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道路」選擇

三、中國「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道路」選擇

三、中國「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道路」選擇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第一條道路」顯然有其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特殊的國情、特殊的歷史、特殊的文化為基本社會歷史背景的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還不等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第二條道路」似乎更適合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建設。

「第一條道路」揭示的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過程及研究方法的三個環節。馬克思建立《資本論》理論體系的時候,最初就是從問題出發,從當前的國民經濟事實的研究出發的,在這些問題上馬克思主要走的是「第一條道路」,用的是研究方法,走的是研究過程。建立政治經濟學體系的「第二條道路」的形成,有一個歷史過程,就是剛才講的17世紀中葉以來的經濟學研究,這些研究為理論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從否定社會主義經濟學道路開始。1920年,布哈林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經濟學,他完全否定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存在,認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是被物與物掩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主義中經濟關係不再被物與物的假象蒙蔽,直接呈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政治經濟學就成為多餘的了。這在當時是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學觀點。1929年,斯大林為了破除對布哈林理論的盲從,公佈了列寧讀布哈林的書所做的批示,列寧對布哈林否定社會主義存在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多有質疑,列寧實際上已經承認社會主義也有政治經濟學。所以,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從1929年之後才有了「合法」地位。當時有這樣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承接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家研究國民經濟學的觀點繼續推進,就是研究現實的經濟問題,就是20世紀以來從生產力、生產關係出發的研究;另外一種觀點以斯大林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為代表,研究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從過渡意義上來探討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出發點,也就是我們所講的以生產資料所有製為出發點的政治經濟學。這兩種觀點中,前一種觀點似乎看重於「第一條道路」,第二種觀點似乎看重於「第二條道路」。

我們現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探索,要思考的是,怎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同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間特殊和一般的關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相對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特殊的,有它的獨特國情內涵。同時,從斯大林去世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關係的現實已經是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和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並存,這種並存是以矛盾、衝突和交流、合作之間的錯綜複雜的關係為特徵的。儘管人類社會最終的歷史趨勢是社會主義經濟關係取代資本主義經濟關係,但在現實中還是兩種經濟關係的並存。這也是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命運共同體」問題。以上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使得「第一條道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探索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顯現。

我牽頭做的中宣部重大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做了多方面的探索。現在形成了三個方案,或者說對三種理論體系方案進行了比較性的探索。我把這三個方案羅列如下,與大家共同探討。

第一個方案是在《讀懂中國發展的政治經濟學》中提出的。這個方案,相當於我前面講的獨立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的探索。這裏講的「發展」,是指理論的成長和演進,也是指相對於中國道路而言的以發展為主題的政治經濟學。這一方案結構如下:

1.中國特色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

3.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

4.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

5.加強國有經濟的改革與發展

6.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分配製度

7.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8.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

9.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的作用與政府的作用

10.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11.主動適應、引領、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1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與實踐

13.農業、農民和農村的「三農」發展

14.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15.「一帶一路」建設

16.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這一結構體系分作幾個板塊,其中第一大塊是緒論性的,講了三個問題: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什麼是「發展的政治經濟學」;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第三,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1956年,毛澤東主席在《論十大關係》的調研過程中,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實現「第二次結合」的問題,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起點,也是邏輯起點。這實際上就是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的「發展的」根本意義所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原則強調了四個主要的觀點:一是要堅持發展和解放社會生產力;二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三是要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人的積極性;四是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新發展理念是指導,是主導。後面其他幾個板塊,從「發展」的內在要求上,以「發展」的問題為導向,對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中的主要問題做了探索,其中主要有: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加強國有經濟的改革與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分配製度,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的作用與政府的作用等。

第二個方案是在《政治經濟學簡明教程》中提出的,包括四篇24章。具體結構體系如下:

緒論篇

1.政治經濟學的對象

2.社會經濟制度及其發展

3.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

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發展

5.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篇

6.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及本質

7.剩餘價值生產及其主要方式

8.資本積累與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

9.資本循環與資本周轉

10.社會資本再生產

11.資本職能形式與剩餘價值分割

12.壟斷資本主義及其發展階段

13.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及其歷史趨勢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篇

14.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產生及其本質

15.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及其結構

16.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7.國家經濟職能與宏觀調控

18.社會主義分配製度與社會共同富裕

19.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與城鄉一體化

20.經濟發展的戰略與規劃

21.開放與對外經濟關係

國際經濟關係篇

22.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及本質

23.國際經濟關係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24.國際經濟關係的治理及其趨勢

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部分,列出八大問題,把經濟關係的產生放在最前面,作為銜接資本主義經濟關係和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鏈接。根據我們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應該是以所有制和分配製度兩個方面來定性。

現在,我在思考第三個方案,思考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體系,也就是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道路」選擇問題。具體設想如下:

1.「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形式,是以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經濟關係的實際為基礎的

1956年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確立時,毛澤東發表的《論十大關係》講話是這一「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創始之作。毛澤東「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提出了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制定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戰略思想」。

2.1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理論,是中國特色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主線

2.2新發展理念是中國特色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主導

2.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中國特色的「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主題

3.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就是要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着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理念,就是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我們推動經濟發展獲得的感性認識的理論升華,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長遠的全新理念,是引領中國經濟發展思路和方向的先導

4.1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市場經濟整體理論。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理論,堅持辯證法、兩點論

4.2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分配關係的系統理論。努力推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5.1經濟發展新常態理論是以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整體格局變化為基本依據,經濟發展新常態理論提出要積極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切實完成轉方式、調結構的歷史性任務,其理論基點和目標是實現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整體躍升

5.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既着眼當前又立足長遠,其根本指向就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更為全面地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6.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系統理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對外開放總體戰略佈局,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以開放的最大優勢謀求中國經濟社會的更大發展空間

6.2以「一帶一路」倡議為引導,構建互聯互通互融的開放系統,提升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同時堅決維護我國發展利益,積極防範各種風險,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確保國家政治經濟安全

「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形式,是以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經濟關係的實際為基礎的。1956年,中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和毛澤東發表的「論十大關係」講話,是這一「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創始之作。今天,中國經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了產生科學理論的基礎,但我們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理論儲備不足,這需要我們進行探索。

這第三個方案,第一,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起點和歷史起點,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關係的實際為基礎,強調了它的內在邏輯的統一性。

第二,提出了三個理論觀點: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是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主線;二是新發展理念,這是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主導;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這是中國特色「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主題。

馬克思關於經濟體制的理解是大視野,讀《德意志意識形態》就會知道。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經濟關係和經濟方式在大趨勢上就是從「自發」到「自覺」,無政府狀態就是「自發」,有國家或全社會的計劃或調控就是「自覺」,這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假設。第二個假設就是,從「自發」到「自覺」的轉變等同於從資本主義私有制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國家或社會的宏觀調控,就體現了主體對客體的自覺的調節。馬克思沒有去考慮,在「自發」的經濟中會有部分「自覺」的進入。馬克思沒有想到,資本主義關係中完全的「自發」,也可能有局部的「自覺」進入;馬克思也沒有想到,後來的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家首先實現了社會主義,這些處在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還要利用「自發」的經濟力量和調節能量,再加上調控和計劃的優勢和能量,形成「自發」和「自覺」混合的,並且逐步增加「自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後達到馬克思設想的高度「自覺」的未來經濟關係,真正實現經濟關係和經濟體制上的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根據中國的國情,怎樣才能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把「管得最合適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這一觀點,上升到一個主體調節更自覺的高度問題,是政治經濟學探索的重要問題。

社會主義經濟關係和經濟體制中,由局部的「自發」和局部的「自覺」的混合,走向主體的「自覺」,最後達到充分的「自覺」,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要完成的就是這樣一個歷史過程。這就要實現,一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為圭臬;二是堅定不移地貫徹和實施五大發展理念;三是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係,堅持「兩點論、辯證法;四是形成適合於這一發展的具體經濟理論;五是處理好開放的經濟體系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也就是我們講的國際經濟關係問題。

現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探索,首先要從問題出發,堅持問題導向。同時,在理論體繫上,要做更多的理性思考,在方法創新的基礎上獲得理論創新、體系創新的新進展。

我講的這三個問題,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馬克思經濟學給我們提供了多方面的豐富的資源,如何結合中國發展的實際,與時俱進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和創新,是需要我們共同努力探索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十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十講
上一章下一章

三、中國「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道路」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