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朱提督走馬上任

第1章 朱提督走馬上任

詩曰:七尺龍蟠皂線絛,倭兒刀掛漢兒腰。向誰手內親捎得,百遍衝鋒滾海蛟。

本書開篇,說的大明歷史上的一位抗倭英雄的故事。大明嘉靖年間,一位官員受命赴溫州府上任,這位官員大名朱紈,字子純,號秋崖,蘇州府長洲縣人。正德十六年進士,歷任景州知州、開州知州、南京刑部員外郎、四川兵備前使、廣東左布政使。嘉靖十五年,在四川兵備副使任上,配合副總兵何卿平息地方叛亂。嘉靖二十五年春,提升為右副都御史,調往贛州府任江西巡撫。嘉靖二十六年,朱紈以「右副都御史、浙江巡撫、閩浙海防軍務提督」的職務調任浙江。由於朱紈擔任著閩浙海防軍務提督的職務,朱紈不得不選擇溫州府作為駐地,因為溫州府基本上處在東南沿海海防的中心地。

原來這一次朱紈的調動,起因於巡按御史楊九澤給嘉靖皇帝的一篇奏摺。嘉靖二十六年六月,巡按御史楊九澤上奏:

「浙江寧、紹、台、溫皆濱海,界連福建福、興、漳、泉諸郡,有倭患,雖設衛所城池及巡海副使、備倭都指揮,但海寇出沒無常,兩地官弁不能通攝,制御為難。請如往例,特遣巡視重臣,盡統海濱諸郡,庶事權歸一,威令易行。」

皇上讓大臣們討論,都說楊九澤的建議好,於是皇上徵求大臣們的意見,派誰去閩浙主持海防軍務。光祿大夫、上柱國、當朝首輔夏言曰:「稟陛下,現任右副都御史江西巡撫朱紈頗懂軍事,有鎮守海疆之才,堪當此任。」都督僉事何卿附議。

皇上龍顏大悅,當即下詔,詔命右副都御史江西巡撫朱紈領浙江巡撫、閩浙海防軍務提督,兼制福、興、漳、泉、建寧五府軍事之職。

夏言字公謹,漢族,貴溪人正德十二年登進士第。初授行人,後任兵科給事中,以正直敢言自負。嘉靖皇帝繼位后,夏言疏陳武宗朝弊政,受世宗賞識。裁汰親軍及京師衛隊冗員三千二百人,出按皇族莊田,將其全部奪還民產。他豪邁強直,縱橫辯博,因議禮而受到皇上重用,升至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不久加封少師、光祿大夫、上柱國,成為當朝首輔。皇上對夏言是言聽計從。

朱紈收到朝廷的調令后,及時辦理了調離手續,冒着六月酷暑,於嘉靖二十六年六月二十日帶着家眷離開了贛州府,踏上了去溫州府的征程。說句實在話,朱紈很不情願離開贛州府。朱紈捨不得離開贛州府,一來是因為贛州府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歷史文化,永遠也看不夠的美麗風景;二來是因為贛州府淳樸善良的人們。

一路上,一幕幕美麗如畫的畫面在朱紈的腦際縈繞:那綴有數以萬計的銘文磚的古城牆讓人永遠也看不夠,那通天岩石窟、文廟、古瓷窯遺跡、慈雲寺慈雲塔、八境台,更有那紀念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郁孤台。由於辛棄疾在贛州任江南西路提點刑獄時題寫了名作《菩薩蠻郁孤台下清江水》一詞,郁孤台從此名揚海內。還有北宋熙寧年間知州劉瑾在章江上架設的第一座浮橋--西津橋;南宋乾道年間知州洪邁在貢江上架設的東津橋浮橋;淳熙年間知州周必正在鎮南門外的章江上架設的南河浮橋。還有那宋代劉彝在熙寧年間主持修建的福壽溝、贛州城南的崆峒山,以及那自己剛剛離開的道署衙門等等。

朱紈又想起自己這一次調動工作的情況。朱紈很清楚,自己這一次由贛州府調往浙江擔任浙江巡撫、閩浙海防軍務提督的職務,一定是夏言與何卿的舉薦起了作用。朱紈了解夏言與何卿。十一年前,自己以兵備副使的職務配合副總兵何卿平息松潘茂州及長寧諸堡叛亂,立下了戰功,何卿受到朝廷嘉獎,提升為松潘巡撫,自己也得到提升。朱紈知道,自己得到提升是夏言與何卿的力薦,使自己升為南贛巡撫,這一次又力薦自己擔任浙江巡撫兼任閩浙海防軍務提督。

朱紈想,雖然夏言與何卿舉薦自己是好意,當官的人誰不希望職務得到提升呢?但是朱紈卻感覺夏言與何卿把自己害苦了。朱紈很清楚,在目前局面下,浙江巡撫兼任閩浙海防軍務提督是一個苦差事。朱紈知道,在本朝的近兩百年間,東南沿海的倭寇侵擾問題一直困擾著大明朝廷,而目前東南沿海的倭寇侵擾問題已經越來越嚴重,這這個時候去擔任浙江巡撫兼任閩浙海防軍務提督,幾乎可以說是把自己擺放在爐火上,稍微出點岔子就會鬧出大問題,甚至丟掉官帽或者是掉腦袋。

但是朱紈還是做好了心理準備,既然皇上把這個苦差事交給自己,自己可絕不能做縮頭烏龜,哪怕掉了腦袋也要大幹一場。朱紈想,在抗倭鬥爭中做出一點貢獻會有歷史意義的,讓千秋萬代的大中華子民都知道,明朝有個朱紈是抗倭英雄,那是多麼光榮的啊。

朱紈一路胡思亂想着許多問題。從贛州到溫州將近兩千里路程,經過半個多月的日行夜宿,朱紈於七月初六趕到了溫州府。

在半個月的旅途之中,朱紈還對溫州的歷史做了一些研究。通過閱讀歷史地理書籍,朱紈已經知道歷史上的溫州先後建立過東甌國都城(西漢)、永寧縣城(東漢)、永嘉郡城(東晉)、溫州州城(唐宋)、溫州府城(明)。其中,溫州州城、府城與永嘉郡城一脈相承,自東晉以來歷時將近一千七百年,城址保持不變,格局基本相同。而五代時增築子城,則使溫州州城的功能和格局更為完備。

相傳東晉明帝太寧元年,由堪輿大師郭璞選址規劃永嘉郡城,以松台、郭公、海壇、華蓋、積穀、巽吉、仁王、黃土、靈官等九山錯列,象形北斗,鑿二十八井對應二十八星宿,挖伏龜、浣紗、雁池、潦波、冰壺等五潭以象徵五行之水,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建城思想,故溫州有「斗城」、「水城」之稱,因築城時有白鹿銜花之瑞,所以溫州又有鹿城或白鹿城兩個別名。

在溫州府城的北部有一條河流流叫着南塘河。南宋淳熙十三年,溫州太守沈樞不惜動用州府全部財力,發動民眾整治、疏浚溫州府城到瑞安長達七十多里的七鋪塘河,修繕河東岸的石堤,鋪設石板,開闢為「南塘驛路」,並在河裏遍植蓮藕,南塘因此得有「舊時驛路,百里荷花」的美譽。從此,「水行御艫,陸行躡踵」,這條連接溫州和瑞安的水上交通大動脈,就是南塘河,它有「溫州的大運河」、「溫州的母親河」之稱。在南塘河的溫州府城段又叫着「溫江」。

朱紈已經站在溫江的北岸,看到溫江上來來往往的船舸競渡,立即想到這溫州一定是一個繁華的海濱城市。朱紈隨同隨行人員上了一艘渡船,駛過溫江,渡船停下來,朱紈一行人夾在人流中走上江岸,一座城門出現在眼前。朱紈一行人走近城門,只見城門上方用漢隸書大書「朔門」兩個大字。一行人走進朔門,前面一條大街,有名牌「朔門街」,原來這條街道叫朔門街。朱紈在朔門街走了一段路,進入錦繡路,再走了不遠進入另一條街道,題名譙樓街,朱紈看到,在譙樓街的後面有一座很顯眼的建築,朱紈看出,那座建築應該就是溫州衙署了。朱紈走近衙署大門,守門人看到來了官員,肅然站立,朱紈拿出一張公文遞給守門人看了,守門人忙不迭打躬作揖,向裏面大呼一聲,立即從衙署內走出幾個人,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身材偏胖的官員,頭上戴着烏紗帽,身上穿着團領衫,腰間束一條束帶,很明顯是州府裏面有頭有臉的人物。胖官員一邊向朱紈招手一邊大聲打招呼:

「哎呀呀,我們的朱提督你到底來了,你知道我們盼望你盼得好急嗎?」

朱紈也大聲答禮:「吳知府好呀,我們又要在一起共事了,還歡迎吧?」

「當然非常歡迎啦,有你朱提督坐鎮溫州,我想倭寇也不敢猖狂了,我們州府一班文官,面對倭寇猖狂就是只能幹着急,現在你朱提督來了,我們也有了主心骨啊。」

「吳知府不要這樣說,抗倭要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我朱紈一個人能有多大能耐?」

大家一邊說話一邊進入府邸客廳,大家在客廳坐了。吳知府和一大幫州府官員陪着朱紈說話,雜科司吏忙於為朱提督安排住宿,雜科兩名典吏則忙於準備為朱提督接風洗塵的酒宴。

吳知府首先向朱紈介紹了在座的官員,包括知府吳瓊、金鄉衛指揮吳川、溫州兵備副使曹汴、福建巡海道副使柯喬、福建巡海副使卜大同、福建按察司僉事項喬、福建副使張謙、備倭指揮劉恩至、福建都指揮盧鏜、海道副使魏一恭、瑞安知縣王士翹、永嘉知縣李丕顯、瑞安主簿賈韶。吳知府還向朱紈介紹了退休在家的溫州名人侯一元、纂修《溫州府志》的大學者張璁,以及溫州知名學者王叔杲和王諍。

吳知府說起目前倭寇猖獗的嚴峻形勢,說起目前沿海倭患對大明朝廷造成的巨大壓力,說起倭寇接連不斷地騷擾給沿海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當吳知府說起目前倭寇猖獗的時候,吳知府神情凝重,臉上佈滿陰雲,話語中充滿無奈。

吳知府正說得客廳內氣氛緊張,典吏報告說,酒宴已經準備好,請官員們到宴會廳就餐,於是吳知府帶着大家走進衙署宴會廳就餐。當吳知府陪同朱紈出現在宴會廳門口,宴會廳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朱紈看到,宴會廳已經坐滿了人,只是在宴會廳正中心空着一桌沒有坐人,朱紈知道,那一桌是留給州府主要官員們的。

在座的人中,除了朱紈、知府吳瓊和金鄉衛指揮吳川的一桌是州府的主要官員們,其他的人有同知、通判、推官、經歷、知事、照磨、檢校、司獄、儒學官等官員;還有吏房、戶房錢糧科、雜科、禮房、刑房、兵房勘合科、雜科、工房的司吏和典吏。

吳知府首先作即席致辭,表示對朱提督來溫州任職表示熱烈的歡迎。接着是宴會廳主席宣佈宴會開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抗倭英雄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抗倭英雄傳
上一章下一章

第1章 朱提督走馬上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