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集-統帥篇

三國人物集-統帥篇

1周瑜

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於袁術麾下初崛起時曾隨之掃蕩江東。後來回去鎮守丹陽。袁術心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投奔孫策,為中郎將,孫策相待甚厚,又同時迎娶有「國色」之稱的二喬,成為連襟。孫策遇刺身亡后,周瑜與張昭一起共同輔佐孫權,為中護軍,執掌軍政大事。赤壁大戰期間,力主拒曹,而指揮全軍在烏林迎擊曹軍取得勝利。赤壁大戰之後,周瑜諫議孫權將劉備安撫在吳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孫權未採納。孫權後來採納周瑜的諫議,擬出兵攻取蜀地,消滅張魯,然後消滅曹操,周瑜在江陵進行軍事準備時死於巴陵,時年三十六歲。孫權曾為其素服弔喪。周瑜性情開朗,氣度寬宏,深得維恩顯著。精通樂律,即使在醉酒時也能聽出音律的錯誤。

陳壽曰:「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2關羽

關羽亡命於奔涿郡,結識劉備、張飛,情如兄弟。劉備理事待客之時,關羽侍立左右,不避艱險。徐州之戰後,羽降曹,受封偏將軍,受曹操厚待禮譽。但關羽終不忘本,許以立功報曹操后離去追尋劉備。白馬之戰中,關羽策馬刺河北名將顏良於萬眾之中,袁軍皆披靡。受封漢壽亭侯。赤壁之戰後,劉備盡收荊州諸郡,封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劉備平定益州后,命關羽

掌管荊州軍政。劉備即位漢中王,又加封為前將軍,假節鉞。隨後關羽率軍北攻樊城,降于禁、斬龐德,一時間威震華夏。不久,由於後方荊州為東吳攻取,關羽軍在前線作戰失利,關羽最終敗走麥城。在臨沮突圍中遭到孫權軍逆擊,關羽壯烈殉漢。謚為壯繆侯。

陳壽:「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3張遼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三國魏名將。昔從屬丁原、董卓、呂布。及呂布敗亡,歸曹操。遼隨曹軍征討,戰功累累。說降關羽白馬圍,降昌豨於東海,攻袁尚於鄴城,斬烏丸單於蹋頓於柳城,又討平梅成、陳蘭爭賊寇。曹操赤壁敗退,獨任張遼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御孫權。后孫權引軍入寇,張遼率隊迎擊,以八百之眾襲孫權主力,使敵軍十萬退卻,威震敵國,名威天下,為操拜為征東將軍。曹丕踐祚,仍令張遼守御孫權。黃初二年,張遼屯雍丘,染病。抱病退吳將呂范。黃初三年,遼病篤,卒於江都,謚剛侯。卒年五十三歲。

太祖表漢帝,稱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征,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4張飛

在涿郡結識劉關二人,與關羽一起從事於劉備,對待關羽如兄長。隨劉備助曹操打敗呂布,受封中郎將。在當陽長阪,張飛引二十騎據水斷橋,阻擋曹操大軍,曹軍無人敢進。劉備平定荊州,加封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劉備入蜀,張飛與孔明溯流而上,至江州,俘巴郡太守嚴顏而釋之。益州平定,張飛任巴西太守,不久又擊敗張郃的進犯。劉備進位漢中王,封張飛為右將軍,假節。章武元年,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后劉備伐吳,張飛本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行前,為其帳下張達、范疆殺之。后追謚曰桓侯。

陳壽:「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5鄧艾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艾性剛急,輕犯眾人,不能協同朋類。以口吃,喜軍事,司馬懿奇之,辟之為掾,遷尚書郎。艾修治備守,鑿河灌溉,積穀強兵。又上疏言:戎狄獸心,分其勢,利趨之。初艾協郭淮御姜維犯境,又於毋丘儉亂退吳孫峻眾。合眾將於段谷、侯和敗維。司馬興兵伐蜀,艾險渡陰平,入成都,降劉禪,滅蜀。封以太尉。艾為人傲慢自矜,常以「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自詡。人多譏。后胡烈等陷告艾反,囚艾送京,於路殺。

6姜維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縣東南)人。少孤,好鄭氏學,才兼於人。曾為魏天水郡中郎將,后降蜀官至大將軍。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即有膽義,又兼心存漢室深得諸葛器重。隨諸葛出祁山,久經沙場,累立戰功。姜維繼諸葛之略,以攻代守,伺圖中原,恢復漢室。又思實際:由是練西方風俗,欲以羌胡為翼,斷隴西所屬,拓界厲兵。於是伺機九伐中原,降李簡部、斬魏將徐質、破大敵王經,一時挫魏國之威。又段谷胡濟失約退敗。侯和為艾破。奈先費禕裁製,后宦臣黃浩弄權,互有勝負,悉未成功。及後主降艾,敕維降,維乃佯降於會,策會反,圖中原欲以殺會重扶漢室,乃事敗,維及妻子皆伏誅。

陳壽: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7陸遜

陸遜字伯言,本名議,吳郡吳人也。世江東大族。少孤,為從祖康綱紀門戶。年二十一,歷東西曹令史,海昌屯田都尉,領縣事。年旱,開倉濟民,督農桑。討會稽山越賊帥潘臨、鄱陽尤突,所向皆服,拜定威校尉。權配遜策女,數訪世務,遜議以「平山寇叛,取精銳。」權納其策。由虛勢伏兵,破丹楊費棧,安內患,得精卒數萬。建安二十四年,蒙稱疾瞞關羽,遜代獻驕兵計,軍暗渡取荊州,除撫邊華亭侯。敗詹晏、屈陳鳳。破房陵鄧輔、南鄉郭睦,誘降文布。遷鎮西將軍,封婁侯。陸遜論治荊州「拔人才、未親疏。」權納之。黃武元年,拜大都督、假節。督軍五萬西陵拒劉,伐謀分兵相機而動。火攻,備軍盡歿;伏兵,遜逸待勞。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吳蜀合,捆以外遜主之,權留璽於遜自裁度。皖縣破曹休,繳獲從輜重。黃龍元年,拜上大將軍、右都護。輔太子。京外上疏:「寬刑罰、忘過記功,以成王業。阻權偏師取夷州。」公孫淵背盟,權欲征,遜陳弊利「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輟;圖四海,匪懷細害大。乞息六師,定中夏。」權納焉。嘉禾五年,遜協諸葛瑾攻襄陽。信韓扁為敵虜。遜佯攻暗退兵,襲江夏附者眾。陷魏江夏太守逯式解邊害。嘉禾六年,平吳遽亂,定三郡。遜憂呂壹弄權,陳曲直於權。年少豐,開倉濟民。遜善賭人,昔言以諸葛恪、暨艷、楊竺終敗喪,果應。赤烏七年,代顧雍為丞相。陳「太子正統,藩正有別,當彼此得所,上下獲安。」叩頭流血。權不納,又累遣使責遜,遜憤恚卒,年六十三。孫休時,謚昭侯。

陳壽: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及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

8夏侯淵

夏侯淵是曹操手下大將,自曹操陳留起兵起,便跟隨征伐,歷任陳留、潁川太守。官渡之戰後,夏侯淵負責糧草補給,保證了曹操平定北方。而後夏侯淵又率兵四處征討叛亂,破昌豨、徐和、雷緒、商曜等,戰功卓著,又隨曹操平馬超,滅張魯,又破楊秋、劉雄、梁興、韓遂、宋建等,再立奇功。而後夏侯淵督張郃、徐晃等留守漢中,與前來取漢中的劉備大軍交戰,在定軍山為蜀將黃忠所襲,不幸戰死。

陳壽評曰:夏侯、曹氏,世為婚姻,故敦、淵、仁、洪、休、尚、真等並以親舊肺腑,貴重於時,左右勛業,咸有效勞。

9馬超

馬超是馬騰之子。漢室封馬超為衛尉、都亭侯、偏將軍。馬超舉兵攻打曹操,因曹操離間韓遂而失敗,投奔張魯,后又歸順劉備,迫使劉璋投降劉備,拜平西將軍、前都亭侯,后升左將軍。劉備稱帝后拜馬超為驃騎將軍,兼涼州牧。馬超去世時年僅四十七歲。死後追謚威侯.

陳壽:馬超阻戎負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

10張郃

張郃是三國時期魏國名將,曹操部下「五子良將」之一,先從韓馥,后投袁紹,在與公孫瓚的交戰中多有功勞。官渡之戰時,張郃受郭圖陷害,率眾投降於曹操,得以重用,隨曹操平定北方,遠征烏桓,平馬超,滅張魯,多有戰功。後來,張郃隨夏侯淵駐守漢中,在夏侯淵被殺后暫代主帥,維持敗兵。魏明帝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張郃奉命救援隴右,在街亭大敗蜀將馬謖,導致諸葛亮撤兵;諸葛亮第四次時,張郃隨司馬懿前往相拒。后諸葛亮糧盡退兵,張郃追至木門,與諸葛亮軍交戰,被飛矢射中右膝而亡.

陳壽評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張郃以巧變為稱。

對於林牧遠而言,這一覺睡得很踏實也很舒坦,自離開香港之後的大半個月里,就沒有一天能像今天這樣睡的安安穩穩。直到隱隱約約感到有人在輕搖自己的肩膀,並且耳邊還傳來輕聲呼喚:「林……醒一醒……」

迷迷糊糊半醒過來,林牧遠剛想伸手揉一揉惺忪的雙眼,卻發現雙臂沒辦法抬起來,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還被捆綁着。他打了一個哈欠,睡意依舊十足,支支吾吾的問道:「怎麼……怎麼了?事情都結束了?那咱們趕緊去天京吧。」

耳邊輕柔的聲音帶着笑意道:「你還沒睡醒呢。」

林牧遠的腦門被輕輕敲打了一下,他勉強打起精神看了一眼面前的人影,來者不是別人,還是那個漂亮善良的大美女女兵。他又打了一個哈欠,稍微直起身子,語氣帶着幾分不太愉快的情愫說道:「怎麼了,有什麼事嗎?」

他正處於半迷離的狀態,說話時的聲音也沒有太多顧忌。

大美女連忙伸出一根手指壓在自己小巧晶瑩的嘴唇上,噓聲說道:「小聲點。」

林牧遠以為發生什麼事,一個激靈完全清醒過來,緊張的環顧四周。四周黑漆漆的一片,不遠處幾匹馬兒還在悠然自得吃着馬料,再遠一點的幾株樹榦下,負責看護馬匹的女兵們都倚坐在那裏閉目休息。一切看上去毫無異常也十分安靜,完全看不出發生了什麼意外事故!

他滿是疑惑的把目光轉向蹲在自己眼前的漂亮女兵,攤開還能動彈的小臂做出一個「莫名其妙」的姿勢,問道:「到底……怎麼了?」

漂亮女兵很靦腆的笑了笑,笑容很清純,但是也夾雜着一些難為情。

林牧遠看到這裏,心頭不由自主的跳了跳:該不會是情況吧!

略作猶豫,漂亮女兵用輕柔的聲音說道:「你既是傳教士,又是專程來送信,那麼……那麼你一定識得字吧?」

林牧遠微微怔了怔,之前還有幾分激動的心情一下子平復了下來,他徹底坐直了身子,擺出一副正經八百的摸樣,自我感覺良好的說道:「那是當然,我可是受過高等教育的。」

大美女露出羨慕的表情,隨後緩緩吸了一口氣,似乎是在為接下來要說的話鼓起勇氣。在下定決心之後,她用很小的聲音說道:「其實……其實我是想求你幫一個忙。我認得的字不多,有一封很重要的信希望你能幫我看一看。」

林牧遠「哦」了一聲,似乎明白對方口中所謂「很重要的信」是什麼意思。他沒有多猶豫,既然是一個心地善良又漂亮的女孩子來求自己幫忙,自己自然沒有理由拒絕,於是大度的說道:「沒問題,拿過來吧。」

漂亮女兵從腰帶內袋小心翼翼取出一張疊成豆腐塊的紙,她大大的眼睛撲閃了一下,清瘦細緻的臉蛋上浮現出難為情。對於一個身穿戎裝的女孩子來說,這個時候的表情實在有太大的反差,但同時也襯托出一種剛強背後的柔媚。

林牧遠接過信來,習慣性的先快速掠了一眼,難怪大美女緊張兮兮生怕吵醒了其他人,原來這是一封情書。縱然太平天國要比清王朝較為開放,但對於遭受幾千年封建遺毒影響的中國老百姓們來說,兒女清長固然要堅守嚴格的舊制。更何況若是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之間私下信聯也是可大可小之事。

「曼寧……原來你叫曼寧。」情書啟首處只有一個名字,並沒有姓氏,看來是寫信者故作親近才這般直呼其名。

「嗯……其實,其實我沒有名字,曼寧是他給我取的名字。」漂亮女兵有些含羞,用細弱蚊蚋般的聲音說道。

「這名字很好聽,你這麼漂亮就應該配一個這樣的名字。哦,希望你不要認為我輕薄,我只是實話實說。」林牧遠語氣真摯的說道。

曼寧一開始還真有點覺得林牧遠太過輕薄,但聽完對方後面補充的話,又見其誠懇的樣子,隨即又打消了心中那一丁點的不滿。哪怕她是一個軍人,但到底還是一個女孩子,受到異性的讚美難免不會在心中有一絲絲甜蜜和高興。

「你,你還是先把信裏面的內容說給我聽吧。」她微微低垂著頭,清瘦的小臉透著淡淡的、可愛的紅暈。

「哦。」林牧遠應了一聲,馬上認認真真的將信函逐字逐句念給了曼寧聽。他並不知道寫這封情書的人是誰,雖然情書中引用了一些古典詩詞,比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但短短兩百字的篇幅卻有好幾個錯別字,似乎也是請人代筆所寫。

曼寧對一些用詞和借用的詩句並不是太懂,林牧遠也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一一做了詳細的解釋,在聽過解釋之後,她當即陷入濃郁甜蜜的憧憬之中。不過這份甜蜜的憧憬僅僅只是一剎那,沒過多久她又不由自主蹙起眉頭,先前可愛、柔媚的神情漸漸淡去,換上的竟是一種苦悶的憂愁,就連那清晰明亮的雙眸中都浮現出幾分紅潤。

林牧遠起初還在興緻勃勃的講述情書上所引用的詩詞典故,並沒有注意到曼寧情緒上的變化,當他講完最後一段話,放下手裏的情書後,這才覺察到眼前原本應該幸福高興的大美人卻在轉眼之間變換為幾欲墜淚的傷感之態。

「你這是怎麼了?他都給你寫情書了,你又這麼善良漂亮,你們二人必能成為人人羨慕的金童玉女,還有什麼不開心的嗎?」他連忙問道,心中也在尋思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該不會是自己剛才說錯什麼話。

「你是不會明白的,雖然我和他兩情相悅,但……但到底還是不可能的……」曼寧為了阻止淚水不得不閉上了雙眼,說話的聲音表面上聽去是無限的傷感,但在這傷感之中又隱隱藏着幾分不甘和憤慨。

「為什麼不可能?莫非是你們的父母不同意,又或者,該不會是這個瑞成已經……犧牲了吧?」林牧遠試問著說道,瑞成就是情書最後落款處的名字,想必正是曼寧的意中人。

「不,都不是。因為……都是因為我的身份……」曼寧緩緩搖了搖頭,聲音哽咽的說道。

「你的身份?你的身份怎麼了,早幾年雖然有男女分營的規定,但據說已經被天王和東王下令廢除,即便你是女兵也應該有婚姻幸福的權利才是。」林牧遠正色說道。

「若是尋常女兵自然是可以的,只是,只是我是東王府的府兵,王府的府兵與尋常女兵是不同的……」說到最後,曼寧的聲音越來越小,最終化作了一種無聲的嘆息。

「東王府府兵?」林牧遠還打算再辯問幾句,但是在仔細看過曼寧失落的神色之後,腦海中突然有了一些領悟。他對太平天國的王府制度並不太清楚,不過不難猜測,顯然這些被選入王府擔任護衛的女兵就跟那些選入皇宮的宮女一樣。

宮女在沒有出宮之前都被定義為皇帝的女人,就算大部分宮女最終不會得到皇帝的臨幸,可一天在宮就必須恪守宮中的規定,時時刻刻都要做好成為皇帝女人的準備。

一念及此,他這才明白為什麼這支女兵隊伍會裝備精良、人人能夠佩戴風巾帽,也難怪這些女兵各個年輕貌美,並非是五大三粗的大嬸或悍婦。同時也能體會到曼寧心中的痛楚和為難,即便兩情相悅終究不能輕易在一起。

「我明白了,那麼,你們有規定離宮,不對,是離開王府的時限嗎?」他很同情的看着曼寧,語氣關心的問道。

曼寧憂傷的嘆了一口氣,很無奈的搖了搖頭,她長長的眼睫毛已經沾上許多淚痕,月光透過樹枝斜灑在臉頰上,呈現出是一種凄涼的美麗。

林牧遠看着曼寧好一會兒,心中禁不住泛起了一陣憐愛之意。略作思索,他沉着氣用勸慰的口吻說道:「有些話說出來你或許不懂,但是我還是想先告訴你。你或許不認識家師,其實家師是拜上帝教的創始人之一。家師過去幾年一直在關注天國的發展,自定都天京之後,天國的情況已經越來越背離起義之初的宗旨,就連拜上帝教也是漸行漸遠。此番我奉家師之命前來天京的主要任務,正是希望能提醒天王目前天國和拜上帝教的弊端所在。」

曼寧用很詫異的目光看着林牧遠,好幾次輕啟嘴唇想要說話,卻又不知道該說什麼。

林牧遠鎮定自若的笑了笑,說道:「我知道你會以為我大逆不道,那是因為你並不知道拜上帝教創立之初的意義。總之等我見了天王之後,我一定會痛陳天國現行的弊端,包括你們這些王府女兵的歸屬一事。天國之內大家皆是兄弟姐妹,既是兄弟姐妹就應該平等互愛,絕不能強奪他人的人身和意志。否則那與清妖又有何分別?」

曼寧清瘦的小臉上仍然滿是訝然,足足怔了好一會兒方才柔聲開口道:「你說的話,我當真是不懂,而且也覺得你真的很大膽。不過我相信你是在做好的事,希望你見到天王之後一切都能順順利利。」

賈詡被抓,只求自保

賈詡少時並不出名,只有當時名士漢陽閻忠異之,說賈詡「有良(張良)、平(陳平)之奇」(《三國志魏書賈詡傳》)。賈詡初時察孝廉為郎,因有病辭官,西還至汧,路上遇見氐人,與其同行的數十人皆為氐人所抓。賈詡為脫身,便騙他們說:「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當時太尉段熲,因為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所以賈詡便假稱是段熲外甥嚇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而其餘的人卻都遇害了。史稱賈詡此舉是:「權以濟事,咸此類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

與郭汜李傕狼狽為奸,禍亂長安

永漢元年(189)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賈詡在此時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后升討虜校尉。時董卓之婿中郎將牛輔屯兵於陝,賈詡便在牛輔軍中輔軍。

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王允為人剛直,但卻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里。

賈詡當時因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對李傕等人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后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此計為眾人採納。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絡西涼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及至長安城下,已聚合10餘萬之眾。李傕與樊稠、李蒙等圍攻長安城,因城防堅固攻而不克。後由城內叛變士兵引導李傕軍入城,與守將呂佈展開巷戰,呂布兵敗,僅率百餘騎出逃。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李傕等擁兵至南宮掖門,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為中郎將。李傕又殺司棣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可以看出,賈詡的一句話雖然是為自己考慮,然而卻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使東漢再次陷入了混亂狀態。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的時候說:「當是時,元惡既梟,天地始開,致使厲階重結,大梗殷流,邦國遘殄悴之哀,黎民嬰周餘之酷,豈不由賈詡片言乎?詡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這個評價還是很中肯的。

后賈詡為左馮翊。李傕等以賈詡之功欲封其為侯,賈詡說:「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堅決不受。李傕等又讓賈詡為尚書僕射,賈詡說:「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於是拜賈詡為尚書。雖然如此,李傕等對等賈詡總是「親而憚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時賈詡之母去世,賈詡辭掉官職,被拜為光祿大夫。

興平二年(195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襲占長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權后,三人互相猜忌,爭權奪利,多次打鬥起來

當時將軍段煨與賈詡同郡,屯駐華陰,賈詡便去投靠段煨。賈詡向來知名,為段煨軍所望。段煨怕賈詡奪其兵權,所以表面上對賈詡禮遇甚厚。賈詡看出后,心中不能自安。

投奔張綉,成曹操心腹之患

南陽張綉與賈詡暗中有來往,張綉便派人去迎接賈詡。賈詡臨行時,有人對賈詡說:「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賈詡說:「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綉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三國志魏書賈詡傳》)賈詡至張綉處,張綉大喜,果然率子孫前來迎接。而段煨知賈詡去,也果然善待其家屬。

建安二年(197年),在賈詡的說服下,張綉屯兵宛城與荊州牧劉表聯合。從此,二人便成為曹操的心腹之患,曹操多次率軍攻打張綉。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綉,包圍張綉據守的穰城(今河南鄧縣)。此時,曹操聞悉謀士田豐勸冀州牧袁紹趁虛襲取許都(今河南許昌東),欲迎獻帝號令天下,立即從穰城解圍撤退。張綉率兵尾隨追擊。五月,劉表派荊州軍佔據安眾(今河南鄧縣東北),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綉夾擊曹軍,曹操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曹軍獲勝后,速行北撤。張綉親自率兵追擊,賈詡勸阻說:「不可追也,追必敗」,張綉不聽,強行追擊,被曹操親自斷後所擊敗。賈詡這時又對張綉說:「促更追之,更戰必勝。」張綉說:「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賈詡說:「兵勢有變,亟往必利」(《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綉遂聽從賈詡意見,收集散兵,再行追擊,竟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得勝后,張綉問賈詡:「綉以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驗也?」賈詡說:「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後;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綉大為佩服。

投奔曹操,低調處事

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戰前,袁紹遣人招降張綉,並與賈詡結好。張綉準備同意,賈詡先於綉坐上對來使說:「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張綉驚懼地說:「何至於此!」並暗中對賈詡說:「若此,當何歸?」賈詡說:「不如從曹公。」張綉說:「袁強曹弱,又與曹為仇,從之如何?」賈詡說:「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願將軍無疑」(《三國志魏書賈詡傳》)!張綉從其言,於十一月率眾歸順曹操。

張繡的歸順使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避免了兩面作戰,所以曹操聞后大喜,親自接見賈詡,執其手說:「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遂拜賈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同時拜張綉為揚武將軍,並讓其子曹均娶張綉之女為妻。時冀州尚為袁紹所佔,賈詡便留參司空軍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后曹軍軍糧方盡,曹操便問計於賈詡,賈詡說:「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稱善。十月,袁紹又遣淳于瓊率兵萬餘護送軍糧,至距袁軍大營40里的烏巢(今河南封丘西)。此時,許攸聞其家屬犯法下獄,憤然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眾人皆疑,只有賈詡與荀攸力勸曹操,曹操欣然採納其計,率軍出擊,大敗袁軍。河北平定后,曹操領冀州牧,遷賈詡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破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賈詡勸阻說:「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不從,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驍將馬超、韓遂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10餘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參見渭南之戰)。馬超受挫后,提出划河為界的議和條件,被曹操拒絕。馬超多次前來挑戰,曹操堅守不出,使馬超欲急戰速勝不得。九月,再次提出劃地為界的要求,並送子為人質。賈詡認為可以表面上假意應允,麻痹對方,實際積極準備,伺機殲敵。曹操又問計於賈詡,賈詡說:「離之而已」(《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用其計,利用過去與韓遂的友誼,故意在兩軍陣前和他敘舊;又故意塗改給韓遂的書信,使之落到馬超手裏,引起馬超的疑忌,促使他們內部矛盾激化。曹操視時機成熟,主動對關中軍發起進攻,大勝而歸。當時曹操未立太子,曹丕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曹植才名方盛,曹丕派人求計於賈詡,賈詡說:「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丕從其言,深自砥礪。后曹操為太子事屏退左右問賈詡,賈詡閉口不答。曹操說:「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賈詡說:「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曹操說:「何思?」賈詡說:「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操大笑,於是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曹丕為太子。

賈詡認為自己非曹操舊臣,卻策謀深長,所以怕曹操猜嫌。於是採取自保策略,「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三國志魏書賈詡傳》)。黃初元年(220年),曹丕即位,為報賈詡之恩,封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食邑三百,前後共八百戶。又分食邑二百,封幼子賈訪為列侯。以長子賈穆為駙馬都尉。

黃初四年(223年)三月,曹丕首征東吳,以失敗而告終。當初,曹丕便問計於賈詡:「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賈詡說:「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遜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后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曹丕不納,果然無功而反。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六月,賈詡去世,終年77歲,謚肅侯,長子賈穆嗣。

提問者評價

謝謝!不過我覺得賈詡除了給李傕、郭汜那條建議外就沒有可稱得上是毒計的了。

早年經歷

賈詡年少時並不出名,只有當時名士閻忠認為他與眾不同,說他有張良、陳平那樣的智慧。賈詡早年被察孝廉為郎,因病辭官,向西返回家鄉到達汧地,路上遇見叛亂的氐人,和同行的數十人一起被氐人抓獲。賈詡說:「我是段公的外孫,你們別傷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來贖。」當時太尉段熲,因為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所以賈詡便假稱是段熲的外孫來嚇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盟誓後送他回去,而其餘的人卻都遇害了。賈詡擁有如此隨機應變處理事情的才能,像這樣的事情很多。[6]

效力涼州

公元189年(永漢元年)九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立獻帝劉協。十一月,董卓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

賈詡

賈詡

劍履上殿。賈詡在此時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后升討虜校尉。時董卓之婿中郎將牛輔屯兵於陝,賈詡便在牛輔軍中輔軍。不久,牛輔遣李傕、郭汜、賈詡等出兵攻打關東聯軍,先向孫堅,在梁東大破其軍。孫堅率千騎潰圍而去。[7-8]

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殺,牛輔亦已死去,王允清算董卓餘黨。當時李傕、郭汜等人心懷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賈詡出面阻止了他們,說:「聽聞長安城中正在商議著打算把涼州人斬盡殺絕,而諸位閣下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尊奉國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遲。」此計為眾人採納。

於是李傕等散發「王允欲洗盪此方之人」的流言,聯絡涼州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及至長安城下,已聚合十餘萬之眾。李傕與樊稠、李蒙等圍攻長安城,因城防堅固攻而不克。後由城內叛變士兵引導涼州軍入城,與守將呂佈展開巷戰,呂布兵敗,僅率百餘騎出逃。李傕等縱兵擄掠,吏民死者萬餘人,屍積滿道。太常種佛、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被殺。李傕等擁兵至南宮掖門,威逼獻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樊稠為中郎將。李傕又殺司隸校尉黃琬、左馮翊宋翼、右扶風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一時間,京城腥風血雨,朝野大亂。

后賈詡為左馮翊。李傕等以賈詡之功欲封其為侯,賈詡說:「這是保命的計謀,哪有什麼功勞?」堅決不受。李傕等又讓賈詡為尚書僕射,賈詡說:「尚書僕射是百官的師長,是天下的榜樣,我賈詡一向沒有什麼名望,難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貪享虛榮,對國家又有什麼好處?」於是改拜賈詡為尚書,掌管選拔人才,在人事方面多有貢獻,李傕等人親近賈詡但同時也很忌憚他。[9]2013級培訓學院聯合畢業短片——《星輝下的白楊》

1,白楊樹大道——夜

夜幕清冽,空曠的校園。

拖着行李箱、背着旅行書包的男孩,沿着白楊樹大道緩緩走來。他一邊走着,一邊哼著《年輕的白楊》的旋律。街道濕漉,街燈冷清。旋律與行李箱拖動的聲音,悠遠回蕩。

2,籃球場外——夜

男孩步履緩慢,左顧右盼,對即將離別的那些熟悉的種種感到眷戀和萬千感慨。

他來到籃球場外的一條小道,停下腳步,也停止了哼歌,矚目著不遠處的籃球場。

3,籃球場——日

烈日高懸,呼聲沸騰。

藝術學院與體育學院的一場籃球比賽進入中場休息。

體育學院隊大比分領先,人高馬大的隊員們享受着全場觀眾的喝彩,同時也擺出一副輕鬆和戲謔的態度,對取得下半場勝利胸有成竹。藝術學院的隊員們士氣低落,孤零零的圍聚在球場一角,不過隊長卻還在激亢的動員、打氣。

隊長

都聽我說,沒必要沮喪。這幫體院的一個個五大三粗,光看外形也知道畢業后都是進職籃的。輸是必然,因為他們是專業的。

隊員A

老大,我覺得他們已經不能用五大三粗來形容了,最起碼也應該是無敵浩克之類的。

其他隊員紛紛點頭表示同意。

隊長

輸贏無所謂了,但絕不能輸得那麼徹底。男人,一生中只爭兩樣東西。第一……

說到這裏,他一邊深吸一口氣,一邊拍著胸膛。

隊長

爭一口氣。第二,爭女人。

隊員A

老大最近香港電影看多了。

隊員B

我覺著吧,後者應該更重要一些。

隊長

沒錯,你們都好好看看對面,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態才能容忍全場所有美女,甚至包括咱們自己學院的那些女生,全都義無反顧還帶着一絲爭先恐後跑到另外一邊去了?都說說,什麼心態?

隊員B

可能是圍觀復仇者聯盟的心態吧。

隊長瞪了隊員B一眼。

隊長

這些都不是重點,咱們學藝術的,可以摒棄所有形而下的東西,技不如人就是技不如人。但是有一種東西是必須拿出來並且證明給所有人看,那就是精神。

眾人似有感觸,嚴肅的看着隊長。

隊員A

雖然聽上去很像出自魯迅筆下,不過,我覺得你說的對。

隊員C

球可以輸,人也可以輸,但精神不能輸。

眾人重新振作起來。

隊長

就應該這樣。下半場無論如何都要拼上一把,決不能讓他們超我們一倍比分。

眾人齊聲高呼。

隨着一聲哨響,下半場比賽開始。兩隊隊員回到場上。

隊長漂亮的過人,卯足氣力的上籃,眼看籃球即將入框,卻被一張無情的大手蓋掉,並且還被反彈的籃球砸中腦門。

比賽結束,比分定格在三十八分比六十二分上。體院隊在眾人簇擁下高調離場。藝術學院隊的隊員們相互攙扶,同樣一派歡聲,他們帶着滿身汗水和精神勝利的喜悅,背對夕陽走出球場,向一旁小路而來。

4,籃球場外——夜

靜謐的小路上,只有男孩一人的身影。

他回過身來,面帶笑意,繼續哼著《年輕的白楊》,拖着行李箱向前走去。

5,圖書館外——夜

夜幕下的圖書館透著一種威嚴和冷酷。

男孩的哼歌聲與行李箱的拖動聲由遠而近,來到圖書館台階下站定,他先掃視了一眼圖書館,之後又轉過身來,看向圖書館對面的一片草地,神色陷入一陣沉思。

6,圖書館外草地——日

炎炎夏日,光線強烈。

編導班的同學們正在進行一場外景拍攝,一切看上去進行的很順利。

沒過多久,執掌攝像機的攝像班同學突然站起身來。

攝像同學

停停停,都先停一下。

所有人疑惑不解的看向攝像同學。攝像同學走到導演面前,一臉不耐煩。

攝像同學

導演,我覺得這場戲不能這麼拍,青天白日的,幹嘛那麼壓抑,景別完全可以要大一點。

導演

嗯……總得來說,劇情到這裏應該很緊張,所以這麼拍沒什麼不對。不過,景別大一點,我覺得也挺好……

攝像同學

我就說嘛,就應該這樣。

編導同學A

我說,導演說怎麼拍咱們就怎麼拍,行嗎?你一言我一句,還能效率嗎?

攝像同學

這裏什麼時候變成一言堂了!我不過提一提意見,院長辦公室都設有意見箱,憑什麼不讓我說。我還不是為了咱們這片子,盡善盡美不好?

編導同學A

盡善盡美當然好,但好與壞誰說得算?都覺得自己的想法好,東拼西湊,不三不四。等成片了,好的話是大家的功勞,壞的話就是導演一個人責任。都以為導演很風光,他們經得起多少榮耀,就得擔得起多少責任。試問你們誰能拍著胸脯說自己擔得了這份責任?

導演如獲重生一般,連忙點頭表示贊同。其他人也放佛很有感悟,無人應聲。

攝像同學

行行行,那咱們就成片后再論英雄!

他說完,回到攝像機後面。

編導同學A

導演,跟你商量個事。我一直覺著吧,台詞應該再改改,你看看這台詞,不僅拗口,而且生硬直白,就算演員能背得出來,咱們聽起來也怪彆扭的,你說是不是?

導演沉思許久,緩緩點了點頭。

導演

其實啊……你說的也挺有道理的。

一旁撰寫劇本的編導同學B立刻表現出不情願。

編導同學B

你憑什麼改我的本子,導演都沒說改,你瞎起鬨什麼?

編導同學A

只不過是改一改台詞罷了,我又沒說改劇情。

編導同學B

你怎麼知道我設計這樣的台詞沒有意義?人物是我設計的,他之所以說這樣的話是因為他的性格如此。再說了,這些台詞不止是劇中人要說的,更是我要說的。思想,你懂什麼叫思想嗎?

編導同學A

就你這還思想,讀都讀不通順,誰還理會你的思想。導演,你說是不是?

導演

呃,我覺著吧……

導演的話還沒說完整,眼前的兩個同學已經爭執不休。

整個現場頓時紊亂不堪,所有人都圍聚過來,七嘴八舌各抒己見。

7,圖書館外——夜

拖着行李箱的男孩看着空無一人的草地,忍俊不禁。

笑了一陣后,他邁步向前走,忽然又被遠處草地上的一些東西吸引。走近后,他發現草地上靜靜的躺着幾隻紙飛機。他將紙飛機一一拾掇起來,隨後拆開又一一拆開紙飛機。這些紙飛機的正面依次寫着是:畢業了,年輕的白楊們,再見;明日我即將遠行;尼瑪,某君,詛咒你當不了導演;導演系的都是大煞筆;某某某,我愛你。

男孩一邊翻看,一邊露出感觸的笑容。最後,他撿起一塊石頭,將這些紙飛機壓在路邊。

8,

不久賈詡之母去世,賈詡辭掉官職,被拜為光祿大夫。公元195年(興平二年),李傕、郭汜、樊稠起兵襲占長安,共同把持中央朝權后,三人互相猜忌,爭權奪利,多次打鬥起來。賈詡每次都以大體責之,所以三人雖心中不和,但表面上還過得去。於是三分長安城,各守其界。同年春,李傕使騎都尉胡封刺死樊稠,李、郭之間矛盾日益激化,開始交兵。李傕請賈詡為宣義將軍,以助自己。幫助漢獻帝出逃、保護大臣,賈詡多有出力。后二人罷兵,賈詡便上還印綬。[10]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三國之北地梟雄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三國之北地梟雄
上一章下一章

三國人物集-統帥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