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風土人情

第五章 風土人情

第五章

風土人情

南國風光,熱情包容,這是菲律賓給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這裏的人們為自己創建了許多節日,平均每天都在過節;他們走向世界去服務家庭,以專業素養而著稱,這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情;他們對外來文化兼容吸收,有了本土和西方結合的服飾、音樂、舞蹈;對藝術創作不拘一格,將老舊的吉普改造成炫酷的吉普尼,這是他們的包容。這些結合與重疊,構成了菲律賓特有的風土人情——既有西方的奔放個性,又有東方的含蓄和人情味。

菲律賓神話與傳說

沒有一種神話傳說是與國家的發展與文明的進程割裂開的。神話與傳說,是一個國家的人民認識自然,反映歷史的一種手段。菲律賓也不例外。

菲律賓巴塔拉神

◎未統一時代的傳說形態

菲律賓的神話、傳說幾乎是靠口耳相傳保留下來的,一方面是因為古老的文字大多記載在樹皮、芭蕉葉等載體上,在潮濕又常年被暴晒的氣候條件下,很難得到完整的保存;另一方面,當西班牙殖民者來到菲律賓后,大量的殖民者湧入這裏,他們把那些記載着菲律賓古老文明和信仰的文字統統銷毀,說那是「魔鬼的著作」。

和所有國家的一樣,菲律賓的民間神話傳說也同樣具有「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口耳相傳的歷史性」「反映先民生活狀態」的特點。特別是在歷史性上,菲律賓民間神話傳說體現得尤為顯著。

菲律賓在歷史上有三種狀態:第一種狀態是未統一;第二種狀態是殖民統治;第三種狀態是獨立發展。不同的狀態,分屬於不同的階段,產生的神話傳說也自然帶着那個階段的歷史烙印。

比如在14世紀之前,菲律賓沒有國家形態,只是以部落形式存在。一個部落大概有30~100個家庭,人口在100~500之間。小部落可能只有二三十人,大部落則有兩三千人。部落和部落之間互通有無,也擴展地盤。到了15世紀,伊斯蘭政權在菲律賓南部成立,與此同時,部落依舊存在於菲律賓的北部。於是多種王權互相建立姻親或討伐,在神話故事中便有許多國王和國王之間的故事,他們可能不是一個國家的王,有可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比如在關於馬比納泉的傳說中,就描述了兩個鄰近的王國(部落)之間的戰爭。當然,也有體現伊斯蘭政權的傳說,常見真主安拉賜福於勤勞善良的人們。

◎殖民時代,西方文化猛烈襲來

在被殖民者統治的階段,菲律賓神話傳說中多了許多天主教的影子——出現了教堂,就像在伊戈洛諾族歌頌他們的民族英雄拉姆昂的傳說中,拉姆昂在教堂里與心上人結婚。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因為在成為殖民地之前,菲律賓最主要的信仰是伊斯蘭教,而西方文化生硬地闖入后,僅僅過了50年,菲律賓成為亞洲唯一一個信奉天主教的國家。他們在傳說中還詳細解釋了為什麼要在墳墓上立十字架。

不難看出,菲律賓的神話傳說就是歷史的影子,是時代的另一種書寫。其實神話傳說基於每個國家,都是如此。

巴塔拉神

在遙遠的16世紀,菲律賓人將巴塔拉神視為基督教的上帝,特別是在古老的菲律賓他加祿族的記錄中,巴塔拉神是創世之神,權力在宇宙中至高無上。根據後人學者的研究,發現巴塔拉(Bathala)一詞源於梵語,他們由此懷疑,巴塔拉神就是他加祿族信奉的造物主。所以現在一般認為,巴塔拉是他加祿族的上帝。

菲律賓的禮儀與習俗

在2015年的菲律賓APCE會議上,習近平、奧巴馬等與會首腦都統一穿着菲律賓的傳統服飾,這是菲律賓特有的貴賓禮儀。他們平時很少穿傳統服飾,那就像是宴會禮服,只出現在隆重的社交場合。他們將傳統服飾送給賓客,代表對賓客至高無上的敬意和歡迎。除此之外,菲律賓還有一些特殊的禮儀與習俗,了解它們,就等於了解一個民族的生活。

◎基本禮儀

身着「巴隆」的美國總統奧巴馬

見面禮儀

在一些國際重要的社交場合,菲律賓人以握手為禮。但在國內,握手禮有多種。少數人保留了部落的握手習俗,即握手後轉身,向面朝的方向走幾步,表示沒有帶武器;見到長輩時,在握手的同時要輕吻長輩的手背;年輕的姑娘見到長輩時,除了吻手背,還要親吻長輩臉頰;在同輩人之間,特別是朋友之間,就可以隨意;如果是伊斯蘭教徒見面,要雙手緊握,代表如兄弟一般的感情。

服飾禮儀

對於吸收了大量西方文化的菲律賓青年來說,歐美化的服裝更被他們所喜愛。所以在日常街頭,或者校園裏,見到的大多是牛仔褲、T恤。當然,也有很多人依舊喜歡穿着菲律賓本土的服裝,男士穿着「康崗」——一種無領的短袖上衣,下身配一條名叫「巴哈」的圍布,緊緊裹在腰腹,就像一條裙子,裏面是一條長褲。女人常穿着一種叫「巴羅」的寬袖上衣,搭配一條「巴塔迪昂」的棉布長裙,從腰部緊裹,垂至腳部。

如果要出席重要場合,男士一般會穿着菲律賓傳統服飾「巴隆」。它類似襯衫,以白色為主,胸前有兩條針織的白色花紋。菲律賓APCE會議中,政府就給所有與會的國家領導人一件巴隆,代表最隆重的歡迎。女士在重要場合會穿着類似印度紗麗的服飾,在肩頭垂下一條寬布,叫作「馬隆」。

就餐禮儀

菲律賓的農村居民和伊斯蘭教徒都用右手抓飯,進食前一定要洗手,一般生活在城市的人習慣用刀叉。想邀請菲律賓人吃飯,一定要多次邀請,他們前兩次都會拒絕,以示客氣。

◎習俗規矩

姓名順序

菲律賓85%的人是天主教徒,4.9%的人信奉伊斯蘭教,他們在取名方面,排在首位的一定是教名,然後是母姓,最後是父姓。

內庫利特族的文身

菲律賓的內庫利特族人喜歡文身,大概從12歲開始,在雙臂、胸前、背部文身,年齡越大,文身越多。

婚俗

生活在菲律賓都市的年輕人,戀愛結婚非常自由,過程完全私人化。但穆斯林的婚姻則是父母說了算,婚禮儀式也必須是傳統的穆斯林婚禮,由阿訇主持。

其他少數民族的婚俗則各有不同,比如伊戈羅特族男女可以試婚,在這期間不能生育,覺得不適合可以分開;巴交人允許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巴塔克人的婚姻更實用化,適婚男女站在一起,男方將自己的彩禮擺在女方面前,女方根據彩禮多少來選定丈夫。更有趣的是,巴塔克人的妻子,在遇到比丈夫更有經濟實力的男人時,可以跟隨新的男人,這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2015年,菲律賓APEC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合影,他們身上穿的,就是傳統服裝「巴隆」。

多樣衣着

服飾對於菲律賓人來說,具有非常強的民族精神。他們跟中國、韓國、日本等其他亞洲國家不同,非常專註於自己的本國服飾,所以站在菲律賓街頭,放眼望去,非常多的人穿着紗籠、康崗。他們穿梭在現代文明的街頭,沒有從歷史穿越而來的新鮮感,只有一種傳承的順其自然。

◎菲律賓服飾的發展

菲律賓服飾的發展過程,滲透著外敵入侵的歷史。在西班牙人到來之前,這裏的土著赤裸著身體,在叢林中狩獵,在海邊尋找鮮味,他們在身上繪製各種圖騰,配以漂亮的珠子、羽毛,有時也就地取材,用蚌殼和樹皮做裝飾,更重要的是鮮艷的油彩,這讓他們既融入自然界,也有區別於自然的顏色。難怪西班牙人稱他們是「被油漆的人」。

菲律賓國服特爾諾

16世紀,西班牙人成為菲律賓的殖民統治者,他們到處蓋教堂,要求進出教堂的人都要有長衣長衫蔽體。菲律賓本土的百姓開始學習西方人的穿着打扮,特別是女性,她們開始用長裙來蓋住身體,用披肩來遮住肩膀。與此同時,西班牙打開外貿大門,大量的來自中國的絲織品進入菲律賓。菲律賓人開始用絲巾裝飾身體。

而在南邊的穆斯林,他們穿着傳統的穆斯林服裝,但在色彩和材質上有了中國元素,比如來自中國的絲綢,被他們做成頭巾和服裝;比如顏色有了五彩斑斕的彩虹色。

總之,這個時期的菲律賓服裝,正迅速走向多元化。

20世紀到來時,菲律賓的服裝體現出更多的外國文化的要素,索性更純粹地,年輕人脫下傳統服飾,穿上了來自西方的牛仔褲和火辣的裙子。

◎不同的衣着

身着傳統服裝的菲律賓老人

菲律賓人有國服,男人的國服是巴隆,女人的國服是特爾諾,這是一種用菠蘿纖維布做成的短袖連衣裙,融入了西班牙女性服裝中細腰、大裙擺的特徵,袖子挺直,和肩膀連接的部分高起來,旋轉時,如同翩翩起舞的蝴蝶,所以又被稱為蝴蝶服。起初,特爾諾只是一種傳統服飾,直到前總統夫人科拉松·阿基諾經常穿特爾諾出席活動,這種服飾才成為女性重要宴會必穿的禮服。

除此之外,各民族的服飾也不盡相同。

穆斯林男子多穿緊身的短上衣和寬大的長褲,腰間扎著紗籠(紗質布圍成的長裙)。

伊富高人男子上身赤裸,下身圍一條花布;女子則穿着同樣質地的裙子,顏色亮麗。

丁岡人男人通常只穿紗籠,有時上身配以敞襟的短衣;女子上身短衣,下身紗籠。

矮黑人的服飾最簡單,不管男女,都只在腰間圍以樹葉或麻布、紗質布。

在麥加朝聖過的信徒,頭上則會有白色的帽子或頭巾。

其實菲律賓人的衣着打扮雖然種類繁多,卻不複雜,多以紗籠為主。至於鞋子,年輕人更喜歡時髦的款式,上了年紀的人則更喜歡傳統的木頭拖鞋、麻或草編織的拖鞋。

饕餮美食

認識一個國家,必須品嘗這個國家的飲食。只有知道人們愛吃什麼,常吃什麼,才知道這個國家是否懂得生活。菲律賓人吃東西,呈現極清淡和極刺激的兩種極端。清淡是米飯,刺激是各種香辛料,就是這種在極端中遊走的體驗,給味蕾帶來一種特別的享受。

◎菲律賓人的餐飲習慣

一個菲律賓女人在路邊售賣玉米。

菲律賓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玉米、甘薯。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人,食用的主食不同。

大米作為最普遍的主食,幾乎適用於整個菲律賓。只是農民吃的大米非常新鮮。收穫的大米,尚未去殼,存放在陰涼的地方,每餐食用時才舂米。於是每一粒米飯,都包裹着穀殼特有的香氣,加上在竹筒里蒸煮,竹子的清香混入米粒,讓每一口白飯都充盈著飽滿的香氣。即便是不搭配任何佐料和配菜,這樣的米飯也可以滿足口腹之慾。如果再用新鮮的椰汁煮飯,飯的味道更加濃郁香甜,遙遙地聞到味道,便令人垂涎。

玉米不像大米那樣直接食用,多是曬乾后研磨成粉,做成各種食品,像是玉米球、玉米棒。甘薯也同樣做成粉食用。

搭配米飯的食材,因民族和信仰而不同。穆斯林人不吃豬肉、不喝牛奶和烈酒,所以他們的配菜非常簡單,一般是蔬菜和水果,但他們非常痴迷於味道濃重的調味品。伊戈羅特族的配菜以煮和烤為主要烹飪手法,鹽水煮小魚、豆苗等,燒烤肉和魚等。他們喜歡刺激性的調味品,所以頓頓不離辣椒、檳榔。黑矮人不太一樣,在他們的食譜里,大米出現的頻率並不高,反而是燒烤很受歡迎,不管是捕獵來的動物肉、魚、蛋,還是野生水果、植物果實、蜜蜂的幼蟲、蜂巢、蜂蜜,統統用火烤,這樣的方式更接近原始狀態。

在菲律賓的都市,人們還鍾情於下午茶,這是西班牙殖民者留下的習慣。下午茶的配餐,除了三明治、派之外,還有菲律賓當地的特色小吃,比如豬血炊豬腸。

◎「菲」常美味之肉類

對於菲律賓人來說,生活中一定不能少了肉類和海鮮。烹調它們的方式,多半以烤為主,越是原生態,口感越是出色。

阿斗波

確切地說,阿斗波是一種烹飪手法,用醋、鹽、蒜、胡椒、醬油和其他香料腌制、烹調肉類,不僅美味,更能在沒有冰箱的條件下增長肉類的保質期,它的存在如同中國西南地區的腊味。幾乎每一家菲律賓餐館都有阿斗波,可能是雞肉,可能是豬肉,也可以是海鮮,根據食客的要求而不同。

炭火烤乳豬、烤豬腿

菲律賓人對烤豬肉,猶如蒙古人對烤羊,可以烤整隻,也可以只烤肥而結實的腿。烤整隻,即烤乳豬,將整隻小豬架在炭火上翻烤,豬胃裏塞滿茴香、胡椒、月桂葉、小蔥和檸檬草,香味隨着煙火滲入肉內,等到表皮變得金黃酥脆,便一刀刀割下來,湯汁溢出,配以肝醬,每一口都是享受。

菲律賓的燒烤攤

烤豬腿的方式不同,先將豬腿煮熟,然後用油炸至外皮脆嫩。汁水被鎖在肉里,增加了肉質的鮮嫩,加上菲律賓人特製的醬油和辣椒醬,再來幾滴醋,中和了油膩的口感,只剩皮肉的濃香。

雜碎與豬血

跟中國的雜碎不同,菲律賓的雜碎除了豬的內臟之外,還有豬臉頰肉和豬頭肉。將它們切好,放在燙好的盤子裏,蘸着辣椒醬喝冰啤酒,是非常好的消暑小吃。

馬尼拉夜市

豬的內臟不僅出現在雜碎中,也常和豬血一起出現。它和豬血、豬肉燉在一起,加上大蒜、洋蔥和牛至葉,是一鍋跟米飯非常搭配的菜肴。

菲律賓烤雞

菲律賓的烤雞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用到了胭脂樹種子煉製的油——胭脂樹橙。胭脂樹本身是熱帶常見的製作染料的樹木,但它的種子經過溶解后可以食用,常被用來製作奶製品。將在檸檬草、青橘、鹽、胡椒和大蒜中腌制好的雞肉,刷上胭脂樹橙,再放進烤箱,熟透后肉質多汁,每一口都是清甜鮮香,配上用胭脂樹橙拌好的米飯,就是一餐看似簡單的饕餮盛宴。

◎「菲」常美味之海鮮

蟹脂醬和魚醬

提取螃蟹脂肪,將其密封在放有大量大蒜的罐內,發酵後用來當蝦的蘸料,或用來炒魚米,是非常好的調味品。魚醬也是同樣的製作方法。菲律賓有一道魚醬蔬菜,就是用魚醬伴以秋葵、茄子、苦瓜、南瓜、番茄等蔬菜製作而成,由於價格低廉而備受歡迎。

菲律賓烤魷魚

椰奶羅非魚

羅非魚和椰奶,在菲律賓人看來是天生的好搭檔。他們可以把羅非魚烤熟,接着用椰奶和辣椒慢燉,還可以將新鮮的羅非魚佐以辣椒、洋蔥、西紅柿,再用青菜葉將它們包裹在一起,丟入濃濃的椰奶中熬煮。不管哪種做法,這道菜都有濃郁的東南亞風味。

魚肉沙拉

金槍魚可以製作沙拉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但菲律賓人的金槍魚沙拉不同,他們先將金槍魚烤熟,讓它帶着煙火的熏味,然後配以醬油、醋、辣椒和檸檬汁,讓這道菜既有燒烤的味道,同時又兼具清香。

除了金槍魚,一些漁民還直接用新鮮的生魚做沙拉。不管今天捕到什麼魚,都可以加些椰汁、醋、辣椒和其他香料,製成生魚沙拉,滿足一餐溫飽。

◎「菲」常美味之濃湯

牛骨湯與牛尾湯

菲律賓人製作牛骨湯,選用的都是八打雁省的牛。這裏有大片的稻田和密集的椰子林,這裏養殖的牛,肉質結實,似乎都沾染著稻米和椰子的香味。新鮮宰殺的八打雁牛,在各種香料製成的湯汁里熬煮幾個小時,濃郁的牛骨湯就可以端上餐桌。

牛骨、牛肉可以熬湯,牛尾也一樣可以。用炒米、碎花生、香蕉花、茄子、青豆,以及一些特製的香料,將牛尾熬出濃汁,慢慢文火燉成醬汁,用來搭配米飯,口感豐富,令人回味。

酸湯

菲律賓酸湯在美食世界中聞名遐邇,用的是當地特產酸角、楊奶果、番茄等酸味十足的材料,用來腌制各種魚蝦、肉類,做湯時搭配通菜、豆角、芋頭,澆在米飯上,將酸的口感推到了極致。

◎「菲」常美味之甜點

路邊買到的甜點

菲律賓人不僅喜歡吃辣、吃酸,也非常熱愛甜食,於是在路邊的小攤位上隨時可以買到具有當地特色的甜點,比如suman,這是一種將糯米包在椰樹葉或香蕉葉中蒸熟,然後搭配甜甜的杧果一起食用的廉價甜點,非常受當地人歡迎。還有米糕,將大米在竹筒里蒸熟,加上奶油、棕色濃糖和椰絲,可以趁熱食用,也可以冷凍后享受。

用心的甜點

在炎熱的夏季,菲律賓的很多餐廳會提供Halo-halo刨冰,有的甚至是用餐就免費提供,專門為客人防暑降溫。製作刨冰不需要多少技巧,但心意令人感動。菲律賓的媽媽們也會在家裏為孩子製作這道甜點,讓放學回家的孩子能感到清涼。在寒冷的季節,媽媽們則會為孩子們熬煮巧克力粥,濃郁的巧克力融化在粥里,搭配小魚乾,香甜卻不膩。

木薯蛋糕,頂端有磨碎的椰子肉。

在浪漫的海邊,品嘗當地的美食,吃得滿足,玩得盡興,這才是大家對菲律賓推崇備至的原因吧。

歡樂的歌舞

音樂、舞蹈,是沒有國界的世界語言。它展現出的故事,體現出的經歷,飽含的感情,不需要文字解釋,就能直達人心。菲律賓的歌舞,就是菲律賓對外展示自己的語言之一。由於曾被西班牙、美國進行殖民統治,菲律賓的音樂與舞蹈勢必會烙下歐美印記,這也是歷史的別樣展現。當然,菲律賓也沒有放棄本土音樂和舞蹈的保護和發展,20世紀60年代,菲律賓已經創辦了許多專業舞蹈團,用以整理、保護、對外展示本土舞蹈。

手執鍾鑼的菲律賓舞者

◎菲律賓音樂,兼容又獨立

菲律賓的音樂,從300多年前開始就混合著外來者的元素——最早的以西班牙為代表的歐洲音樂模式,到後來又有美國文化的傳入;從音樂類型上區分,又是西方古典音樂與近現代音樂的碰撞,這讓菲律賓的音樂類型一直處在多元的變化之中,其中又以西班牙音樂風格最為突出。

然而有趣的是,儘管被多種外來音樂衝擊、影響,菲律賓少數民族對本土音樂卻異常獨立,沒有被衝垮,也沒有就此消失,甚至連一絲西方音樂的元素都沒有。就像在呂宋島北部山區的以依克普特族,位於東部地區的民苔那峨島和蘇祿島南部的島民,他們依舊在使用祖先留下來的樂器,組成鍾鑼樂隊,維護傳統的音樂文化。

在菲律賓的音樂中,鍾鑼和絲竹是最主要的彈奏樂器,比較著名的有手擊鑼、錘擊鑼、名叫庫鈴鏜的銅鑼編鐘、竹子做的齊特琴、嘎梆木琴、雙弦船形魯特琴等。

菲律賓傳統節日舞蹈

◎豐富多樣的舞蹈

正因受到了西班牙文化的影響,菲律賓舞蹈也保留了西班牙舞的許多特點——火辣、熱情、活潑,但比起正宗的西班牙舞又溫柔、輕盈了許多,舞蹈服裝也在西班牙舞服裝的基礎上融入了菲律賓元素,音樂方面自然也增加了絲竹樂器,更加接近菲律賓的本土舞蹈。在融合與發展的過程中,菲律賓在西班牙舞方面可以分為求愛舞、巴愛巴愛得馬尼舞等。

純粹的本土舞蹈,大部分分佈在少數民族,就像在北部山區的部落,歌舞是一種自古以來的表達內心感情和生產生活的一種手段,他們在耕種時有歌舞相伴,收穫、嫁娶和喪葬中都有。不同的部落,動作和內涵相差無幾,多半是表達生活艱辛,人民勤奮勇敢。現在登上世界舞台的少數民族舞蹈有《水罐舞》《節日舞》等。

南部地區,主要集中著穆斯林文化,於是這邊的舞蹈帶有明顯的伊斯蘭特徵,比如聞名世界的《辛基爾》,描述了一位高貴的伊斯蘭王子尋找妃子的故事,不僅有宗教特點,還有宮廷貴族的優雅與端莊。

除此之外,南部還有克扎都拉套舞、碧拉舞、昆套歐舞、長甲舞。位於其他山區的有當地風情的舞蹈,比如土豆舞、蜜蜂舞,還有表現鄉村百姓樂觀生活的竹竿舞、班當果舞、鴨子舞、索畢利舞等。

節日盛會

菲律賓的節日名目繁多,大大小小有幾百個,其中二十多個是全國性節日,其餘的都屬於各民族、各宗教、各地區。在諸多節日中,有非常典型的西方節日,基本上是天主教節日,比如復活節、萬靈節、聖誕節等。熱愛過節的菲律賓人,每逢節日都會大肆慶祝一番,讓人感覺一年365天都是歡快明朗的。這也是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的菲律賓屬性。

菲律賓的節日熱情奔放,既有着西班牙特色,又融入了菲律賓風情。

◎最主要的全國性節日

新年,從前一夜就開始慶祝。

菲律賓人過新年,就像中國人過春節,從除夕夜就進入節日氣氛——一定要全家人團聚在一起,互相陪伴、互相祝福,年輕人也一夜不眠,像守歲一樣等待新年來臨;街道上都是燃放的煙花,響亮而炫目,整個夜空都被照亮;電視台、各大飯店,都有迎新晚會。

1月1日那天,人們會穿上嶄新的漂亮的衣服,帶着孩子們到外面看錶演,也去親朋好友的家中作客。教堂擠滿了虔誠的教徒,他們要爭取參加新年的第一個彌撒。

有點「痛」的復活節

3月29日,菲律賓的復活節,慶祝方式有些「痛」。這天滿街都是懺悔者,他們要為過去一年有意無意犯的錯誤進行悔過,為了證明自己的誠意,他們用自我傷害的方式進行懺悔——穿着單薄的衣服或者赤裸上身,用扎滿玻璃碎片的竹棒抽打自己的後背。自我鞭笞,是一些天主教教徒的苦修項目之一,13世紀出現,如今有不少天主教徒不贊成這種方式,但在菲律賓依舊有人堅持。

除此之外,模仿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也是這個節日的一個重要環節。一些自感罪孽深重的人,讓大家把他綁在十字架上,真的將釘子釘入雙手和雙腳。其中不少人,每年都會被釘一次。

五月花節和聖十位元組,鮮花做主

5月有兩個全國性節日,五月花節和聖十字架節。5月,百花初放,四處飄香,所以這兩個節日都被鮮花包圍。鮮花節那天,小女孩要捧著最美的花朵獻給聖母瑪利亞,接着進行聖母像大遊行。那些未婚的女孩子,穿着白色長袍,袍子上綴滿鮮花,分外迷人。她們緊跟聖母像,虔誠而優雅。聖十字架節,也同樣是在鮮花點綴下進行的遊行。大家模仿《聖經》裏的人物,身穿長袍,就像眾神入世。

菲律賓獨立日,國慶之日

1898年6月12日,菲律賓擺脫了西班牙的殖民統治,迎來了徹底的獨立。之後每年的這一天,被定為菲律賓獨立日,也就是國慶日。這一天首都馬尼拉會進行獨立日活動,總統講話,還有各種文藝會演和體育比賽。

萬聖節,為亡者點蠟

11月1日,是菲律賓的萬聖節,當地人更習慣稱之位亡人節,類似中國的清明節。這一天人們要去為逝者掃墓、點蠟,還會通宵守夜。不過,並不悲傷。菲律賓人認為,人死之後就到了天堂,是件值得慶祝的事,所以這天除了點蠟、獻花、誦經之外,還有豐富的娛樂節目——唱歌、跳舞、打牌、野餐。

黎明彌撒節,破除黑暗

每年的12月16日到24日,是菲律賓的黎明彌撒節,人們要在黎明到來之前進行彌撒,意味着破除黑暗。彌撒結束后,要喝熱巧克力,搭配剛剛出爐的甜點,意味着黎明的甜蜜。

聖誕節,拋花節,相隨而至

聖誕節跟新年一樣,是與家人團聚的日子,跟西方國家一樣,大家互贈禮物,孩子們期盼著聖誕老人的到來。第二天,是專屬於菲律賓的拋花節,大清早,人們要把美麗的花朵灑在馬路上,代表聖潔。

◎豐富多彩的地方性節日

水牛節,對「勞動搭檔」表示感謝

菲律賓人的耕種,離不開水牛的幫忙。在古老的年代,他們認為水牛是神派來幫助他們的,為了表達對神的感謝和尊重,也期盼豐收,每到收穫的5月,就會舉行祭祀、遊行活動。發展到現在,跟天主教的教義結合在一起,成為5月14日至15日的水牛節。

這個節日屬於奎松省和黎剎省,每到節日這天,有水牛的農民要把水牛清洗乾淨,在牛角和牛蹄上塗抹「聖油」,在牛頸套上花環或彩色布條,然後牽着水牛到教堂外面。牧師為水牛祈禱,之後是水牛比賽。

水牛是菲律賓人的夥伴,所以對於水牛,他們是喜愛與信賴,也自然應運而生了節日的祝福。

比賽場地是他們最熟悉的田間,主人發號口令,水牛拚命往前跑。到終點的水牛,要根據主人的口令進行屈膝等表演。在比賽中和表演中獲得勝利的水牛,它的主人將獲得不同的物質獎勵。

水牛節上的水牛

第二天,水牛拉着豐盛的瓜果來到城鎮的街道,一方面告訴居民豐收了,另一方面也讓水牛接受城鎮居民的感謝。裝飾著彩條的牛車上載滿香蕉、菠蘿、杧果,還有烤魚、烤豬等。居民們早早準備好了一根高大的竹竿,上面綁着錢、糖果和其他食物,等到牛車經過,他們將竹竿上的東西放低,祈禱來年更大的豐收與幸福。每當這個時候,孩子們會爭相去搶竹竿上的東西,非常熱鬧。

終點是教堂,水牛要在教堂前屈膝下跪,代表對上帝的膜拜。此時還有一群人,抬着天主教守護神伊西德羅的神像,剛剛結束了在街道上的遊行,正進入教堂祈禱。祈禱結束后,儀式便告一段落。

其他的五月節

5月的地方性節日很多,除了比較隆重的水牛節之外,還有巴希雅斯節、收穫節、歐班多生育節。前兩個節日同樣是慶祝豐收,最後一個是專門為沒有子嗣的夫妻求子的節日,同時也是感恩父母養育之情的節日。在這些節日裏,當地人會穿着華麗的服裝,在街上參加遊行,載歌載舞,歡樂非常。

除此之外,菲律賓的地方性節日還有在馬尼拉舉行的馬尼拉日,為了紀念1571年馬尼拉的建成;在巴拉揚和巴當卡舉行的烤乳豬節,這一天有規模盛大的筵席,幾乎是各家各戶製作的烤乳豬;在大堡市舉行的卡達雅萬節,這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只不過慶祝的是水果和蘭花的豐收,所以節日當天會有水果、花會的遊行活動,是一個香氣撲鼻的節日;在三寶顏市舉行的三寶顏美麗節,節日時期會有各種表演、展覽,是很好的生意契機;巴若爾西內革羅省的面具節,是海邊漁民為了祈求減少海難的儀式,後來發展成節日,當地人穿着特色服裝,戴着面具,在街上起舞……

菲律賓人對節日的熱愛一定名列前茅,幾乎每天都有節日,每天都在歡呼中度過。這也印證了世人對菲律賓人的評價,樂觀、熱情,能把苦難都變成值得狂歡的節日。

鬥雞文化

沒有一個國家,對鬥雞是舉國成癮,只有菲律賓。儘管菲律賓的動物愛好者說鬥雞在殘害動物,儘管一些學者教授說鬥雞在誤導年輕人,讓他們覺得動物之間互相殘殺,並以此來獲取金錢是合情合理的。但鬥雞,就這樣一直風靡著。

隔着籠子,人們緊張地觀看着鬥雞比賽。

◎無法追溯的鬥雞文化

鬥雞,可以說是菲律賓的國民活動,就像足球之於巴西,只是前者更加血腥暴力。在鬥雞場上,從來只有你死我活,沒有一隻戰敗的雄雞能活着走出賽場,因為菲律賓人會在鬥雞爪子綁上8~10厘米長的刀片,誰更兇猛,誰的刀就能割斷對方的脖子。

很難為菲律賓的鬥雞文化尋找根源,西班牙人進駐之前,這裏就已經盛行鬥雞之風。縱觀整個世界,最早出現鬥雞項目的大概是中國,春秋戰國的典籍中有鬥雞的記載。應該是從中國傳到了亞洲其他國家,然後傳到了歐洲。但在雞爪子上綁刀片,卻開創於羅馬帝國。一個熱衷於看激烈角斗的民族,自然也喜歡這種鬥雞遊戲。只是簡單的鬥雞實在不夠刺激,而且時間過長,所以他們在雞爪子上綁刀片。

不管源頭在哪,如今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個像菲律賓一樣熱愛鬥雞的國家。在菲律賓男人看來,鬥雞是勇氣的象徵,是成年人無法實現的解決不公與紛爭的理想方式。

◎勝利的快感

一場鬥雞賭注,最多的時候可能有幾十萬美元。這就意味着有人將因此陡然而富,也會有人瞬間傾家蕩產。但僥倖心理總讓人覺得自己會是贏家,所以鬥雞市場從來不乏賭客和觀眾。

在比賽之前,人們要根據參賽公雞的個頭、重量和精神狀態來推測誰是贏家,並據此下注。這雖然不是比賽,卻是鬥雞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下定離手,有人壓了十幾美金,有人壓了幾百美金。比賽開始,兩隻雄雞鬥志昂揚,它們沒有逃跑的意識,只有拼殺的本能。於是常常能夠見到賽場上滿地雞毛,兩隻公雞氣喘吁吁,鮮血直流,但必須堅持到有一方倒下為止。

一場比賽不過幾分鐘,卻是天堂和地獄之別。

◎培養鬥雞的不完全手冊

一隻成熟的鬥雞,力量大到可以撲倒一個兩歲的男童,可以用爪子或嘴巴擊穿一塊三合板。它們的身體非常結實,可以說是堅硬,很難受到傷害,雙腿非常有力,跳起來可達幾米高。和人一樣,鬥雞的競技能力不是天生的,都是經過後天刻苦培訓而成。

培養鬥雞,需要花時間、金錢和精力。鬥雞吃的都是經過精心搭配的農作物和飼料,喝的是牛奶,於是常能聽到飼養鬥雞的男人的妻子抱怨,她吃的還沒有鬥雞好。為了讓鬥雞適應賽場環境,飼養者會在雞籠里點許多燈,模擬賽場光線;還會錄製賽場喧鬧的聲音放給鬥雞聽,讓它上場后不懼怕。

然而再被精心飼養,最後也難逃一死。戰勝的鬥雞,傷痕纍纍,有些已經無法進入下一場比賽,最後被吃掉;戰死的鬥雞,自然被飼主做成了烤雞。所以有人抨擊這項活動,說血腥殘忍,又在鼓勵人們賭博。但不管怎樣反對,鬥雞還是這樣火熱地存在着。

在隨意圍成的鬥雞場地里,兩隻雞勇猛相鬥。

「太平洋的果盤」

菲律賓是個熱帶島國,每年只有雨季和非雨季之分,終年高溫,即便是最涼快的11月至2月,氣溫也在22℃到28℃之間。充沛的雨水,加上高溫,使得這裏的水果多汁、甜膩,而且產量高,價格低廉。這裏盛產的水果主要有蘭撒果、香蕉、菠蘿、菠蘿蜜、椰子等,也有一些菲律賓特有的水果,比如酸甜果、金星果等,因此又有「太平洋的果盤」的美譽。如果想跟熱帶水果進行一次親密約會,菲律賓一定是不二之選。

◎罕見的菲律賓水果

葡萄一般的蘭撒果

蘭撒果在菲律賓屬於長銷水果,就像蘋果在中國,只要想吃,什麼時候都可以買到。但是最好的蘭撒果是在8月,一串串的蘭撒果剛剛成熟,從高大的樹上摘下,以最快的速度送進市場,十分新鮮。

蘭撒果和龍眼很像,但口感完全不同,至於如何不同,還是您親自來菲律賓品嘗一下吧。

從外形和大小上看,蘭撒果非常像葡萄,一串串成長,但外皮是黃色,又像極了龍眼。真正剝開外皮之後,露出的果肉卻跟這兩種水果完全不同,那是一瓣一瓣的半透明的白色果肉,酸甜可口。每一瓣里都有小籽,不小心咬破,口腔立馬被苦味佔領。值得一提的是,蘭撒果的表皮內含有一種白色液體,如果不小心將表皮弄破,白色液體會黏在手上,非常難洗掉。所以吃蘭撒果,要細心和耐心。

蘭撒果雖然好吃,但不能多食,因為它性濕熱,對脾胃不好的人來說,20顆以內為最佳。

菲律賓的新鮮水果隨處可見,來這裏,不吃水果,怎麼可以?

香蕉中的皇帝,帝王蕉

帝王蕉的名字雖然霸氣十足,但個頭很小,大概只有10厘米左右,體型完全輸給了中國常見的大香蕉。然而一旦入口就會發現,帝王蕉真正的帝王之氣不在「皮」,而在「骨」。帝王蕉皮薄肉厚,入口清香甘甜,非常綿軟,不用費力咀嚼,很快就融化在口腔。並且香氣四溢,從持香蕉的手指,到口腔,香氣一路散佈,揮之不去。

更重要的是,帝王蕉的營養是所有香蕉中最豐富的,每100克含有1.2克蛋白質、0.6克脂肪、20克碳水化合物,以及泛酸成分、多種維生素。泛酸成分是一種可以減輕壓力和憂鬱的物質,所以帝王蕉又有極好的鎮定效用。

星蘋果樂園

星蘋果,StarApple,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美國的產物。事實上,它來自熱帶國家,盛產於馬來群島,是菲律賓常見的水果之一。

星蘋果長得類似蘋果,但表皮呈綠色或紫色,將其橫切,會發現果核的橫截面非常像散出光芒的星星——果肉從果心向外放射。星蘋果的口感跟蘋果沒有一點關係,帶有熱帶水果慣有的甜膩,而且汁液是乳白色,所以又被稱為牛奶果。

紅毛榴槤

Guyabano,國內稱為紅毛榴槤。長相酷似榴槤,但屬於番荔枝科,跟榴槤沒有一點關係。果肉呈白色,非常甜,細細品咂有奶油的香味。

菲律賓水果超市裏,帝王蕉更是必不可少。

紅毛榴槤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它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1和B2、鉀和膳食纖維,而且膽固醇含量極低。它對尿道炎、肝臟疾病有比較好的輔助治療的效果。除此之外,用紅毛榴槤的葉子熬成的湯水,外敷可以緩解皮膚病,比如濕疹,並可以緩解風濕病帶來的疼痛和腫脹、緩解皮膚炎症,還有驅蚊、殺蟲的作用。而且醫學研究表明,紅毛榴槤葉子中含有抗擊癌症的物質,一些著名的醫學機構正在嘗試提取,有希望成為新的殺死癌細胞的藥物。

除了這些有特色的水果外,菲律賓盛產的杧果、椰子、山竹、西瓜、紅毛丹、菠蘿、菠蘿蜜等,也是屢見不鮮。但值得一提的是,菲律賓的杧果佔世界杧果總產量的4%,是菲律賓的經濟產業支柱之一。

◎水果乾的天堂

菲律賓既然盛產水果,那也便是水果乾的天堂。杧果乾、菠蘿乾、香蕉干、榴槤干……菲律賓人把能脫水的水果都製成水果乾。

熱帶水果雖然多,但很多水果周期很短,比如榴槤,成熟期只有2月至3個月。為了能隨時吃到口感正宗的水果,菲律賓人便將它們製成水果乾。製作方法,最先是曬乾或陰乾,現在則有了急凍技術,可以在-45℃的低溫中將新鮮水果瞬間冷凍,然後在真空中乾燥,保留了最完整的口感和營養。而且水果乾比新鮮水果更容易保存和攜帶。

大多人認為水果乾沒有營養,而且添加了防腐劑,武斷地將其划入垃圾食品的行列。事實上,少量食用水果乾,並相應減少主食,是對身體非常有益的。

許多水果乾連皮一起製成,這就保證了果皮里的膳食纖維可以被食用和吸收,而不是像新鮮水果那樣剝皮食用。

新鮮水果中含有的蛋白酶和單寧類物質,對於消化不良的人來說是一種摧殘——它們直接破壞消化道黏膜。變成水果乾后,蛋白酶活力減弱,單寧物質聚合,對消化道的刺激減弱,非常適合平常消化不良的年老體弱者食用。

儘管變成水果乾后,新鮮水果中的維生素C遭到破壞,但鎂、鐵、鉀等礦物質卻水分消失而被濃縮保留。所以水果乾的礦物質含量比新鮮水果要高。

當然,失去新鮮的水果乾的確有營養在瘋狂流失,但其中最令女性喜愛的抗氧化成分卻依舊存在。特別是對那些紅色、紫黑色、藍色的水果來說,脫水之後的花青素類抗氧化物質被濃縮,抗氧化效果反而更好。想通過水果來減緩衰老,水果乾是不錯的選擇。

把吃不完的水果做成果乾,這是最傳統的保存食物方法,而如今,更是能讓世界各地的人品嘗到菲律賓美食的最方便方法。

水果乾中的糖分比人工糖更有營養。在做飯、煮菜時,可以用水果乾來替代砂糖,不僅增加了菜所需要的甜度和口感,也更健康。比如很多人喜歡喝甜豆漿,可以在打制豆漿時加入水果乾,不僅有甜度,還有水果的香味;吃麵包時用水果乾替代果醬,告別人工甜劑,來一場舌尖上的革命。

既然說到了糖分,自然生出另一種擔心:水果乾糖分高,會升高血糖。然而大量的實驗證明,水果乾在血糖升高方面的表現,還不如大米飯來得快。當然,這是在水果乾沒有被加熱的情況下。所以對於糖尿病人來說,血糖低的情況下,可以食用少量水果乾,同時減少主食攝入,可以幫助血糖慢慢回升。不少類似葡萄乾、提子乾的水果乾,還有控制血壓的作用。

但這並不意味着可以瘋狂食用水果乾,並用其完全替代新鮮水果。水果乾的熱量還是令人瞠目的,所以在量方面要非常小心,每天吃15克左右就可以,而且要同時縮減主食的攝入量,防止碳水化合物過量。

菲律賓人在食用水果乾方面非常小心,包裝兜售時,一包重量在100克左右,方便做到控制攝入量。

「生命之樹」椰子

早在西班牙人統治菲律賓之前,這裏的人們就已經在種植椰子樹。他們經過與椰子天長日久的相處,發現椰子有許多功能,除了可以吃喝之外,還能做成房子,做成紙張,做成衣服,做成掃帚,椰油還可以美容護膚……幾乎包攬了所有日常用品。所以他們開始大面積種植椰子,並以此出口國外。就這樣,椰子成為關係着菲律賓人生活命脈的作物,因此有了「生命之樹」的稱號。

椰子樹是菲律賓的「生命之樹」,全國有1/3的人口靠椰子和椰子製品為生。

◎椰子的王國

菲律賓人時常說,椰子樹是他們的「生命之樹」。這一點都不誇張,菲律賓有六種主要的經濟農作物,其中之一就是椰子;全國有1/3的人口靠椰子和椰子製品為生;全國耕地面積的20%都在種植椰子;菲律賓椰子品種和產量分別佔世界的1/3……

種植椰子,自然是因為這裏溫暖濕潤的氣候更適合椰子的生長。但發展椰子的各種用途,卻需要智慧。如果你問菲律賓人,椰子有什麼用?他們會告訴你,椰樹可以蓋房子、做傢具;椰子汁清涼解暑;椰子肉含油量80%,榨乾油的椰子渣滓可以喂牛馬;椰子殼可以用來做餐具,殼上的纖維可以做繩子、做漁網、做風帆。除此之外,椰樹還能做紙、地墊和地毯,甚至是做成衣服。當地有句俗話:「天上的星星有多少,椰樹的用處就有多少。」

如今椰子不光有這些用途,它還能成為馬尼拉的地標建築。就在馬尼拉國際會議中心附近,建築家用椰子建造了一座椰子宮,也被稱為椰子博物館。

椰子宮,不是一個噱頭,而是實實在在以椰樹、椰子為材料的建築物,前後共用了2000棵樹齡在70年以上的椰樹。它的房頂是椰木板,它的立柱是椰樹榦,砌牆的磚是椰殼纖維和水泥的混合物,它的大門上有4000塊椰殼片,每一間廳堂里都有椰樹做成的傢具,就連燈具都是椰殼雕琢而成。

最特別的,是餐廳內的一張餐桌,它長11米,一共鑲嵌著4.7萬塊椰殼碎片。還有一座高達2米的落地鍾,鐘體、鐘面的數字、指針都是用椰子樹和椰子殼打磨而成,是椰子宮裏最珍貴的展品。最重要的是,這座椰子鍾非常準時,整點報時的時候,會響起清脆的椰殼相互撞擊的聲音。

在椰子宮周圍,還有近200棵椰樹。每到旅遊旺季,就有人來專門表演摘椰子,並讓遊人免費品嘗。

◎椰子的功效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椰子的果肉和汁液有生津利尿、補虛壯體、消暑解渴的作用,對於經常口乾和心臟病水腫的人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椰子殼入葯,有治療皮癬、毒瘡、止癢的作用。而椰子果肉中的油脂又被公認為最健康的食用油,是許多專家建議和提倡的家用食用油。

從西方醫學的理論出發,椰子汁和椰肉內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利於人體吸收的糖分,以及鈣、鐵、鉀、鎂、鈉、磷等礦物質。如此有營養,也稱得上是「生命之樹」。

椰子可以說渾身都是寶,椰肉可以做菜,椰汁可以喝,連椰殼也可以做成工藝品。

街頭的「吉普尼」

據說,吉普尼可以跟巴基斯坦的藝術車相提並論。這要真的見識過吉普尼的華麗才能相信。吉普尼,戰爭留下的老爺車,經過能工巧匠的改造,成了菲律賓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它有炫酷的車型,絢麗的外表,個性十足,似乎坐在上面,就是電影畫面里的主人公。

◎它是戰爭的「遺物」

走在菲律賓的街頭,最受矚目的交通工具不是名車,而是花花綠綠的吉普尼。它像極了吉普車,卻要比吉普龐大許多,也更美麗——車身佈滿鮮艷的塗鴉,絕對個性和與眾不同。人們說它是世界上最華麗的公交車,這是無可厚非的。

菲律賓街頭獨特的吉普尼

不過這個具有藝術氣息的「大傢伙」,原本是戰爭的「遺物」。二戰結束后,美軍撤出菲律賓,臨行時把帶不走的吉普車都或送或賣給了當地人。當時的菲律賓因戰爭而失去了大部分的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變得非常困難,有這樣的吉普車,無疑帶來了許多方便。有些聰明人從中嗅到了商機,將吉普車改造得更寬敞、更華麗,出門載客。很快,大量的吉普車爭相效仿,街頭出現了許多改造的大吉普,為了區分彼此,它們開始在車身上塗不同的色彩和圖案。就這樣,吉普尼(Jeepney)誕生了,它是吉普(Jeep)和吉特尼(Jitneuy合乘計程車)的結合。

吉普尼越來越多,它們雖然是私人行為,卻替政府改善了公共交通的困境,於是政府不僅沒有禁止,反而出台了相關政策,用以規範吉普尼的收費和行程。

不僅是在都市,即使在鄉間的小路上,也有吉普尼的身影。

◎改造吉普尼

起初對吉普尼的改造,只是加個金屬頂,增加幾個座位。隨着經濟的復甦,吉普尼的體積隨之增大,也不再是單獨的座位,而是改成兩排長椅,乘客相對而坐,看着對面的風景。更有一些有創意的人,把車身塗鴉視為街頭藝術,盡情地在上面噴灑自己的想法,甚至幫別人做廣告。於是今天的吉普尼,就是可以移動的塗鴉牆。而開車的司機,也不單單是為了謀生的窮人,還有部分財力雄厚的年輕人,他們把吉普尼當成了個性的宣洩。當然,他們的吉普尼是私家車,不用來載客。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穿梭在菲律賓街頭的吉普尼,早已不是美國生產的大吉普,而是菲律賓獨立生產,部分零件從日本進口。顯然,吉普尼改善的不僅是交通,還有經濟。

但今天的吉普尼遭到了質疑,人們認為它不夠環保,又非常浪費,據統計,一輛16座的吉普尼消耗的燃料相當於一輛54座的空調巴士。政府也在為此頭疼,他們一方面想保留吉普尼這種特殊文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為了環保而考慮限制吉普尼的使用。目前除了繼續改造吉普尼,讓它更環保之外,沒有別的方法。

人們很擔心,有一天,吉普尼會不會從街頭消失。政府為了安撫民眾,也為了保護文化,特地創辦了一些主題公園,將吉普尼放在裏面。而且還特設了一些固定線路和固定用途,專供吉普尼,比如景點車、校車。開車的司機也不能再像從前那樣混亂,必須持有吉普尼的專屬駕照才可以上路。

菲佣:世界最專業的保姆

菲律賓約有1000萬人在海外做工,其中菲佣佔30%,已經是菲律賓的經濟支柱之一,所以她們在本土非常受尊重。目前菲佣最主要的市場是中國大陸、中國香港、新加坡。比起香港和新加坡,中國大陸給予菲佣的薪資和尊重都是最好的,所以近幾年來中國大陸的菲傭人數激增。

◎從香港到內地

在香港的皇后像廣場,每天都有菲律賓女人在這裏等著工作的機會。

起初菲佣這個詞對於內地人來說,多半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港劇里的某個龍套角色。的確,菲佣出現在中國,最先是在香港。20世紀70年代,香港出現第一批菲佣,大概50人,專門為在港工作生活的英國人和美國人服務。20世紀8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市場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家庭也需要更多的收入,香港婦女步入社會工作,家務便給了廉價又勤快的菲佣。2001年,香港的菲傭人數達到頂峰,大概有15.5萬人。

大量菲佣湧入,造成家政市場的擁擠,菲佣的待遇很難提高,大概維持在每月4000~5000港幣。不過對於大部分菲佣來說,這個月薪已經非常滿意,因為香港最昂貴的花費已經解決了,那就是住宿。

香港寸土寸金,一對中產階級的夫婦大概只能住得起60平方米的房子,再生兩三個孩子,空間就越發狹小。所以菲佣能找到僱主,有地方住,已經非常滿足,每個月的薪水能存下大半。但也是因為空間小,很多菲佣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一些豪宅僱主,覺得單獨給菲佣一間房非常不划算,就在客廳鞋櫃旁邊搭一張床,當作菲佣的卧室。每晚跟鞋相擁而睡,不僅是辛酸,更是受辱。所以很多菲佣出走香港,到大陸來尋求生機。

大陸出現菲佣,不是近幾年才有的,最早一批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菲佣一向以專業和敬業聞名世界,是菲律賓家政行業的一張名片。而大陸的家政市場恰好缺少專業保姆,於是雇傭菲佣,似乎成了必然趨勢。而且菲佣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英語口語流利,這也是大陸僱主看中的條件之一。不少大陸人願意出不錯的價錢雇傭菲佣,不僅家務有人打理,就連孩子上英語課的錢也省了。

菲佣在大陸的待遇相對好一些,月薪在3000~6000元,而且周日可以休假。很多菲佣跟自己的同伴在外合租房子,不需要跟僱主住在一起,時間和活動更加靈活。

◎菲佣是需要培訓上崗的

菲佣雖然是保姆,但上崗資格非常嚴謹,她們都是中專以上學歷,甚至有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的大學生,不少菲佣還持有醫師、護士、教師執照。在上崗之前,她們要統一接受技能培訓和語言文化培訓。技能培訓包括如何使用家用電器,如何清洗和熨燙不同面料的衣物,如何讓房間更有秩序,如何根據僱主口味烹調食物,如何照顧老人和兒童。語言文化培訓包括英語、阿拉伯語、希伯來語、中國普通話、廣東話,要求記住常用語,比如食材、價格、時間、問候、電器名稱等。只有培訓過關,才能進入家政市場。

因為專業,也因為輸出率高,菲佣在菲律賓的地位非常高。菲律賓的主要國際機場,都有為她們專門設置的出入海關的通道。20世紀90年代開始,政府甚至會為回國探親的菲佣在機場鋪設紅毯,大肆歡迎,有時會有總統親自接見。這並不奇怪,菲佣對於中國人來說,只是外籍保姆,但對於菲律賓人來說,她們卻是在海外創收、拉升本國經濟的英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風光:一帶一路上那些國家的地理人文(套裝10冊)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絲綢之路上的歷史風光:一帶一路上那些國家的地理人文(套裝10冊)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五章 風土人情

%