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雜牌軍打敗了中央軍

7.雜牌軍打敗了中央軍

四通集團董事長段永基說:"四通控股的IT產業必須分出來。長遠的計劃是要用四通控股或其它資金,去找到一個上市公司的殼,創建一個新的平台,然後把四通控股的IT業務買過來。對於四通控股現有的一些爛公司,史玉柱說要幹掉,這是必要的,將來的新公司也不可能收購這些爛業務。晚掐死不如早掐死。"

這算是一次果斷放棄。

——按客戶的要求定價,打敗不可挑戰的產品

案例:雜牌軍打敗了中央軍——奇瑞在自主開發上為什麼出類拔萃?

一家地方小汽車公司打破了三大汽車骨幹企業散佈的神話

當年,外國汽車企業要進入中國必須尋找中國合作夥伴,而且持股不得超過50%,要合作就必須和國內所謂的汽車骨幹企業("三大"等等)合作,"三大"坐吃外國人的技術,長達十八年,從未開發出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能夠投入批量生產的新車型。

北京大學**管理學院的路風教授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對此進行了揭露:

為了推卸責任,中國汽車產業散佈過幾個著名神話,除了上面提到的規模神話和產業集中度外,還有另一個已經變成陳詞濫調的重要神話,即進行自主產品開發必須以相當大的生產規模為前提條件。

例如,某中國汽車企業的一位高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一定程度也要有自己的獨立發展。獨立到什麼程度要看市場。搞到50萬輛,必然有開發能力。自己只有10萬輛能力,就只配做小改進和國產化,根本開發不了新車型。"

另一家中國汽車企業的領導人也是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汽車工業是一個規模化產業,只有到一定規模才能搞研發,做8萬輛10萬輛肯定和做100萬輛是不一樣的。現在國內企業之所以不能自主開發,關鍵還是一個規模問題,因為汽車工業需要規模來支撐。中國汽車工業的開發現在只是用吸收方式來解決國產化的問題,這就是中國目前的現實狀況。"

在2004年的兩會上,一位汽車集團的領導又把門檻進一步抬高:借鑒國際汽車業品牌發展經驗,一個成熟的汽車自主品牌的研發,一般要求企業達到200萬輛的生產規模,10億美元的固定資產投入,10億美元的運轉費用,同時還需要8000到1萬人的技術研發隊伍,約30個實驗室等。他強調,目前國內最大的汽車企業生產規模不超過100萬輛,資本投入和研發隊伍就更無法與國際汽車巨頭相比。據此,中國汽車業自主品牌之路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沒有幾代人、幾十年的時間是很難實現的。另一位總經理說得更懸乎:種種跡象表明,我們中國人控股並起主導地位的汽車企業一定會出現。前提是中國的汽車市場要達到1000萬輛的保有量,市場穩定,產業基礎完備。

三大汽車骨幹企業散佈的神話最終被一家地方小汽車公司打破了。這家公司就是奇瑞汽車公司。奇瑞汽車公司的經歷是個傳奇。

九十年代初,蕪湖一家村辦工廠一年就能造出幾百台車,一個多億的產值。這個現象引發了地方**干汽車的念頭。

1995年,安徽蕪湖地方**花了2980萬美元,買下了英國福特的一條二手發動機生產線,自己動手幹了起來,後來為了給發動機拓寬銷售途徑開始做車身廠、做整車,奇瑞就是這樣起的家。合資轎車廠花100多億元才能建設的生產線,奇瑞總投入17.5億元就建成了。後來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用了七年的時間走過了別人幾十年的過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開啟你的創業路程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開啟你的創業路程
上一章下一章

7.雜牌軍打敗了中央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