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居上

後來居上

肅王妃不日即將赴京,這下全京城人都知道了,皇帝對太子似有不滿,故召素有賢名的肅王留京。

皇子成年後,除非被立為太子,否則不能留在京師,而肅王夫妻卻特意被召回京城,皇家這片不見硝煙的戰場,慢慢展露出駭人的刀光血影來。

小齊后死後,皇帝突然對自己的繼皇後生出無限的緬懷,斯人已逝,皇帝只能將一腔熱情都投注在潞王和二公主身上,潞王如今已經被降為郡王,皇帝提出給他重新分封,但是潞王卻拒絕了,之後更是以養病為理由,呆在王府里給小齊后守孝,閉門不出,等三年孝期結束后,他便到封地去。

皇後去世按道理是國家的大事,舉國都要守孝,只不過小齊后之前犯過大忌,她的葬禮最終還是由著皇帝,風光大辦,但是守孝這一事上就怠慢許多。

如今恐怕除了小齊后的親生子女潞王和二公,沒人願意給她守制儀了。

京城中的局勢一夕間緊繃起來,朝中各家都察覺到不對,三緘其口,避而不談,許多人為了避嫌,和東宮也疏遠起來。

歷來奪嫡都是一趟渾水,太子誠然立下大功,但是說到底,皇帝才是真正的君,全天下文人武將要效忠的對象。從龍之功不是那麼好立的,一旦壓錯,整個家族都可能被拉着陪葬,所以,許多臣子都不願意站隊。不表態就不會出錯,只要他們標榜自己是保皇黨,忠君這面大旗就是最好的掩護。等日後最終贏家出來,他們表一表忠心,照樣在朝為官。

懷着這種心思,許多臣子都適時地保持了沉默,全然不見保衛京城時他們對東宮的熱情和擁護。皇帝既然已經回來,那停了許久的早朝也該恢復,一日早朝上,皇帝又下令停止了秦沂推行的一道新政。

「重新丈量土地,攤丁入地,以銀代役,這是要做什麼?賦稅和勞役是開國聖祖留下來的規矩,誰給你們的膽子,說改就改?」皇帝一臉不悅地駁回了戶部的奏事,皺眉道,「自以為是,簡直就是胡鬧。即日起,全部停掉。」

一部分守舊的老臣聽到自然山呼聖明,燕朝立國至今已經二百年,開朝時大力打擊貪腐,官員們一個比一個清廉,可是發展到今日,地方鄉紳豪強和當地官府勾結,以各種名目侵併土地。百姓土地被吞併,只能租地耕作,一年收七斗米,六斗都用於交租,一斗勉強餬口,等到來年又什麼都沒有,只能再租地。循環往複,百姓越來越苦,而國庫的財政危機也越來越嚴重。要知道,這些王孫勛戚、宦臣文官侵佔的土地,是不用繳稅的。

這次的京城危機就是財政危機的一次大爆發,秦沂全面接手政務,才知道國庫空虛竟然已經到了這種地步。圍城之戰過後,秦沂重建京城,給戰火中受災的百姓和戰亡的將士發安撫金,竟然還需要和臣子「借」錢。無論從哪一個方面說,秦沂都覺得非常可怕。

重建京城不過是第一步,接下來,他還要重建神機營、三千營和五軍營。當年橫掃草原的不敗神話,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三大營,不該以這樣屈辱的方式畫上句點。

重建禁衛軍顯然要巨額銀兩,這些銀子從哪兒來?只能從國庫里出。而賦稅是一個國家最正當的收入,所以,清仗土地,推行新稅,已經迫在眉睫。

秦沂沒有想到,他廢了大力氣重建的新政體系,文華殿多少臣子徹夜商議出來的新稅法,在皇帝這裏,竟然看也不看就被中止了。推行新政的多是年輕臣子,他們一腔熱情突然被澆了個透心涼,有許多人不忿,忍不住站出來說:「陛下,國庫連年空虛,戶部稅收一年比一年少,而民間卻有許多農戶卻流離失所,食不果腹。長此以往,只會養肥了地方那一群碩鼠,侵蝕我大燕的百年根基。新政法廢不得,請陛下三思!」

此話一出,許多年輕臣子站出來附議,一時間承天殿前只能聽到此起彼伏的「請陛下三思」。

皇帝看着下面這一個個公然反對他的臣子,臉色不由陰沉下來:「好一個國之棟樑,一個個都在替國家考慮,還口口聲聲會養出碩鼠,朕看你們才是蛀蟲!」

臣子立刻跪倒一大片,幾個老臣麵皮一抖,顫顫巍巍地說:「陛下息怒,還請陛下保重龍體。」

秦沂主推的新政無疑觸及到許多勛戚、老臣的利益,利字當頭,誰管你是不是剛救了全城人的性命,只要動了自家利益,一樣翻臉不認人。

皇帝見一堆人向著他,心裏這才好受了一點,他下令:「這幾個臣子妖言惑眾,妄議祖宗律法,全部推出去杖責三十。領頭這個人尤其可惡,革去其進士功名,永不錄用。」

早在皇帝發怒的時候東宮的幾個近臣就拉住秦沂,這段時間形勢對東宮不利,在這個關節實在不宜出頭,等風聲過去了,再慢慢讓皇帝認識到新政的好處也不晚,而這其中,秦沂就尤為重要。太子,才是新政最重要的底牌。

秦沂也知道不能硬來,所以他一直忍耐著耳邊這些詆毀和攻擊,可是聽到皇帝的話,秦沂再好的涵養也忍不住了。

革去進士功名,這對一個寒窗十年的讀書人意味着什麼,皇帝真的不懂嗎?如果他不懂,他罔為君王,如果他懂,還能說出這種話,那簡直就是不配為君王。

秦沂無需再忍,直接上前一步,冷著臉說道:「皇上,他不過是提出一種新的收稅方式,究竟是放了什麼大錯,竟然要被革去功名?」

「他妖言惑眾,當朝頂撞朕,理該嚴懲。」

「皇上嚴懲他,是真的因為他說錯了話,還是因為他是我提拔起來的人呢?」

「殿下!」朝臣大驚,皇帝愣了一下,隨即大怒:「放肆!」

早朝後面的情況便是一團亂,皇帝大怒,許多人站出來替太子求情,結果便惹得皇帝越發生氣。最終,被推到午門外麵杖責的臣子翻了幾番,而太子也被免職,被皇上親自下令閉門思過。

這是自開國以來,除了剛立朝瘋狂清算功臣的那幾年之外,規模最大的一次杖責群臣。受波及的臣子之眾,杖責之狠,震驚朝野。

楚錦瑤聽說今日許多大人被推出去杖責的時候就有不祥的預感,等她看到秦沂再一次早早回來,不祥的預感終於落了地。

楚錦瑤無聲地嘆了口氣,走過去輕輕握住秦沂的手:「殿下。」

秦沂反手包住楚錦瑤的手,緩緩用力。

一切已在不言中。

外面的風波似乎一點都沒影響到東宮這兩人,秦沂難得有這麼多時間陪楚錦瑤,孩子就在他們倆的見證下一天天長大,秦沂親眼看着楚錦瑤肚子越來越大,孩子踢動也越來越有力。

外人以為陰風晦雨、風口浪尖的東宮其實平靜的不得了,秦沂終於有了大把的時間陪伴楚錦瑤,但是不知為何,心裏總是愧疚:「是我連累你了,這次若不是我,你也不必被遷怒。」

楚錦瑤是侯門嫡女,她的生活應當是錦衣玉食,衣香鬢影,在一場又一場宴會中受人追捧,而不是現在這樣困於一隅。

「你這是說什麼話。」楚錦瑤正在比對給孩子做衣裳的布料,聽到秦沂的話,她抬起頭用力瞪了他一眼,說,「什麼叫連累,我們是夫妻,本來就該患難與共。何況,我也不想出去,去外面和那些夫人應酬,我總盼著趕快結束,可是現在我什麼都不用做,就能一整天都看到你,我還巴不得這種日子再長一點呢。」

楚錦瑤就是有一種不經意之間把人哄得服服帖帖的能耐,秦沂沒話可說了,只能走過去抱住她的肩膀,將下巴放在楚錦瑤頸窩。秦沂的力道越來越大,但是楚錦瑤卻沒有提醒的意思,因為即使是這種時候,秦沂的胳膊都小心繞過了她的肚子。

陪你從邊關到京城,從崛起到低谷。東宮勢大時她在,亡國迫在眉睫時她在,京城艱難重建時她在,如今,力挽狂瀾的英雄被困於淺灘,曾經有過多少讚譽,現在就要經受多少攻訐。外面的風聲起起伏伏,唯獨不變的,只有她。

二月時肅王妃從慶陽出發,不到月底便抵達京城。

趙蘭輝掀開車簾,看着外面熟悉的景象,一絲笑緩緩爬上唇角。

去年落荒離京又如何,現在,她還不是風風光光回來了?人啊,一時的風光不代表什麼,反而容易自高自大招惹是非,想她這樣厚積薄發的人,才是真正有後福的。

肅王妃入京聲勢浩大,肅王妃也一躍成為京城眾貴婦最追捧的對象。

趙蘭輝落腳后沒多久,很快便設宴邀請京城所有三品以上的官眷夫人。這場盛大的宴會開始時,太子妃還在東宮裏閉門不出呢。

榮安長公主坐在花廳里和女兒說體己話,因為她來得早,現在正一臉志滿意得,歡喜地看着趙蘭輝:「我就知道我兒是個有福的,前幾個月那位多麼囂張,現在還不是乖乖鎖在東宮裏,連出來露面都不敢。所以說啊,人不能笑的太早,能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

趙蘭輝對此僅是輕輕一笑,她當然聽出來榮安長公主的「那位」是誰。其實楚錦瑤比趙蘭輝還小,但是莫名成了趙蘭輝的長嫂,然而事實證明,年紀輕、出身低就是沒眼界,稍微順遂一點便張狂得沒了邊,根本不足以掌控大局。

顯然,在趙蘭輝心裏,自己才是那種能謀大事、控大局的人。沒見肅王雖然有側妃有通房,但是一樣對她這個正妃禮敬有加嗎,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一個是名聲跋扈的太子,一個是禮賢下士、恭謙有禮的王爺,歷史上這樣類似的事情已經發生過許多次,無一例外都是後來者居上。

其實按方謀士原本的計策,秦沂應當匆忙登基才是。他們為此準備了環環相扣的后招,可是,秦沂竟然沒有登基,依然不動如山地做着皇太子。

后招全部落空,不過小齊后還是按計劃死了,趙蘭輝感嘆皇帝對小齊后還真是用情至深,僅憑小齊后之死,竟然便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這個勢頭簡直大利,趙蘭輝笑的自得,楚錦瑤算什麼好命,真正的好命是她這樣的,出身名門,貴女教養,所嫁夫婿也是扮豬吃老虎的潛龍。所以說人還是要有自知之明,只有她這樣世代名門、生來尊貴的貴女,才配得上那張鳳座。

她等著這一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玉佩里的太子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台言古言 玉佩里的太子爺
上一章下一章

後來居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