在歷史的長弦上撥弄了一下,沒有影響歷史大局,卻讓憑空來的張易有個好出身。

張易所讀的歷史中,沒有這個張錚,結果到了這裡,張易卻過繼給他,以後只要出仕,留候後代,張錚之子的身份,絕對比中山靖王之後要實用。

昨晚夜渡過來,一宿沒睡,白天又鬧哄哄忙著認祖歸宗,張易吃晚飯時,哈欠連天,飯後,老爺子就安排張易就寢,自己去找莊主等人聊天。

「絕對不會錯,他說從小啟蒙后,進學的是《素書》和《六韜》,還給我背了《素書》第一篇,一個字都沒有錯,這可是張氏的傳家經文,外人很難見到,而且這孩子對世道了解很少,連現在皇帝是誰都不知道,確實像海外歸來的。」

莊主笑著說:「能背誦《素書》,那就真的可以放心了,其實他說師傅是道人,是島上的後代,讓他來這裡歸宗,我就大體相信他了,這種秘密只有本家族內部人才知曉,連跟我們幾代的莊戶人都不清楚。」

少莊主張雲對老爺子說:「我也相信他是化外異人傳授的,三叔,你如果見到他渡湖用的竹筏,就知道他絕不會是周圍勢力送來的卧底,因為整個震澤範圍都沒見過這種竹筏,雙層設計,非常精巧適用,吳郡城北水邊確實有大片竹林,看竹子的新鮮程度,可以確定是這兩天砍伐的,和他說的完全吻合。」

「竹筏?哦,這麼好,那我真要長長見識了。」

竹筏已經被抬回來,見到的人都被精巧的竹筏震撼,尤其是交叉雙槳配上竹凳,讓人可以坐在竹筏上慢慢搖,很省力,還不沾水,再深的水面也不影響航行。

「他還會看星辨位,一晚上就從吳郡岸邊渡過來,就是行船的老把式也沒這本事,確實是研究天象的異人才能教出來。」

「聽他說,從小不僅學文,還練武,身手應該很好,那個武藝高強的密探,是被他一腳踹到湖裡的,就算大意了,這點小孩,也得有這個力氣才行。」

聊天的幾人,七嘴八舌說著張易的優點,心裡充滿自豪,島上來了這麼一位小能人,是全島人的福氣。

老爺子咳嗽一聲,止住他們話題后,才說:「他手裡有很多島嶼,最大的海島,比我們這裡要大得多,如果按照老規矩,就要選一批後生跟著他一起學習,一起訓練,然後由他帶著去開拓新據點。

還有條路是讓他用心讀書,去朝廷博一個功名,原本錚兒會有出息的,結果出了意外,他是不是接著錚兒的路闖下去,走這條路,有錚兒打下的基礎,他出仕會順利很多。」

張錚是幫皇帝對抗梁籍才死的,皇帝和宦官都是既得利益者,必須承認這個功勞,主家族可以利用張易去繼承這筆政-治遺產。

分散隱居是避禍,卻不能一直隱居不出,定期還得送些優秀後代出仕,讓主家族保持影響力,這才是大家族延續的底蘊。

莊主點點頭,覺得都有理,然後一錘定音:「這得看他志向才行,反正現在還小,過幾年再決定吧,人手可以先分配給他,就算出仕,身邊也要用人的,讓他自己訓練貼心人吧。」

張易昨天確實累壞了,一直睡到第二天的中午,起床后發現外面聚著四十幾個半大小子,一聲不吭排坐在院牆外。

見到張易出門,這些半大孩子主動上前來自報姓名,裡面除了幾個是張氏庶出的子弟外,其他都是莊戶家的孩子,有的連姓氏都沒有。

沒有人事先對張易說過,不過聽完介紹后,張易知道他們以後就是自己的人。

張易接手這些人後,就自成一支,長大后,要帶這些人,離開這裡去海島發展家族。

這就是分家避禍,只要不犯誅九族的大罪,分家后的旁支就少受牽連。

和普通家族就近分家不同,張家分家執行得更狠,也更徹底,是從小就開始籌備,在成長中學習管理,還有人負責找地方,等成年後直接遷走,還都是去隱秘的地方,幾百年下來,外人很難知道張氏家族有多大。

因為都是遷往南方的隱秘山谷中,活得很滋潤,子弟卻是黑戶口,如果需要出仕,都會去主家族求推薦,弄到留候子孫的身份才行。

江北留地主家祠堂供奉著留候的牌位,那裡是張氏家族的根。子弟功成名就后,獲得影響的是留地主家族,當然,做官倒霉時,替他扛下來的也是主家族。

譬如張錚遊學,起步的地方不是吳郡,而是留地,張錚死後,梁冀就死了,沒有禍害波及到留地,因為張錚死得壯烈,反而讓世家對張氏高看了一等。

也是因為有這種因果,主家族對旁系子弟的考核就很嚴格,如果能出仕,主家該支持會全力支持,該管束也毫不留情,對子弟來說,主家族的安危是高於一切的。

張錚所為,其實是不符合張氏韜光養晦家規的,只是效果很好,確實幫張氏揚了大名。

這十幾年來,官府對張氏也多有優容,只要有合適人才,輕易不會駁回。

這種家規,換一種說法,主家族是顯宗,是對外窗口,隱宗保留家族元氣,一明多暗,同氣連枝,才能保證家族勢力不會被人連根拔起。

旁系家族壯大后,同樣要分拆,始終保持不顯眼的地位,才能不被人忌憚。

這種分拆,事先會把利益交割清楚,避免因為利益,禍起蕭牆。

張易了解內情后,不得不嘆服:「留候作為千古名將,果然行事周密,就看這留下的家規,就讓人嘆為觀止。」

昨天摸到這裡,今天就成了張氏家族的旁支小家主,以後自己不再是孤家寡人,享受利益的同時,也背負上發展、維護家族的責任。

四十幾個孩子,最大的十五歲,最小的只有八歲,他們要跟著張易一起學習成長,以後就要輔佐張易,而他們的兄弟和父母依然隸屬於這裡,和張易無關。只有等孩子跟著張易發跡了,才會照顧到他們。

莊裡把人交給張易后,除了定下訓練成例后,其他都是張易做主,也就是說,張易掌握著這些孩子的生殺大權,還得養活他們。

「讀書認字的有哪些?不要一個個彙報,向我這樣舉手就行。」莊裡有現成的學堂,現在的爺爺就是校長,張易估計他們都經歷過啟蒙。

結果,舉手的只有六個,全是張家庶出的孩子,莊戶的孩子沒有一個舉手。

「想讀書認字的舉手。」張易又問。

見到還是剛才六人舉手,張易只能說:「忘記你們身份,只要心裡想讀書認字的,就可以舉手。」

這下子,所有孩子都舉手,那幾個歲數最大的,把手舉得筆直,恨不得腳都塹起來。

他們當然想讀書,可是讀書從來不是他們敢想的事情。

「一年內,我會教你們所有人讀書,能不能讀好書,要看你們是不是認真,現在讀過書的六人留下,其他人都去找一塊青磚,然後把兩面磨平。」

六個讀過書的,都是八到十歲的孩子,全都是啟蒙階段,張易拿出爺爺的啟蒙書籍,然後讓他們分別背誦,然後默寫,結果很不理想,最多的也就認識幾百個字,最少的那個一百字都寫不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試練東漢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試練東漢
上一章下一章

第6章 潛居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