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坦克

第十章 坦克

第十章坦克

坦克作為陸軍突擊兵器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成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由此確立了其在陸軍中的主導地位。T-34中型坦克和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雖然是二戰期間研製和生產的,但由於性能優異,所以在50年代初仍然屬於世界先進坦克之列。

戰場殺T-A100火箭炮

A100多用途遠程火箭炮系統是一種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簡單制導火箭系統,它具有射程遠、殺傷力大的特點,主要用於打擊敵方地面區域型目標,例如軍事基地、裝甲集群、導彈陣地、機場等重要目標。

系統構成:指揮車、運輸/裝填車(22噸,每車載5枚火箭及發射筒)、火箭發射車(22噸,自裝填、發射)

火箭彈主要技術指標:

彈徑:300毫米

彈長:7276毫米

全重:840千克

射程:100千米

最大射程:85至120千米

最小射程:40至50千米

最大射程的命中精度:小於等於l/300

戰鬥部重量:235千克

火箭彈容量:10枚

發射準備時間:7分鐘

重填之間:20分鐘

最大速度:80千米/小時

彈架壽命:10年

以色列「沙漠襲擊者"

對於特種部隊和快速部署部隊(RapidDeploymentForcesRDF)來說,非常高的攻擊機動性和監視傳達手段能幫助自己在敵人戰線後方進行軍事行動。沙漠襲擊者(DesertRaider)提供更新層次的行駛能力:6個車輪遞送強勁的機動性,而且提高了在所有類型地形上的越野靈活性。

沙漠襲擊者(DesetRaider)的設計概念中心是一個獨特4後輪懸掛裝置,具有獨立懸掛用於各自的每一對後輪,一個旋轉軸轉向一體化裝置,車輛(車身)能升起或下降,而且沙漠襲擊者(DesertRaider)能夠以1個或6個車輪接觸地面行駛,自動變速機構,強勁引擎並且靈活粗獷,在極端的野外條件和崎嶇不平的地面環境,更進一步提供給沙漠襲擊者(DesertRaider)機動性和可操作性。

以色列「沙漠襲擊者」(DesertRaider)基本性能:

最高速度:向上一直到110kph

限制重量:1450kg

有效負載:向上一直到1200kg

爬坡能力:70%

側傾斜:700

過水路面(沒有準備)(或涉水深度):700mm

垂直台階(或可通過垂直高度):600mm

行程:600km

可裝入CH-53直升機上運輸

低噪音水準

低熱量特徵RFI/EMC

緩慢梯度蠕動(Slowgradientcrawling)

「梅卡瓦」IV型坦克

梅卡瓦IV坦克上的「防護第一」新貌

「梅卡瓦」IV坦克是「梅卡瓦」系列坦克的最新發展型。它堅持了「梅卡瓦」坦克「防護第一」的設計製造原則,保持了多方面的長處,並把其中最突出的防護優點發揚到很高的層次。

過去,人們總認為「梅卡瓦」強調防護,是「以色列國小人口少,經不起士兵戰死沙場損耗」的憂思所形成的理念。其實這僅是設計指導思想起源的一個方面,更主要的還是對數千輛參戰坦克進行科學調查和分析后的選擇。塔爾將軍主持並指導了「梅卡瓦」坦克的研製和發展,因而有「梅卡瓦之父」的尊稱。他像與參戰坦克交了朋友似的了解那些坦克。他從穿越戰火的坦克身上升華了一種獨特的認識,那就是:坦克的機動性和火力只有在防護性能的支持下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沒有可靠的防護作保障,坦克就不敢最大限度地接近敵人,就會影響坦克炮的首發命中率和穿甲威力。於是,「梅卡瓦」坦克在研製過程中舉起了「防護第一」的大旗。「梅卡瓦」系列坦克一直堅持「防護為基礎和保護乘員為中心」的原則,大膽地突破了坦克火力、機動和防護三大性能平衡的觀念。不過,比起突破平衡色彩濃厚的「梅卡瓦」I、II型來,「梅卡瓦」IV型卻正在走向平衡突破后的平衡。「梅卡瓦」IV型採取新的裝甲防護措施,使它的模樣和體態都比前幾個型號有了明顯的變化。整個炮塔外形如飛碟。炮塔正面裝甲呈楔形。炮塔兩側傾斜感強烈,大幅度增加炮塔側后裝甲,導致炮塔顯得有點肥胖過甚,但這樣做,大大增強了「梅卡瓦」Ⅳ抗禦攻頂反裝甲武器的能力。令人感興趣的還有那整體式火炮防盾設計。防盾蓋板可隨着火炮的俯仰而滑動。無論俯仰到什麼角度,它都能對炮塔內電子系統和火炮俯仰裝置進行滑動保護。

像「梅卡瓦」III型一樣,IV型也採用模塊式複合裝甲。這是它裝甲防護的最大特色。模塊式複合裝甲的突出特點是利於隨着科技發展換用更新的高科技含量的複合裝甲,避免裝甲防護性能陳舊、防護力老化衰減,也便於戰時快速拆卸組裝,提高可維修性。「梅卡瓦」IV型的模塊式複合裝甲比III型先進,主要是它的複合裝甲組件用了新材料,裝甲結構樣式也有新變化。「梅卡瓦」防護部分的重量約佔整車重量的75%(其中絕大部分是用於防護的裝甲重量),比其他坦克的50%要高許多。「梅卡瓦」IV最大重量達65噸,可見它用於裝甲防護的重量是何等驚人。

「梅卡瓦」Ⅳ型保持了「梅卡瓦」坦克動力艙前置的特點。前置發動機有主裝甲防護。那是全車防護性能最好的部位。坦克觸到磁性地雷多數在前部,如乘員在前就會遭到炸雷殺傷,而發動機在前就能避免乘員傷亡。更重要的是,乘員戰鬥艙后移至中部,上有頂裝甲和炮塔防護,前面增加了發動機這道防護屏障,人員和彈藥的防護措施強化了。它沒有實行彈藥隔艙化。整裝炮彈都用特製的防火容器包裝。這像是保了彈藥爆炸險,既保護了彈藥和乘員,也為乘員多留一點空間。「梅卡瓦」IV裝置了包括激光告警系統在內的全方位主動防禦系統,具有很強的預警能力和主動防禦能力。它的超壓式集體「三防」系統在關閉門窗的車內。乘員即使不穿防護服、不戴防毒面具,也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在多年反游擊作戰中,「梅卡瓦」坦克並非「刀槍不入」。它遭受到反坦克地雷、單兵反坦克武器和T-72坦克125滑膛炮的毀傷。針對毀傷情況,「梅卡瓦」IV型加強了裙板裝甲,在後面裙板上又加設了防護柵網。它還增加了底部裝甲厚度,增強了車底裝甲的防護力。車內設備佈置也有改進,這樣,即使底甲板被擊穿,也不會引起車內火災。「梅卡瓦"IV坦克火力、機動力的新招

「梅卡瓦」IV既追求「防護第一」,也處心積慮地讓火力、機動力有更大提高。它沒有像有些人猜測的那樣換裝140毫米滑膛炮,仍裝置一門120毫米滑膛炮,這樣才有空間攜帶48發炮彈。在以色列坦克專家看來,確保大攜彈量比換裝大口徑火炮重要。「梅卡瓦」IV型坦克炮採用了能承受更高膛壓的身管材料,因而能獲得更高的炮彈初速和更強的穿甲威力。炮管上有導熱性更為均勻的熱護套,使因炮管溫度變化所導致的形變更小,從而提高火炮的射擊精度。

選用60毫米迫擊炮作為輔助武器是「梅卡瓦」坦克的一大特色。「梅卡瓦」IV型繼續保持。車載60炮可從後膛裝彈。它彈道彎曲,在城市居民地作戰中可殺傷隱藏於建築物後面的武裝人員。當敵方反裝甲武器襲來時,它能快速發射煙幕彈等干擾彈藥,在坦克前方製造大面積煙霧類干擾帶,讓來襲彈丸找不準方向、徒勞無功。「梅卡瓦」IV火控技術升級的最大特點是採用數字化炮塔及EL-OP火控系統。它裝置了以色列自製的第二代熱成像儀、改進型目標跟蹤系統和更先進的數字火控計算機。改進的自動跟蹤系統可以對移動地面目標和直升機進行跟蹤。只要炮長瞄準目標,自動目標跟蹤系統就能自動保持對目標的瞄準。不管坦克本身和目標如何運動,瞄準線總是鎖定目標。「梅卡瓦」IV具有完全的獵殲能力,即使在複雜氣象條件下仍能提高有效射程和命中率。它有快速和準確的穩定炮塔電子驅動系統,由炮長和車長控制。這種全電式炮塔驅動裝置比原來的液壓式炮塔驅動裝置安全可靠,並且使火炮的方向旋轉和高低俯仰運動迅速而精確,提高了火力轉移速度。它的推進系統巧妙引用「他山之石」。早期的「梅卡瓦」I型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只有660千瓦,最大速度60千米/小時。「梅卡瓦」III型發動機改進了,最大輸出功率增加到880千瓦,可因車重增加了,機動力並沒有提高。只有「梅卡瓦」IV才對動力系統來個大的革新。它採用了德國MTU公司GD883柴油機,最大功率達1.1兆瓦。它採用德國倫克公司的RK325自動變速箱。這種自動變速箱體積雖很小,傳動效率卻很高。它有5個前進擋、2個倒擋,而不像以前變速箱僅有2個前進擋和1個倒擋。借鑒德國迪爾公司的雙銷履帶技術,以色列研製了適合「梅卡瓦」IV型使用的雙銷履帶。因此它的機動性能大幅增強,公路最大速度達70千米/小時,就是到了戈蘭高地的惡劣路面上,也能有較高的越野速度,而且還能保證乘員乘坐的良好舒適性。但比起世界其他先進坦克,「梅卡瓦」IV仍顯得太重而單位功率偏小。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

國產新型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於1999年12月20日出現在駐澳部隊輕武器裝備中,並於今年8月1日在香港舉行的駐港部隊武器展示會上閃亮登場,令觀者駐足,引起各方人士的極大關注。該武器系統是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新一代步兵反坦克武器,主要裝備我軍步兵作戰分隊,用於攻擊敵坦克、裝甲車輛、自走炮,殲滅和壓制敵暴露的有生力量及火器,摧毀敵野戰堅硬工事及火力點等。

武器概述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分為營用和連用兩種。營用反坦克火箭主要由發射筒、火箭彈、擊發機、簡易火控系統、營用微光瞄準鏡和營用三腳架組成。連用反坦克火箭由發射筒、火箭彈、擊發機、連用瞄準鏡、連用微光瞄準鏡和連用三腳架組成。最大單件重(發射筒)不大於10千克。最大射程(多用途彈)1800米,營用型有效射程為800米,連用型400米,發射速度4~6發/分,方向射界360。,高低射界-6°~+30°,反應時間不大於10秒。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彈包括破甲火箭彈和多用途火箭彈兩種,彈徑120毫米。破甲火箭彈具有破壞反應裝甲、主裝甲及殺傷有生力量的能力,主要用於對付敵坦克等裝甲目標,也可用於對付火力點。多用途火箭彈具有破甲、殺傷、燃燒作用,主要用於摧毀敵步兵戰車、輕型裝甲車輛、火器、裝備,殺傷暴露的有生力量,也可用於破壞輕型野戰工事和坑道。

破甲火箭彈重6.28±O.05千克,採用串聯式破甲戰鬥部結構、等壁厚錐角60°的紫銅葯型罩,裝聚黑-2精密壓製藥柱。當戰鬥部碰擊披掛有反應裝甲的目標時,處於戰鬥部前端的前級戰鬥部探桿部件內、外罩閉合,接通引信電源,並使前級引信引爆前級的裝葯,擊爆反應裝甲;經過引信精確延時,在保證反應裝甲被擊爆后、對主裝葯形成射流的干擾基本排除的情況下,再引爆主裝葯,形成主射流對裝甲進行侵徹,達到最佳破甲效果。破甲彈的初速為246米/秒,最大破甲厚度800毫米,在68。著角時的破甲厚度為230毫米。

多用途彈重7.6±O.05千克,戰鬥部採用自鍛破片破甲技術,內裝聚黑一2炸藥,採用等壁厚錐角140。的葯型罩。多用途彈的初速為205米/秒,在55。著角時的破甲厚度為400毫米,而且隨進120個以上的直徑為5.5毫米的鋼珠和可燃金屬鋯,具有燃燒作用,其密集殺傷半徑為25米。可對目標實現穿甲、殺傷、燃燒等多種毀傷效果。

營用反坦克火箭簡易火控系統主要由光學瞄準系統、激光測距系統、彈道解算系統、LED(發光二極管)光點系統、插軸連接機構等組成,用於激光測距、自動解算射擊諸元、自動裝定射擊諸元和自動顯示瞄準點。實戰中,瞄準手將鏡內光點對準目標即可,當目標出現后,可在10秒鐘內確定出射擊開始諸元並進行射擊,大大提高了火力反應速度和射擊效果。

營用微光瞄準鏡主要用於在夜間藉助微弱的星光和月光進行偵察、跟蹤、測距、瞄準。

連用瞄準鏡由可變閃光電路盒、光學瞄準鏡管和俯仰鏡體三大部分組成,用於在白天觀察、跟蹤、瞄準目標。

性能特點

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在性能結構上進行了一系列優化設計和創新。

1.與以往我國裝備的同類武器相比,進一步提高了破甲威力,在一定距離上能有效擊毀帶反應裝甲的坦克及裝甲目標,最大破甲厚度可達800毫米。

2.火控系統完備,能適應多種天候作戰。在營用和連用反坦克火箭上分別配有簡易火控系統和光學瞄準鏡,並均可安裝微光瞄準鏡,供晝夜使用。

3.多種彈藥配置,使用範圍廣泛。營用和連用反坦克火箭均可根據不同戰術用途發射破甲彈和多用途彈。

4.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重量輕,機動性強。結構設計充分體現人機功效,在戰鬥狀態時,三腳架部位剛好位於武器重心,使筒身發射前射擊平穩,減小了人為據筒造成的晃動。在武器的重心部位設計了便於轉移陣地的提手。在發射筒的內側上方安裝有象限儀座,方便射手檢查筒身是否水平。筒身為玻璃鋼纏繞的空心圓筒,不僅重量輕,而且隔熱耐溫,可重複使用。

5.性能先進,使用安全。與國外同類武器相比,無論是有效射程還是破甲厚度,都是相當可觀的。如法國的「達特120」、德國的「鐵拳3」在不裝火控系統的情況下,有效射程分別是350米和300米,而PF98可達400米;在破甲能力方面,也只有瑞典的「卡爾M3」等少數產品超過800毫米,但它們的戰鬥部直徑都大於120毫米。另外,PF98式在筒身前後安裝有前後護帽,可保護射手免於燒傷;在閉鎖裝置上安裝了閉鎖插銷,可在大射角射擊時,防止火箭彈滑出。

由此可以看出,PF98式120毫米反坦克火箭不僅具有破甲、殺傷、燃燒等多種功能,而且具有結構簡單合理、重量輕、機動性好、威力大、射程遠、反應時間短、火控系統完備、可靠性高等特點,它的研製和裝備,將大大增強我軍步兵的反坦克、反裝甲的能力。美國M60系列豐戰坦克

國別:美國名稱:M60系列主戰坦克

研製單位:克萊斯勒公司

生產單位:克萊斯勒公司的特拉華防務工廠、底特律坦克工廠

現狀:完成生產計劃

裝備情況:埃及(共有789輛M60A3,其中有36輛M60TTS)、埃塞俄比亞(22輛)、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北)(64輛M60A1)、阿曼(6輛M60A1)、奧地利(170輛M60Al和50輛A60A3)、巴林(54輛M60A3)、美國(9000輛M60、M60A1和M60A3以及M728和M60AVLB)、西班牙(裝甲架橋車)、新加坡(僅有M728和M60裝甲架橋車)、蘇丹(20輛M60A3)、突尼西亞(54輛M60A3)、沙特阿拉伯(158輛M60A1)、意大利(特許生產200輛M60A1,又訂貨100輛)、伊朗(335輛M60A1)、以色列(M60、M60A1、M60A3共1000輛以上)、約旦(118輛M60A1,100輛M60A3)、中國台灣省(M60A3車體)

概述

該系列主戰坦克是美國陸軍60年代以來的主要制式裝備,它包括M60、M60A1、M60A2和M60A3四種車型,目前美軍裝備的車型是:M60A3。

M60坦克是在M48A2坦克基礎上研製而成的主戰坦克,1956年開始研製,研製代號為×M60。1957年夏天用M48坦克試驗了準備作為×M60坦克動力的AVDS-1790-P型柴油機。3輛新型動力裝置試驗車稱為M48A2E1。1958年10月到11月間在阿伯丁試驗場(AberdeenProvingGround)進行了坦克武器選型試驗,爾後,決定新坦克主要武器採用英國的105mmL7A1式火炮炮管和美國1254E1炮尾,其定型產品稱為105mmM68式加農炮。

1959年3月M60坦克定型,1959年6月首批生產合同(180輛)簽訂,由克萊斯勒公司的特拉華防務工廠製造。從1960年開始M60坦克改在該公司的底特律坦克工廠生產。該坦克於1960年列入美軍裝備,與M48A2坦克相比,主要是採用了新的105ram火炮、改進型火控系統和柴油機等,火力加強,最大行程大為提高。

M60Al是該坦克的第一種改進車型,研製代號為M60E1,底盤與M60基本相同,主要改進是採用了尖鼻狀新炮塔,後來又安裝了火炮雙向穩定器(1972年)和潛渡設備(1977年)等,於1962年開始生產並裝備部隊。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生產率一直很低,1973年中東戰爭以後,由於陸軍坦克庫存量很少和向以色列提供所需坦克,陸軍開始努力增加M60A1坦克生產,月產量逐年增加,1978年10月月產量高達129輛。1980年5月完成最後M60A1坦克生產,從此開始生產M60A3坦克,到1985年5月MS0系列坦克生產達15000多輛。1982年3月克萊斯勒將它的坦克廠以3.485億美元賣給了通用動力(GeneralDynamics)公司,從此以後,底特律坦克廠被通用動力公司地面系統(CDIS)分部接管。1985年通用動力公司又為出口埃及和沙特阿拉伯共製造了167輛M60A3坦克。

M60坦克的兩次故障平均間隔時間超過30h(960km),比英國的奇伏坦大1倍多。按目前的標準,M60系列坦克功率不足,且加速性差,另一缺點是車身高大。

在M60A1的生產過程中,該坦克經歷了不斷的產品改進,此外還利用大修機會對M60進行了相應的部件改裝,但仍稱M60A1。

結構特點

一、總體佈置

該系列坦克是傳統的炮塔型主戰坦克,分為車體和炮塔兩部分。

M60Al車體用鑄造部件和鍛造車底板焊接而成,分為前部駕駛艙、中部戰鬥艙和後部動力艙3個艙,動力艙和戰鬥艙用防火隔板分開。

駕駛員位於車前中央,駕駛艙有單扇艙蓋。駕駛員前面裝有3具M27前視潛望鏡,艙蓋中央支架上可裝1具M24主動紅外潛望鏡用於夜間駕駛,目前M24潛望鏡已改換成AN/VVS-2微光潛望鏡。在駕駛艙底板上開有安全門。

整體式鑄造炮塔位於車體中央,M60A1/A2/A3型車炮塔前部較尖,採用了細長的防盾,外部後方有儲物筐籃。裝填手位於炮塔內火炮左側,車長和炮長居右側,裝填手配有1具可360。旋轉的M37潛望鏡,M19車長指揮塔可手動旋轉360°,指揮塔四周裝有8具周視觀察鏡。

此外,坦克乘員艙內還裝有加溫器。潛渡時,要在車長指揮塔上架設2.4m高的潛渡通氣筒。在坦克車體前部可以安裝M9推土鏟,用於準備發射陣地或清理障礙。

二、武器系統

1.主要武器

M60、M60A1和M60A3三種車型坦克的主要武器均是1門105mmM68式線膛炮,該炮帶有炮管抽氣裝置,無炮口制退器,採用同心液壓一彈簧式反后坐裝置和立楔式炮閂,火炮俯仰靠液壓操縱,炮管可在野戰條件下更換和拆卸。訓練有素的乘員能在1分鐘內發射6―8發炮彈。火炮可發射M728和M392A2脫殼穿甲彈,M735、M774和M833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M494殺傷榴彈,M456系列破甲彈,M393碎甲彈,多種教練彈和M416黃磷發煙彈等。

2.彈藥

M60坦克配備了脫殼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和黃磷發煙彈4種炮彈,它們全部是曳光彈。

M392A2脫殼穿甲彈全重18.6kg,初速1478m/s,最大射程3570m,採用旋轉穩定。

M456空心裝葯穿甲彈全重21.8kg,初速1170m/s,最大射程8200m,採用固定尾翼穩定。

取代榴彈的M393碎甲彈具有榴彈殺傷和反坦克性能。

M416黃磷發煙彈用於施放煙幕和指示彈著點,並具有燃燒作用。

車載炮彈63發,其中26發裝在車體前部駕駛員兩側,13發裝在炮塔內待用,21發裝在炮塔尾艙內,另外3發放在火炮下方。

3.火控系統

M60A1坦克火控系統比M60坦克火控系統有很大改進,主要是用M16機電模擬式計算機代替了原來的M13A1D機械式計算機。此外,M60A1坦克在1972年增加了火炮電液雙向穩定系統,1974年又增加了乘員被動式夜視裝置,從而具有夜間作戰能力,並稱為被動式b160A1坦克。

(1)M16機電模擬式彈道計算機

該彈道計算機採用具有10個抽頭的線性電位計來模擬不同彈種的彈道,可計算多個彈道參數產生的瞄準線高低修正和方位修正,其組成包括計算裝置、輸人裝置、傾斜裝置、歸零控制裝置、車長控制裝置及等效全裝葯開關裝置等。

(2)M17A1或M17C車長合像式光學測距儀

該光學測距儀與車長瞄準鏡的分划機械連接,供車長測量目標距離用,測量距離為500~4400m,放大倍率為10×,視場為4°。測距儀與彈道計算機機械相連,向計算機輸入距離信息,並同時與炮長潛望式瞄準鏡同步,因此車長在測距儀內看到的景象同炮長在瞄準鏡內看到的景象相一致。此測距儀操縱容易,只要讓目標的雙像重合就可測出目標距離。

(3)炮長瞄準鏡

M32晝/夜主瞄準鏡M60坦克早期裝備M31潛望式雙目晝用主瞄準鏡,後用M32瞄準鏡。後者是主動紅外潛望式瞄準鏡,視場8°,其單倍系統用於廣角近景觀察,8倍系統用於瞄準遠方目標,有晝用光通道和主動紅外夜視光通道,夜視距離是1000m,紅外光源氙燈固定在火炮防盾上,紅外/白光兩用。

M105D輔助瞄準鏡M60坦克安裝M105C輔助瞄準鏡。M60Al安裝的M105D瞄準鏡是鉸鏈式單目望遠鏡,分划板適用105mm火炮,放大倍率為8×,視場7.5°,與火炮並列安裝,與火炮聯動。

M44c瞄準鏡該瞄準鏡用於7.62mm並列機槍瞄準,與炮長主瞄準鏡聯用。M60坦克安裝M44型,M60A1安裝M44C型。

)M35El微光潛望式瞄準鏡它是M32瞄準鏡改進型,夜視通道使用了1個被動式肘形夜視儀,安裝了25mm第二代像增強器;微光夜視放大倍率為7.1×,視場為7.2°。該瞄準鏡用以取代M32瞄準鏡,於1972年裝備M60Al坦克。

(4)車長用觀察瞄準鏡

M36車長晝/夜瞄準鏡M60坦克早期車型安裝xM34和XM36兩具雙目潛望式瞄準鏡,分別用於白天和夜間的高射機槍瞄準,後來均改裝晝夜合一的M36車長瞄準鏡。該瞄準鏡為單目潛望式,夜視系統採用主動紅外裝置,夜視通道放大倍率為8×,視場為8°,兩個晝用光通道放大倍率分別為1×和7x。此外,車長也曾裝備M28C潛望式瞄準鏡。

M36E1微光潛望式瞄準鏡糨用於取代M36瞄準鏡,於1972年裝備M60A1坦克,與M36瞄準鏡不同之處是將主動紅外系統改進為微光夜視系統,採用了25mm的第二代像增加器。

4.輔助武器

車長指揮塔上裝有1挺12.7mmM85式高射機槍,機槍隨指揮塔一起旋轉,俯仰範圍為-15°~+60°,車長在指揮塔內瞄準和射擊。機槍有兩種射速,1050發/分和400發/分,分別用於對付低空飛機和地面軟目標,配備M2型普通彈。

主炮左側安裝1挺7.62mmM73式並列機槍,1978年已改裝M240式機槍(巴西稱為MAG-58式),用M13型100發的金屬彈鏈供彈,並隨車備有陸地用的M132型三角槍架。

1977年M60A1坦克加裝了M239型煙幕彈一榴彈發射器,炮塔兩側各6個。

三、推進系統

1.發動機

M60、M60A1坦克採用AVDS-1790-2柴油機,高度較低,有廢氣渦輪增壓器,可使用多種燃料,1971年安裝了頂部進氣的空氣濾清器,從而提高了發動機壽命。

2.傳動裝置

該系列坦克採用CD-850-6型帶液力變矩器的十字驅動傳動裝置,主要由液力變矩器、行星變速機構和差速式轉向機構等組成,可實現原位轉向、動力換檔並帶有停車制動器。

3.操縱裝置

該系列坦克操縱裝置包手變速桿、方向盤和制動踏板等,坦克起趟、換檔、轉向及停車等都靠液壓操縱。

4.流動裝置

該系列坦克採用傳統的扭桿懸掛,每側有6個雙輪緣掛膠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在第一、二、六負重輪外裝有液壓減振器。

M60和M60A1(早期)坦克配用T97型雙銷掛膠履帶。M60A1坦克在1974年改裝了新的T142型鋼製履帶,其橡膠襯墊可以更換,履帶使用壽命提高1倍。

四防護系統

M60坦克安裝了個人三防裝置,配備了E37R1型主毒氣過濾裝置,每個乘員均有E56R3型防毒面具,兩者用金屬軟管接通,如果需要,可安裝RADIAc三防探測器。後來改裝了新型毒氣過濾裝置。

坦克動力艙內裝有CO2滅火系統。

火炮防盾裝甲厚度為178mm,炮塔和車體正面裝甲厚度均為110mm。

型號演變

1.M60A2坦克

為了進一步加強主戰坦克的遠距離火力,於1964年開始在M60A1的基礎上研製M60A2,代號為。M60A1E1/E2,主要變化是改裝了新的炮塔和152mm口徑兩用炮。樣車於1965年底完成,1966年底開始生產,總共製造了526輛,但由於兩用炮及其火控系統相當複雜,技術問題未能解決,因而大都被庫存。直到1971年底,M60A1E2才定型為M60A2,並於1972年開始生產,1975年全部完成。首批M60A2坦克於1972年裝備用於訓練,1973年4月裝備陸軍第二裝甲師59輛,1975年裝備駐歐美6個營,每營59輛。

目前該坦克已從美國陸軍退役,它原來的任務部分由M90l型火力支援代替。現在大多數M60A2已運回安尼斯頓(Armiston)陸軍基地準備改造成其他車輛,如架橋車、M728戰鬥工程車或障礙清除車等。

該坦克的主要改進有:

(1)新的炮塔該坦克採用新的鑄造流線形炮塔,前部防彈角更好,防護能力提高,裝填手位於炮塔內左側,車長居中,炮長在右側,裝填手和炮長的單扇艙蓋上均裝有潛望鏡。

指揮塔四周裝有10具周視觀察鏡,塔上有1挺12.7mmM85式高射機槍,由於車長指揮塔能電動旋轉360°,且獨立於炮塔單獨穩定,因此該機槍可有效地對付飛機。

在炮塔兩側各裝有4具煙幕彈一榴彈發射器,每個發射器內裝1發榴彈,還備有1發M34型黃磷煙幕彈和1發AN-M8-HC型煙幕彈。

(2)主要武器和彈藥

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152mmM162式火炮/導彈兩用炮,可發射紅外製導的橡樹棍(shillelagh)反坦克導彈和多種152mm普通炮彈,並配備了不同的火控系統。

M162式兩用炮基本結構與M551輕型坦克的M81式兩用炮相同,均屬短身管線膛炮,但M162炮的身管較長,且反后坐裝置不同。

M162式兩用炮可發射的普通炮彈均採用可燃葯筒,除M410式發煙彈外,主要彈種有:M409A1式多用途破甲彈全重22.52kg,初速687m/s,有效射程1500m。由於彈丸射出炮口后靠旋轉穩定,因此初始擾動比尾翼穩定破甲彈要小,在直射距離內的射擊精度較高,但因彈刃初速和旋轉速度低於一般榴彈,故精度又不如一般榴彈。

M657式榴彈(曳光)全重22kg。

M625A1式霰彈全重26.19kg,初速689m/s,有效射程400m。

M4ll式教練彈全重22.15kg,初速683m/s,最大射程9000m。

該炮發射的橡樹棍反坦克導彈主要用於對付遠距離裝甲目標,永久性工事和其他堅固目標,導彈型號為MGM-51A,由美國陸軍導彈局和菲爾科福特(PhileoFord)公司設計,於1964年開始生產。導彈全重26.7kg,全長1.155m,最大速度689m/s,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和空心裝葯戰鬥部,對付運動目標的最大有效射程為2500m,對付靜目標則為3000m。

車載彈藥基數46發,包括導彈13枚,其中7枚放在炮塔內,6枚放在車體內;炮彈33發,其中15發放在炮塔內,18發裝在車體內。

(3)火力控制系統

該火控系統用於發射普通炮彈,採用了分划擾動式控制方式,彈道計算機可以解算運動目標提前量的修正,因此M60A2坦克具有從靜止位置射擊運動目標的能力,但精度較低。

M19彈道計算機該計算機是機電模擬式全求解電子計算機,主要組成有計算裝置、炮長控制裝置、車長控制裝置和傾斜裝置等,可根據自動或人工輸入的有關信息計算彈道修正量,這些信息包括目標距離、彈種、炮耳軸傾斜、橫風、炮管下垂、炮膛磨損、偏流、視差、歸零及運動目標方位角速度等。

AN/VVS―1紅寶石激光測光測距儀該測距儀於1969年首次裝備在M60A2坦克上,車長和炮長均可使用,能將目標距離自動輸入彈道計算機,並以數字形式顯示在車長和炮長顯示板上,測距範圍為200~4000m,測距精度為±10m,精度為距離無關。

M50炮長潛望式晝/夜瞄準鏡它是發射152mm普通炮彈的單目式主瞄準鏡,微光夜視系統採用第一代三級像增強器,放大倍率為10×;晝用系統放大倍率為8×。該鏡與火炮聯動,瞄準分划與彈道計算機相連,並投影在瞄準鏡視場中,投影分劃在視場中的位置和分划的移動均由計算機控制。

M51車長潛望式瞄準鏡與M50型基本相同,裝在車長指揮塔上。

M126望遠鏡它是發射普通炮彈的輔助瞄準鏡和發射導彈的主瞄準鏡。

火炮、炮塔/指揮塔穩定和驅動系統該系統是一種新的電液穩定和驅動系統,在水平向穩定炮塔,在高低向穩定火炮和並列機槍,並首次在水平向獨立穩定指揮塔,通過穩定火炮和炮塔來穩定炮長和車長瞄準鏡,但穩定精度差。當坦克進行進時,炮長和車長可使用各自的瞄準鏡在穩定狀態下獨立瞄準和射擊。

(4)導彈制導系統

該系統主要有紅外跟蹤器、角速度感測器、信號數據轉換器、調製器、紅外發射機和電源等。發射導彈時用M126望遠鏡瞄準目標,當導彈離開發射管後用紅外製導和控制系統導引導彈去擊毀目標。導彈制導系統由炮長操縱,訓練有素的炮長每分鐘能發射2枚導彈。

此外在炮塔內還安裝了閉合式炮尾抽氣裝置等其他裝置。

2.M60A3坦克

該坦克是M60A1的改進型,1971年開始研製,其研製代號為M60A1E3。它安裝了可靠性得到提高的發動機和被動觀瞄儀,1978年又做了安裝新的測距儀、彈道計算機、M240高射機槍和M239煙幕彈發射器等4項改進。

首批M60A3坦克於1978年2月在底特律坦克廠製成,1979年5月首批M60A3坦克交付駐歐陸軍第一裝甲師裝備。1980年M60A3坦克安裝了熱成像瞄準鏡,此坦克最終型號被命名為M60A3TTS。1985財政年度美國陸軍拔款2.151億美元用於把現裝備的M60A1坦克改造成M60A3。該坦克於1987年中全部完成生產。

目前美國陸軍裝備有5400輛M60A3TTS坦克,其中1686輛是新生產的M60A3,114輛是用帶被動式觀瞄裝置的M60A1坦克在部隊改裝成M60A3TTS的,3600輛是在聯邦德國的美因茨(Mainz)陸軍基地和美國的安尼斯頓陸軍基地改裝的。

1983年美國向沙特阿拉伯提供100輛M60A3,1977年還曾提供150套改裝用的零部件。

目前美國陸軍主要裝備M60A3和M1坦克,M60A1和M48A5將全部退役。

該坦克的主要改進除後期M60A1已採用的外,還有:

(1)火炮

在105mmM68式火炮炮管上安裝了熱護套以防止炮管受熱變形,影響命中精度;使用脫殼穿甲彈、破甲彈、碎甲彈和黃磷發煙彈等四種炮彈。

(2)火控系統

該坦克安裝的美國休斯(Hughes)航空公司研製的激光測距坦克火控系統(LTFCS)是典型的分划擾動式坦克火控系統,它用AN/VVG-2紅寶石激光測距儀代替了M60A1坦克的M17C合像式光學測距儀,用M21全求解的電子模擬全固態彈道計算機取代了M60A1的M16電子模擬式計算機,激光測距精度高,計算機計算精度和可靠性也大大提高,體積減少,並可自動計算運動目標的提前量。這些改進使得M60A3能以較高的首發命中率從靜止狀態射擊固定和運動目標。

AN/VVG-2車長激光測距瞄準鏡該鏡組合了車長瞄準和測距兩個功能,測距也可由炮長完成,可以同時存儲三個目標距離並用數字顯示,車長可選擇其中之一自動輸入彈道計算機。激光瞄準鏡的望遠式光學系統採用可變倍率物鏡,搜索目標時用低倍率(6×)和大視場(10°);瞄準和測距時用高倍率(12×)和小視場(5°)。該鏡採用紅寶石激光器,體積大、重量重、耗能多,發射波長為0.69μm的可見紅光,不易於隱蔽,屬於第一代激光測距儀。

M21彈道計算機M21計算機是一種模擬和數字式混合的全固態電子計算機,以模擬方式處理信息,基本上是模擬機,但可以預編存貯6種彈道的程序(實際僅使用4種彈道),計算機平均故障間隔時間為2000h。

該計算機可根據自動或人工輸入的信息,自動計算目標距離、目標運動角速度、炮耳軸傾斜、橫風速度、氣溫、氣壓、葯溫、炮膛磨損、瞄準視差、彈種及歸零等對彈道的修正量,高低向修正結果傳送到瞄準鏡調節器和M10A3彈道驅動器及火炮穩定系統;水平向修正結果傳送到炮長潛望式瞄準鏡的分划投影裝置和車長激光測距瞄準鏡的分划投影裝置。計算機內裝有自檢電路。

AN/VSG-2炮長熱成像瞄準鏡1979年以前,M60A3使用M35E1微光潛望式晝/夜瞄準鏡,爾後改裝了AN/VSG-2熱成像瞄準鏡。該鏡可在更大距離上識別和瞄準目標,能在晝夜和壞氣候條件下使用,且能穿透煙幕和地面偽裝,最大使用距離可達2000m。

自動彈道感測器目前該坦克配備目標角速度感測器、炮耳軸傾斜感測器和橫風感測器三種自動彈道感測器,測量數據自動輸入到M21彈道計算機內。此外,還將安裝炮口校正感測器與坦克瞄準鏡配合使用,以修正炮口下垂。

(3)防護能力

目前所有新製造的M60A3坦克均裝備了泰萊達因(Teledyne)公司研製的發動機熱煙幕施放系統,改裝車型亦然。該系統是把燃料噴射到排氣管中生成熱煙幕的。

M60A3TIS坦克從1988年開始改裝哈隆(Halon)自動滅火系統,該系統能迅速撲滅乘員艙和動力艙內的火災。兩艙內共配置了7個自動報警感測器,可以探測艙內溫度和火光,能自動啟動滅火系統。

1985年7月美國陸軍實彈試驗了由三輛:M60A1改裝的裝有反應式裝甲的M60A3坦克。雖試驗成功,但由於經費拮据,1988年決定放棄在該坦克上加裝反應式裝甲的計劃。

(4)其他該坦克安裝了650A的油冷交流發電機,取代了原來的300A交流發電機。

1984年底美國陸軍開始改裝改進型發動機空氣濾清器。

美國陸軍曾在三輛M60A1坦克上改裝了液氣懸掛部件,雖然試驗取得成功,坦克性能大有提高,但由於成本太高,仍決定保留原扭桿懸掛。

通用動力公司地面系統分部已研製出一種掃雷滾輪,用於裝備M60A1和M60A3,這種掃雷滾輪現已裝備駐歐陸軍。

在陸軍基地改裝車輛過程中,M60系列坦克均安裝了一種M9推土鏟,該鏟與M728戰鬥工程車使用的相同。

3.M60A4坦克

該坦克是M60A1和M60A3的進一步改進型,用於裝備國民警衛隊、目前僅提出了改進方案,沒有裝備。

4.以色列M60系列坦克

以色列陸軍約裝備1000輛M60A1和M60A3坦克及小量M60裝甲架橋車和M728戰鬥工程車。它對該系統坦克所做的主要改進包括:

(1)安裝BIAZER反應式裝甲

大部分主戰坦克安裝了以色列拉斐爾軍械發展公司研製的布拉澤(BLAZER)反應式裝甲,該裝甲由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製造。安裝這種裝甲后,坦克將增重1000kg,防護面積達10m2(包括炮塔頂部)。

反應式裝甲塊用螺栓固定在車體炮塔上,在受到小口徑彈、炮彈破片等攻擊時不會引爆,只對空心裝葯破甲彈起反作用,而一旦爆炸就不再有防護力,必須更換。

(2)低矮的車長指揮塔

大多數M60A1坦克車長指揮塔均改換成以色列製造的新的烏爾旦(Urdan)低矮車長指揮塔,塔上外裝7.62mm機槍。

此外,在105mm火炮炮管上方安裝了M2式12.7mm重機槍,用於訓練或緊急戰鬥。以色列軍事工業公司還為:M60系列坦克研製了新的Mlll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一種特種彈。部分M60系列坦克還在炮塔兩側安裝了煙幕彈發射器,也能裝備與履帶寬度相同的掃雷犁和RKM推土鏟及RKM掃雷滾輪。

5.奧地利陸軍的增強型M60A1坦克

1986年底,施泰爾戴姆勒普赫(Steyr-Daimler-Puch)公司按合同為奧地利陸軍改進10輛M60A1坦克,改裝新的發動機和火控系統。如果成功,預期會將剩下的110輛M60A1也加以改進,標準與該國現裝備的50輛M60A3相當。

主戰坦克的技術發展

坦克作為陸軍突擊兵器,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成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由此確立了其在陸軍中的主導地位。相比於世界坦克強國而言,中國的坦克發展起步晚了30多年。到新中國成立時,中國的坦克工業仍然為零。但是,充滿自信與活力的新中國領導人並沒有因此妄自菲薄,而是以高瞻遠矚的雄偉氣魄決定建立自己的坦克工業,從而拉開了中國坦克發展的序幕。

1949年9月,人民裝甲兵創建初期,裝備的坦克是從國民黨軍手裏繳獲的美製和日制坦克,數量只有375輛。由於這些坦克型號繁多、性能落伍,而且零備件缺乏,難以滿足裝甲兵作戰和訓練的需要。但由於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根本不具備研製和生產坦克的能力。所以從現實情況出發,中國決定首先從蘇聯購買坦克以應部隊急需。特別是朝鮮戰爭的爆發,更加快了中國引進蘇制坦克的步伐。1950年11月,中國從蘇聯首批購進10個坦克團的裝備,主要為T-34/85中型坦克,其次是少量的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和SU-122自走炮。1951~1955年期間,又相繼從蘇聯購進47個坦克及自走炮團的裝備。

T-34中型坦克和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雖然是二戰期間研製和生產的,但由於性能優異,所以在50年代初仍然屬於世界先進坦克之列。這些蘇制坦克在朝鮮戰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讓人民裝甲兵告別了「萬國牌」坦克的歷史,部隊裝備首次實現制式化。

1955年11月,中國從蘇聯獲得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及其改進型號T-54A的樣車。T-54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型坦克之一。它的成功引進,使人民裝甲兵的坦克裝備技術水平首次與世界同步。

T-54是在蘇聯1944年設計的T-44中型坦克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而T-44又是在著名的T-34/85坦克基礎上改進的(主要改進之處是採用扭桿懸掛、橫置發動機和傳動裝置以及形狀良好的車體),該坦克有4名乘員,取消了原T-34/85坦克的機電員,航向機槍固定在車體上,由駕駛員控制發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進型,但是炮塔底部沒有突出的頸環。T-44在1945~1949年期間進行了小批量生產,但使用證明其可靠性較差,所以蘇聯決定在其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發展,這就是後來的T-54。

T-54第一輛樣車於1946年製成,1947年在哈爾科夫坦克廠投產。該型坦克及姊妹型號T-55是二戰後世界上生產量最大的坦克。前蘇聯、原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蘭共生產T-54/55坦克約5萬輛,佔二戰後世界坦克總產量的l/3左右。直到1981年,前蘇聯鄂木斯克坦克廠仍在生產T-55坦克。

T-54A中型坦克是T-54的一種重要改進型,於50年代中期首次出現,它裝有D-10TG式100毫米線膛坦克炮,該炮配有高低向穩定器和高低向動力驅動裝置,首次安裝抽氣裝置,其他改進包括電動機油泵、艙底排水泵、改進型空氣濾清器和自動滅火裝置。最初製造的T-54A坦克未安裝紅外夜視設備,但後來生產的基本上都加裝了這種設備,並稱為T-54A(M)坦克。

中國對T-54和T-54A的性能是感到比較滿意的,但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單純依賴外購來滿足部隊裝備要求是不可想像的,而且也不符合「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則。為了發展自己的坦克工業和培養技術人才,中國決定以T-54A為基礎進行仿製生產。為此,中國要求蘇聯提供T-54A中型坦克的全套圖紙和生產工藝,並於1956年4月動工建設國內第一家坦克製造廠(617廠)。

1957~1958年,617廠主要進行設計研究、翻譯圖紙、工藝技術文件;1958年底,第一輛用蘇聯零件組裝的國產T-54A開下了流水線。到1959年,617廠已經可以完全獨立生產T-54A中型坦克。1959年10月1日,首批國產的32輛T-54A參加了建國十周年大閱兵,接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這也是國產坦克首次向公眾亮相。1959年底,國產T-54A被正式命名為1959年式中型坦克(簡稱59式坦克,生產廠家命名為WZ120。59式坦克的問世,宣告了中國不能生產坦克的歷史徹底終結。中國的坦克工業發展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1)59式中型坦克、戰鬥全重36噸,乘員4人。59式坦克的車體為軋制裝甲鋼焊接結構,具有一定的傾角,車體前傾斜裝甲板厚約100毫米,車體側裝甲厚80毫米。駕駛艙在車體左前側,戰鬥艙位於駕駛員座椅後方的坦克中部位置,發動機和傳動裝置在車體尾部,發動機橫置,用隔板與戰鬥艙隔開。駕駛員有1個向上抬起並向左旋轉開啟的艙蓋,艙前有2個潛望鏡,其中的1個可換成紅外潛望鏡。

59式坦克車首裝有與前上裝甲垂直的防浪板,當坦克涉水行駛時可防止水浪濺至駕駛員潛望鏡。駕駛員右邊的車體前部空間為彈藥架、電瓶及燃料箱。駕駛員後面的車體底甲板上開有向車內開啟的安全門。炮塔為鑄造結構,其外形為半蛋殼形,前裝甲厚約220毫米,具有良好的防彈能力。頂裝甲是用2塊D形鋼板對焊在一起再焊到炮塔頂部的,炮塔位於車體中部。車長在炮塔內左側,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炮塔內右側。車長有1個可以360度迴轉的指揮塔,其上有1個向前開啟的單扇艙蓋,TPK-1瞄準鏡安裝在車長指揮塔頂的前部,指揮塔上有4個潛望鏡。裝填手有1個向後開啟的單扇艙蓋和1個MK-4型潛望鏡。

但59式坦克的外觀與T-54A還是有所區別的,如59式坦克取消了T-54A的紅外夜視裝置,這是由於當時中國受自身工業技術水平所限而不得已採取的決定。

59式坦克的主炮為1門100毫米線膛坦克炮,在身管前端裝有抽煙裝置。該炮可發射鎢芯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34發。作戰時,該炮發射穿甲彈的商射距離為1070米(鎢芯穿甲彈初速為1435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發射甲破甲彈的直射距離為1000米,火炮俯仰角為-5~+18度,最大射速為每分鐘7發。火炮裝有液壓式單向(高低向)穩定器,藉助瞄準鏡分划測距,炮長通過瞄準鏡和火炮控制系統的操縱台完成對目標的瞄準和射擊。輔助武器為1挺12.7毫米高平兩用機槍,備彈500發;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由駕駛員操縱的7.62毫米航向機槍,備彈3000發。

59式坦克的發動機為12缸V型69度夾角4衝程強制水冷直噴式1215OL柴油機,額定功率520馬力,額定轉速2000轉/分。該發動機有空氣起動和電起動兩種起動方式,並備有冬季起動的加溫系統。傳動裝置和操縱裝置為機械式,採用直齒輪式傳動箱、摩擦式離合器和固定軸式變速箱,變速箱兩側各有一個二級行星式轉向機、帶式制動器和單對直齒輪式側減速器。

59式坦克的履帶為單銷式金屬履帶;行動部分採用扭桿式獨立懸掛裝置,在車體每側各有5個雙輪緣大直徑負重輪、1個誘導輪和1個主動輪;在第1、5負重輪處裝有葉片式液力減振器等。

59式坦克的通信設備為A-220型或A-220A型調頻電台,前者的頻率範圍為20~22.375兆赫,後者為20~27.175兆赫,最大通信距離16千米。59式坦克還配有半自動滅火系統和手提式滅火瓶,在坦克的尾部還有兩具煙幕筒,但一般只在臨戰狀態才安裝。

59式坦克主要戰技術性能指標:全重36噸,乘員4人,車全長9米(炮向前),車寬3.27米,車高2.4米(至炮塔頂),車底距地高0.42米,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小時,平均公路速度30~33千米/小時,最大公路行程440千米,最大爬坡度為30度,最大側傾坡度為30度,越壕寬2.7米,越垂直牆高0.8米,涉水深1.4米,潛水深5.5米,主用武器為1門100毫米線膛炮。

1960~1961年,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所對已生產出的59式坦克性能進行全面考核,先後在北方寒冷地區和南方炎熱地區試車,累計行駛9000多千米,主要考核其產品質量檢驗、戰術技術性能、使用壽命、適應性及可靠性。設計人員對59式坦克進行部件、零件的設計及計算,以掌握原設計意圖,積累數據。同時,為全面測試坦克性能,籌建了中國第一批坦克試驗台架。通過試驗和部隊實際使用情況表明,59式中型坦克戰技術性能良好,機件工作可靠,適應性強,維修保養簡便,完全符合性能要求。

(2)59-ⅡA坦克,在59-I和59-ⅡA基礎上改進而成。安裝了帶輕型熱護套的105毫米火炮和雙向自動裝填簡易火控系統,車身掛裝複合裝甲。其火力、機動力、防護力及使用性能較59式坦克都有明顯提高。

與同時代的戰後第一代坦克如美國M48、日本61式、英國百人隊長等坦克比較,59式坦克在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方面還是比較先進的。比如英國百人隊長式坦克體大身沉,戰鬥全重達50噸左右,但這卻導致機動性能大為降低,最大公路速度只有34.6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僅102千米,遠遠落後於59式;在裝甲防護上,百人隊長式也弱於59式,其車體首上甲板厚度為76毫米(但百人隊長MKl3型坦克增大為118毫米);在火力上,百人隊長MK5/MK7等都裝備1門83.4毫米線膛炮,打擊能力明顯弱於59式的100毫米炮。直到百人隊長MK5/2和MK7/2換裝了L7型105毫米線膛炮后,百人隊長的火力才超過了59式。

美國的M48在三大指標上比59式也不佔優。比如其最大公路速度為41.8千米/小時,最大行程僅113千米;主炮為1門90毫米坦克炮;裝甲最厚處為120毫米等。日本61式坦克是美國M47/M48坦克的仿製品,性能與美製M48相近,所以三大性能也弱於59式。但是,西方國家的火控系統要比59式先進些,而且火炮大都採用雙向(高低向和水平向),射擊精度要比59式高些。再加上59式最初沒有夜視裝置,夜間作戰能力也要弱於M48、百人隊長等坦克。

59式中型坦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一直是人民裝甲兵的骨幹裝備。據外刊報道,從1963年3月到80年代初,中國總共生產了59式坦克及其改進型1萬多輛,其中約有6000輛裝備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裝甲兵,迄今為止,這些坦克的絕大部分仍在解放軍裝甲兵裝備序列里。

自行研製的第一代主戰坦克――69式

在59式成功生產並裝備部隊后,為保持這種先進水平並逐步實現由產品仿製到自行研製的轉變,1960年後,軍委裝甲兵和第五機械工業部決定自行研製中國第一代主戰坦克。為此,五機部專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開展新型坦克的技術預研工作,如激光測距儀和雙向穩定器等。1963年裝甲兵研究院開始進行新型坦克的方案論證,並於次年正式提出了新型坦克的戰技術指標論證方案。1965年,五機部正式確定了新型坦克戰技性能及總體設計方案,並向有關科研單位(60研究所、617廠設計所、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院)下達了研製任務,同時將產品代號命名為「WZ一121」。1966年,617廠試製出了第一台樣車。1968年,試製出第二輛樣車。同年,617廠還改裝出l輛「68G」試驗車。利研人員用這兩輛樣車與試驗車一起做了部分項目試驗。

但是新型坦克的研製過程充滿了艱辛。首先是60年代初,中蘇關係惡化,使中國剛剛起步的坦克工業失去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這對於重工業尚未成熟的中國來說造成了很大影響,也是制約中國主戰坦克在長達20年時間內發展緩慢的一大原因;其次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軍工企業也受到了很大衝擊,導致新型坦克的研製工作進展十分緩慢;第三是研製單位的科研技術人員長期只偏重於整車和車型的研究,對基礎設計、試驗台的設計和建設,以及設計基本參數的研究抓得不緊,結果也影響了新型坦克的研製進度。

1969年,617廠對在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繳獲的一輛蘇制T-62中型坦克進行了測繪,獲得了大量一手資料和相關技術。結合1966年試製出的第一台樣車,對新車進行了11個項目的改進,1970年又試製出了3輛新樣車。經過試驗,整車戰技術指標基本達到要求。同年,根據領導機關的行政命令,在「121坦克」尚未設計定型時,急於投產100台。但由於當時的設計、工藝、裝配中存在不少問題,部分協作件也未過關,結果無一台總裝成功。1971年,五機部決定,新坦克不成熟的部件暫時下馬,基本成熟而質量不穩定的部件抓緊攻關。於是,工廠科研人員又繼續進行攻關研製,對新車戰技術指標作了重新調整。經上級對方案和戰技術指標重新審查和批准后,617廠試製出定型樣車,並由裝甲兵組織進行了定型試驗。經過10多年的艱苦努力,在充分吸收和借鑒59式坦克技術的基礎上,我國坦克科技人員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代坦克,於1974年3月26日由國務院、中央軍委軍工產品定型工作領導小組批准設計定型,並命名為「1969式中型坦克」,簡稱69式坦克。

與59式中型坦克相比,69式中型坦克主要有以下兒點變化:

1.戰鬥全重增大為36.5噸。

2.增大了發動機功率,改進了冷卻和供油燃燒系統69式坦克採用了12150L-7型12缸V型水冷柴油機,該發動機乾重930千克,長1.583米、寬0.896米、高0.91米,額定功率580馬力,額定轉速為2000轉/分,燃油消耗率不大於238克/千瓦/小時。這種性能較好的發動機在較大程度上提高了69式坦克的機動性能。69式坦克的傳動和操縱裝置結構與59式中型坦克的不同之處是傳動箱主、被動連接齒輪頸部增加了一道密封環槽,改善了密封,減少了漏油;中間齒輪的齒數由33個齒改為32個齒,這樣使齒根增厚,輪齒抗彎曲的強度增大,提高了齒輪的壽命;行星轉向機改進了密封裝置,加了1個氈墊和1個擋油盤及相應的回油孔道。此外,還有少數部件做了改進。69式坦克的行走機構與59式坦克基本相同,只是對某些部件稍加改進,如主動輪的安裝採用一對錐形套定心;主動輪花鍵採取高頻淬火,以提高輪轂花鍵齒的壽命等。

3.裝了新設計的100毫米滑膛炮,火炮全質量為1970千克。炮身全長5.705米,身管長5.45米,身管中段偏前處裝有抽氣裝置,駐退機和復進機並列佈置在火炮上方。69式坦克採用滑膛炮的目的是為了發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因為中國的科研人員已正確認識到長桿式脫殼穿甲彈是今後最有發展前途的彈種。而在英國人發明滑動彈帶以前,著名的L-7線膛炮不能發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這是由於線膛炮發射的炮彈旋轉速度太大,降低了長桿彈的穿甲能力。69式坦克100毫米滑膛炮使用穿甲彈時直射距離為1736米,最大射程1847米。除配有長桿式脫殼穿甲彈外,69式坦克主炮還配有破甲彈和榴彈,彈藥基數為44發(其中包括13發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13發破甲彈和18發榴彈)。炮彈佈置為兩個彈架油箱內裝彈19發,發動機隔板前中組彈架裝彈12發,戰鬥室左側裝甲板上固定2發,右側裝甲板上固定4發,炮塔右壁上固定2發,炮塔尾部固定5發。但要說明的一點是,69式的100毫米滑膛炮並不很成功,這是因為當時使用的發射葯的火藥殘渣留膛,使火炮經常需要擦拭,因此部隊並不喜歡這種坦克炮。到80年代,由於線膛炮發射的長桿式脫殼穿甲彈研製成功,69式又改回100毫米線膛炮。

4.69式坦克火控系統和觀瞄裝置比59式坦克先進,安裝了激光測距儀和雙向穩定器。其中安裝在火炮防盾上的激光測距儀大大提高了測距精度,使測距誤差從59式坦克的50米減小到10米以內;火炮的雙向穩定器中,高低向採用液壓式控制和驅動,水平向採用電力機械式控制和驅動。69式坦克的觀瞄裝置為69式100毫米滑膛坦克炮瞄準鏡、70式炮長夜間主動紅外瞄準鏡和69式車長主動紅外晝夜觀察鏡。由於炮長和車長的夜視裝置為主動紅外式,因此,炮塔上裝有炮長紅外大燈和車長紅外燈。這些火控設備和夜視夜瞄裝置,提高了69式坦克的首發命中率和夜戰能力。

5.69式坦克的車體底板碗形底兩側和側裝甲板對接處由59式坦克的緩慢彎曲改為7度角外傾斜彎折,使平衡肘支架由7種減少為4種,簡化了製造工藝;在駕駛員的右側增加了柴油分配開關、手搖柴油泵、排氣開關和透明的柴油油量顯示器(59式坦克的這些裝置都放在車長座位下方);為方便裝填手裝填炮彈,69式坦克的戰鬥艙底改為旋轉底板;為了配合雙向穩定器和方向機的安裝,將炮塔座圈尺寸進行了調整,齒寬增加了2毫米,相應地將8塊座圈護板的寬度尺寸也增加了2毫米。

69式坦克的戰技術性能指標:全重36.5噸,乘員4人,車全長9.125米(炮向前),車寬3.27米(不帶裙板),車高2.4米(至炮塔頂),發動機功率580馬力,主用武器為1門100毫米滑膛坦克炮,輔助武器為1挺12.7毫米高平兩用機槍、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7.62毫米航向機槍,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小時,平均公路速度32~35千米/小時,最大公路行程440千米,最大爬坡度為32度,最大側傾坡度為30度,越壕寬2.7米,過垂直牆高O.8米,涉水深1.4米。

作為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代坦克,69式在火力、防護、機動性能上比59式坦克都有較大提高,各項技術指標與前蘇聯的T-55式相當,明顯優於日本的61式。但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擾,造成研製時間過長,使本來比較先進的性能隨着時間跨度的增大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顯得遜色了。因此,69式中型坦克定型后沒有大量生產。但69式的研製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坦克設計人才,這對中國坦克的發展有着重要意義。

中國吸引西方先進技術研製的79型主戰坦克。該型坦克安裝了帶熱護套的105毫米坦克炮和簡易火控系統,在性能上達到了國外戰後第二代坦克的水準。

令人惋惜的122中型坦克

60年代后,世界軍事強國紛紛推出了戰後第二代坦克,它集中型和重型坦克的優越性能於一身,稱為主戰坦克。各國開始在其身上大量應用新型大口徑火炮、被動微光夜視裝置、新型火控系統、大功率發動機、新型裝甲、焊接技術炮塔、新型滅火系統以及集體三防系統等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使戰後坦克技術發生了一次飛躍。相比之下,中國的59式和69式中型坦克在綜合性能上還處於戰後第一代水平,與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逐步拉大。

為了趕超世界先進坦克的技術水平,有關部門在「121坦克」還沒有定型的情況下,又於1970年3月提出「122坦克」研製計劃,由於受當時極「左」思想影響,沒有按科學規律辦事,在技術水平不具備的條件下,對「122坦克」提出了過高的戰技術性能要求。如要求122坦克要裝新型120毫米大口徑滑膛炮和4枚反坦克導彈,能對付已有的和近期可能出現的任何中、重型坦克;能發射帶可燃葯筒的多種彈藥;採用先進的夜視、夜瞄裝置和先進的火控系統;坦克的戰鬥全重要輕;動力裝置功率要大、尺寸要小、油耗要低,並能使用多種燃料;改進裝甲材料、提高抗彈性能;解決對原子、化學武器的集體防護、具有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的良好作戰能力;提高零部件的工作可靠性,減少保養工作量,延長保養周期等。特別是對122坦克提出了液力傳動、液壓操縱和液壓空氣懸掛的技術要求(簡稱「三液」,該坦克的產品代號為WZ―122A)。

從中國當時所具有的坦克研製能力看,這些技術要求是很難達到的。因此,雖經廣大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連續奮戰,但一直未能成功,只好退到機械傳動、機械操縱和機械懸掛(簡稱「三機」,該坦克的產品代號為WZ-122B),即使用機械代替液壓。但是這樣試裝出的「122坦克」也未實現預期要求,整車性能和部件結構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於是只好在1974年取消該研製項目,改作部件研製。

122坦克的下馬雖然令人惋惜,但是該型坦克的研製為中國後續坦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三液」樣車、「三機」樣車后,『有關單位在部件研製的基礎上又研製了中型坦克試驗車,為以後中國第三代坦克的研製和老式坦克的改進做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基礎工作。

爭奇鬥豔的59式和69式改進型坦克

1.59式中型坦克的改進70年代中期,隨着「四個現代化」的出台,中國軍隊在1975年左右提出:要以主戰坦克的現代化為中心,建設現代化的陸軍。而當時作為中國坦克骨幹的59式在長達近20年的生產中,其火力、防護、機動性能方面幾乎沒有提高,綜合作戰性能已遠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據西方專家稱,中國的坦克技術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差距約為30年左右;與蘇聯的差距也在20~25年以上。為了縮小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中國從70年代後期開始不斷對59式坦克進行升級改造,推出了一系列改進型號,以此來提高裝備部隊坦克的水平。

(1)59-I型坦克:根據1979年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中部隊對59式坦克提出的改進意見,以及當時國內先進技術水平,617廠科研人員在59式坦克上增加了11個新項目,改進了6個方面的設計。改進后的坦克被命名為59-I坦克,1984年設計定型。

59-I相比於59式中型坦克的最大變化是加裝了激光測距儀和自動裝表火控系統。其中激光測距儀安裝在主炮防盾上部,型號為C-83和82式。後者的測距範圍為300~3000米,精度為正負10米。其他方面的改進是裝有液壓助力轉向操縱系統、熱電偶感測器的自動滅火裝置、車體屏蔽裙板、偽裝天線、機油失壓報警裝置、炮塔左右兩側各設置了四聯裝煙幕彈發射裝置、掛膠履帶和便於開啟的安全門等。

根據不同的裝甲厚度和火控設備,59-I也有幾個不同的版本。如59-IA就是將從蘇聯引進的或控系統換裝為國產第一代火控系統而得名。

從80年代開始,617廠按照59-I的標準對大量初期型59坦克進行了改裝,同時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研製成功了新型的AP一100―2100型100毫米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葯筒採用半可燃式葯筒。該彈初速1480米/秒,在2400米距離上可以穿透150毫米/65厚的均質鋼板。經過改裝,59-I坦克在首發命中率、防護力、機動性等方面比59式坦克均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並為後來改進老產品闖出了一條路子。

(2)59-Ⅱ型坦克:它是在59-I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該型坦克是採用國內先進科研成果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改進而成的一種車型,共引進3項國外先進成果,改進12個項目,1984年定型。59-Ⅱ坦克(廠方命名WZ-120B)的最大亮點是換裝了1門自緊身管的81式105毫米線膛炮。該炮是中國按照奧地利提供的L-7型105毫米線膛炮仿製而成的,配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59-Ⅱ的其它改進還包括換裝了新型的電台和火控系統、安裝了自動滅火抑爆系統、動力裝置換為一台580馬力柴油發動機、車體上有雙向火炮穩定裝置和具有彈著點測定功能的射擊控制裝置。

59-Ⅱ在外形上與59式和59-I式的最大區別是火炮抽煙裝置從身管的前端移到了中部。改進后的59-Ⅱ坦克,在火力系統、滅火系統、滅火抑爆系統、通訊系統等方面已經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經批量生產和裝備部隊使用,證明該型坦克是一次成功的改進,它使落後的59式坦克重新煥發了青春。

在改進59-Ⅱ坦克的基礎上,617廠還設計成功了59-Ⅱ式指揮坦克,1986年完成改裝項目,命名為B59G-1坦克。1987年4月,進行鑒定試驗。同年6月赴國外進行投標表演。參加投標表演的還有美國、英國和法國。在全部8個表演項目中,B59G-1坦克榮獲第一名。

(3)59-ⅡA型坦克:該型坦克是在59-I和59-Ⅱ基礎上進行改進的。於1985年開始研製,1985年10月製造出第一輛樣車,1987年7月正式通過國家設計定型。該車安裝了帶輕型熱護套的105毫米火炮和雙向自動裝表簡易火控系統,車身掛裝複合裝甲,車內裝有自動滅火抑爆系統,同時採用熱煙幕及煙幕彈發射器、液壓助力操縱裝置以及工程作業裝置等。其火力、機動力、防護力及使用性能較59式坦克都有明顯提高。

(4)59C型坦克:主要是換裝一門加長身管的83式105毫米線膛坦克炮。此外,該型坦克還可加掛反應裝甲,以進一步提高防護能力。

(5)59D型坦克:該型坦克是59式坦克的最新改進型,戰鬥全重37噸,主炮為一門長身管的83A型105毫米線膛坦克炮。該炮在2000米距離上發射86式尾穩彈時,穿甲能力為480毫米;發射93式加長尾穩彈時,穿甲能力接近540毫米。但就火力而言,已經達到了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水平。此外,該炮還能發射105毫米炮射導彈,該導彈最大射程5.2千米,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彈藥基數40發。59D採用光點注入式火控系統和雙向穩定炮瞄系統,並裝有簡易熱像儀,在夜間或複雜氣象條件下,對坦克目標觀察距離達2000米,具備了在晝夜問、靜止/短停狀態下對運動目標射擊能力。車內裝有高效自動滅火抑爆裝置(可在10毫秒內熄滅火災)和集體三防裝置.駕駛員配有微光夜視儀或紅外夜視儀進行夜間駕駛。

59D的外形也與59式坦克有明顯區別,在炮塔前部和車體前上部掛有大量反應裝甲;炮塔兩側各佈置有4具煙幕彈發射器;炮塔後部有屏護柵欄;車體兩側有側裙板。出於改造成本方面的原因,59D坦克沒有改動原來59式的動力裝置,因此,機動性能稍有下降。

(6)59―120型坦克:這是一種裝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59式改進型坦克,是專供外銷設計的。1997年,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展示了裝有120毫米炮的59改式坦克樣車。59―120所用的120毫米滑膛坦克炮有48倍徑的BW一120K和50倍徑的BK-1990兩種。兩型改進型的主要區別是火炮、彈藥基數與乘員人數。採用48倍徑BWl20K型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59-120,彈藥基數20多發,成員3人;採用50倍徑BK1990型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59―120,彈藥基數30發,成員4人。59―120所用的兩種120毫米坦克炮在靜對靜作戰時,2000米距離上對固定的2.3米×2.3米坦克靶的首發命中率大於50%;靜對動作戰時,在2000米距離上對橫向運動目標(速度為20~30千米/小時,2.3米×4.6米坦克側面靶)的首發命中率大於55%。輔助武器和機動性等方面與59式坦克相同。

59―120已經通過了技術鑒定。該車主要改裝內容除將100毫米坦克炮換裝為120毫米坦克炮外,其他方面還有用簡易火控系統代替了簡易瞄準系統,也可根據需要採用穩像式火控系統;將單向炮控系統改為雙向炮控系統;將車長自光觀察鏡改為晝夜觀察鏡;更換了電台;增加了發電機的功率;對全車彈藥進行了重新佈置;增加了轉動地板。改進后的59式坦克樣車保持了原59式坦克的外形,機動性也與原59式坦克相當。但由於將100毫米火炮更換為120毫米火炮,並用雙向機械簡易火控系統和雙向炮控系統代替了簡易瞄準系統和單向炮控系統,因此59-120坦克的火炮威力大為提高,可在2000米距離擊穿世界上現役大部分第三代主戰坦克的前裝甲。59-120樣車沒有安裝更好的火控系統和夜視器材等設備,但該樣車上具備安裝這些設備的條件,可根據需求進行改裝。

(7)59―125型坦克:這也是一種專供外銷的改進型號。主要改進內容是換裝了1門125毫米滑膛坦克炮;加裝有簡易火控系統、簡易熱像儀和雙向穩定裝置;將原來59式的鑄造炮塔改為焊接炮塔;換裝1台730馬力的發動機,大幅提高了機動性能。

(8)59-ⅡA掃雷坦克:它是59式坦克的變型車,在車前部安裝有挖掘式掃雷器,可掃除兩車轍間的觸髮式反坦克地雷,戰時可在雷區為其它坦克開闢通路。59-ⅡA掃雷坦克適用於在一、二、三級較平坦的可耕地或生荒地上進行掃雷作業。

(9)73式中型坦克搶救車:它也是59式坦克的一種變型車,不過它取消了59式坦克的炮塔,只採用了59式坦克的底盤,在其上安裝了絞盤、吊車、駐鋤等搶救裝置。該車可用於對戰場上戰傷或淤陷的坦克裝甲車輛進行拖救,此外還可完成其它有關的訓練和技術保障任務。

2.69式中型坦克的改進

69式中型坦克定型后,開始投入正式生產。但部隊在對裝備的100輛69式使用后發現問題一大堆,所以又全部退回,69式的發展陷入停頓。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部隊又呼籲對69式坦克進行改進。於是,617廠科技人員從提高其戰技指標着眼,不斷進行改進型和變型車研製。先後推出了69-I、69-Ⅱ、69-Ⅲ型中型坦克、69-ⅡB、69-ⅡC、69-ⅡC1型指揮坦克、WZ653坦克搶救車、PGZ88式雙管37毫米自行高炮、84式坦克架橋車等一系列改型和變型車。現將主要改進型號介紹如下:

(1)69-I型坦克:該型坦克主要是針對裝備部隊的69式坦克進行換炮為主的改裝。1984年12月20日,解放軍總部機關下達了改裝的主要戰技術要求。1985年底改裝出兩輛樣車;1988年8月,兩輛樣車送交軍方進行定型試驗;同年12月28日,軍方基本完成定型試驗。69-I的主要改進之處是用59式坦克的100毫米線膛炮代替了69式坦克的100毫米滑膛炮,並在身管上增裝了熱護套;加裝了TSFCS型光電注入式簡易火控系統,它由TLR1A型坦克激光測距儀、TGS―A型坦克炮瞄準鏡以及BC型彈道計算機等組成,可大幅提高坦克炮的射擊精度;加裝了自動滅火抑爆系統、熱煙幕系統、屏護柵欄、側裙板;車體塗有三色迷彩;用CWT―167型坦克電台和CYY一168車內通話器取代原來的A-220A坦克電台和A-221A車內通話器。但是69-I最終並沒有裝備裝甲兵部隊,其中的原因現在雖然還不清楚,但估計主要是因為性能與世界先進坦克仍有較大差距,尤其是100毫米線膛炮威力不足,難以對付世界先進主戰坦克;而且改進時間過長,中間戰技術指標又數次修改,等完成改裝時,更好的79式坦克和88式坦克都已經定型,69-I的改進反而沒有了多大意義。

(2)69-Ⅱ型坦克:這是中國專為外貿而改進的69式坦克型號(中國坦克型號中,一般帶Ⅱ的都是外貿型號)。在80年代初,五機部應邀組團出訪時,就軍品貿易和有關外商進行了談判,並簽訂了69一II的出口訂單。根據合同,617廠在1981年接到任務后,應用國內已取得的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對69式進行了高效率的多項重大改進。據統計,69-Ⅱ在69式中型坦克的基礎上,共改進12個項目526項零部件。1981年完成設計併當年投入生產,1982年通過設計鑒定。

與69式坦克比較,69-Ⅱ式的改進重點是提高火力系統和防護系統的性能,其主要改進項目是:

1、把100毫米滑膛炮改為有40條膛線數的100毫米線膛炮,火炮全重1970千克,身管長5.35米,前端裝有抽氣裝置,最大后坐力312千牛,有效射程700~1200米。配用的彈種除鎢頭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外,還增加了旋轉穩定超速脫殼穿甲彈。炮彈佈置為兩個彈架油箱內20發,發動機隔板前中組彈架11發,戰鬥室左側裝甲板上固定2發,右側裝甲板上固定4發,炮塔尾部固定5發,炮塔右側壁處2發;

2、安裝了坦克自動裝表式簡易火控系統。該系統包括TLRLA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測距儀(作用距離300~3000米)、BCLA彈道計算機、FGSA坦克炮瞄準鏡和雙向穩定器四個部分組成。自動裝表時,彈道計算機根據激光測距儀所測距離和選定彈種,自動解算出火炮射角,控制步進電機,通過傳動機構自動裝定表尺,同時火炮通過穩定器實現自動俯仰。除自動方式外,還保留了手動方式以應不時之需;

3、發動機改為12150L7BW型柴油機,額定功率仍為580馬力。該發動機配五速機械式變箱,同時發動機還改進了噴油泵驅動聯接盤,能在冬、夏季調整供油量提前角。採用空氣式電起動,提高了工作的可靠性;

4、主離合器操縱與轉向操縱設有液壓助力裝置,有效地減輕了乘員的工作強度;

5、採用新型CWT-167型坦克電台和CYY-168型車內通話器,最大通信距離為25千米;

6、車上增設了自動滅火抑爆系統;

7、車體行動部分增設了側裙板,側裙板的上面採用鉸接,便於保養時接觸履帶和懸掛;

8、車上增裝了熱煙幕裝置,必要時可往坦克的排氣系統內噴入燃料施放熱煙幕;

9、坦克上塗有防紅外塗層;

10、加裝了發動機機油壓力失壓報警裝置、摩托小時計和可快速開啟的安全門;

11、發動機冷卻系統進行了改進;

12、為主離合器和轉向機增加了摩擦片。

13.69-Ⅱ的戰技術性能指標

戰鬥全重36.7噸,乘員4人,車長6.24米,車寬3.3米,車高2.4米,武器為1門100毫米線膛炮(備彈44發).、l挺12.7毫米高平兩用機槍(備彈500發)、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7.62毫米航向機槍(共備彈3000發)、發動機功率為580馬力,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小時,平均公路速度32~35千米/小時,最大公路行程440千米,裝甲厚度為車體前裝甲97毫米、車體頂部及艙蓋20毫米、炮塔前裝甲203毫米,最大爬坡度為32度,最大側傾坡度為30度,越壕寬2.7米,過垂直牆高0.8米,涉水深1.4米。

(3)69-ⅡA型坦克:該型坦克的產品代號是BWl21A,它是617廠根據外商合同於1982年在69-Ⅱ主戰坦克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主要是增設了全套三防系統;增加了帶方位指示器的炮塔方向機;在炮塔兩側和後部加裝了屏護柵欄;同時對壓氣機、煙幕、夜瞄等系統也作了改進。(4)69ⅡB/C/C1指揮坦克:與69-ⅡA配套使用的指揮坦克。主要改進是加裝了1部CWT-167電台。但這幾種指揮坦克也有一些區別,其中69-ⅡB在車尾裝有1台發電機組,用於在靜止時給電台供電;69-ⅡC1的兩台坦克電台共用1根8099型寬頻天線。

(5)69-ⅠLAP:出口巴基斯坦的69-Ⅱ外貿型坦克。

(6)69-ⅡM型坦克:該坦克的產品代號為WZ-121H,是在69-Ⅱ主戰坦克的基礎上對火力、火控系統進行改裝而成的坦克,最大的變化是換裝了帶有熱護套的105毫米線膛炮,從而大幅提高了火力。此外,69-ⅡM在車體首上甲板、炮塔正面和兩側裙板前部裝上了附加裝甲,提高了防護性。該型坦克於1988年8月開始設計,1989年8月生產出整車並通過鑒定,證明其設計合理,工藝穩定,性能良好。1989年到1990年3月投入批量生產並裝備部隊。

(7)69-ⅡMP型坦克:該坦克的產品代號為WZ-121J,是在69-ⅡM坦克基礎上又進行9項改進而成的外貿型坦克。該車於1989年7月開始設計,年底生產出5台整車,1990年初通過鑒定,1990年底投入批量生產。該坦克結構緊湊,配置合理,符合改裝要求。其最大改進是將紅外夜視器材換為被動微光夜視器材,極大的提高了夜戰能力。

(8)69-ⅡMA型坦克:該坦克的產品代號為WZ-121K,是在69-ⅡA坦克基礎上改進而成的外貿型坦克,主要是用雙向裝表火控系統取代了69-ⅡA上的自動裝表火控系統,使反應時間大大縮短,對固定目標不大於7秒,對運動目標不大於10秒。該坦克從1992年4月開始研製,同年11月通過技術鑒定。

(9)69-ⅡMB型坦克:該坦克的產品代號為WZ―121KZ,是與69-ⅡMA配套使用的指揮坦克。與69-ⅡMA的主要區別是該型坦克加裝了1部CWT-176電台。

(10)69―120型坦克:該坦克最早是中國在2003年的阿布扎比防務展上提出的外貿型坦克改裝方案,主要是為69式坦克換裝120毫米滑膛炮,但是該坦克的具體戰技術指標目前還不清楚。

(11)653搶救牽引車:以69-Ⅱ式坦克底盤為基礎改裝設計而成的一種變型車,主要用於對戰鬥損傷、淤陷以及失去自行能力的主戰坦克實施搶救、牽引後送以及戰地現場換件修理。也用於平時訓練中完成類似的技術保障任務。另外,還可以為主戰坦克或其它戰鬥車輛構築掩體和開闢通路。車上裝有靜液驅動的紋盤、起吊裝置,推、鏟土裝置,牽引裝置,防護裝置和防護武器。該車於1970年開始設計,1972年大部分圖紙設計完畢,中間曾因「文革」干擾,一度中斷研究。1975年重新組織設計,1978年完成2台樣車,1980年通過設計審查報告。1981年,又對遺留問題進行技術攻關和補充定型試驗,1983年設計定型。該車機動性能好,搶救與拖曳作業效能高,適於野戰條件下使用和夜間作業。1985年獲國防科工委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2)84式坦克搶救車:產品代號為WZ-653A,主要用途與653搶救牽引車相同。該車1985年通過鑒定。主要改進之處是增加了定向爆破裝置,以解決凍土作業問題;提高液壓系統壓力,解決絞盤在坡上制動問題;另外增加操縱掛檔機構和防彈鏡、備份柴油箱等,性能有一定提高。

(13)84式坦克架橋車:該車由617廠與裝甲兵技術研究所一起研製,產品代號為WZ621,1981年定型生產。該車由橋樑、架設機構、作業液壓系統、電氣控制系統及坦克底盤車組成。架橋時採用兩個半橋箱式結構,通過連橋機,將兩個半橋連成一個整橋。主要供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在反坦克壕溝、彈坑、岸壁、溝渠和較窄的河流上架橋,以保障坦克和車輛通過。此外,該車也可以用於加強公路橋或加固被破壞的橋。84式坦克架橋車的總體性能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引進西方技術的79式主戰坦克

79式主戰坦克是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在69-ⅡM式中型坦克基礎上,同時吸收了59-Ⅱ部分改進項目發展而來的新型坦克,也被稱為69-Ⅲ式主戰坦克。該型坦克也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后引進西方國家先進技術改進國產坦克的首次嘗試。79式坦克上共引進國外3項新技術,同時增加國內42項新技術。

69-Ⅲ式(79式)坦克於1981年改裝成功初樣車,1983年生產2台正式樣車,隨後進行了各種性能試驗,如道路行駛試驗、激光測距儀性能試驗、實彈射擊試驗、電磁干擾試驗和夜視視距摸底試驗等。此外,按照裝甲兵的要求,69-Ⅲ式坦克還進行了行程1000千米的冬、夏季環境試驗。整個試驗證明該坦克達到了戰技術指標要求,1984年進行首批生產。同年10月1日,69-Ⅲ式參加了國慶35周年大閱兵。1986年1月國家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設計定型,並命名為「79式中型坦克」。與69式相比,79式主戰坦克在火力、火控系統、特種防護、通信、防二次殺傷效應等方面均有重大提高,使用方便性和零件耐久性也有顯著改善,其中某些項目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79式坦克的總體佈置與59-Ⅱ式、69-Ⅱ式坦克基本相同。其主要改進項目有:

火炮改為帶熱護套的105毫米線膛炮,配用彈種有穿甲彈、破甲彈和碎甲彈。其中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可在常規距離上擊穿較大厚度的均質或複合裝甲。身管上裝有由薄鋁板、矽橡膠帶及卡箍組成的熱護套,可減小陽光照射引起的身管彎曲,提高火炮命中率。此外,火炮還備有炮口校炮鏡。

79式坦克的火控系統為帶數字式彈道計算機的TSFCS型簡易火控系統,系統反應時間不超過10秒。這種火控系統可用於晝間或夜間短停對運動目標精確瞄準射擊,在1000米距離上的首發命中率達80%以上。79式坦克的夜視器材性能有了很大改進,它用二代被動微光夜視器材取代了69式坦克的紅外夜視器材,如炮長配裝了微光夜視瞄準鏡,車長配裝了微光夜視觀察鏡,駕駛員配裝了微光夜視儀,從而大幅提高了坦克的夜戰能力。

在防護方面,79式坦克仍以裝甲防護為主,但加裝了帶濾毒罐和增壓風扇的集體三防系統和自動滅火抑爆系統。集體三防系統的探測警報器探測到伽瑪射線或化學毒劑時,能立即發出報警信號,並自動關閉坦克上的所有門窗,增壓風扇開始工作,使車內形成超壓,阻止污染空氣進入車內。自動滅火抑爆系統能夠在10毫秒內探測出火源,並能在60毫秒內撲滅火點,避免「二次殺傷效應」發生。

79式的發動機為更加先進的12150L一7BW型柴油機,額定功率580馬力,額定轉速2000轉/分。此外,79式坦克還裝有熱煙幕系統、側裙板等。

79式坦克的主要戰技術性能指標:戰鬥全重37~37.5噸,乘員4人,車全長9.22米(炮向前),車寬3.27米(不帶裙板),車高2.40米(至炮塔頂),武器系統為1門105毫米線膛炮(備彈44發)、1挺12.7毫米高平兩用機槍(備彈.500發)、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和l挺7.62毫米航向機槍(共備彈2250發),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小時,平均公路速度32~35千米/小時,最大公路行程360~400千米,最大爬坡度為32度,最大側傾坡度為30度,越壕寬2.7米,過垂直牆高0.8米,涉水深1.4米,潛渡深5米。

79式坦克的研製成功,使中國的坦克技術前進了一大步,為後續更先進的主戰坦克的研製打下了良好基礎。

除基本型外,79式坦克還有一種發展型,稱為79-Ⅱ式坦克。該坦克是在69-Ⅱ主戰坦克的基礎上進行了4個項目的改進而成的。主要是增加了熱像儀,進一步提高了夜戰能力;增加了炮控系統電液複合式雙向穩定器;在炮塔前部兩側焊裝了煙幕彈發射器支架,炮塔周圍加裝了柵欄式屏蔽。79-Ⅱ式坦克於1983年開始研製,1984年試製成1台樣車。但該坦克最終並沒有裝備人民裝甲兵,而是供研究之用。

國產二代主戰坦克的開山之作――80/88式

69式坦克的性能雖然比59式坦克有了很大進步,但依然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較多。當時,中國迫切需要有比69式中型坦克更先進的坦克。1978年,617廠按照兵器工業部的要求,提出了研製中國第二代坦克的意見。然而國內坦克研究技術儲備較少,二代坦克起步要求又高,工廠提出在69式中型坦克的基礎上,分期分批地將國內外先進技術用到主戰坦克上,儘快研製出一種「性能較先進、部件較成熟、結構簡單、繼承性好、造價低廉、利於生產」的坦克,即用「小步快跑」的戰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目標明確后,工廠加快坦克研製速度,確定研製方案和戰技術指標。1979年研製出121A第一輛樣車,即二代坦克的第一輛樣車。

在研製出121A一台樣車后,617廠提出以此車為基礎,加快研製二代主戰坦克的意見。1980年被列人國家研製計劃,1981年確定了總體設計方案,被正式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重點武器裝備計劃,命名為「80式主戰坦克」。在研製過程中,先後共試製出12台樣車,累計試驗行駛里程10萬千米。1986年1月,兵器工業部下達了對80式主戰坦克整車定型、整車載荷測定等6項科研計劃。同年3月生產出定型樣車,9月完成單車9000千米行駛考核試驗,僅用五個半月時間就試製成功,創歷史最好水平。1987年裝甲兵定型委員會通過定型審查,1988年2月,由國務院、中央軍委常規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複命名為ZTZ-88式坦克,從而完成國產第二代坦克的設計研製工作。

80/88式主戰坦克雖然仍繼承了59式、69式的整體佈局方式和鑄造炮塔的基本結構,但是採用了許多新技術、新部件,如首次使用複合裝甲提高防護力、採用功率為730馬力的發動機、首次應用6個小直徑負重輪(這是80式坦克與59式、69式、79式坦克最明顯的區別之處)等,其主要戰技術性能已接近或趕上世界70年代末的先進水平。該型坦克的研製成功,標誌着中國坦克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坦克從59式發展到80/88式,走過了一條從艱辛到成熟的發展之路。經過30年的探索與實踐,中國坦克工業的科技人員積累了豐富的研製和改裝經驗,逐步擺脫了單純仿製的發展模式,擁有了自行設計研製先進主戰坦克的能力。對中國軍事工業而言,這是最可寶貴的財富。從80/88式主戰坦克后,中國的坦克工業走上了一條快速發展的坦途,坦克的技術水平開始變得和世界先進水平同步。

80/88式主戰坦克在設計時就充分考慮到隨着新技術發展而發展新車型的可能性,因此在80/88式設計定型后,617廠又在其基礎上發展了85系列外貿型坦克。

85系列主戰坦克與80/88式主戰坦克的最明顯區別,是炮塔由傳統的半球形鑄造炮塔改為焊接炮塔,這標誌着中國的坦克設計開始完全擺脫前蘇聯的影響,逐步具有了自己的明顯特色。85系列坦克主要包括以下型號:

(1)85-Ⅱ:它在80式主戰坦克底盤的基礎上,採用現代坦克最新技術改進的一種車型。該車在炮塔、火炮、彈藥、發動機功率、傳動裝置、防護、觀瞄儀、穩象火控等方面進行了改進或改裝,在火力、火控、傳動技術上均有突破,在使用和維修方面更適合作戰要求。其最主要的改進是戰鬥全重增加到39噸;加裝了一門125毫米滑膛炮;火控系統換為先進的穩像式火控系統;採用了自動裝彈機,使乘員由原來的4人減少為3人;採用了730馬力發動機等。85-Ⅱ主戰坦克由617廠進行總體設計、研製生產與總裝,1989年5月邊設計邊生產,12月完成樣車製造。

(2)85-ⅡA:在85-Ⅱ坦克基礎上改進的車型,具有首發命中率高、夜戰能力強、整車重量輕、機動性好、掛有複合裝甲、防護性能好、生存能力強等特點。該坦克於1989年5月開始設計,當年年底試製出樣車。

(3)85-ⅡAP:在85-ⅡA坦克基礎上為出口巴基斯坦而改進的外貿型坦克,國內稱為85-ⅡM。該坦克於1990年6月開始設計,共改動六大部分,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車型。

(4)85-Ⅲ:從1993年開始研製的一種外貿型坦克,戰鬥全重44噸。與85-Ⅱ相比,主要改進是傳動部分採用液壓控制和行星齒輪箱,駕駛員可以根據需要選用自動、半自動和人工控制三種操作方式;動力艙是整體吊裝的,戰場上可在40分鐘內拆裝完畢;炮塔前部和車體前部掛裝複合裝甲塊;裝備穩像式火控系統,從發現目標到命中目標需6秒鐘,具備在行進間對活動目標的攻擊能力;加裝了GPS全球定位系統;變速箱採用T-72的雙側變速箱;發動機由85-Ⅱ的730馬力提升到1000馬力。

法國潘哈德ERC輪式偵察車

國別:法國

名稱:潘哈德ERC輪式偵察車

研製單位:潘哈德和勒瓦索爾機械製造公司

生產單位:潘哈德和勒瓦索爾機械製造公司

現狀:生產

裝備情況:阿根廷(山貓90炮塔型12輛)、查德(山貓90炮塔型4輛)、法國(ERC90F4標槍偵察車176輛)、加蓬(裝備VFBl90炮塔的ERC90F4標槍2型防空偵察車)、象牙海岸(T$90炮塔型7輛)、墨西哥(山貓90炮塔型40輛)

概述

ERC系列裝甲車是潘哈德(Panhard)公司投資專為出口而研製的,研製工作始於1975年,1977年第一次在薩托里軍械展覽會(SatoryExhibition0fMili―taryEquipment)上展出,翌年投產。1979年提供第一批生產型車。

1978年至1980年間法國陸軍對ERC90F4標槍(Sagaie)偵察車進行了評定,1980年12月決定採用。1984年交付法國陸軍第一批訂貨,截止1985年初已交付了40輛。1989年全部完成176輛ERC90F4標槍偵察車的訂貨。

結構特點

該系列裝甲車為全焊接鋼製車體,車底成V型,增加了車輛的防地雷和越障能力。駕駛艙在車的前部,炮塔居中,動力艙在後部。

駕駛員位於車前部稍偏左,其艙蓋的一部分帶1個前視潛望鏡,可疊放在前上甲板上,另一部分向上折起。夜間行駛時前視潛望鏡可換為紅外或微光潛望鏡,艙蓋兩側各有1個潛望鏡。

該系列可裝備標緻(Peugeot)公司的6V軍用汽油機,採用橫置潘哈德變速箱,後接凸輪滑動閉鎖差速器。各輪上均有傘齒輪。後輪傘齒輪的動力直接來自變速箱,中間輪傘齒輪的動力經半軸來自差速器,再傳至前輪傘齒輪。前後軸有單個螺旋彈簧、同軸筒式減振器懸掛,中間軸有液氣懸掛。公路上行駛時中間輪升起脫離地面,但仍被驅動而旋轉。前輪轉向,低壓輪胎具泄氣保用性能。

該系列水陸兩用車有靠車輪推進和靠後部2個道蒂一默西埃(Dowty―Messier)公司噴水推進器推進的2種型號,兩者都有1個供駕駛員用的前視透明窗,車輪上覆以空腔金屬浮板。入水瓣車前面的防浪板豎起,動力艙兩側的通氣管也由水平位置轉至垂直位置。在水上散熱器便成為水一水換熱器。

該系列裝甲車的炮塔均有通氣孔和內部照明設備。可選擇的設備有三防裝置,地面導航系統,空調設備和60m長的鋼索、3500kg吊載能力的前置絞盤。

聯邦德國山貓水陸兩用輪式偵察車

國別:前聯邦德國

名稱:山貓水陸兩用輪式偵察車

研製單位:戴姆勒一平治公司生產單位:蒂森一亨舍爾公司現狀:完成生產計劃

裝備情況:前聯邦德國

概述

聯邦德國國防部於1964年確定了70年代軍用車輛的要求,其中包括8×8的水陸兩用偵察車。1965年成立了聯合開發局(JointProjectOffice,JPO)從事70年代軍用車輛的研製工作。戴姆勒一平治(Daimler-Benz)公司未參加聯合開發局,但已先行開始了同樣車輛的研製工作。

聯合開發局和戴姆勒一平治公司各研製了9輛8×8水陸兩用偵察車,並分別於1968年4月和12月交付特里爾實驗基地(TrierrestingGround)進行試驗。經過兩年的全面試驗,於1971年聯邦德國國防部決定採用平治公司的產品,並與蒂森一亨舍爾(Thyssen-Henschel)公司簽訂了生產408輛車價值3億馬克的合同。第一批產品於1975年5月完成,1975年9月交付聯邦德國陸軍。1978年初停產。

聯邦德國陸軍稱該車為山貓偵察車(SpaehpanzerLuchs),用於取代美製M41輕型坦克和霍奇基斯(Hotchkiss)SPZ11―2型偵察車。

結構特點

該車為全焊接鋼結構。駕駛艙在前部,炮塔居中央,動力艙後置。車體和炮塔的正前面可防20mm彈丸侵徹。

駕駛員位於車內左前方,其艙蓋前邊有3個潛望鏡,中間1個可換為被動夜視潛望鏡。

炮塔為萊茵金屬(Rheinmetall)公司的TS-7型,採用間隙裝甲。車長位於左側,炮長位於右側,兩者各有1個向後開啟的艙蓋,並各有1個用於20mm火炮瞄準的PERIz―11A-1瞄準鏡,他們共有12個觀察鏡。與主炮隨動的探照燈可以紅外方式使用。火控系統有1個方位指示器。

無線電操作員兼后駕駛員面向後,坐在炮塔後部,其單扇艙蓋上有3個潛望鏡,中間1個可換為被動式夜視潛望鏡。

發動機靠右側佈置,可通過1個長方形艙蓋與之接近。動力艙內安裝有自動滅火器,包括發動機、傳動裝置、機油冷卻器、空氣濾清器和停車制動器的動力裝置可整體裝拆。動力艙、冷卻系統和排氣系統由氣密的焊接板與戰鬥艙隔開。

該車採用4根帶差速閉鎖的載姆勒一平治剛性軸,由縱向桿支撐,各輪都帶有垂直螺旋彈簧和液壓減振器。分動器帶差速閉鎖裝置。該車為8輪轉向,但公路行駛時僅用前4輪轉向。

該車為水陸兩用,在水上靠車後部兩側的肖太爾(Schottel)可調螺旋槳推進,該螺旋槳由分動箱的功率分出裝置所傳遞的動力驅動。入水前,液壓操縱的車前防浪板豎起,戰鬥艙的2台排水泵和動力艙的1台排水泵同時打開。

1982年公司聲稱要為該車購置423套熱成像夜視設備,其中1984年63套,1985年、1986年、1987年各120套。

該車的制式設備包括用於加熱冷卻液、發動機和傳動裝置潤滑油及蓄電池的預熱器。當車上的所有艙蓋都關閉后,三防裝置可用來通風。

該車裝備了萊茵金屬公司的MK20。Rh202式20mm火炮,系雙向供彈,彈殼和彈鏈從炮塔右側拋出。車長艙蓋的滑動架上安裝了1挺7.62mm高射機槍,炮塔兩側各有4具煙幕彈射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軍事常識大百科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軍事常識大百科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章 坦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