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示弱(一)

第359章 示弱(一)

袁方道:「原來來了兩個漢奸呀!」

張國維再次強調:「別看是兩個漢奸,他們卻是一幅韃子的模樣,留着金錢鼠尾辮,不人不鬼。大元帥,我看不如把他們宰了!」

袁方擺擺手:「這些漢奸走狗肯定是要殺的,但是我們現在還要用到他們,暫且讓他們多活一些時日吧!」

「大元帥是想讓這兩個漢奸帶信回去?」

袁方問:「玉笥,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回這封信?」

張國維瑤瑤頭:「我認為這封信毫無價值,根本就沒有回復的必要,最好是把兩個漢奸斬首,與韃子兵戎相見。」

袁方笑道:「玉笥呀,如果我們想我要坐穩江山,韃子還是可以利用一下的。」

「大元帥請明示。」

袁方道:「這封信上說,大明的江山是闖賊打下的,而韃子是從闖賊的手上奪得的,大明自己守不住江山不願別人,只能怪自己無能。」

「真是一派胡言!」張國維怒火中燒道。

袁方卻沒有張國維的火氣,他微微一笑:「韃子說的不無道理,我完全贊同韃子的說法。」

張國維迷惑了,問:「完全贊同?」

袁方解釋道:「韃子說得完全是對的,現在的政權在韃子手裏,我們再出兵從韃子手裏奪過來,這樣,這個江山豈不就是我們的嗎?」

張國維馬上明白了其中的奧妙,道:「對對對!如此一來,我們打進京城去,趕走韃子兵,從法理上來說,大元帥就是當然的皇帝了。」

袁方點點頭。

張國維問:「那麼,我們以何口號來攻打韃子呢?」

袁方道:「驅逐韃虜,復我中華!」

張國維贊同道:「好,這個口號響亮!」

於是,袁方讓張國維負責起草回信,張國維欣然答應了下來。

過了兩天,張國維拿了草擬好的信來到袁方的府上,恭恭敬敬地把信遞給了袁方過目。

袁方接過信便看了起來,這封信寫得很長,他花了半個時辰才把這封信看完,看完后他不滿意,便提筆進行了刪改,刪去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最後定稿去如下:

大明國大元帥、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袁方頓首謹啟大清國皇帝殿下:今倥傯之際,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從天而降也。諷讀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成尚稽天討,為貴國憂,方且感且愧。懼左右不察,謂南中臣民偷安江左,頓亡君父之仇,故為殿下一詳陳之。

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真堯舜之主也。以庸臣誤國,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

嗟乎!人孰無君,南中臣民哀痛,如喪考妣,無不撫膺切齒,欲悉東南之甲,立剪凶仇。

而二三老臣,謂國破君亡,宗社為重,相與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今之監國非他,即神宗之子,而大行皇帝之叔也,名正言順,天與人歸。五月朔日,駕臨南都,萬姓夾道歡呼,聲聞數里。群臣勸進,新君悲不自勝,讓再讓三,僅允監國。

越數日,監國即令方視師江北,刻日西征。忽傳我大將軍吳三桂假兵貴國,破走逆成。殿下入都,為我先帝發喪成禮,掃清宮闕,撫戢群黎。此等舉動,振古爍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跽北向。

故此,方遣使北上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討。

這封信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

現在正是國務繁忙之際,忽然接到殿下的華章,真像是從天而降。來函已反覆拜讀,其中情意懇切。來函提到「逆賊」還遲遲不能討伐,使貴國因此而煩惱,袁方既感激又慚愧。只恐殿下的左右不明真相,說南方的大臣與百姓偷安於江南,竟然忘記了忘記了國讎家恨,因此特向貴國詳細陳述一下實情。

先帝敬畏天神,遵守祖先法制,勤於政事熱愛百姓,是堯舜一樣的聖君。只因臣子昏庸而誤國,以致發生了三月十九日的悲慘事件。

咳!誰沒有君王呢?南方的臣民聽到凶訊,人人哀痛,猶如喪失了父母,莫不捶胸切齒,要求傾東南的大軍去剿滅仇敵。

但是有幾位老臣,認為在此國破家亡之際,應以國家為重,共同商議迎立新君,以安定人心。

當今的監國不是別人,是神宗之子,先帝之叔,名正言順,天神所贊,人心歸向。

五月初一,大駕到臨南都,百姓夾道歡迎,聲聞數里。群臣勸請皇上登位,皇上悲痛萬分,一讓再讓,只答應監國。

此後數日,監國令袁方督師江北,限期西征。

忽然從前方傳來消息,說是大將軍吳三桂向貴國借兵,攻進了京都,趕走了賊寇。殿下入城后,為先帝按禮節發喪,清除宮廷內的叛徒,公告安民。此等舉動,真是古今所未有,凡大明臣子,沒有一個不是向北拜謝。

因此,袁方派遣使者前往慰勞貴軍,同時,請尊意裁決,共同西討賊寇。

……

袁方把刪改好的稿子交給張國維,並讓他派人跟兩個漢奸一起去京城與韃子周旋。

此時,張國維向袁方推薦了一人,道:「上個月,前都督同知總兵官陳洪範自告奮勇,奏請北使,我看,就讓他北上去完成送信的任務。」

對於陳洪範,袁方並不很熟悉,但是進京這個差事難度不高,只要有竭力地吹捧值能事便可,何況還是他自己主動請纓,所以袁方就應許了。

第二天,袁方在兵部大廳議事,眾大臣聽說要選派官員北上議和,紛紛請纓,其中安慶巡撫左懋第請纓的聲音最高,袁方讓他上前說話。

左懋第來到袁方跟前行禮,然後說道:「臣,左懋第請求擔任議和使臣北上。」

袁方問:「你如此的積極北上,為何?」

左懋第答:「大元帥遣重臣北上議和舉朝以為當然。陵京在北,實我故都,成祖文皇帝、列宗之弓劍已藏,先帝先後之梓宮未奠,庶民尚依墳墓,豈天子可棄陵園?虜酋若好義處榆關以東,而以勛臣吳三桂為留守,春秋霜露,不損國土。而南北互市,榆關為界,如往年遼陽故事。中國之商利參貂,百姓之人利繒絮,華虜各安其所,各得其欲,中國之利,亦虜酋之利。此臣所知也。故願往。」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明末小進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明末小進士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9章 示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